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子李建成鬥不過秦王李世民?

90後女孩打工日記


武德九年的一場政變,徹底改變了兩個人的政治命運。


一個是東宮太子李建成,一個是秦王府李世民。


也許沒有玄武門之變,唐王朝不會有後來的貞觀貞觀之治,也許會迎來一個新的文治時代。


這場流血的政變對於李世民來說無疑就是一場賭博。


只要勝利了,自己就會榮登帝王寶座,頂戴帝王冠冕。可是,這樣的政變也同樣充滿了風險和挑戰,李世民在玄武門解決掉了李建成、李元吉之後,高祖李淵將太子之位授予李世民,隨後又將唐王朝的軍政大權全部交接給了李世民。


這場政變才算真正的取得了勝利!


而作為東宮太子的李建成為何又鬥不過李世民呢?


前面說了,這場政變本來就是一場賭博。成王敗寇的道理或許每一個人都會懂得,也僅僅是李世民竊取了帝國權柄,還創造了貞觀之治,這種功績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的那場血腥行為可以掩蓋。


但是,李建成雖然失敗了。可是這也並不能證明李建成就是庸庸碌碌之輩,相反,太子李建成是被高祖皇帝作為皇帝儲君來培養的,在對於處理國事方面的優勢要遠遠高於李世民。


在李世民發動政變之前,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其實是有打算除掉李世民的。因為當時突厥侵犯,李元吉被李淵封為行軍統帥負責征討事宜,並且李元吉請命徵調秦王府的所有武將們參戰。


李元吉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細,就是想要徹底架空李世民。


秦王府的那些武將們都是追隨秦王多年,能征善戰的得力武將,一旦李元吉將他們調離,那麼李世民無疑被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強行砍斷了手臂,這種情況下,李世民與其以逸待勞,不懂主動出擊。


所以,李世民主動想了一個想法:


主動狀告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淫亂後宮。


如此一來,李建成、李元吉就必須親自到李淵面前解釋這件事情,而正是在他們奔赴皇宮路上,李世民果斷的解決了他們倆。



其實,整個事情的經過可以說是險象迭生,決定這場政變勝利的已經不僅僅是誰的勢力更加的強勢,而最為重要的是誰能更加擅長操控時間。


所以在鬥智鬥勇上面,太子李建成並不是輸給了李世民,而是在於誰能夠更加果斷一點,誰能夠出手更快一點,誰能夠將各自手中的屠刀更快的架到對方的脖子上。


所有有關皇權的政治鬥爭都離不開謀臣、部將的鼎力支持,在這一點上,也許太子李建成做的不盡如意,可是在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有了一套架空李世民的方案:


那就是趁著李元吉出征突厥的時候,誅殺所有的秦王府武將,藉此機會徹底架空李世民。


李世民能夠主動率先出擊是因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方案被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中。李世民為了自己免於遭受屠戮,所以才主動發起了玄武門之變。


可是,李建成終究還是仁慈的。


他想做的也僅僅是將自己的這個弟弟李世民架空,而不是直接誅殺掉李世民。身為秦王的李世民就沒有那麼仁慈了,他所想要的不僅僅是那個至高無上的皇位,還有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兩個人的性命,因為只有誅殺了這兩個人,自己才最有資格成為唐王朝未來的接班人。


歷史總探長


若說李建成鬥不過李世民,我是不同意的,李建成只是這場 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他輸不是在謀略,而是在不夠心狠,俗話說:“人心不狠,江山不穩”,他的失敗就在於心不夠狠。

李建成最終是玄武門之變而告終,而之所以會發生玄武門事件,那是因為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之間的矛盾到了一種不可調和的地步,才不得已走到了需要用武力來解決的地步。

唐皇李淵的兩個兒子都虎視眈眈的盯著太子之位,李建成坐著太子之位,卻如坐針氈,他隨時都擔心著李世民會搶走他的太子之位。

而李世民一天始想通過手段讓李淵廢黜李建成,自己通過正常的程序合法繼位,但是一個人越想要什麼,往往越得不到什麼。

儘管他手握重兵,南征北戰多年,在軍中與民間都深得人心,但是卻與太子之位距離甚遠。

在《資治通鑑》武德二年九月的記載中,有這樣兩段話:“建成嫉秦王功高,頗相猜忌。”“覆上書諫太子飲酒無節,及信讒慝,疏骨肉,太子不懌,而所為如故。綱鬱郁不得志,是歲,固稱老病辭職。”

從《資治通鑑》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這二人的矛盾是一直就存在的,而武德2年也正好是劉文靜被殺的日子,小編在以前的介紹劉文靜被殺的文章中講到過,劉文靜被殺是因為李淵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李建 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是建立在李淵和李世民矛盾之上的。

儘管兄弟二人有矛盾,但是兩個人的做法是完全相反的,李世民主攻,李建成主守。這也是性格的原因,同時也李淵為什麼選擇李建 成做太子的原因。李建成性格沉穩,更利於守江山,而李世民的性格更具有攻擊性,唐朝的江山一多半都是他率兵打下 的。

古代傳位規矩是立嫡立長,但是到底傳位給誰,最後還是由皇帝說了算的,當然要想讓李淵改變觀點立李世民為太子是不容易的,所以李世民一方面積極表現,另一方面,希望李建成能做出大錯。

但是讓李世民沒有想到的,他越努力,朝廷越不買他的賬。 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的時候,李世民率先出手了。

第一招:嫁禍李建成造反

武德7年,李淵帶著大群臣去仁智宮避暑,留下太子監國。李世民成功的抓住了這次機會,製造了楊文斡造反事件,將李建成拉入造反者行列。

【唐律疏議】議曰:有人謀背本朝,將投蕃國,或欲翻城從偽,或欲以地外奔,即如莒牟夷以牟婁來奔,公山弗擾以費叛之類

【唐律疏議】上明確記載,計劃謀反而沒有實行等同於謀反,就算嘴上說說也不行。

在那個時代,什麼事情都好商量,唯獨謀反這個事情沒有商量,李世民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利用這個機會製造了楊文斡造反事件,本以為李淵肯定會對太子進行重處。

但是,李建成最後競安然無恙,這一點是讓你是你沒有想到的!

李淵之所以沒有處置李建成,在我看來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謀反證據不足,楊文翰造反,不代表太子就一定會造反,就如同當初劉文靜以造反罪被殺,劉文靜是李世民的人,李世民同樣也安然無恙!

所以從這一點可以分析得出,李淵是一個能判斷是非的人。

第二點:前車之鑑

隋文帝被楊廣忽悠的事情就在眼前,李淵也曾感嘆,如果是楊勇繼位,那隋朝也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李淵在處理這件事上也是小心翼翼,他未必不能想到李世民陷害李建成這個事件不就是楊廣和楊勇的翻版嗎?

第三點:後宮枕邊風

當時後宮的嬪妃們和齊王李元吉都為太子說情,都挺身營救太子,他們也不傻,如果太子 真的是造反證據充足,他們還會出馬嗎?

面對如此直接的進攻,李建成選擇的方式卻不是反擊,而是自保,這也是他為什麼輸給李世民的重要原因。

李建成認為父親是信任自己的,並沒有想要廢黜自己的意思,所以只要適當的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就可以了。

第一步:分解他的軍師聯盟

李建成揭底讓秦王府的房玄齡等入朝為官,這些人都是跟隨著李世 民南征北戰多年的人,都是他的死黨,而今入朝為官後,就不再屬於秦王府編制,自然不得再與秦王來往,否則就是結黨營私。

可以說,這是一個好計謀,第一步瓦解智囊團成功了

第二步: 挖牆角

李建成寫信給尉遲敬德,希望和他結交為朋友,贈送他大量珠寶財富,讓他能夠入太子府做事,但是這樣的提議被尉遲敬德斷然拒絕了。

這兄弟二人相爭,已是到了白熱化的階段了,矛盾到了不可調合的地步,畢竟財富、權力都可以得到,唯獨皇權天下獨一份,誰都不能輸,他們也都知道,輸了一方,將會失去什麼。

這種情況下,李世民選擇了率先出手,運用武力解決,設計發動玄武門事件,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再進宮逼迫李淵退位讓賢。

同樣是為了皇權之爭,兄弟兩人的不同認識,讓他們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李建成之所以會輸,在我看看來有幾下幾個原因:

第一:並不掌握實際兵權,手中僅有少量禁軍。

第二:沒有看清實際形式,儘管父親站在自己一邊,但是不掌握國家兵權的父親也會面臨退位。

第三:以不夠狠,在手下人多次勸他殺了李世民的情況下,卻顧忌兄弟之情,婦人之仁而導致錯失良機。

第四:李世民足夠狠,他知道想坐上皇帝寶座,需要承擔怎樣的歷史罵名,也知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一切皆可棄的道理。

最後事實事實,無論在哪個朝代,只有真正掌握了兵權的人,才有可能是最後的勝利者。


浩瀚文史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李淵之子,而且歷史上李建成的能力是不差的,而且他也是李世民的哥哥,理應是繼承王位的,

但是為什麼最後李建成卻鬥不過李世民呢?我認為原因是多樣的。

忠厚不如心狠的

李建成身為大唐太子,而且長期在宮內處理內政,可以說本身能力十分出眾,但是李建成的性格仁慈,做事優柔寡斷,雖然有弟弟李元吉和大量的手下能人謀士輔佐他,然而無論是李元吉還是魏徵都多次勸他先下手為強,幹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一直心懷兄弟之情,難以下手,最終失去了最好的時機。李世民集團在長久中也意識到了太子集團的威脅,但是李世民當機立斷,馬上便提早下決定打算解決了自己的哥哥

軍中威望不足

李建成雖然也有領兵打仗,而且屢獲勝果的經歷,但他終究是太子,長期在宮中處理政務。但秦王李世民就不一樣了,一直在外領兵,而且像秦瓊,尉遲恭等都是他的死忠粉,所以久而久之,李世民羽翼漸豐。在軍中和民間都樹立的極高的威望,而且與將領們私交甚好,甚至將領們都忠於秦王而不忠唐皇了,而李建成手下多是文官謀士,由此一來,李建成豈能不輸。<strong>

當父親的不會做事

皇帝李淵原本就是想用李世民來牽制李建成,一開始就是讓李建成主朝政,而李世民主外戰。在大唐未定之初,李世民就跟隨李淵打過天下,戰功卓著。後來在大唐定國之後,李世民更是征戰四方,而且是屢立戰功,也可以說,大唐的建立李世民的功勞是非常大的。而李淵為了牽制太子,因此把兵權一直放在了李世民的手上。但李世民是誰啊,在你朝堂安排內應很難嗎?最終李世民遠離朝堂,安心發展羽毛,但對朝內又無所不知。<strong>

當然,原因肯定還有的,但是說到底不過是為人的人性和軍權的差距罷了。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要知道,玄武門不是一個單純的偶發事件,背後涉及到唐朝的開國戰爭過程、賞罰分配問題、甚至從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地域集團和世族寒族之間的爭鬥站隊史,許多史學家都從不同角度展開過論述,這裡就不多說了,要說就實在太長了。就說一個最小的角度:諜報。



權謀也好,戰爭也好,基本都是遵循“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的套路,獲勝方不必在每條戰線上都優於對手,任何優勢或劣勢都有可能成為最終勝利或失敗的理由。唯獨在“情報”這條戰線上,從來就沒有輸掉了它卻能獲勝的例子。



比如針對李世民的陰謀論中最著名的“楊文幹事件”:

及高祖幸仁智宮,留建成居守,建成先令慶州總管楊文幹募健兒送京師,欲以為變。又遣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齎甲以賜文幹,令起兵共相應接。公山、煥等行至豳鄉,懼罪馳告其事。——《舊唐書》

楊文幹嘗宿衛東宮,建成與之親厚,私使募壯士送長安。上將幸仁智宮,命建成居守,世民、元吉皆從。建成使元吉就圖世民,曰:“安危之計,決在今歲!”又使郎將爾硃煥、校尉橋公山以甲遺文幹。二人至幽州,上變,告太子使文幹舉兵,使表裡相應;又有寧州人杜鳳舉亦詣宮言狀。——《資治通鑑》

兩份史料記載差不多,簡單來說就是太子李建成趁父皇李淵帶著兩個弟弟出巡之際,向其結交的慶州總管楊文幹贈送鎧甲——不管是按照史書記載的“李建成準備在長安發動軍事政變”也好,還是按照現代專家所謂的“只是向邊防將領表示一下友好被李世民利用了”也罷,反正結果就是:負責運送鎧甲的爾朱煥、橋公山二人走到半路向李淵畏罪自首了!

可怕不?執行“給心腹大將贈送軍資”這種任務級別的人都能把你告發了,是該說你對心腹的控制力度就這樣呢,還是該如某些專家所言這倆人是李世民派去的臥底被李建成視作心腹了呢,還是該如另一些專家所言這倆人本是李建成的心腹被李世民策反了呢……

(ps插一句:那個李淵派去傳喚楊文幹、結果讓楊文乾果然反了的宇文穎,是在回京之後被李淵斬的,《新唐書·高祖諸子傳》明確記載了:性貪昏,與元吉厚善,故豫文幹謀。事敗,帝責曰:"朕以文幹叛,故遣卿,乃同逆邪?"穎無以對,斬之——所以某教授在《XX講壇》和《激變玄武門》中連續編造“楊文幹反叛是因為李世民教唆使者宇文穎、好坐實李建成的罪名,隨後宇文穎又在亂軍之中被李世民滅口”的陰謀論壓根就站不住腳。這件事最後兄弟各打五十大板就是李淵和稀泥。)



再來看看李世民這邊是個什麼畫風——

建成、元吉以秦府多驍將,欲誘之使為己用,密以金銀器一車贈左二副護軍尉遲敬德,敬德辭曰:……元吉乃譖敬德於上,下詔獄訊治,將殺之。世民固請,得免。
秦王世民既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有隙,以洛陽形勝之地,恐一朝有變,欲出保之,乃以行臺工部尚書溫大雅鎮洛陽,遣秦府車騎將軍滎陽張亮將左右王保等千餘人之洛陽,陰結納山東豪傑以俟變,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元吉告亮謀不軌,下吏考驗;亮終無言,乃釋之,使還洛陽。

兩件事都出自《資治通鑑》,兩唐書對應的人物傳記中亦有記載。第一個故事說李建成、李元吉想要拉攏秦王府的驍將尉遲敬德不成,便誣告尉遲敬德,將其下獄訊治,後因李世民極力求情而得免。

第二個故事更絕:已經明確說了李世民為了防止政鬥失敗,選擇洛陽作為大後方加以經營(恐一朝有變,欲出保之),讓秦王府的將軍張亮帶著千餘人和大量金帛前往洛陽“陰結納山東豪傑”,李元吉告發了此事,將張亮“下吏考驗,亮終無言”——瞭解古代刑訊的人都能想象得出這八個字背後是個什麼情景吧?然並卵,結果居然是張亮放出來繼續“公派洛陽”!


看到了吧,被下獄“訊治”“考驗”的兩個人,最終關於李世民的一個字都沒有吐出來,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更有甚者,就連最終決定了李建成命運的“玄武門之變”,也是源於一次東宮官員的告密:

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語齊王:‘今汝得秦王驍將精兵,擁數萬之眾,吾與秦王餞汝於昆明池,使壯士拉殺之於幕下,奏雲暴卒,主上宜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說,令授吾國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世民以晊言告長孫無忌等,無忌等勸世民先事圖之。

當時突厥來犯,李建成推薦齊王元吉出征,尉遲敬德等秦王府名將都被調入李元吉麾下。此時東宮一個從七品的小官王晊跑來告訴李世民,太子和齊王正在策劃一場“昆明池之變”,欲借餞行宴之機殺害李世民及秦府諸將。正是王晊的這次告密,令李世民和手下謀臣下定決心將“反殺計劃”提上了日程,並於數日後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對比一下,李世民策動了這麼大的一場宮廷政變,滲透禁軍、控制皇帝、截殺太子,事發之前一絲風都沒透出來,李淵(和宰相團隊們)不知道怎麼就忽忽悠悠上了船……再看看東宮這漏勺一樣的表現……

包括最後的最後,一般歷史科普文中都會寫“李建成看到玄武門守將是常何便認為是自己人,沒想到常何卻被李世民給‘策反’了”,許多歷史學家都將常何視為玄武門的關鍵人物,然而按照常何墓誌的說法,常何很早就是李世民的人:“(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黃金卅挺,令於北門領健兒長上”——是李世民將常何調入京城擔任皇宮宿衛的!

所以李建成是怎麼會認為“常何是自己人”的,估計只有天知道了。

可能看到這有人會說,李世民“策反”的都是小人物,而李建成拉攏的都是秦府核心成員,所以忠誠度不一樣——是啊,諜報不都是找這種“看上去不起眼但實際位置重要的小人物”嗎?李建成淨去騷擾李世民的鐵桿死忠,除了暴露目標之外還能得到啥?

另,其實李建成的“情報系統”中有一處是佔優的,就是後宮。李世民向李淵“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宮”的那個晚上(玄武門前夜,淫亂後宮也未必屬實,就是找個由頭把建成元吉誘進宮對質),張婕妤探聽到了宮中動靜不對,“馳語建成”,然而很可惜,李建成沒聽。

既看不清對手優勢在哪、也不知道自己優勢在哪,這仗可怎麼打?


蔣翰禹


李淵在自立為帝以後,就讓大兒子李建成當了太子,李建成這個太子做的也是很合格的,他處理朝政一點也不比李淵差。不過最終他還是敗在了弟弟李世民的手上,那麼李建成作為太子,權利不比李世民小,政治才能也不差,為何會鬥不過李世民呢?

第一,儲君之爭,軍權重於政治。



其實在亂世中,最寶貴的不是政權,也不是土地,而是軍隊,有了軍隊那麼土地會有,權利也會有的。

李建成作為太子,他的權利肯定是比李世民大,但是太子主要是輔政,是被當做皇帝的接班人培養的,而不是當將軍和統帥培養。所以李建成政治才能卓越,但是軍事才能就沒有那麼強了。

唐朝建立初期,天下仍然有很多割據一方的勢力,而當時李淵是讓李世民去平定四方的,這樣一來,李世民也就有了更多的機會培養自己的軍事才能,久而久之,李世民在軍中就形成了一個自己的勢力團體。

從軍事方面來講,李建成肯定是不如弟弟李世民的,而玄武門之變是一場兵變,兵變拼的就是軍事,這樣一來,李建成未戰而輸三分。
(李世民劇照)

第二,李建成心慈手軟,而李世民更為老辣。

其實政治爭奪中,就是一場弱肉強食的較量,千萬不可以心慈手軟,因為對手是想要致自己於死地。

開始時,李世民的勢力並不如李建成,李世民的勢力主要是在後來南征北戰中形成的。《新唐書》記載,李元吉曾多次建議李建成殺了李世民,甚至後來都想好了對付李世民的辦法。可是李建成念及兄弟之情,覺得不到萬不得已不可以對兄弟下手,所以任由李世民壯大。

到了玄武門之變時,李建成敗了,李世民並沒有手軟,他直接將李建成殺了,以絕後患。

由此可見,李世民是比李建成心狠手辣的,而生在帝王之家,想要參與儲君之爭,本來就容不得動惻隱之心,更不能被親情所牽絆。
(李建成劇照)

第三,李淵的幫助讓李建成失敗。

《新唐書》中記載,李淵起兵初答應過如果李世民幫自己成功稱帝,就讓李世民當太子,可是後來李淵為了大唐江山社稷穩定,按照慣例立長子為太子。

李淵也知道,要想避免自己的幾個兒子骨肉相殘,那麼就必須想辦法保住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樣其他人才不會有野心,才不會兄弟之間自相殘殺。

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對抗過程中,其實就是李建成加李淵對抗李世民,這樣似乎在前期李建成才和李世民不分勝負。可是玄武門之變中,李淵一點都沒能幫到李建成,所以他自然勝不了李世民。

李淵的一直幫助,會讓李建成在軍事上對李淵產生很強的依賴,畢竟皇宮禁軍都是李淵的,所以他沒想到李世民會在皇城玄武門對自己下手,也就沒有太多準備,以至於在皇城被殺。

李建成是敗給了李世民,但是他的才能是不可否認的,只是因為他的對手太強他才敗了,並不是他自己無能。

參考文獻:《新唐書》


斯幽說歷史


李建成,唐高祖李淵嫡長子,唐開國後立為太子,是唐皇位的法定繼承人。在唐朝建立和平定的過程中,李建成也有戰功,但作為太子更多的是在朝廷輔佐李淵,這使得太子建成在軍中的威望和對於軍隊的控制不及其弟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唐高祖李淵嫡次子,在唐朝建立和平定過程中,率軍東征西討戰功卓著,部屬多有精兵猛將。隨著李世民在軍中和朝廷影響力不斷擴大,太子李建成對其有了一定的戒備之心,而秦王李世民也有了自己新的人生理想。

當兩人的矛盾公開化的過程中,太子李建成準備用“合法”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例如,假借邊境戰事,抽調秦王府兵將以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最終再解決問題。可見,太子李建成的政治上還沒夠成熟,對形勢判斷上有所失誤。

秦王李世民多年的征戰經驗告訴他,不能坐以待斃要主動出擊。於是,李世民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深夜入宮之時,在玄武門埋下精兵,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太子建成了齊王元吉。

所以,太子李建成鬥不過秦王李世民。一是,實力不允許。二是,心機還不夠狠。


布衣草堂聊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原因其實有很多,細數起來短短几百字是肯定說不完的。因為,今天我就只是簡單的談談其中的兩點原因。


軍事原因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江山雖然是唐高祖李淵開國,但是在外征戰沙場的卻多半是二兒子李世民。翻閱《新唐書》和《舊唐書》,我們就會知道,在唐朝建立及穩固的過程中,李世民是最能打仗的,他所建立的戰功也是最多的。正是因為如此,李世民在軍中的威望非常之高,手下的各大將領,如秦叔寶,尉遲恭等都是聲名遠播的悍將。

而李建成就不同了,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雖然李建成也參與了唐朝開國的部分戰爭,但是相對於李世民而言,戰功是遠遠難以企及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李建成在軍中的威望是遠遠不如李世民的。而李建成雖然在長安的兵力很多,卻多是烏合之眾,比起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強將而言,是不堪一擊的,這也是李世民能夠在玄武門之變中戰勝李建成的重要資本。


性格原因

李建成因為多在宮中處理政務,參與軍事戰爭比較少,所以為人性格比較寬仁厚道,心慈手軟,遇事也是猶豫不決,不太果斷。但是李世民確實迥然不同的,他半生征戰,早已經見慣了流血犧牲,為人比較狠辣無情,做事非常果斷,殺伐決斷,說幹就幹。

如果只是做個普通人,那麼李建成的性格必定比李世民受人歡迎。然而,他們倆並不是要做普通人,他們倆是要搶皇位。作為皇帝,不需要當一個好人,需要的就是狠辣無情,殺伐決斷的性格,而李世民的性格恰恰是皇帝的標配。就性格而言,李建成在當皇帝這件事情上就已經輸了。


答主結語

就李世民的軍隊威望和個人性格而言,他註定是要當皇帝的,李建成註定是無法戰勝他的,這可能就是天命吧。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歡迎大家踴躍發言哦。


老魏聊歷史


李建成,身為長子,在唐王朝建立後,幾乎所有聽從李淵的大臣都是認為李建成是能繼承皇位的。而這些集團勢力也是李建成仰仗的根本。還有就是李淵也是一直認同長子建成繼承的。當然李建成的軍事能力也是有的,至於治國能力因為沒有體現不能和李世民做出很好的對比,所以總的來說,李建成當皇帝也不會差到哪去。那為什麼最後的勝者是李世民而不是他呢?

李世民可以說在那時的情況下是處於皇位爭奪很不利的情況下的,他仰仗的就是自己手中的兵權以及他妻子的家族勢力長孫家族,而真正決出成敗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謀劃能力了。因為雙方勢力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就只能拼雙方誰先倒臺了,李建成一直謀劃的是如何汙衊和擠兌李世民,從而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因為他是長子他得到李淵的偏愛。而李世民謀劃的是更狠心的只要李建成死天下就是他的。這其中也不能說李世民狠心李建成輸在這上面,如果李世民一直被打壓最後他也難逃一死,所以他必然做出這一選擇為了自己。這裡面是李世民有野心在的,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在某種層面來說是不可調和的。玄武門之變就是關鍵點,也矛盾的終極點,這一次如果不是李建成的掉以輕心,或許成敗真不好說!


木鐸人


個人感覺李建成與李世民相比,無論是哪方面,都是完敗,而最終李世民登基也是必然的事情。

【論性格方面】:很多人都說李建成最後沒有下定決心:先下手殺掉李世民是顧及兄弟情。但在我看來,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李建成性格優柔寡斷,遇事沒有主見,在重大問題或者時機方面總是徘徊不定,在這方面導致了很大的劣勢。而他為什麼沒有先下手除掉李世民,大侃(本人筆名)猜測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擔心萬一事情洩露或者行動失敗,會給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或者禍亂,所以在性格智謀方面,李建成肯定不如二弟李世民。

【論帶兵打仗】:這一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從李淵登基到解決幾大軍閥(王世充、劉黑闥、劉武周、宋金剛)哪一場關鍵重要的戰爭不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但反觀李建成呢,徒有長子的虛名,雖然也大了幾場勝仗,但那都是殘敵敗寇,只要腦子沒問題,肯定能取得勝利,再加上身邊還有謀士輔佐。所以,在帶兵打仗方面,李建成根本就不能可李世民相提並論。

【論為人方面】:李世民為人正直、講義氣、心憂天下黎民百姓,但但反觀李建成,沒有以上任何一點,這樣的人怎麼會是民心所向呢?

【論身邊的謀士】:李世民身邊的謀士可以說相當之多,例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褚亮、虞世南等等,並設有“文學館”,武將更是有尉遲敬德、程咬金、秦叔寶等人的幫助,所以李世民能取的勝利也和自己任用賢臣,最重要的也是自己的能力人品能折服眾人,否則也不可能這麼多人死心塌地的跟隨,但反觀李建成,最厲害的也就屬魏徽了吧,能重用的人寥寥無幾。所以,在這方面李建成也是完敗。

所以,李建成敗給李世民,那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大咖秀歷史


一:從這兩個人來說:李建成優柔寡斷,好謀無決,沒有成大事的品質,反觀李世民做事果斷,從諫如流,能夠聽從手下人的建議。

二:從部下來說,李世民的文官集團有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人,李建成只有魏徵一人,在文官上遠遠不如李世民。在武將上,李世民有秦瓊,程咬金,尉遲恭等人,而李建成的手下得力的將領並不多。

三:從軍功來說:這方面李世民一直在外征戰,李建成一直在朝廷輔助治理天下,雖說二人都有功勞,但在大臣們眼中,開疆拓土的功勞遠遠比治理天下的功勞要大的多。

四:李世民比李建成提前動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