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19世紀以來漢字三次簡化運動

漢字到底是否應該簡化,爭論了幾十年。

如今,簡體漢已成中國大陸行文通用字,簡體字已為十幾億中國人接受和使用。

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但是近些年,有些學者提出,中國大陸應該恢復繁體字,在學校開講繁體字課,現在很多學生不認識繁體字,對於浩瀚的古籍,即使是大學本科畢業生,也沒有多少人能讀,願讀,中國古籍閱讀事實上已出現斷層,這是很危險的。

為了解決繁體古籍無法閱讀的問題,政府拿出專項出版資金,出版、翻譯簡體古文獻,但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

網友對恢復繁體字也有熱情,理由是在電腦時代,大家手寫已比較少了,電腦鍵盤輸入的話,無所謂簡體還是繁體。

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到底該怎麼辦?我個人認為,使用簡體字已不可逆轉,但也不能丟了繁體字,最好的辦法是在一定的年級開設繁體字課,講授繁體字。

其實,從繁體字到簡體字,這一變革過程是相當不容易的。

到19世紀,漢字的簡化已成為社會問題。以英文為代表的洋字大量出現在讀四書五經長大的國人面前,其簡單、快捷的書寫方式,與複雜多變的漢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繁體字明顯無法適應越來越講時效、流行快捷文化的新文明時代。

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在這一大背景下,漢字簡化呼聲此消彼長,不斷出現。

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國大體出現了三波漢字簡化運動。其中,第二波呼聲最高,第三波實施最堅決,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才結束。

第一波在清朝後期,太平天國開始使用簡化字,其時還沒有簡體字概念,叫“俗體字”,對應傳統或者說正統的繁體字。

從現存文告、書籍上可以看出,太平天國基本上採用當時民間流行的俗體字,還新造了一百多個。太平天國這次漢字簡化,為後來兩波運動奠定了基礎,影響了後來共和國漢字簡化方案。太平天國行文用的俗體字,80%以上的為共和國《漢字簡體方案》所採用,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

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第二波在民國前期。

民國時的漢字簡化運動發端於清末。

小皇帝溥儀登基的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提出了漢字簡化主張,這也是中國字簡化史上首次公開提倡國民使用簡化字。

民國成立後,陸費逵向政府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俗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進行簡化。

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民國十一年(1922年)誕生了中國漢字簡化史上第一份字改方案。由近代著名思想家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方案中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這對後來的共和國漢字簡化改革產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響。

到1930年代,民國出現了一股“新文字運動”。除了上文提到的“俗體字”,還出現了“手頭字”、“簡筆字”、“滅筆字”、“省筆字”、“簡體字”等不同的簡化字概念。

其中“簡體字”是民國官方的正式提法,至今臺灣同胞都是這樣說,而不說“簡化字”。

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民國漢字簡化主要有“從俗”和“新創”兩派。從俗派主張把民間通行的俗體字加以整理、規範,新創派則持全盤全盤態度,主張另造新字,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時“提倡簡字運動最勇敢的,且成績又最驚人的一位急先鋒是陳光堯。

但最後因各種原因,民國漢字簡化運動沒有成功,如今在中國臺灣,仍然使用繁體字。如果不是日本侵化,民國時應該就正式、普遍使用簡體字了。

第三波在共和國建立後的1960年代前後

漢字簡化使任務,最終落到了共和國學者身上。

共和國剛成立第二年,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便編制出了《常用簡體字登記表》。1952年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正式啟動“字改”。

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1954年底,出臺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共收簡化字798個,絕大部分是以前使用的俗體字。

但是,“字改”思維受到了當時意識形態的影響。

如國家的“國”,歷史上有個多次變化。武則天喜歡造字,當時有人建議將“口”裡放一“武”字討好女皇;武則天本人則將“口”裡放一個“八方”,認為四面八方好,國家穩定。太平天國造新國字,則將“口”裡一天王的“王”。當時有專家建議用這個“囯”字,但有專家認為有“王”的“囯”太封建,我們是人民作主,而不是帝王。據說最後是周恩來總理提議,在“王”下加一點,變成“玉”,有“玉”的國家美麗,才是新中國,於是“國”簡化成了現在使用的“國”。

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第一案公佈簡體字在試用中,有不少人不接受,根據大家意見刪除了一些。在1955年10月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所收字便減少到515個,也就是說,否則了283個簡體字。

如儒家的“儒”,當時簡化成“亻+入”、堂堂正正的“堂”簡化成“坣”、副業的“副”簡化成“付”等都未能流行,在修正案中不再出現。

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國”中有“玉”)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於當月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佈,全國推行,大陸開始全面使用簡化字,漢字歷史從此改變,進入了新時代。

值得一點的是,1970年代末推出的簡化字最後沒有推廣成功,過於簡單,完成破壞了漢字原有的結構美和象形意義。

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武則天“囯”中是“王”)

漢字是否應該恢復繁體?中國歷史上的漢字簡化運動


(毛澤東書“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