話題|我選擇的生活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撰寫 | 吳軼雨

圖片 | 莫伊如

截至11月11日18點35分,2018年雙十一購物節的成交額已經超過了1800億,遠超2017年雙十一節總成交額。其中,名為“天貓雙11組委會”的微博號公佈了一份男性購物的相關數據。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圖源:網絡)

數據一經公佈便引發了網友熱議。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圖源:網絡)

在部分網友印象中,護膚品是屬於女性的專屬用品,在上述的72.3萬件玻尿酸護膚品中,大部分應該都是給女性使用的。

性別刻板印象並不僅限於護膚這一件事上。今年十月份,京東美妝的快遞盒上貼出了“不塗口紅的你,和男人有什麼區別”的廣告文案,引起了網友的強烈不滿,男性網友紛紛曬出自己塗上口紅的照片,以反對這樣的刻板印象。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圖源:網絡)

也許在日常生活中,“性別刻板印象”這個詞並不經常出現。但正是由於它的存在,許多人的生活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

不一樣的生活

七點的鬧鐘一響,大二的何凡準時下床,睡眼惺忪地洗漱完後,把櫃子上的水乳擺在自己面前,簡單地拍在臉上。準備出門的時候,何凡隨手抓了一件外套,但在選擇鞋子的時候卻猶豫了一會兒,不知道今天該穿哪雙球鞋打球。

萬豆也是一名大二學生。這天晚上回到宿舍已經十點半了。簡單收拾了一下後便去洗臉了,在用完洗面奶後,萬豆撕開了一片補水的面膜,小心翼翼地在臉上撫平。重新坐回自己位置上的時候,萬豆打開了電腦,窩在椅子上看起了綜藝。

在上述的故事中,何凡是一名大二女生,萬豆是一名大二男生。這些都是他們喜歡的日常生活狀態,但在外人看來,他們都過著和自己性別“相反”的生活。因為“不太一樣”的外在形象和生活方式,他們受到了許多壓力。

“對於我中性的打扮,我家裡人的意見還挺大的。”何凡笑了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不是在球場上,何凡都只穿她的球鞋。而籃球,早就已經融入了她的生活。“他們老一輩的人會覺得我太像個男孩子了,認為女孩子就要有女孩的樣子,不應該天天打籃球。”何凡進一步解釋道,“比起球衣球鞋來說,他們會更喜歡我穿小裙子。” 相比於家人的多次勸告,來自外界的聲音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她對記者說,“在外上廁所是我最尷尬的一件事。一次在校外餐廳吃飯,中途去了一趟洗手間,兩個女生看見我在女廁所的時候愣了一下,然後連說幾句‘不好意思’,作勢就要出去。有時候服務員小哥哥也會好奇的問我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高中畢業後,何凡的頭髮越剪越短,她聽到的議論也越來越多,“ 其實我都可以感覺到她們的指指點點和好奇,但是我更喜歡她們直接來問我性別,而不是在背後猜來猜去。”

何凡反覆提起一句話:“不是所有中性化的女生都喜歡女生。”與一般的女生不同,從高中起,何凡便不斷地收到來自不相識的學妹的明信片,明信片上小女生萌動的心思若隱若現。這又是何凡的另一大煩惱。“大家總覺得,像我這樣頭髮剪得短一點,喜歡打籃球而且長得像男生的女孩子就得喜歡女生,但是這不是一定的 。"

萬豆是一個大大咧咧的男生,比起何凡,他的生活少了許多戲劇性的誤會,但他對精緻生活的追求也受到了許多質疑。“我每天的護膚時間是40分鐘到1個小時左右,包括定期修眉。有時候會比較懶。”在他眼裡,這些都只是非常普通的步驟。“如果要出門,防曬是一定會塗的。”他說道,“其實自己的很多護膚品都是讓女生幫忙找的,但是自己也會相應地做很多功課。”說完後,他便轉手推薦了一個公眾號,“裡面有很多非常詳細的產品的測評,我覺得還挺有用的。” 面對這些在許多男生看來是非常“娘”行為,萬豆顯得非常坦誠,“有一些朋友不理解我的一些行為,覺得我像個女孩子,雖然他們明面上只會跟我開玩笑,但是總覺得他們話裡有話。”不久前,萬豆在絲芙蘭打折的時候購入了一些護膚品,“你買這麼多東西是想向那些整天化妝的‘鮮肉’發展嗎?”他的朋友陰陽怪氣地說到。儘管如此,萬豆也毫不在意:“我不會因為別人質疑我的生活方式而難受,我感覺我活得很快樂就可以了。”對於萬豆對精緻生活的追求,家裡人的態度也分為兩個極端,“像我媽媽就挺支持我的,但是我爸爸會受不了,覺得我太矯情了。”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圖為萬豆部分護膚品 圖源:萬豆)

何凡與萬豆並不是個例,他們接受到的異樣目光,在大學校園中並不少見。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錢銘怡對中國當代大學生進行的性別刻板印象實驗調查的結果顯示:當代中國大學生更傾向於認為男性是堅強能幹的,而女性是善解人意且被動順從的。且男女大學生共同的刻板印象中仍有相似的規律。這也就解釋了何凡與萬豆為何受到多重壓力,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是對他們的生活方式發出質疑的一份子。

性別刻板印象與社會性別

性別刻板印象是指一系列被社會廣泛接受與認可的行為準則,具體行為的劃分基於男女生理氣質。通過這樣的劃分,社會漸漸形成了所謂的“社會性別”的概念。

社會性別是指社會對不同性別的人的不同期望和規範。許多學者認為性別是社會力量的產物,這也就意味著社會性別與社會相同,有著歷史階段性。也就是說,不同歷史時期對男女兩性的期待也是不同的。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在古代社會,男耕女織的社會成為了家庭制小農經濟的模式化分工,漢代諺語有言: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婦不織或受之寒。“牛郎”與“織女”成為了男女在古代社會的固定化角色。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在近現代中國,社會的男女的要求又發生了改變。 美國學者Gail Hershatter與王政在《中國歷史:社會性別分析的一個有用的範疇》一文中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話語中,婦女經常被當作“能做男人所能做的一切”的模範。由於戰爭與建設的需求,社會對男女兩性的要求並沒有那麼鮮明。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現在,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包容開放的社會,但上圖關於男女兩性的形象依然是為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樣式。

金子本身並不是錢

“社會性別是一種個體的人從出生開始就被授予的社會標籤,它決定了個體在一生中將被如何界定和期待。”開設“性別與社會”課程的社會學系副教授揭愛花老師解釋到。對於男性化的女性與女性化的男性,揭老師提出了性別表達的概念,“性別表達是指一個人通過怎樣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等外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性別。從一個人的性別表達推測他的心理性別是不靠譜的,推測他的性傾向是更不靠譜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何凡一直以來希望能消除他人的誤解:不是所有中性化的女生都喜歡女生。

揭老師認為,“就像金子本身並不是錢,而是在人類活動中賦予了它一定的價值,它才成為流通的貨幣。同樣的,男女兩性的刻板印象也不是由男女兩性的生理決定的,而是由社會構建的。我們依據一定的社會文化,規定男女擁有不同的髮型、服飾,遵循不同的言談舉止和行為規範。儘管這些內容會因時因地而不同,但它們依然會被用作區分兩性的手段。”

針對性別刻板印象的話題,在不久前的一檔名為《星空演講》的節目中,李銀河做了名為“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的演講。在演講中她提到了前不久網友對於“娘炮”的攻擊,她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中性化焦慮”,即擔心人們會變得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因為大家發現了,已經不能用過去那種簡單粗暴的性別刻板印象來判定男女有別。在她眼中,性別刻板印象並不是天生如此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不是我們非遵循不可的規矩,也不必一旦不符合規定就像犯了錯誤,就要焦慮,就要糾偏。

在演講的最後,李銀河也提出了自己的希冀:每一個人都能坦然地接納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徵,坦然地做自己,讓自己活得自由,活得舒暢,就按照自己的本來面貌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度過一生。

话题|我选择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