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京十四帝,為何只有十三陵?

梓宸濤濤


首先,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意味著只有明成祖朱棣遷都以後的帝王,才有可能入明十三陵。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王朝的首都由南京遷往北京,天子守國門的序幕正式開啟。但南直隸仍然保存了完整的中央行政機構,名義上仍然按照“兩京一十三省”的架構運行。因此遷都以前的兩任君王:朱元璋、朱允炆,便沒有入明十三陵。

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死後葬於南京,稱為明孝陵。朱棣靖難成功,違背君臣之道,但不可能違背孝道,遷都不可能將老爹的墳也一起遷了,因此朱元璋沒有陵墓在十三陵。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率一眾官員到明孝陵祭拜,告慰恢復中華。

建文帝在叔叔造反攻入南京後便下落不明瞭,甚至有傳言建文帝流落海外,永樂帝便派鄭和到下西洋尋找。最近又傳福建寧德上金貝古墓有“明建文墓”的字樣,但目前並未取得學術界統一意見。建文帝的陵墓至今未找到,因此也未進入明十三陵。

其次,崇禎帝自縊以後,南明政權不被清朝統治者作為正統,因此也無帝王禮儀入陵墓。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感無言面對祖宗,以發覆面,自縊於煤山。李自成發現崇禎帝的屍體後,見遺言“勿傷百姓一人”,頓生感慨,命人將崇禎帝與周後的屍體清理乾淨,以紅漆棺殯帝,在東華門所設靈棚連停數日,準備用柳木棺成驗安葬他們。明朝的官員都不敢去弔唁,只有裹城伯李國禎扶棺大哭,並向李自成提出不能發掘破壞明代帝王陵寢,並且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

崇禎帝生前簡樸,沒有預建陵寢,李自成大順政權新建,無心操辦此事,便將崇禎帝及皇后葬入田貴妃的陵墓中。隨著山海關戰役的失利,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大順政權僅在京四十多日便宣告失敗。



清軍入關以後,為表明自己的正統合法性,順治帝按照國喪為崇禎帝重新發喪,並於1659年將陵墓修繕,便成為思陵。代代清帝皆來祭掃。而南明各政權,便被清朝統治者以不肖子孫、不思剿匪為名,大加征伐,隨著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明朝最後一位宗室血脈斷絕。其陵墓在貴州都勻高塘山,僅為市級保護文物,其價值地位與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沒法相比。

最後,便是明代宗朱祁鈺的陵墓問題,因為奪門之變,兄弟操戈而不承認帝位。



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朝二十萬精銳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在南遷和備戰的廷議中,于謙力排眾議,堅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這樣一來便同時解決了朝廷無主、韃靼以被俘的英宗要挾的問題。北京保衛戰勝利以後,韃靼人自覺無趣,也急於與明廷搞好關係,便將英宗送還。可代宗此時已被權力燻心,罔顧手足情誼,再三推辭後無奈迎回哥哥,但隨即將這位“太上皇“軟禁在南宮八年,一切禮儀標準從簡。隨後更是廢英宗之子朱見深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無奈朱見濟和朱祁鈺自己都先後因病去世。景泰八年,朱祁鈺在一幫奸臣的簇擁下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改元“天順”,代宗之位也不被承認,因此代宗並未入十三陵。

雖然憲宗、南明弘光時期先後為代宗平反,甚至恢復帝號,但代宗葬於北京西山,無法與其他皇帝同享皇陵。


春秋正義


因為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駕崩後並未建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座皇家陵寢的總稱。

這十三座皇陵分別是: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不過雖然這皇陵有13座,但是在北京的加冕為皇帝的卻有14人,這其中唯一的一個未能按照帝王禮制建陵下葬的就是明代第七位皇帝——景泰帝朱祁鈺。

(黃軒飾演的景泰帝——朱祁鈺)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因為有他大哥朱祁鎮健在,原本是輪不到他當皇帝的。

朱祁鈺的出身並不好,母親是是一名侍女,地位不高,因此朱祁鈺的從小的待遇也很一般,直到他哥哥英宗即位之後才被封為郕王,這在明代皇子中算是受封時間算很晚的了。

不過好在他哥哥英宗皇帝對他還不錯,兄弟倆感情也挺好。照此發展下去,朱祁鈺大可安安穩穩的做個親王,衣食無憂的渡過此生。

然而,命運這東西總是這個造化弄人。

公元1449年,正統十四年,不甘寂寞,腦子抽風的英宗皇帝,不顧群臣反對,硬是要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遇伏擊,全軍覆沒,自己跟著當了俘虜。

瓦剌首領也先做夢也想不到能抓住大明皇帝,高興的春夢都不做了。立即攜天子繼續南下進攻北京,試圖以英宗為擋箭牌,迫使明軍投鼠忌器。

土木堡慘敗的消息傳回北京,帝都震動。皇上被俘,而皇太子朱見深又年僅2歲,十分年幼,群龍無首的明廷頓時亂做一團。大臣們是戲也不看了,妞也不泡了,都專心收拾家當準備逃亡南京避難。

正值風雨飄搖之際,內閣首輔大臣于謙乾綱獨斷,擁立正在京師監國的朱祁鈺為皇帝,穩定朝綱,抗擊瓦剌,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而朱祁鈺的身份也從一個親王,一夜之間升格為天下之主,這種感覺:爽!

權力這東西是非常上癮的,一旦嘗上一口就別奢望戒除。朱祁鈺原本是打死也不敢對皇位有所想法,而如今卻受命於危難之際,登基稱帝,這種君臨天下的感覺讓他欲罷不能。

在經歷了初期的驚恐、刺激、滿足之後,景泰帝開始不希望自己的哥哥英宗皇帝回來了。他希望英宗永遠的留在草原,為蒙古人民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一份貢獻。

但是人似乎越怕什麼,越來什麼。

瓦剌這邊見與明軍作戰佔不到什麼便宜,也先留著英宗也沒什麼用,竟然就把英宗放了回來。英宗一回來,景泰帝的處境就有點尷尬了。

皇位一旦坐上,肯定不願意再讓出去了。為了防止英宗對自己產生威脅,景泰帝將他哥哥囚禁在了南宮之內,一關就是七年。

在這七年中,英宗過著階下囚般的生活,生活受到嚴密的監視,吃的不好,穿的也不好。甚至以防朝臣和英宗聯繫,南宮周圍的樹都被景泰帝下令砍了,夏天英宗連個乘涼的地方都沒有。

如此悲慘的生活,英宗一直過到1457年。這一年年初景泰帝突然病重,朝中的投機分子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於是幫助英宗發動“奪門之變”,一舉奪回皇位。

復位之後的英宗對於景泰帝十分憤恨,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

而當時身體已經漸有好轉的景泰帝,卻在英宗復位後僅一個月就暴斃身亡,其中內因,不言自明。

景泰帝山崩之後,英宗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將其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景泰帝朱祁鈺也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陵的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明英宗之子。在他上臺後,對他叔叔景泰帝朱祁鈺的功績進行了肯定,並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


千佛山車神


明朝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十六帝,在北京的只有十三個陵幕,這是因為什麼呢?

第一位,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是個很擰的人,別人說幹不成什麼,他就非得幹成,他建南京故宮的時候靠著湖人家說建不了,他就把湖給填了建皇宮,人家說南京不合適當都城,他就非得在這建都,所以明朝初年一直到朱元璋死都城都在南京,朱元璋也就埋在了南京就是——明孝陵。



第二位,那就是朱允炆,朱元璋在朱標死後,不立兒子居然立孫子朱允炆當皇太孫,在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可是他四叔朱棣不服,經過四年的靖難,終於打到南京城下,趕跑了朱允炆,朱棣就當了皇帝。可是朱允炆就失蹤了了,沒有皇陵。


第三位,就是因為一個奇葩皇帝了,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土木堡之變,自己被俘。而國不可一日無主,他弟弟被朱祁鈺擁立為帝,把朱祁鎮尊為太上皇,可是後來瓦剌發現抓到明朝皇帝意義不大,就又把他放回來了。後來朱祁鎮在大臣石亨、徐有貞的幫助下復辟成功,就把朱祁鈺給軟禁了,到朱祁鈺死後以親王禮埋葬在了北京西山。

所以說明朝是十六帝,並不是十四帝,而且十六帝一位失蹤,兩位埋在別的地方,所以這才是明十三陵的來歷。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師哥講史


明朝的皇帝比較多,主要是因為明朝的皇帝死的都比較早,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建文帝都是遷都之前的皇帝,所以肯定不會葬在北京。像朱元璋下葬在南京的孝陵,至於建文帝更是靖難之役連人都找不著,所以更不可能葬在北京。那麼明朝遷都後也有十四位皇帝,為什麼只有明朝十三陵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看過明妃女醫傳的人都知道,那個沒有能夠入皇陵的皇帝就是明代宗。這個故事應該從明朝由盛轉衰的土木堡之變開始。明成祖定都北京後,後來有經歷了明仁宗,明宣宗,當然這幾個皇帝也都算是明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但是到了後面的明英宗,危機來了,北面當年的蒙古變成了韃靼和瓦刺。瓦刺後來逐漸強大,它步步蠶食韃靼,並且在明朝的邊境製造摩擦。成為了大明的隱患,明英宗也想學習自己的曾祖朱棣北擊蒙古,御駕親征,結果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指揮失誤,兵敗被俘。




兵敗的消息傳到了北京,瓦刺大軍壓境,兵部侍郎于謙提議國不可一日無主,提議立郕王為皇帝,稱為代宗。然後組織各地之師勤王,最後瓦刺被打敗,明朝轉危為安。就這樣郕王幸運的坐上了皇帝寶座,但是後來瓦刺一看留著英宗也沒用,就放回了英宗。這樣北京城就有了兩個皇帝,肯定會爆發政變,最後英宗逼死代宗,就這樣明英宗又當上了皇帝。代宗被廢為郕王,所以就沒有入住皇陵,葬在了西山。被稱為景泰陵,後來朱祁鈺的侄子也就是明憲宗朱見深為其平反,恢復他的皇帝之位,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這就是為什麼明朝十四位皇帝,只有十三陵的原因啦!



楚風說歷史


那是因為你沒算景泰陵,算上景泰陵就十四個了。

他們十三個在天壽山排排坐,搞聚會。

還有一個在北京西山遙遙相望。

這位皇帝叫朱祁鈺。

他爸爸叫朱瞻基是明宣宗,他哥哥叫朱祁鎮是明英宗。

爸爸是皇帝,哥哥是皇帝,他也是皇帝。

他能當皇帝因為朱祁鎮御駕親征,發生了土木堡之變,作為皇帝他被瓦剌人俘虜了。

消息傳過來。

老大被抓了,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大,其實也很容易解決。

換一個就是了。

換上來這個就是朱祁鈺。

朱祁鈺在於謙他們帶領下打了北京保衛戰,瓦剌人守著一個過期的皇帝沒用,就給放回來了。

皇帝這麼好的位置,待遇又好,福利又好,到手的好處誰肯再吐出來。
朱祁鈺當然也不肯。

哥哥您還是退休吧。

他把哥哥給軟禁了起來。

後來他還一度想要廢掉哥哥的兒子,讓自己的孩子做太子。

這事群臣反對,他賄賂群臣。

他媳婦反對,他廢掉媳婦的皇后之位。

沒想到老天爺也反對,他兒子剛當了太子,第二年就死了。

朱祁鈺受不了打擊,一病不起。

趁你病要你命。

發生了奪門之變,朱祁鎮殺回來當了皇帝。

朱祁鎮恨死自己這個弟弟了,廢掉他帝號,改成親王。

還說他“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

朱祁鈺死後,自然不讓他埋葬在皇帝的墳堆裡頭。

埋在了北京西山,算是一個親王。

但是朱祁鎮死後,他的兒子明憲宗對叔叔沒有那麼恨了,就恢復了叔叔皇帝的名聲。

墳墓也提升了規格,也成了景泰陵。

但是叔叔畢竟廢掉過自己太子的位置,他給叔叔的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這才五個字,要知道別的皇帝都是十二個字呢,差七個字,頭上的帽子就矮了一截呢。

而且也沒給叔叔廟號。


錦翼


1352年的元朝,上下官員貪汙腐敗嚴重,百姓民不聊生,各種農民起義如雨後春筍般一個個冒出,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勢燒遍中國大地

此時已在皇覺寺待過七年(出去化齋3年)每天過著吃齋唸佛的朱元璋,就在他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少年時期的好友湯和寫信勸他從軍,參加郭子興的義軍,經過短暫地考慮(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命運的驅使、不甘貧庸的朱元璋決定賭一把,果斷投奔湯和。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轉折點,如果沒有湯和這封信話,他也許會在皇覺寺中度過此生,更不會有之後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在加入紅巾軍之後,有勇有謀、作戰驍勇、身先士卒而且善待自己手下兵士,得到起義軍內部的一致讚賞。從此處一步步成長,廣納賢才,戰勝一個接一個敵人(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殲滅方國珍)...........

於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至此開啟了大明王朝,也開啟最後一個由漢人掌權的王朝

...........

至1644年,崇禎十七年:崇禎皇帝命後宮嬪妃盡皆自殺,親手砍殺傷兩位女兒,跟太監王承恩上煤山,自縊而亡;

至此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滅亡。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南京繼位2位,北京繼位14位,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在此就不考慮、南明的宏光政權及永曆政權)



1、明太祖朱元璋與那皇后的——孝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

2、建文帝(下落不明)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朱棣的陵墓在北京,一個是在遷都前(南京)一個在遷都後(北京),而在這中間還有一位皇帝既沒葬在北京也沒在南京,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死,因此皇位落到朱允炆身上,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說其在宮中自焚,也有人說他出家當了和尚,甚至還有人說他逃到了海外,總之眾說紛紜,到現在還是一個未解開的歷史之謎。既然人都找不到了,陵墓自然也是沒有的。

3、明代宗朱祁鈺(景泰陵—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北麓金山口)

明代宗朱祁鈺是英宗朱祁鎮的弟弟,原本是不會當上皇帝的,卻由於正統十四年(1449)發生了“土木之變”明英宗成了俘虜,然而國不可一日無主,在大臣的商議下郕王立朱祁鈺為皇帝才僥倖坐上了皇位。不過沒過多久,明英宗就被放回去了,於是明朝出現了兩帝並存的局面,景泰八年(1475)正月,景泰帝病重。明英宗擁護者發動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有重新奪取政權。

英宗即位後,廢景泰帝仍為郕王,並把這一年改為天順元年。病中的景泰帝被遷到西宮,不久死去,年僅30歲。景泰帝死後,以王爺的規格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其妃嬪也被賜死殉葬


現在“ 明十三陵”則有 :明成祖的長陵、明仁宗的獻陵、明宣宗的景陵、明英宗的裕陵、明憲宗的茂陵、明孝宗的泰陵、明武宗的康陵、明世宗的永陵、明穆宗的昭陵、明神宗的定陵、明光宗的慶陵、明熹宗的德陵、明思宗的思陵


故:大明王朝在位有十六位皇帝,在繼位北京14位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位於北京昌平的天壽山上,所以稱為“十三陵”




劉家五叔


明朝的十三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區的天壽山麓,分別埋著明朝永樂皇帝定都北京後的十三位皇帝,他們分別是明成祖的長陵,明仁宗的獻陵,明宣宗的景陵,明英宗的裕陵,明憲宗的茂陵,明孝宗的泰陵,明武宗的康陵,明世宗的永陵,明穆宗的昭陵,明神宗的定陵,明光宗的慶陵,明熹宗的德陵以及崇禎皇帝的思陵。

<strong>

明朝自朱元璋開國以來,由於明太祖定都南京,所以死後葬在南京明孝陵,建文帝被四叔朱棣奪了皇位,本人也不知所蹤,所以建文帝沒有陵寢。但為何從明成祖定都北京後明朝一共有十四位皇帝,而我們現在卻通常說明十三陵呢?又唯獨缺少了哪位皇帝呢?

這還得從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說起了,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宦官王振之言御駕親征征討瓦剌,卻不想被瓦剌首領也先圍困在土木堡,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瓦剌活捉。於是瓦剌帶著明英宗這張“王牌”一路扣關,兵鋒直指北京城,眼看明朝就要重蹈“靖康之變”的覆轍,這時站出來了一位英雄人物——于謙,他力排眾議,不南遷,不媾和,堅持與瓦剌決一死戰。

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于謙於是迎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繼位,是為明代宗,在君臣共同努力之下,終於打敗了瓦剌,保住了明朝的江山。

瓦剌決定議和並同意將明英宗放回,但問題來了,國家已經有皇帝了,明英宗回來又放在哪個位置?只好讓明英宗去做太上皇,放在宮中閒養。

明英宗回來後被安置在南宮,明代宗為了防衛自己的哥哥於是將南宮的門全部鎖上,沒有皇帝的同意任何人不得去南宮見太上皇,可以說太上皇在南宮中過了八年的囚犯生活。明代宗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不惜賄賂臣下同意他廢除明英宗的太子,只可惜自己的太子夭折,代宗為了讓自己生出兒子,每天縱慾,致使身體搞垮了,在病重時期被徐有貞和石亨等人迎接太上皇發動奪門之變成功使得明英宗復辟。

可想而知,重新當了皇上的明英宗可謂對弟弟代宗恨到了骨髓,也有種說法代宗是被英宗派去的人給殺死,並且下令廢除代宗的帝號,降為郕王諡號戾,按照親王的葬禮埋在北京的西山,也只是等英宗的兒子憲宗繼位後才恢復了代宗的帝號。

只可惜挽救大明的明代宗死後也沒能按照皇帝的禮儀埋在萬壽山,可見政治的殘酷,也使得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明朝皇陵只有十三陵,而並非十四陵。


亮仔學史


明朝北京共有十四帝,皇陵卻屬實只有十三座。

明朝共有十六帝,北京十三陵,加上南京孝陵、鍾祥顯陵,共留下十五座皇陵。

湖北鍾祥還有一座也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稱為明顯陵的皇陵,是世宗朱厚熜追封其父朱祐杬為帝而建的皇陵。

開國太祖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死後葬於南京,是為明孝陵。其孫朱允炆繼位稱建文帝,後被其叔朱棣攻入南京,下落不明,未留下皇陵。

朱棣遷都北京後共十四帝,留下十三座皇陵,緣於明英宗朱祈鎮於“土木堡之變”,被瓦刺俘虜,其弟朱祈鈺登基稱帝為代宗。

英宗朱祈鎮後被瓦刺放回,在代宗朱祈鈺病重時,通過“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代宗朱祈鈺死後,英宗朱祈鎮不承認其皇帝身份,以親王禮葬於北京西山,故而,明朝北京十四帝,卻只有十三座皇陵。






z山海


明朝一共十六帝(南明不算),其中北京有十四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個陵墓,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廢了他弟弟朱祁鈺即景泰帝的帝號,以藩王規格安葬。


我不是賀南星


眾所周知,位於北京的明皇陵叫十三陵,顧名思義,這裡埋著13位明朝遷都北京後的君主。但熟悉明代歷史的讀者朋友都知道,從在北京建都的明成祖朱棣開始,到自殺身亡的崇禎皇帝,一共有14為皇帝。14位皇帝為什麼只有13座陵墓呢?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唆使下御駕親征北元殘部瓦剌,但卻在土木堡被瓦剌包圍,隨即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

英宗被俘後,大臣于謙擁戴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這就是明代宗,遠在北國苦寒之地受罪的英宗被尊為太上皇。代宗即位一年後,英宗被瓦剌放回,但隨即代宗軟禁——這一關,就是8年。 明代宗

1457年 ,代宗病重,與英宗關係密切的大臣趁機擁戴英宗復位。代宗被廢為郕王,不久去世,葬於北京海淀玉泉山北麓,這就是今天的景泰陵。後來英宗去世後,兒子憲宗即位,承認了叔叔朱祁鈺的皇帝身份——朱祁鈺成為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沒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