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從古至今我國都是一個追求孝和義的國家,孝道在經歷過“五四運動”以來,在反帝反封建過程中,對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內核進行科學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討很不夠,出現良莠不分、矯枉過正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存在“左”的思想對意識形態的長期影響,禁錮人們的思想。尤其是十年浩劫,對孝道文化進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盤否定,使人們難以正確對待孝道文化的合理內核。那麼孝又是什麼呢?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複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在當代,很多事情都缺乏時間去完成,比如面對繁重的工作壓力,陪伴父母的時間少之又少,往往多是工作忙,沒時間,或者是工作地方遠無法陪伴父母。現如今最明顯的就是回家過年時,面對父母的嘮叨是否真的有耐心聽他們嘮叨呢?有時可能父母的嘮叨,只是想和你多說說話,因為沒有共同的話題,從而只能沒話找話的和孩子說“誰家的誰結婚了,你什麼時候結婚”、或者“誰家的誰結婚生孩子了,你什麼時候生啊”之類的話題,作為年輕人的我有時感覺這樣的話題真心挺煩人的,但是仔細一想,我的父母除了能與我聊這些話題還能聊什麼呢?除了很生活的家長裡短,真正想要的恐怕就是讓我拿開手機,多陪他們說說話吧。愛父母不是說說而已。

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併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很多人覺得孝順就應該順孝,凡是父母之命皆需要履行與完成,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為長輩可能也會出現一些錯誤,當長輩出現錯誤的判斷時,作為晚輩的是不是應該出言勸誡呢?頂撞固然不孝,那麼順其惡化發展就是孝順麼?那對於其他的長輩出現本質上的錯誤時,我們是否還是依然因為人家是長輩,所以得尊敬他們,即使是錯誤的我們也要加以滿足呢?

前段時間觀看電視劇《都挺好》時,趙美蘭弟弟一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張嘴閉嘴就是你們怎麼跟長輩說話呢。意思就是你們作為晚輩的需要沒有底線的順從長輩,即使長輩做出一些與道義有違背的事情,作為晚輩也必須加以順從,否則就是不尊重長輩,不孝順。就拿電視劇來說吧,之所以蘇家一家晚輩要正面懟趙美蘭的弟弟,是因為此人貪心不但想要回被借走的三萬元本金,還想通過這件事件賺取十萬元的額外收入,從而導致事情的發生。

這樣的劇情讓筆者想到一句話:“為老不尊”,當一些“壞人”變老,那些存在於內心之中的“惡”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當到了可以打著我是長輩的名義肆意妄為的年紀,這一部分人就會毫無邏輯的展開破壞性極強的毀滅性攻擊,最典型的便是時下最經典的問題,老人摔倒後要怎麼扶?一個很讓人心寒與難過的問題,本應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時代,卻平白無故的出現那麼多一顆熱心向太陽,卻將熱心墜冰窯的事情。面對這樣的人,面對這樣的事,是否還要一味的順孝呢?

順孝本沒有錯,但是錯在人心中總有那麼一點貪婪。貪婪便是惡念的一種,孝順父母是希望父母過的好,是盡最大的能力保住父母的顏面,而不是因為心中那僅有的一點愚孝支撐著一個已經內部腐朽的家庭。

很多時候大家都忘記其實在孝順中也需要伴隨著諫諍,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爭執與吵鬧,也不是站在各自立場上扯著大義的虎皮,想通過大義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手段。孟子曾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為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