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煙臺山在哪裡,好玩麼?

哇咔咔咔大魔王


福州不少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成了熱門“打卡”點。

春節期間,2019福州煙臺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新春旅遊文化節正在熱鬧進行。

晚報君今天就帶你來轉轉煙臺山~

此次新春旅遊文化節裡,煙臺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為廣大遊客精心規劃了一條遊覽線路,從亭下路出發,經愛國路樂群路,最終抵達觀井路羅宅。沿線可以參觀到樂群樓、倉山影劇院、美國領事館、石厝教堂等眾多歷史建築,還能打卡贏取獎品。

亭下路

從閩江邊的倉前路沿坡而上,

便來到亭下路風尚商業街。

修繕後的街邊一排紅裝小洋樓,配上天藍色的木百葉窗欞。藍天白雲,榕樹冠蓋,四周綠植點綴,漫步山地小巷,煙臺山如詩如畫。

這條街融合了中西建築特色。在這裡,大家可以看到清水磚混結構建築倉山水電設備安裝公司。

這座建築是始建於1973年的倉儲建築,是按照“適用,經濟,兼顧美觀”指導思想產生的近現代建築產物。

這條街上的卓氏民居是清末建築。原主人是旅美華僑,得益於其對建築的妥善維護,卓氏大厝的整體結構,木雕裝飾都保存完好。

洋衣房

沿亭下路往前,轉角處,一座小洋樓依山而建,這就是洋衣房,始建於民國初年。“姆衣王”林氏家族曾居住於此。他曾開辦福州第一家開辦女性洋裝的裁縫作坊,風靡一時。

愛國路

離開亭下路,繼續往煙臺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深處走,不遠處,沿著石階而上,就來到愛國路。這條路上最精彩的建築,莫過於愛國路2號。

鴉片戰爭以後,福州成為5個通商口岸之一,煙臺山以其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優美的自然景觀,成為福州的領館區,曾有17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或代辦處),煙臺山因此也被稱為“萬國建築博物館”。愛國路2號正是當初的美國駐福州領事館。

樂群路

看完愛國路2號,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了樂群路。在這裡,你能更加明顯地感覺到百年前中西文化在這裡的融合。

樂群路23號是原法國駐福州領事館。房屋為雙結構樓房,室內有環形走廊,內裝修極為考究,大致保持了法國建築風格。

這裡還講述了一個法國人的故事。他就是保羅.克洛戴爾,法國戲劇家,詩人,於1900-1909年任法國駐福州領事,曾居住於此,並寫下散文詩集《認識東方》,促進了中法文化交流,是法國近代文壇介紹中國文化第一人。

樂群路上的“網紅”,常會吸引不少人來,這就是石厝教堂。

石厝教堂始建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由英國聖公會募資籌建,是洋人在倉前山聚會禮拜的場所,有“國際教堂”之稱。

石厝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院內還有一棵樹齡300年的古銀杏樹,深秋時節,滿樹金黃的樹葉,與石厝教堂交相輝映,滿地黃金毯,裝扮著這座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建築,分外美麗。

推開沉澱歲月痕跡的緋紅木門,這座有著160多年曆史的建築令遊客們驚歎。踩在木地板上,腳下的“咯吱”聲彷彿時間的迴響。

說到樂群路的得名,還和一座建築有關,那就是樂群路8號的樂群樓。

樂群樓是二層磚木結構,殖民地券廊式風格建築,建於咸豐九年(1857年),由各國領事館集資興建,是福州最早的洋人俱樂部,是各國領事和商人聚會娛樂的場所。樂群路也因樂群樓的繁盛而得名。

觀井路

行走在煙臺山,一路感受到的是中西融合的建築文化。來到煙臺山腳下的觀井路53號,這裡是一座有400年曆史的純中式合院民居“羅宅”,在春節這個傳統佳節裡,感受這座中式建築的傳統文化,最為貼切了。

羅宅,原名“羅氏老宅”,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並於清代重建,由羅氏家族在清光緒年間購買,並世代傳承,故改稱羅宅。

在建築文化上。羅宅蘊含著中式傳統建築的東方美學。羅宅正門處內設屏風牆,正門處牆體兩邊高而中間低,遠觀如“凹”字,形成財聚中央的氣勢,牆堵處蝙蝠圖文與壽字合作裝飾,寓意福壽呈祥。

觀音牆起源於福建民居。羅宅運用了這種建築元素的觀音兜形式,中間高突而兩邊的簷角飛起,寓意子孫後代長久延續,子孫綿延。

“山水頭”是牆面翹角裝飾,彰顯家族身份與財力;羅宅屋頂的常見雕花,以“惹草”作紋,寓意開枝散葉,家族繁榮。

斗拱作為古建築元素一種,在羅宅同樣能欣賞得到。

煙臺山藏著很多記憶,現存有163處優秀歷史建築,你可以在這座山上一睹不同流派風格的中西式建築,探尋建築背後的悠遠歲月……

煙臺山足夠美,一代教育大家葉聖陶1923年在煙臺山這樣寫道,“一座花園,一條路,一叢花……都有詩意,尤其可愛的是晚陽淡淡的時候……”

這個春節,來煙臺山打卡吧~



福州晚報


“一座花園,一條路,一叢花,一所房屋,一個車伕,都有詩意。尤其可愛的是晚陽淡淡的時候,禮拜堂裡送出一聲鍾音,綠蔭下走過幾個張著花紙傘的女郎……”這是葉聖陶1923為煙臺山所留下的描述。

煙臺山位於福州市倉山區閩江南江濱,這裡有著媲美鼓浪嶼的老洋房建築群。煙臺山是福州歷史文化中軸線上繼三坊七巷、上下杭之後的又一重要歷史文化風貌區。這裡有老教堂、有國際領事館、有老洋行,恍惚間甚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公園路上擁有數十棟百八十年曆史的老洋樓。有的給拆了湮沒在歷史中,有的有幸存留著融入生活裡。俄國領事官邸就是有幸存留下來的一棟。俄國領事官邸現在位於福州外國語學校的校內,是一座帶有樸素東歐民居風格的建築。

西林小築位於倉山區公園路4號,是公園路區域保存較好的歷史建築之一,建於民國時期。裡面有家咖啡館算是文藝青年的朝聖地。隱藏在小巷中,兜兜轉轉經人指路方可找到。

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光緒三十三年(1908年)由美國基督教美以美女子佈道會創辦,為福建師範大學主要前身之一。中西合璧的恢弘建築隱藏著建築結構裡的“達芬奇密碼”,等著你去探尋。

1932年,許省庵先生組織修建了忠廬,位於倉山區馬廠街11號,佔地面積達1400多平方米。許先生從日本留學歸來,曾跟隨福州電力大佬劉永業、劉洪業做事。許家家族龐大,這棟大宅院便代代相傳,至今仍是為數不多的私人宅邸之一。

走過一個半世紀的石厝教堂,並不如常見教堂那樣豪華高大,但勝於造型特別並且有一種歷史沉澱感。每到秋冬季節,教堂前的銀杏樹開始落葉,滿地金黃讓老建築重煥光彩,吸引許多遊人來這拍照。

“可園”建於民國初期,早期主人鍾景竹為華僑,曾任清末至民國鹽務系統官員。福州近現代許多著名文人都曾在可園居住,其中最有名的是林徽因,她唯一一次回福州就是居住在可園。

還有“清河廬”、“永安裡”、“亦廬”、“愛廬”、“夢園”……就彷彿在煙臺山的每一棟紅磚樓裡,都可以有一次太太的午後沙龍,就跟林徽因在北京時那樣。

(海峽網 肖舒)


海峽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96f6fd9d1017e04e9a01b54c26def95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