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老子,都聊了些什麼?

歐神375


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很多哲人相會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如王子猷(王羲之第五子)雪夜訪戴安道、鍾會拜會嵇康、朱熹與陸九淵鵝湖寺雅會,留下不少名言、典故,但較早且對後世影響更大者,當推本章所說的孔老相會。

一、孔子見老子

孔老相會指的是孔子與老子相會的典故,又被稱作“孔子見老子”、“孔子問禮”、“孔子問道”等。在先秦兩漢的正史《史記》和諸子書(如《莊子》、《呂氏春秋》、《禮記》、《大戴禮記》、《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中都有相關記載,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以此為素材的作品,形象地勾勒了孔老相會的情景。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兩位賢哲相會的概況。

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

公元前518年暮春時分,魯國國君魯昭公應孔子和弟子南宮敬叔的請求,配備車馬與書童,委派孔子師徒一行前往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學習周禮,“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以完善魯國的禮樂。而在出發之前,孔子就曾向弟子表示此行主要目的是拜望那裡“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的老子,請教學問。

老子傳道

依《孔子家語·觀周》記載,在這次赴周學習的過程中,孔子師徒向東周守藏室之史老聃和大夫萇弘請教禮樂,並實地考察舉行禮樂的場所,“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收穫頗大。其中孔子與老子相會,是儒家祖師孔子與道家始祖老子兩位文化巨人的會晤,是歷史上儒道兩家的第一次對話,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因而被學者譽為“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那麼他們相會到底談論了些什麼?何以對後世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二、孔子和老子談了什麼?

從後人相關記載來看,二人相會談論的話題主要圍繞禮與道展開,涉及三方面:1.喪葬之禮、禮仁關係,主要記載於《禮記》和《孔子家語》;2.仁義之道、人性、六經、藏書、先王治世,主要見於《莊子》;3.為人之道等,主要記載於《史記》。

其中《史記》所載老子對孔子的忠告和臨別贈言,充滿哲理。在論禮時,他告訴孔子:你所說的古代聖王,身體已經朽壞,但至理名言未曾腐朽,仍流芳後世。作為君子如果得到明君賞識和任用,就駕車服冕,起而行道;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就要適時離開政壇,避開禍患之地。他教誨孔子要向善於經商的商人一樣深藏不露,做大智若愚的君子,要去掉驕傲之氣與妄念,去掉無益於修身的美色與過多的想法(見《史記·老子列傳》)。

孔子見老子畫作

在送別時,他告訴孔子:一個人如果喜歡議論別人,即使聰明過人和明察秋毫,也只會將自己推向死亡之路;如果總是揭發他人的缺點,即使博學善辯、見多識廣,也只會使他身臨險境。作為兒子不要以自我為中心,作為大臣也不要唯我獨尊,自以為是(見《史記·孔子世家》)。

聯繫老子的道家思想,我們發現他教導孔子如何做人的道理,總結起來就是道法自然,遵循玄德,不要妄為,與人為善,做到清靜寡欲、內斂、守中。在《孔子家語》、《莊子》等文獻中,更多地是孔子向老子請教治世之道,傾吐其仁義之道無法實施,自己無法得君行道的苦悶,這些更多是儒家後學加工之後的故事。當初孔老相會主要就是觀禮、問禮,同時涉及到一些為人之道。

三、孔老相會的影響

這次相會對於孔子的影響很大,一方面他返回魯國之後,因為更全面地學習了周代禮樂,學識和名氣大增,前來向他請教的學生更多了;另一方面,他對於自己的學問進行反思,又有了新的發展,在《論語》中所見孔子提倡用“行舍藏、立人立己、訥言敏行、中庸之道”等觀點,都隱約可見老子思想的影子。這一切都與此次的“孔老想會”有很大的關係。在談及相會的感想時,孔子曾評價老子是“乘風雲而上天”的龍,對其學問充滿欽佩之情。

孔子的中庸之道

更大的影響在於此次相會之後,儒家、道家後學對此津津樂道,但出發點多有不同。儒家為顯示自己祖師謙虛好學的精神,樂此不疲地提及此事;道家則以儒家始祖拜師本派始祖為榮,極力抬高自己的地位,從而使此番會晤的意義又無形中放大,其中的融匯與分歧也被無意中放大。於是出現儒、道兩家後學既互補、又互斥的情形,前者可見於儒道合流非常明顯的《易傳》,後者可見於《莊子》中編撰故事嘲諷孔子師徒。

儘管如此,總體上而言,儒家求仁,道家講柔,皆宣揚道德,有很大的互補性,二者共同撐起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長河的主流,影響深遠。可以說,孔老見證了早年道家與儒家求同存異、和睦相處的情形,為秦漢之後傳統思想文化儒道互補的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孔子見老子,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文化事件。這次會面發生於何時、何地,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不過今天居士我想說的是:這次會面中老子與孔子兩人具體聊了些什麼呢?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描寫了這次會面:

孔子前往周朝的都城,想向老子請教禮。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啊,倡導它的人早就死了,連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剩下了那些言論。而且君子生逢其時,就出仕為官,如果生不逢時,就像飛蓬飄轉流徙,轉停皆不由已。聰明的商人,會把自己的貨物都藏起來,看上去好像什麼都沒有。君子具備高尚的品德卻十分謙虛,外表顯得很愚鈍。所以你要拋棄驕氣、過多的慾望、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因為這些對於你自己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你的,也只有這些罷了。”

孔子對於老子是很服氣的,後來他對弟子們感嘆道:“鳥,我知道它會飛;魚,我知道它會遊;獸,我知道它會跑。會跑的,我可以用網捕;會遊的,我可以用線釣;會飛的,我可以用箭射。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因為龍駕著風雲直上九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

可見,在孔子眼中,老子是一位深不可測的智者。

《史記·孔子世家》中描寫了老子送別孔子時的對事:

孔子去周朝都城考察禮,到了周都,他向老子詢問禮,向萇弘詢問樂,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規則與宗廟朝堂的制度。在孔子準備離開周都之際,老子前去送別。這時老子說:“我聽說富貴者贈人以錢財,仁者贈人以言語。我雖然沒有富貴,但卻被人稱為仁者,我就送你一些言語吧:現在的那些士人,有的聰明深察卻瀕臨死亡,那是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人;有的博學好辯卻危及生命,那是喜好揭發別人隱私的人。作為人子不要只想著自己,作為人臣要保全性命。”孔子說:“謹遵教誨。”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夢露居士


老:你為什麼叫孔丘?

孔:當我生人時,頭上有道溝;遠看象座山,所以叫孔丘。你為什麼叫老子?

老:俺娘生我八十三,給我取名叫李聃;都說老來得子喜,老子老子叫滿天。你想問什麼?

孔:從山東,到河南,一路上,幾十天。來到這,請教你,老先生,啥是禮?

老:你看你,太客氣,我的禮物在哪裡?不帶東西來看我,一看你就假心意。不過看你遠路來,還是應該告訴你。

千里迢迢來河南,

我來對你好好談:

有人骨爛已成灰,

其言猶在耳邊吹;

時來風送滕王閣,

運去雷轟薦福碑。

有錢人家常哭窮,

盛德君子愚其容;

為人不可驕傲氣,

為人不可貪婪欲,

為人不可迷女色,

為人不可沖天志。

如是而已,

如是而已!

孔:諾。


小面臉


有一天,南宮敬叔對魯國君說,我想與孔子去周地問禮。

魯君就給他們準備了一輛車,兩匹馬,還有一個僕人跟隨服務。

到了周地,兩個人見到了在周王室圖書館任館長的智者老子,相談甚歡。

臨別的時候,老子對孔子說,我聽說為友人送行,有錢人喜歡送給別人錢財,賢德的人則喜歡送給別人金石良言。我官不大,也沒有錢財,我既然負了一個仁者的虛名,所以願意送給您幾句臨別贈言:世界上有很多人,很聰明,也能夠深思明察,但卻常遭到厄運,甚至幾乎葬送性命,都是因為喜歡多嘴多舌好議論別人;有些人學問淵博,見多識廣,但卻常常危難加身,都是由於喜歡揭發別人的短處,讓人難堪。做人子女的都應該心存父母,不能只想到自己;做臣子的應該時時處處想著君主,不能只顧及自身利益。

孔子從周地返回魯國後,學問日深,影響日大,投師到他門下的弟子也日益增多。

從老子給孔子的臨別贈言看,老子的觀點與孔子《論語》中的觀點大致相似,有生活感悟,有世態人情,有人生哲理,都很有深度,很有溫度,並不是印象中的不食人間煙火,超脫厭世。

老莊哲學與孔子哲學其實是相通的。

《世說新語》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三國孔融十歲時隨父親來到洛陽,當時司隸校尉李元禮是當代名士,每天府中都高朋滿座。

李元禮也高傲得很,沒有才能和名氣的人一概不接見。

孔融想見李元禮,他來到李府門前,對守門的門衛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麻煩給我通報一下。

李元禮聽說是自己的親戚來了,連忙讓人接進府中。

坐下後,元禮望著眼前這個十歲的小大人兒覺得挺好玩兒,就問他,你說你與我是親戚,咱倆到底是啥親戚呀?

孔融不慌不忙,說,當年我的先祖孔子曾經到周室拜見過您的先祖李耳,有一段師生之誼,說起來我們兩家還是通家之好呢!

李元禮與眾賓客對孔融的回答無不稱奇,這孩子太聰明瞭。

另外,老子告訴孔子的兩句話,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實在是老於世故之語。

在專制獨裁社會里,比別人看問題看得透徹又忍不住好發議論或者揭露別人之惡者,下場都極悲慘。三國楊修、孔融都是典型例子。

什麼時候老子這兩句話沒有效驗了,人們再不會為鹽論獲罪了,也就是真正法芝社會到來的標誌。


梅軒讀史記


孔子拜見老子,他們之間聊了些什麼,比較權威的內容,司馬遷記錄在了他編撰的《史記》裡面,孔子具體對老子說了些什麼?這個已經無從考據了,後人的片言記錄,也大多是附會,但老子最後給孔子的結語,以及孔子對老子的評價,卻是有詳實的記載的。

孔子向老子問“禮”,老子聽孔子講完自己對“禮”的研究心得以後,總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這段話可以說是意義非凡,他其實是老子對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結,孔子回去以後,對他的弟子們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從這段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老子是相當推崇的。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這個話講的很不客氣,意思是你剛才講的東西,已經過時了,這是在叮囑孔子要通變,通達事物的變化,世事變化無常,早已舟行岸移,發生了變化,我們就不能抱著以前的老陳舊不放,文化的價值在於,它透出的本質是永恆的,但形式是多變的,因地而宜,因時而宜,因人而宜,講究的是一個“和”字,和諧。

“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這裡包含了道家的處世態度,道家向來不做任何無意義的事,“得其時則駕”,形式有利於有一翻做為的話,“則駕”,道家的思想,是不做第二人想的,雖然他們不在乎形式上的東西,但很在乎主導權,要做就要有主導權,象駕車一樣,車往哪裡走,要我說了算。

象商朝的伊尹,就是這樣,他雖然形式上不是王,但權力比王還要大,商湯的孫子太甲想亂來,伊尹馬上把他流放到桐宮,讓他去思過,這是道家的風範,一定要主導得了局面,還有周朝的呂尚,也是如此,周文王、周武王可以說對他尊重的不得了,以老師的待遇來對待他,這就叫“得其時則駕”。

形式不允許的話,他們寧可不做,決不強求,所以就“蓬累而行”,象蒲公英一樣,愛飄哪飄哪,他們非常懂得自處,生命力極強,飄到哪裡都能安然處之,找到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這是在向孔子傳道了,所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飽子有肉不在褶上,道家講“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就是這樣,所以要掌握韜光養晦之道,該用的時候全力一擊,不該用的時候深藏若虛,這才是高人。

這就要求平時培養一股浩然之氣,培養一股定力,這樣在關鍵時候才能定得住,所以要去掉自己的“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因為這些東西“皆無益於子之身”,這些東西有百害而無一利,對於大智若愚的道家來講,肯定是不能容納的。

這一段篇幅雖然不大,但可以說沒有一個多餘的字,字字之中都透著玄機,所以孔子才會那樣讚歎老子,什麼叫“龍”,龍有鷹抓、魚鱗、鹿角等特點,象徵著它天上能飛、水裡能遊、地上能跑,可以說是能上天能入地,神秘莫測變化無端,這也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所以中華民族用龍來做圖騰,其實也是自身的文化背景所使然!


澡雪堂主


孔子去見老子,並沒有一見而成。歷史上的孔子三顧牛棚,繞棚三日,老子才出來見他。

老子看到孔子,老子直言不諱,說,【汝雖野合而生,自遠道來我亦樂也,當年你媽顏如玉,乃我夢中情人,也是老子命當被綠,如玉被你父野合,如玉不能忘老子,給你起名老二…………】。孔子聽完,長跪老子面前,願為義子。老子說【老子別無他物,唯有一牛,你既認老子為父,此牛當為見面之禮,牽走吧,老子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孔子問老子,【乾孃是否有禮送與孩子】,老子說【你乾孃知我一心愛著你媽,心生醋意,分了道德經一半的版權離婚了】。

老子在牛棚與孔子對牛彈琴,煮酒論天下。老子說【什麼都別幹,無為就是成功,做個人雲亦云,見風使舵的人】。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老子說【你這腦殘孩子,知道也裝不知道,這才是大智】。老子說【愚公移山,就是炒作自己,並非蠢到真移山。愚公因此名揚天下,做個蠢人才是聰明人】。

老子的【牛棚對】,後來被孔子譯成【論語】,老子留孔子吃了中飯,就是歷史上記載的【二子共餐】,孔子和乾爹幹了十八碗,來到老子的景陽棚小解,老子的牛看到孔子如此隨便,怒目而視 。才發生了孔子景陽棚打牛。

老子與孔子的相見,讓老子明白了孔子有點假道學,臨別老子說【兒子,要實事求是,做學問要有良心,人家說你搏學,你就飄飄欲仙,顛倒黑白,就不是個真正的學者。今日讓寵牛伴你,是老子對你的一片希望,讓你娘常來看我,就說義父依然愛她……】

孔子牽了老子的牛,眼含熱淚說【爹,你好好活著,上善若水去吧】。


白這個顏色


老子見孔子臨別時老子向孔子贈言,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深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意思很直白,就是說,誰是聰明曉事卻離死不遠的人呢,是那些喜歡議論別人的人,誰是辯才無礙卻危及自身的人呢,是那些觸犯了別人的人。

意思說做人子心裡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心裡也不要有自己。

什麼意裡呢,就是聰明不要處露,能說不要尖刻,不要處處突出自己,自己要低調,要把自己的父母及君王處處放在上面。

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古今都是人們行事的底線。




9紫氣東來


上聯,孔子問禮

下聯,耳師丘生

橫批,孔子問禮的故事,耳熟能詳婦孺皆知,但都是孔子自己的敘述與孔子學生的記載,以及後人,根據自身需要的各自演繹,各取所需,不足為信,不可不知。故事梗概如下,在孔子28歲時,曾從魯國到陳國省親,專程到開封,拜謁時任曾任周朝長史相當於國家文史館長大孔子20歲時年48歲的李耳,詢問周禮,具體對話,已不可考,即孔子向李耳請教以血緣世襲為核心的奴隸制社會制度體系,李耳告訴了空孔子,並告誡孔子克己復禮此路不通,不可執迷不悟,兩人分別後,對各自的評價迥異,形同霄壤。孔子評價李耳,如龍騰雲,高不可攀。李耳評價孔子,克己復禮倒行逆施執迷不悟,孔子問禮的時代背景是東周春秋時期,周王室內訌內戰逾2百年,腥風血雨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諸子百家皆尋求解民倒懸之道,李耳道德經應運而生,崇尚伏羲炎黃堯舜天下為公民主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法家代表崇尚科舉考試任能唯賢君主制一統天下,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儒學崇尚周禮即以血緣世襲為核心的奴隸制君主制度,為何孔子如此推崇周禮呢?因孔子是商代商湯的後裔,武王伐紂滅商後,為安撫天下,將商朝皇室安排在陳國,作為一等公世襲罔替,後歷經戰亂,孔子先祖逃亡至魯國,也曾為魯國一等公,至孔子時家道中落,已為庶民,孔子約十六七歲時,赴魯國一等公宴遭拒,從此立下克己復禮座右銘,直至終身矢志不移。當時,孔子為能經常赴陳國祭祖,專門娶了一位陳國女子為妻,當時孔子的職業是葬禮喪禮吹鼓手,當時稱儒業,以後由孔子興辦私塾及其門徒,所形成的學派,儒家與儒學,因此形成,回答完畢完畢。



徐敏豪大詩人


好玩的國學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批評了孔子,為什麼孔子還說老子是龍?

老子這名字聽起來就高大上,顯得特別有學問,事實確實如此。老子,名聃,“聃”的本意是耳朵又大又長的意思,可以想象,老子定是長了一對“招風耳”。老子是楚國人,他創立了道家學說,後來更被尊稱為中國道教的始祖,中華民族偉大的思想家。在世界文化史上,老子也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孔子對老子仰慕已久,很早就計劃去拜見,向他請教關於禮的問題。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萬事俱備,孔子就差錢了。幸好孔子開辦的私人學校,有兩個有錢有勢的“官二代”,他們是魯國執政孟僖子的兒子,一個叫孟懿子,另一個叫南宮敬叔。孟僖子作為執政大臣,曾經陪同魯國國君出訪外國,那時候外交禮儀技術含量很高,除了每說一句話,都要合情合理地引用《詩經》的詩句之外,還有更多搞不懂的禮儀。作為國君的陪同人員,孟僖子對外交禮儀一無所知,搞得國君在國際場合“糗大了”。孟僖子回來就立下遺囑,讓自己的兩個兒子跟著孔子學習禮儀。這個事情說明,此時的孔子,在魯國的上層階級眼中,已經是個博學多才精通禮儀的人了。

雖然這兩個貴族子弟的成績不咋樣,後來也沒啥學術地位,更不是孔子最喜歡的人,卻給孔子帶來了巨大的幫助。“近水樓臺先得月”,也許是南宮敬叔利用和魯昭公關係親密的條件,向魯昭公打了個申請,請求他對孔子外出考察學習活動給予大力支持。魯昭公很大方地批了條子,給孔子一輛車、兩匹馬,一個駕駛員外加一個僕人,並且承諾報銷來回路費,資助他們去周朝的首都洛陽遊學。

孔子去洛陽,除了去參觀周朝的太廟、明堂,感受周朝的“禮樂”文化之外,他此行重要目的,就是要拜訪著名思想家、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老子保持了一貫的謙虛和低調,親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一行。孔子也很懂禮貌,送了一隻大雁作為見面禮。在老子的幫助下,孔子在周朝圖書館,日以繼夜、如飢似渴地閱讀了大量圖書典籍,其中有很多是外界根本看不到的珍貴典藏。那時候紙張還沒有被髮明出來,更沒有先進的複印掃描技術,孔子如何在短時間內記住消化那些知識,已經成為一個謎了。

老子向孔子傳授了很多關於周禮的知識,據說他還帶孔子一起主持過一個很重要的葬禮。在孔子要離開的時候,老子對孔子說,“有錢的人送錢,有德的人送言,我是個窮人,就冒充仁人送你幾句話吧。(以下幾句話,用香港的“TVB體”念出來,更能體現老子的心情)做人呢不能太聰明,聰明人呢往往死得快;與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議論別人,也別老是揭別人的短,因為這樣就會很危險。做人呢千萬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個普通人還是公務員,都得低調行事”。也不知道孔子聽進去了沒有,反正孔子感覺和老子不是一路人。但孔子的思想中還是有老子的影子。孔子曾經對弟子子路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意思是“主張行不通了,我想坐個木筏到海外去,跟隨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言外之意是實在不行的話,乾脆和徒弟子路一起移民海外好了。

其實,孔子尊崇的是老子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對老子的那一套理論並不感冒。孔子是個樂觀主義者,未來美好,前途光明,而我們每個人都責任在身使命重大。他認為人生就要奮鬥,沒有理想和無所事事的人是可恥的。對於理想,哪怕是“知其不可為”,也要“為之”,也就是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但老子不一樣,他是個典型的悲觀主義者,認為社會黑暗、世界沒救了。慾望是萬惡之源,一有慾望就玩完,不如清心寡慾清靜無為躲起來修身養性。

雖然與老子的思想不同,但孔子對老子的崇拜,溢於言表。孔子告訴弟子們,世界萬物中,鳥飛的很高,但用網可以捕捉;魚在水底遊,但用網可以捉到,因為它們都是有形的東西。只有龍,乘風雲而上天,千變萬化不可捉摸。我師父是誰,是老子,老子是誰,老子就是見首不見尾的神龍啊。

老子的名人效應發揮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從老子那裡學成歸來之後,孔子的影響力更大了。他創辦的學校,生源急劇擴張,除了魯國的學生外,還有很多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孔子的學校一躍成為春秋時期各私人學校中的龍頭老大,其地位相當於當今培養白領的新東方,培養藍領的大藍翔。


好玩的國學


老子比孔子大幾歲。他們的學朮觀點雖有不同,但是相互非常尊重。比如老子主要是“道論″,孔子主要是″仁禮″。正因為相互尊重,各自創建了教糸一道教、儒教。

👲 他們見到過幾次。其中一次是在泰山觀日時,老子問孔子:″老弟啊,你說世間什麼最善良″?孔子答曰:″水″!

🌹 老子接受了孔子關於善的觀點。所以,在後來因受周王室內亂後的當權者迫害,為避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在西行去秦國,經涵谷關(今河南靈寶市西南),關令″尹喜″知老子要遠走隱去,便懇請老子留言。

於是老子留下了5000字的《道德經》,包容著巨大的智慧,在中國和世界哲學史、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其中老子把孔子說的善做了形容:一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出關後,飄然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