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老子,都聊了些什么?

欧神375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很多哲人相会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如王子猷(王羲之第五子)雪夜访戴安道、钟会拜会嵇康、朱熹与陆九渊鹅湖寺雅会,留下不少名言、典故,但较早且对后世影响更大者,当推本章所说的孔老相会。

一、孔子见老子

孔老相会指的是孔子与老子相会的典故,又被称作“孔子见老子”、“孔子问礼”、“孔子问道”等。在先秦两汉的正史《史记》和诸子书(如《庄子》、《吕氏春秋》、《礼记》、《大戴礼记》、《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中都有相关记载,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也有以此为素材的作品,形象地勾勒了孔老相会的情景。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两位贤哲相会的概况。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

公元前518年暮春时分,鲁国国君鲁昭公应孔子和弟子南宫敬叔的请求,配备车马与书童,委派孔子师徒一行前往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学习周礼,“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以完善鲁国的礼乐。而在出发之前,孔子就曾向弟子表示此行主要目的是拜望那里“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的老子,请教学问。

老子传道

依《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在这次赴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师徒向东周守藏室之史老聃和大夫苌弘请教礼乐,并实地考察举行礼乐的场所,“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收获颇大。其中孔子与老子相会,是儒家祖师孔子与道家始祖老子两位文化巨人的会晤,是历史上儒道两家的第一次对话,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因而被学者誉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那么他们相会到底谈论了些什么?何以对后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二、孔子和老子谈了什么?

从后人相关记载来看,二人相会谈论的话题主要围绕礼与道展开,涉及三方面:1.丧葬之礼、礼仁关系,主要记载于《礼记》和《孔子家语》;2.仁义之道、人性、六经、藏书、先王治世,主要见于《庄子》;3.为人之道等,主要记载于《史记》。

其中《史记》所载老子对孔子的忠告和临别赠言,充满哲理。在论礼时,他告诉孔子:你所说的古代圣王,身体已经朽坏,但至理名言未曾腐朽,仍流芳后世。作为君子如果得到明君赏识和任用,就驾车服冕,起而行道;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就要适时离开政坛,避开祸患之地。他教诲孔子要向善于经商的商人一样深藏不露,做大智若愚的君子,要去掉骄傲之气与妄念,去掉无益于修身的美色与过多的想法(见《史记·老子列传》)。

孔子见老子画作

在送别时,他告诉孔子:一个人如果喜欢议论别人,即使聪明过人和明察秋毫,也只会将自己推向死亡之路;如果总是揭发他人的缺点,即使博学善辩、见多识广,也只会使他身临险境。作为儿子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作为大臣也不要唯我独尊,自以为是(见《史记·孔子世家》)。

联系老子的道家思想,我们发现他教导孔子如何做人的道理,总结起来就是道法自然,遵循玄德,不要妄为,与人为善,做到清静寡欲、内敛、守中。在《孔子家语》、《庄子》等文献中,更多地是孔子向老子请教治世之道,倾吐其仁义之道无法实施,自己无法得君行道的苦闷,这些更多是儒家后学加工之后的故事。当初孔老相会主要就是观礼、问礼,同时涉及到一些为人之道。

三、孔老相会的影响

这次相会对于孔子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他返回鲁国之后,因为更全面地学习了周代礼乐,学识和名气大增,前来向他请教的学生更多了;另一方面,他对于自己的学问进行反思,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论语》中所见孔子提倡用“行舍藏、立人立己、讷言敏行、中庸之道”等观点,都隐约可见老子思想的影子。这一切都与此次的“孔老想会”有很大的关系。在谈及相会的感想时,孔子曾评价老子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对其学问充满钦佩之情。

孔子的中庸之道

更大的影响在于此次相会之后,儒家、道家后学对此津津乐道,但出发点多有不同。儒家为显示自己祖师谦虚好学的精神,乐此不疲地提及此事;道家则以儒家始祖拜师本派始祖为荣,极力抬高自己的地位,从而使此番会晤的意义又无形中放大,其中的融汇与分歧也被无意中放大。于是出现儒、道两家后学既互补、又互斥的情形,前者可见于儒道合流非常明显的《易传》,后者可见于《庄子》中编撰故事嘲讽孔子师徒。

尽管如此,总体上而言,儒家求仁,道家讲柔,皆宣扬道德,有很大的互补性,二者共同撑起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长河的主流,影响深远。可以说,孔老见证了早年道家与儒家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的情形,为秦汉之后传统思想文化儒道互补的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


孔子见老子,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事件。这次会面发生于何时、何地,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不过今天居士我想说的是:这次会面中老子与孔子两人具体聊了些什么呢?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描写了这次会面:

孔子前往周朝的都城,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啊,倡导它的人早就死了,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剩下了那些言论。而且君子生逢其时,就出仕为官,如果生不逢时,就像飞蓬飘转流徙,转停皆不由已。聪明的商人,会把自己的货物都藏起来,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君子具备高尚的品德却十分谦虚,外表显得很愚钝。所以你要抛弃骄气、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因为这些对于你自己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也只有这些罢了。”

孔子对于老子是很服气的,后来他对弟子们感叹道:“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它会跑。会跑的,我可以用网捕;会游的,我可以用线钓;会飞的,我可以用箭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为龙驾着风云直上九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可见,在孔子眼中,老子是一位深不可测的智者。

《史记·孔子世家》中描写了老子送别孔子时的对事:

孔子去周朝都城考察礼,到了周都,他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与宗庙朝堂的制度。在孔子准备离开周都之际,老子前去送别。这时老子说:“我听说富贵者赠人以钱财,仁者赠人以言语。我虽然没有富贵,但却被人称为仁者,我就送你一些言语吧:现在的那些士人,有的聪明深察却濒临死亡,那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有的博学好辩却危及生命,那是喜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作为人臣要保全性命。”孔子说:“谨遵教诲。”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梦露居士


老:你为什么叫孔丘?

孔:当我生人时,头上有道沟;远看象座山,所以叫孔丘。你为什么叫老子?

老:俺娘生我八十三,给我取名叫李聃;都说老来得子喜,老子老子叫满天。你想问什么?

孔:从山东,到河南,一路上,几十天。来到这,请教你,老先生,啥是礼?

老:你看你,太客气,我的礼物在哪里?不带东西来看我,一看你就假心意。不过看你远路来,还是应该告诉你。

千里迢迢来河南,

我来对你好好谈:

有人骨烂已成灰,

其言犹在耳边吹;

时来风送滕王阁,

运去雷轰荐福碑。

有钱人家常哭穷,

盛德君子愚其容;

为人不可骄傲气,

为人不可贪婪欲,

为人不可迷女色,

为人不可冲天志。

如是而已,

如是而已!

孔:诺。


小面脸


有一天,南宫敬叔对鲁国君说,我想与孔子去周地问礼。

鲁君就给他们准备了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个仆人跟随服务。

到了周地,两个人见到了在周王室图书馆任馆长的智者老子,相谈甚欢。

临别的时候,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为友人送行,有钱人喜欢送给别人钱财,贤德的人则喜欢送给别人金石良言。我官不大,也没有钱财,我既然负了一个仁者的虚名,所以愿意送给您几句临别赠言:世界上有很多人,很聪明,也能够深思明察,但却常遭到厄运,甚至几乎葬送性命,都是因为喜欢多嘴多舌好议论别人;有些人学问渊博,见多识广,但却常常危难加身,都是由于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让人难堪。做人子女的都应该心存父母,不能只想到自己;做臣子的应该时时处处想着君主,不能只顾及自身利益。

孔子从周地返回鲁国后,学问日深,影响日大,投师到他门下的弟子也日益增多。

从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看,老子的观点与孔子《论语》中的观点大致相似,有生活感悟,有世态人情,有人生哲理,都很有深度,很有温度,并不是印象中的不食人间烟火,超脱厌世。

老庄哲学与孔子哲学其实是相通的。

《世说新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三国孔融十岁时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司隶校尉李元礼是当代名士,每天府中都高朋满座。

李元礼也高傲得很,没有才能和名气的人一概不接见。

孔融想见李元礼,他来到李府门前,对守门的门卫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麻烦给我通报一下。

李元礼听说是自己的亲戚来了,连忙让人接进府中。

坐下后,元礼望着眼前这个十岁的小大人儿觉得挺好玩儿,就问他,你说你与我是亲戚,咱俩到底是啥亲戚呀?

孔融不慌不忙,说,当年我的先祖孔子曾经到周室拜见过您的先祖李耳,有一段师生之谊,说起来我们两家还是通家之好呢!

李元礼与众宾客对孔融的回答无不称奇,这孩子太聪明了。

另外,老子告诉孔子的两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实在是老于世故之语。

在专制独裁社会里,比别人看问题看得透彻又忍不住好发议论或者揭露别人之恶者,下场都极悲惨。三国杨修、孔融都是典型例子。

什么时候老子这两句话没有效验了,人们再不会为盐论获罪了,也就是真正法芝社会到来的标志。


梅轩读史记


孔子拜见老子,他们之间聊了些什么,比较权威的内容,司马迁记录在了他编撰的《史记》里面,孔子具体对老子说了些什么?这个已经无从考据了,后人的片言记录,也大多是附会,但老子最后给孔子的结语,以及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却是有详实的记载的。

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听孔子讲完自己对“礼”的研究心得以后,总结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段话可以说是意义非凡,他其实是老子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结,孔子回去以后,对他的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从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老子是相当推崇的。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这个话讲的很不客气,意思是你刚才讲的东西,已经过时了,这是在叮嘱孔子要通变,通达事物的变化,世事变化无常,早已舟行岸移,发生了变化,我们就不能抱着以前的老陈旧不放,文化的价值在于,它透出的本质是永恒的,但形式是多变的,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讲究的是一个“和”字,和谐。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里包含了道家的处世态度,道家向来不做任何无意义的事,“得其时则驾”,形式有利于有一翻做为的话,“则驾”,道家的思想,是不做第二人想的,虽然他们不在乎形式上的东西,但很在乎主导权,要做就要有主导权,象驾车一样,车往哪里走,要我说了算。

象商朝的伊尹,就是这样,他虽然形式上不是王,但权力比王还要大,商汤的孙子太甲想乱来,伊尹马上把他流放到桐宫,让他去思过,这是道家的风范,一定要主导得了局面,还有周朝的吕尚,也是如此,周文王、周武王可以说对他尊重的不得了,以老师的待遇来对待他,这就叫“得其时则驾”。

形式不允许的话,他们宁可不做,决不强求,所以就“蓬累而行”,象蒲公英一样,爱飘哪飘哪,他们非常懂得自处,生命力极强,飘到哪里都能安然处之,找到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这是在向孔子传道了,所谓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饱子有肉不在褶上,道家讲“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就是这样,所以要掌握韬光养晦之道,该用的时候全力一击,不该用的时候深藏若虚,这才是高人。

这就要求平时培养一股浩然之气,培养一股定力,这样在关键时候才能定得住,所以要去掉自己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因为这些东西“皆无益於子之身”,这些东西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大智若愚的道家来讲,肯定是不能容纳的。

这一段篇幅虽然不大,但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之中都透着玄机,所以孔子才会那样赞叹老子,什么叫“龙”,龙有鹰抓、鱼鳞、鹿角等特点,象征着它天上能飞、水里能游、地上能跑,可以说是能上天能入地,神秘莫测变化无端,这也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所以中华民族用龙来做图腾,其实也是自身的文化背景所使然!


澡雪堂主


孔子去见老子,并没有一见而成。历史上的孔子三顾牛棚,绕棚三日,老子才出来见他。

老子看到孔子,老子直言不讳,说,【汝虽野合而生,自远道来我亦乐也,当年你妈颜如玉,乃我梦中情人,也是老子命当被绿,如玉被你父野合,如玉不能忘老子,给你起名老二…………】。孔子听完,长跪老子面前,愿为义子。老子说【老子别无他物,唯有一牛,你既认老子为父,此牛当为见面之礼,牵走吧,老子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孔子问老子,【干娘是否有礼送与孩子】,老子说【你干娘知我一心爱着你妈,心生醋意,分了道德经一半的版权离婚了】。

老子在牛棚与孔子对牛弹琴,煮酒论天下。老子说【什么都别干,无为就是成功,做个人云亦云,见风使舵的人】。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说【你这脑残孩子,知道也装不知道,这才是大智】。老子说【愚公移山,就是炒作自己,并非蠢到真移山。愚公因此名扬天下,做个蠢人才是聪明人】。

老子的【牛棚对】,后来被孔子译成【论语】,老子留孔子吃了中饭,就是历史上记载的【二子共餐】,孔子和干爹干了十八碗,来到老子的景阳棚小解,老子的牛看到孔子如此随便,怒目而视 。才发生了孔子景阳棚打牛。

老子与孔子的相见,让老子明白了孔子有点假道学,临别老子说【儿子,要实事求是,做学问要有良心,人家说你搏学,你就飘飘欲仙,颠倒黑白,就不是个真正的学者。今日让宠牛伴你,是老子对你的一片希望,让你娘常来看我,就说义父依然爱她……】

孔子牵了老子的牛,眼含热泪说【爹,你好好活着,上善若水去吧】。


白这个颜色


老子见孔子临别时老子向孔子赠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深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意思很直白,就是说,谁是聪明晓事却离死不远的人呢,是那些喜欢议论别人的人,谁是辩才无碍却危及自身的人呢,是那些触犯了别人的人。

意思说做人子心里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心里也不要有自己。

什么意里呢,就是聪明不要处露,能说不要尖刻,不要处处突出自己,自己要低调,要把自己的父母及君王处处放在上面。

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古今都是人们行事的底线。




9紫气東来


上联,孔子问礼

下联,耳师丘生

横批,孔子问礼的故事,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但都是孔子自己的叙述与孔子学生的记载,以及后人,根据自身需要的各自演绎,各取所需,不足为信,不可不知。故事梗概如下,在孔子28岁时,曾从鲁国到陈国省亲,专程到开封,拜谒时任曾任周朝长史相当于国家文史馆长大孔子20岁时年48岁的李耳,询问周礼,具体对话,已不可考,即孔子向李耳请教以血缘世袭为核心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体系,李耳告诉了空孔子,并告诫孔子克己复礼此路不通,不可执迷不悟,两人分别后,对各自的评价迥异,形同霄壤。孔子评价李耳,如龙腾云,高不可攀。李耳评价孔子,克己复礼倒行逆施执迷不悟,孔子问礼的时代背景是东周春秋时期,周王室内讧内战逾2百年,腥风血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诸子百家皆寻求解民倒悬之道,李耳道德经应运而生,崇尚伏羲炎黄尧舜天下为公民主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法家代表崇尚科举考试任能唯贤君主制一统天下,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儒学崇尚周礼即以血缘世袭为核心的奴隶制君主制度,为何孔子如此推崇周礼呢?因孔子是商代商汤的后裔,武王伐纣灭商后,为安抚天下,将商朝皇室安排在陈国,作为一等公世袭罔替,后历经战乱,孔子先祖逃亡至鲁国,也曾为鲁国一等公,至孔子时家道中落,已为庶民,孔子约十六七岁时,赴鲁国一等公宴遭拒,从此立下克己复礼座右铭,直至终身矢志不移。当时,孔子为能经常赴陈国祭祖,专门娶了一位陈国女子为妻,当时孔子的职业是葬礼丧礼吹鼓手,当时称儒业,以后由孔子兴办私塾及其门徒,所形成的学派,儒家与儒学,因此形成,回答完毕完毕。



徐敏豪大诗人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孔子拜见老子,老子批评了孔子,为什么孔子还说老子是龙?

老子这名字听起来就高大上,显得特别有学问,事实确实如此。老子,名聃,“聃”的本意是耳朵又大又长的意思,可以想象,老子定是长了一对“招风耳”。老子是楚国人,他创立了道家学说,后来更被尊称为中国道教的始祖,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在世界文化史上,老子也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孔子对老子仰慕已久,很早就计划去拜见,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万事俱备,孔子就差钱了。幸好孔子开办的私人学校,有两个有钱有势的“官二代”,他们是鲁国执政孟僖子的儿子,一个叫孟懿子,另一个叫南宫敬叔。孟僖子作为执政大臣,曾经陪同鲁国国君出访外国,那时候外交礼仪技术含量很高,除了每说一句话,都要合情合理地引用《诗经》的诗句之外,还有更多搞不懂的礼仪。作为国君的陪同人员,孟僖子对外交礼仪一无所知,搞得国君在国际场合“糗大了”。孟僖子回来就立下遗嘱,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跟着孔子学习礼仪。这个事情说明,此时的孔子,在鲁国的上层阶级眼中,已经是个博学多才精通礼仪的人了。

虽然这两个贵族子弟的成绩不咋样,后来也没啥学术地位,更不是孔子最喜欢的人,却给孔子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近水楼台先得月”,也许是南宫敬叔利用和鲁昭公关系亲密的条件,向鲁昭公打了个申请,请求他对孔子外出考察学习活动给予大力支持。鲁昭公很大方地批了条子,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一个驾驶员外加一个仆人,并且承诺报销来回路费,资助他们去周朝的首都洛阳游学。

孔子去洛阳,除了去参观周朝的太庙、明堂,感受周朝的“礼乐”文化之外,他此行重要目的,就是要拜访著名思想家、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老子保持了一贯的谦虚和低调,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一行。孔子也很懂礼貌,送了一只大雁作为见面礼。在老子的帮助下,孔子在周朝图书馆,日以继夜、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图书典籍,其中有很多是外界根本看不到的珍贵典藏。那时候纸张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更没有先进的复印扫描技术,孔子如何在短时间内记住消化那些知识,已经成为一个谜了。

老子向孔子传授了很多关于周礼的知识,据说他还带孔子一起主持过一个很重要的葬礼。在孔子要离开的时候,老子对孔子说,“有钱的人送钱,有德的人送言,我是个穷人,就冒充仁人送你几句话吧。(以下几句话,用香港的“TVB体”念出来,更能体现老子的心情)做人呢不能太聪明,聪明人呢往往死得快;与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议论别人,也别老是揭别人的短,因为这样就会很危险。做人呢千万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个普通人还是公务员,都得低调行事”。也不知道孔子听进去了没有,反正孔子感觉和老子不是一路人。但孔子的思想中还是有老子的影子。孔子曾经对弟子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意思是“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言外之意是实在不行的话,干脆和徒弟子路一起移民海外好了。

其实,孔子尊崇的是老子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对老子的那一套理论并不感冒。孔子是个乐观主义者,未来美好,前途光明,而我们每个人都责任在身使命重大。他认为人生就要奋斗,没有理想和无所事事的人是可耻的。对于理想,哪怕是“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也就是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但老子不一样,他是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认为社会黑暗、世界没救了。欲望是万恶之源,一有欲望就玩完,不如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躲起来修身养性。

虽然与老子的思想不同,但孔子对老子的崇拜,溢于言表。孔子告诉弟子们,世界万物中,鸟飞的很高,但用网可以捕捉;鱼在水底游,但用网可以捉到,因为它们都是有形的东西。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千变万化不可捉摸。我师父是谁,是老子,老子是谁,老子就是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啊。

老子的名人效应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老子那里学成归来之后,孔子的影响力更大了。他创办的学校,生源急剧扩张,除了鲁国的学生外,还有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孔子的学校一跃成为春秋时期各私人学校中的龙头老大,其地位相当于当今培养白领的新东方,培养蓝领的大蓝翔。


好玩的国学


老子比孔子大几岁。他们的学朮观点虽有不同,但是相互非常尊重。比如老子主要是“道论″,孔子主要是″仁礼″。正因为相互尊重,各自创建了教糸一道教、儒教。

👲 他们见到过几次。其中一次是在泰山观日时,老子问孔子:″老弟啊,你说世间什么最善良″?孔子答曰:″水″!

🌹 老子接受了孔子关于善的观点。所以,在后来因受周王室内乱后的当权者迫害,为避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在西行去秦国,经涵谷关(今河南灵宝市西南),关令″尹喜″知老子要远走隐去,便恳请老子留言。

于是老子留下了5000字的《道德经》,包容着巨大的智慧,在中国和世界哲学史、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其中老子把孔子说的善做了形容:一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出关后,飘然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