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的,希望大家都有,一起奔小康

掌上濟寧訊(記者 孫遜 通訊員 賀波)59歲的張桂華,在外人眼中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但在汶上縣次邱鎮張村及周邊村莊的村民心中,她是一位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巾幗英雄。在從事蔬菜種植近四十年的歲月裡,張桂華用她的辛勞和汗水,成為了農民致富帶頭人,先後獲得了“雙學雙比女能手”“全省農村婦女科技創新獎”“巾幗創業帶頭人”“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第五屆齊魯鄉村之星”等榮譽稱號。

投身“菜籃子”

40多年前,張桂華嫁到張村。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她不甘於平庸。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報紙上看到種植蔬菜致富的報道,眼睛一亮:別人能種菜致富,咱為啥光種糧食?在與丈夫商量之後,她在自家田裡嘗試種上捲心菜、辣椒和茄子。由於缺乏種植經驗和技術,第一次嘗試失敗了。張桂華沒有氣餒,為了學習蔬菜種植技術,常常鑽研農技書籍到深夜,騎行二十多里去向菜農請教。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桂華種植的蔬菜長勢喜人,拉到集市便被搶售一空。

“種菜雖然比種糧食辛苦,但收入還是蠻可觀的。”嚐到甜頭的張桂華,決定學習種植新品種。通過市場調研,張桂華髮現菜花具有不錯的經濟效益,於是到濟南、壽光、煙臺、泰安等地學習菜花洗苗、種植技術。那一年,張桂華的菜花獲得了大豐收,畝產近5000斤,純收入更是達到2000元以上。在那個萬元戶非常罕見的年代,張桂華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之路。

十多年的摸索實踐,讓張桂華逐漸掌握了一整套蔬菜種植技術。1999年,張桂華投資4萬元建設了高標準冬暖式大棚,利用蔬菜、食用菌對二氧化碳、光照的互補利用,4月種白菜,6月栽菜花,10月種黃瓜,12月育茄苗,同步培育平菇、雞腿菇、麒麟菇等食用菌,創造了“四種四收”模式,提高了土地複種指數,開創了全省蔬菜立體種植的先例,大棚畝產效益超過7000元。

共奔致富路

張桂華種植蔬菜的“成績”在當地很亮眼,附近村民紛紛效仿。張桂華從不吝嗇自己的種植技術,即使自家再忙,只要村民有需要,也會立即趕過去現場指導。在張桂華帶動下,附近的菜農從幾戶發展到幾百戶,張村和附近的付村集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專業村。

2015年,張桂華組建成立了汶上縣蔬菜協會和次邱鎮貴華農業種植合作社,鼓勵菜農抱團發展。協會為會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產業鏈服務,免費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同時,張桂華不斷到全國各地學習先進經驗,引進新技術、新品種,自己先試種,等經驗成熟了再推廣,減少群眾的種植風險。在張桂華的努力下,已累計引進新品種14個,新技術20餘項,輻射帶動基地面積4萬多畝,群眾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張村的菜花,付村集的韭菜,戰灣的黃瓜成規模發展,並取得國家級認證,認定為無公害、綠色食品品牌。

蔬菜種植的村民多了,銷路便成了問題,有時趕上豐收年,菜賣不出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蔬菜爛在地裡。張桂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技術員變身業務員,開始走南闖北跑市場找銷路。“那時候網絡不發達,信息不靈,困難重重。”張桂華便與各大中城市蔬菜批發市場、超市積極進行對接,本著誠信、服務、共贏的經營理念,蔬菜協會與外地200多客商建立了穩定的供求關係,蔬菜遠銷上海、北京、佳木斯等大中城市,出口東南亞、韓國、日本等,平均每天外銷七八萬斤蔬菜。

振興先鋒軍

“我有的,希望大家都有,一起奔小康。”這是張桂華常掛在嘴邊的話,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無論是關愛留守兒童、資助貧困大學生、慈善捐助,還是支持村莊發展,張桂華時刻走在公益活動的前列,累計捐助超過100萬元。

2016年,張桂華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把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合作社的神聖使命,提供扶貧崗位20餘個,主動與村內5戶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結對幫扶,為貧困戶免費提供種子和技術,在她的幫助下,50餘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