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李建成為什麼在鬥爭中失敗?

204950070


李建成在鬥爭中失敗具有極大的歷史偶然性。即使到現在很多人仍然在反思:一個穩如泰山,非常正面的人,為什麼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

高祖李淵剛開始對於晉陽起兵顧慮很大,但箭在弦上又不得不發,因此遲疑困頓,為解決爭奪天下的後顧之憂,必須得到突厥的支持,然而突厥態度模稜兩可,並多次入侵屬地,後被李建成多次率兵擊退,當然李世民此時也沒閒著,衝鋒陷陣,屢建功勳,後來突厥同意支持,但要求李淵必須馬上自立,李淵對此猶豫不定,於是李世民,劉文靜等人苦勸卻不得,但當李淵看到李建成歸來之後非常的高興,在李建成極力勸進下,才同意自立,也許在那個君父,子弟的年代,雖有眾多的子女,但是大兒子,尤其是嫡長子終究在李淵的心裡是那片晴天吧。

縱觀李建成一生,正真的分水嶺應該是在唐廷建立,冊封太子之後。

立太子前,李建成河東募兵,攻略西河,攻取霍邑,佔據潼關,攻克長安,一系列的軍事勝利讓他如群星般奪目,人們常說,老大忠厚,老二奸,老三滑,老四油....,不管你信不信,但是對於李建成我是信了,李建成行軍打仗經常與士兵同甘共苦,有了酒食便與將士共同分享,見到百姓在道路旁種植的瓜果一定要付了錢才能食用,為人忠厚,對父母至孝,對兄弟姐妹關愛,平陽公主對這個大哥是十分敬重,(平陽公主是李淵三女兒,女中豪傑,手下有一隻勁旅:娘子軍!著名的娘子關就是以其為名,戰功赫赫,一點不比兄弟差,可後事提到卻很少,此中緣由就不多說)。唐朝建立後,李建成因戰功顯赫且為嫡長子自然立為國本移居東宮。

冊封太子之後, 作為一國儲君,李建成必須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積累治國經驗,唐初天下未定,割據未滅、叛亂不斷,李世民東征西討,建立了卓越的軍功,威望日盛,作為太子的李建成心裡自然五味雜陳,多次請求領兵出征,但此時的他是國本,不可妄動,戰爭勝負乃兵家常事,但是唯獨他是不輸起,太子的身份已經成為他厚重的政治包袱。隨著李世民勢力的崛起,齊王李元吉懷著某種目的與太子達成政治共識,也許是維護這個忠厚的大哥,也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邏輯,的確皇帝的這塊金字招牌實在太過誘惑,於是唐廷的政治勢力分成了三派,以皇帝李淵為首的調和派,秦王派,太子及齊王派,後者矛盾積累,磨擦不斷,李淵對此也是心力交瘁,太子系攛掇李淵後宮寵妃詆譭秦王,秦王系則借楊幹事件誣告太子造反,狗血的宮鬥,最後竟演變為手足相殘的悲劇,實際上在雙方整個的鬥爭中,太子系始終佔優勢的,甚至是絕對的,首先因為李建成是太子巴結他的人很多,其次東宮甲士配置按照制度遠超李世民,最後皇帝出於維護太子的立場時常也多有偏袒,反之李世民實際上除了自己的親信及護衛無法調動更多的軍隊,因為京城的軍隊始終牢牢的掌控在皇帝手裡,這也是李淵彈壓雙方及調合矛盾的資本,同時作為兄長的李建成到死也沒有明確過要殺掉李世民,即使魏徵等人苦勸也無果,同樣作為兄弟的李世民在密謀玄武門兵變開始也是猶豫不覺,但手下均強烈要求殺死太子及齊王。最終李世民同意,並在玄武門設伏,呼喊著親手射殺了兄長,齊王稍後也被殺死。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真是男人不狠站不住。

隨著玄武門兵變消息的傳出,李建成及李元吉的部署聽聞二人死訊後大哭,薛萬徹立刻率諸將攻殺玄武門守將,包圍秦王府準備誅殺秦王,李世民大驚,此時根本無法抵禦,最後把二人的人頭扔出來,東宮及齊王甲士這才潰散。而李建成及李元吉的子嗣則不論長幼全部被李世民誅殺。

在貞觀二年(628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息王,諡號為隱,貞觀十六年(642年),又追贈隱太子。這裡的意味就不明說了。就像大宇常說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相對玄門之變的爭議,歷史上明確記載李世民是親身過問史書對於這段是如何書寫的,成者王侯敗者寇,而作為皇帝,作為父親的李淵優柔寡斷,不能明確君臣的關係,不能理清長幼順序。也是導致這場慘劇的重要因素。後來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差點也重蹈覆轍,因果循環就不多說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李建成是一個忠厚的,賢明的,有才幹的好人,而作為好人至少不應該落得如此下場。[流淚][流淚]



南京安護


應該說在武德年間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鬥爭中,李建成是處於優勢的。他之所以最終失敗,與他優柔寡斷有著很大關係,他沒有預料到秦王集團會先發制人發動武裝政變。

李建成能力不凡

論能力,李建成也算得是一個合格的儲君。李建成是晉陽起兵的重要參與者。在起兵之前,李建成奉李淵之命攜家眷在河東老家留守,並四處結交豪傑。在眾人勸李淵起兵的時候,李淵遲遲拿不定主意,是李建成的到來最終使他下定了起兵的決心。

李建成治軍有方,文韜武略。平定西河是李建成出兵的第一仗,當時李建成帶領新招募的義軍攻取西河,他先是嚴明軍紀、整肅三軍,並且與將士們同甘共苦。他採取招撫手段兵不血刃就佔領了西河。在攻取霍邑的戰鬥中,李淵擔心霍邑敵將宋老生堅守不出,李建成進言說宋老生出身寒微,有勇無謀,可以引誘他出戰。事實果如建成所料,宋老生在唐軍的引誘下傾城而出,被唐軍圍而殲之。

李建成佔盡優勢

李建成在朝堂之上得到了武德重臣裴寂和封德彝等人的支持,在後廷有張婕妤、尹德妃等李淵寵妃的聲援;另外,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結成了攻守同盟,勢力大增。

再看看李建成的太子宮的班底。太子宮文有魏徵、王珪等人,他們均是後來貞觀年間的名臣;武有薛萬徹、馮立和馬三寶等將領,實力也是不遜色於秦王府。

李世民岌岌可危

與實力強大的太子集團相比,秦王勢力卻是岌岌可危。鑑於日趨激烈的太子與秦王之爭,皇帝李淵開始傾向於太子建成,對李世民的恩寵日益減少。在朝臣的諫言下,李淵開始逐步的剪除秦王府的勢力,秦王府的兩大智囊房玄齡和杜如晦就被逐出秦王府,武將程知節外放為地方刺史,秦王府的心腹僅剩下長孫無忌一人。

就雙方武力而言,唐朝實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士兵平時務農,農閒習武操練,戰時出征,所以,除非面臨戰爭,由天子下詔,兵部頒令,將領才有權統率軍隊,否則即使是像李世民這樣的十二衛大將軍,平時手中也沒有兵權。而在長安,東宮和齊王府的勢力加起來要比秦王府強大得多。東宮曾私募長林兵兩千餘人,而齊王也一直在“募壯士,多匿罪人”,兩人兵力相加,總數應該不下於三千人。而秦王雖然也“素所蓄養勇士八百餘人”,但明顯處於劣勢,雙方一旦在京師開戰,秦王很可能會吃虧。

李建成優柔寡斷,李世民孤注一擲

齊王李元吉曾勸說太子建成趁早除去秦王,他說:“當為兄手刃之”。李世民隨從高祖前往元吉的府第,元吉命令護軍宇文寶埋伏在寢室裡,準備刺殺世民。李建成生性頗為仁愛寬厚,連忙制止了他。元吉惱怒地說:“為兄計耳,於我何有?太子宮的謀臣魏徵也曾勸說李建成要先下手為強,可惜未被採納。

北方突厥的入侵使得雙方的爭鬥從暗鬥走向了前臺

。李淵下令讓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軍出征,李元吉藉機徵調了秦王府的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叔寶等一干驍將,同時抽調秦王帳下的精銳部隊,將他們全部編入了北征軍,太子和齊王要藉此機會徹底瓦解李世民的軍事力量。同時,兩人計劃在出徵餞行的機會將秦王殺害。

可惜的是,太子的密謀被李世民安插的東宮的線人獲知。沒有退路的李世民不得不選擇孤獨一擲,才有了玄武門之變那驚險的一幕。可想而知,如果是李建成率先發動兵變,那麼李世民恐怕也只能是坐以待斃了。

李建成的優柔寡斷使他錯失了一次次的機會,而李世民作為軍人的果斷促成了他一擊而中。


時光山人


在李淵起兵反隋、奪得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兵東征西討,都建有軍功。武德元年(618年),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後,便很少統兵出戰。在文才武略上他確實不如李世民,所以建唐之後李世民擔當了平定天下的重任。這樣就使李世民建立了極高的威望,把握了軍權,還培植了自己的勢力,覬覦太子之位。太子建成本來就對李世民非常嫉妒,在感到威脅後,擔心太子之位不保,於是就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共同對付李世民。他們多次密謀,想殺害李世民,但沒有成功。最後,李世民經過周密準備,在玄武門發動軍事政變,李建成死於弟弟李世民的箭下。

分析李建成失敗的原因,除了自身才力不如李世民外,李世民潛在的軍事實力也是李建成集團所不能比擬的。但是就京城內的軍事力量來說,李建成一方還是佔有優勢的,除了太子東宮本身的軍事力量外,還有齊王府的軍事力量支持,而李世民一方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動用。這就是當政變爆發以後,秦王府的軍隊在戰鬥中節節敗退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點,因此搶先發動政變,奪取鬥爭的主動權。這種先發制人的策略,使得李建成缺乏準備,事出倉促,因而在玄武門授首。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群龍無首,雖然兵力佔優勢,但當這些士卒知道自己首領已經被殺後,馬上作鳥獸散,完全喪失了繼續戰鬥的勇氣。

李建成之所以失敗,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即聽不進去正確的意見。事後,魏徵曾經對李世民說過,如果先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日之禍了。可見,魏徵在政變前曾向李建成提出具體建議,但被李建成所拒絕。此外,在政變前夕,宮中的張婕妤也向李建成通報了李世民將要發動政變的消息,也沒有引起重視。同時,李元吉也建議在這關鍵時刻 ,應該勒兵不出,以觀局勢的變化,但李建成自以為兵力雄厚,加之玄武門守將也是他的人,所以拒絕了這些正確的建議。所以說李建成個人素質不然李世民,也是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位愛電影的職工


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他能夠聚攏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長孫無忌、侯君集、秦叔寶、宇文士及、張公瑾、高士廉這些文臣武將,就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具備王者風範的一代梟雄,後來的貞觀之治和大唐盛世也證明了他是一個雄才偉略的君王。這樣的人,在同時代中,不要說中人之資的李建成,就算是換做任何一個人,都不見得能夠輕易打敗他。在我看來,他敗給李世民是遲早的事,這從以下幾點就可以看出。

對人才的重視程度

《冊府元龜》:太宗初為秦王,徵求草莽,置驛招聘,皆自遠而至。

李世民劇照

武德元年,李世民就開始招聘人才,只是後來被李淵調走了,這其中就包括杜如晦,房玄齡說,“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驚曰“爾不言,幾失此人矣!”這才留住了杜如晦。

李世民每次征戰之後,都會積極招攬敵方陣營的人才,唯才是用。尉遲恭、秦叔寶、虞世南以及李建成的舊部魏徵、馮立、薛萬徹等,先後都被李世民收至麾下。如果仔細研究,不難發現隋末唐初時期,幾乎一大半的頂尖人才都在李世民的陣營中,這種凝聚力簡直是令人驚歎!

李世民劇照

這些謀臣武將在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李世民能夠奪取天下的根本。

智勇雙全,謀略無算

毛主席曾評價:“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其右也。”

李世民用兩年多的時間先後平定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李世民不僅會用兵還知兵,常常身先士卒,與將士同甘共苦,他的奮勇殺敵的榜樣,激發了將士們奮勇殺敵的士氣,這也是他能夠常常取勝的一個原因。李世民能夠善待凌煙閣功臣,而沒有像其他皇帝一樣殺開國功臣,就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戰功顯赫的武將,軍中威望無人匹敵。

我們姑且把玄武門之變看作是一場戰役,李建成將士約三千,李世民將士約八百,我們看看他是怎麼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的。

在李建成、李元吉商量著設伏於昆明池的時候,被府中李世民的眼線王晊獲知而告知李世民,李世民才有所準備。李世民掌握了先機,而李建成沒有,這是謀勝其一。

玄武門守門將軍城門郎常何,是關鍵人物,早年在魏徵的建議下,李建成收買了他成為自己的心腹,然而在這次事變中,卻倒戈於李世民。李世民成功收買了常何,而李建成卻以為自己掌握全局,這是謀勝其二。

李世民在守門將軍常何的幫助下,得以進入李淵的臨湖殿,利用八百將士控制住了李淵。李淵才是這場戰役的勝負手,只有控制住了李淵才不會讓李世民處於被動的局面。

李建成劇照

在這場戰役中,李世民料敵先機,處處壓制著李建成,論心機謀略,論殺伐果斷,皆勝一籌。

可以說,李世民不管是人才儲備,還是心機謀略,都完勝李建成,李建成是鬥不過他的。


管中窺古今


在李淵起兵反隋、奪取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軍東征西討,都建有軍功。武德元年(618),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後,便很少統兵出戰。在文才武略上他確實不如李世民,所以建唐之後李世民擔當了平定天下的重任。這樣就使李世民建立了極高的威望,把握了軍權,還壯大了自己的勢力,開始覬覦太子之位。太子建成本來就對李世民非常嫉妒,在感到威脅後,擔心太子之位不保,於是就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共同對付李世民。他們多次密謀,想殺害李世民,但沒有成功。最後,李世民經過周密準備,在玄武門發動軍事政變,李建成死於弟弟李世民的箭下。

分析李建成失敗的原因,除了自身才力不如李世民外,李世民潛在的軍事實力也是李建成集團所不能比擬的。但是就京城內的軍事力量來說,李建成一方還是佔有優勢的,除了太子東宮本身的軍事力量外,還有齊王府的軍事力量支持,而李世民一方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動用。這就是當政變爆發以後,秦王府的軍隊在戰鬥中節節敗退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點,因此搶先發動政變,奪取鬥爭的主動權。這種先發制人的策略,使李建成缺乏準備,事出倉促,因而在玄武門授首。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群龍無首,雖然兵力佔優勢,但當這些士卒知道首領已經被殺後,馬上作鳥獸散,完全喪失了繼續戰鬥的勇氣。

李建成之所以失敗,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即聽不進去正確的意見。事後,魏徵曾經對李世民說過,如果先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日之禍了。可見,魏徵在政變前曾向李建成提出過具體建議,但被李建成所拒絕。此外,在政變前夕,宮中的張婕妤也向李建成通報了李世民將要發動政變的消息,也沒有引起重視。同時,李元吉也建議在這關鍵時刻,應該勒兵不出,以觀局勢的變化,但李建成自以為兵力雄厚,加之玄武門守將也是他的人,所以拒絕了這些正確的建議。所以說李建成個人素質不如李世民,也是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愛上小豬豬


李建成的失敗也挺無奈的,或者說是李世民運氣太好了。李建成當皇帝也不會是昏君,只是他輸了,沒有辦法。

李淵增強了李世民的力量

李世民戰功赫赫,可是李淵又不能立他為太子,只能通過其他方式封賞。金銀錢財自不必說,官職上封尚書令,以至於唐朝之後為了避諱,尚書令都虛置。天策上將,這是李淵給李世民開的特例,天策府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的官員,天策上將位在三公之上。李淵給了李世民自己選拔人才,自己任命的權力,這使得李世民的力量不斷增強。為之後與太子決戰做了鋪墊。

李建成下手晚了,過於仁慈

李建成是有機會除掉李世民的。李世民去李元吉府邸的時候,李元吉就埋伏了人,準備殺李世民,但是李建成當時心軟了,阻止了李元吉,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常何的倒戈是關鍵

不管前期怎麼樣,玄武門之變是最重要的。在玄武門之變中,助李世民取勝的就是常何。常何本來被李建成招募,這也是李建成敢進玄武門的原因,他覺得應該沒事。可是常何最終成了李世民的人,李世民是如何說動常何的,這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常何關閉玄武門,李建成的援軍進不來,使得李世民有時間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若是常何仍然幫助李建成,假裝投靠李世民,那麼贏的就是李建成了。在關鍵的位置有自己人是多麼重要。

李建成佈局有問題

要麼就快刀斬亂麻,儘早除掉李世民。既然李建成不選擇這種方式,那麼就不如好好當太子,不置李世民於死地。一開始不殺,只是不斷打壓,然後又起了殺心,這是整體佈局有問題。李世民雖然戰功赫赫,但是李建成也當了多年太子,李建成不搞事 ,不逼急李世民,等李淵駕崩,他就是皇帝。李世民再反,就是反賊,名不正言不順。兩種方式都可,但是李建成偏偏選了折中的方式,這是他佈局的問題。


未濟


李建成失敗的原因就是優柔寡斷,沒有政治鬥爭覺悟。

李建成是唐朝的第一個太子,他在世的時候為唐朝的建立立下的汗馬功勞,最終沒有登上皇位,在史書上為了維護李世民的形象對於李建成多有扭曲,但不可否認李建成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

而對於玄武門之變,歷代文人都有很多看法。在我們看來,李建成是皇太子,軍功也不弱,而且還得到了李淵的支持,並且李淵還是開國皇帝,都知道歷朝的開國皇帝對於朝政都把握的非常嚴的,傳位二代基本不會出現問題,可就是這樣好的條件為什麼還出現了玄武門之變,最終李建成身死呢?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為了完成大業,或者說為了完成前途未卜的大業,李淵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聚集力量,分別組建了各自的團隊一起作戰。公元618年,李淵稱帝,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封李元吉為齊王。

這個時候實際上大家的名分已經定下,可這個時候全國還沒有統一,大家還在四處征戰。而李世民恰好主要是軍事方面的統帥,而這也為他以後積蓄人才,建功立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軍圍困洛陽王世充,並且擊敗了援軍竇建德,逼迫王世充投降。就這樣,在獲取洛陽以後,李世民以此為後方,慢慢發展,逐步有了染指皇位的野心。而在全國沒有統一之前,李淵為了確保戰事順利,給了自己兒子比較大的權利,這樣讓以後兩個兒子之間產生矛盾埋下了伏筆。

李世民在四處征戰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如尉遲恭、房玄齡、杜如酶、秦叔寶等等。而李建成的實力也不算弱,他文有魏徵、王珪等謀士,武有薛萬徹、馮立、馮翊等將領。而在李世民實力逐漸壯大的過程,也逐漸引起了李建成的猜忌,不管出於哪方面的考量,他都想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在這裡,李元吉不得不提一下,作為李建成的胞弟,我認為他還是有一定謀取皇位的野心的,但是能力和軍功上的不足讓他看到只有聯合自己的大哥李建成才能有更進一步的機會,而李元吉的加入更使得雙方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

玄武門之變,其實是一場李世民先發制人的政變。在此之前,雙方其實已經勢同水火,而李淵對此確實優柔寡斷,視而不見。

而玄武門事變,同樣也是李世民放手一搏的結果,贏了稱帝,輸了都得變成歷史的塵埃。所幸的是李世民賭贏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不久後,逼迫李淵退位,李世民承繼大統。

而且玄武門事件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鬥爭的矛盾激化,集中爆發的後果。太子秦王“奪嫡之爭”歷經“劉文靜事件”,“楊文幹事件”,“玄武門之變”。

在玄武門事變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在找適合致對方於死地的機會。公元624年,李建成趁李淵將率仁智宮之機,聯絡慶州都督楊文幹,想殺死李世民。事未成而被人告發後,李淵囚禁了李建成。這次刺殺未遂讓李世民驚出了一身冷汗,隨即李世民注重李建成身邊的情報收集。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過東宮的內線得知,李建成想通過突厥進犯邊境的事情,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趁機除掉李世民。在此危機情況下,李世民經過和手下幕僚商量決定背水一戰,先下手為強。

而促使李世民成功的一個關鍵人物是玄武門的守衛統領常何,正是他將大門關閉,讓李建成的援軍無法立即破門而入,而李世民在短時間內將玄武門內的李建成殺死,李建成的部下才散去。

總的來說,李建成失敗首先在於李淵在立國之前沒有很好的進行權力的分配,導致了李世民滋生了皇帝的野心,而李建成沒有在人才的使用到位,自己的親信不僅出賣了信息還成了幫兇,可以說,李建成的失敗跟他的用人失敗有很大的關係。

其實在整個奪嫡鬥爭中,太子李建成始終沒有對秦王李世民真正動過殺心,因為他知道李淵年紀偏大,只許熬到李淵老去,皇位自然是他的。

也因此導致他在與李世民鬥爭中,李世民總是佔據主動。在奪嫡之爭後期,太子李建成的勢力已經比李世民大了,並且李淵也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

朝堂之上,很多文官武將,功勳之臣,都是保持中立,如果要說為啥李建成失敗的原因,我覺得還是李建成沒有預料到李世民會鋌而走險,沒有政治鬥爭的覺悟,優柔寡斷。


無心140102310


李建成失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如果把李世民和李建成做一個比較,還是李世民的功績更大,更得人心;二是玄武門之變爆發的很突然,不僅是李建成,就連李淵都沒有防備。李淵自從晉陽起兵之後,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兄弟也跟隨者父親南征北戰。李建成跟隨者父親攻克長安,後來又數次擊退突厥的進攻,斬殺了竇建德殘餘勢力劉黑闥。唐朝建立之後,身為嫡長子的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建成有著諸多功績,但是和李世民相比,還是略遜一籌。李世民先是平定了隴西,後來又收復了山西大量失地。尤其是李世民在虎牢關戰役之中,打敗了盤踞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勢力。這一戰使得李世民獲得了極高的聲望,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軍,還允許秦王府自置官署。這也就意味著秦王府相當於一個小朝廷,李世民可以直接發號施令,權力極大。其實當時李建成已經意識到弟弟李世民威脅到自己,李建成身邊的謀士魏徵也建議李建成殺了李世民,以絕後患。但李建成一直沒有沒有太多的實際行動,甚至遭到誣陷。公元626年,李世民忽然發動玄武門之變,令李淵和李建成措手不及,李淵成為了太上皇,李建成也被一箭射死,成為了皇位的犧牲品。所以說,即使李建成不是庸才,他的功績也不上李世民,再加上玄武門之變爆發得太突然,讓人措手不及。李建成才會與皇位無緣。


東邊牆頭西邊草


我個人認為李建成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李世民功勞比李建成大一些,而李建成已經是太子,不能封賞,而給李世民封了不少爵位。

第二是李建成在都城處理政務,而李世民則征戰四方,所以李世民的基層基礎好。

第三是當時李建成的主要部下,軍隊不在都城,他沒有想到李世民會造反。

第四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斑鳳


李建成和李世民之爭,詮釋了先下手為強的這個道理。為了帝位,兩個人終有一戰。

論勢力,李建成不行,但好歹也是太子,也有一定的軍功,手下有一批追隨者。

論軍功,晉陽起兵是李世民之謀,更是在唐建立之後平定了西方、北方、中原的各派軍閥,李建成也打過仗,取得幾次勝利,但和李世民沒法比。

論才能,李世民文武雙全,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可以白手起家。李建成只能坐享其成。

論時機,李建成唯一可以取勝的機會,確在密謀之後,被李世民眼線截獲情報。先下手為強,發動玄武門之變。若是李建成先下手,估計成功的幾率也回很高。只是歷史不容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