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只有一個仄聲,符合格律嗎?

開心的立方


這個問題原來在講這首古詩的時候提到過,這裡著重講一下這句的平仄。

我在前面一個關於避免新舊韻混用的時候就提到過,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平水韻?因為平水韻雖然是宋朝編制,但是上承唐韻,所以唐宋之間的詩文作品基本上都是可以用平水韻來分析的。

記住,用宋朝的平水韻來分析唐詩不是笑話。

而平水韻和新韻最大的區別就是入聲字,在平水韻中入聲字都是發仄音的,短促,狹急,元朝以後,入聲字逐漸消失,歸入了“陰平,陽平、上、去”中去了,這樣延承到今天的普通話,唐宋之時的入聲字就分佈在如今的“一、二、三、四”聲中去了。

所以我們如果按照普通話讀音來劃分平仄(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去),一般情況下大體正確,但是隻要碰到發一、二聲的入聲字,就會出現錯誤。

“清明時節雨紛紛”就是這樣。普通話的平仄劃分確實是“平平平平仄平平”,但是我們知道七絕的首句只有“平平仄仄仄平平”這種起句。這首詩歷來就是格律七絕的,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其中有變音“一二聲”的入聲字。重點對象就是按格律應該發仄聲的“時、節”二字。

去查一下入聲字表,果然。

所以,“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個句子在當時發音的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個完美律句。我們再根據首句平起押韻格式(平聲收尾),推出全詩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再對應看《清明》全詩的平仄,就可以看出來是否全詩合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除了第三句“酒”字,第四句“遙”處於可平可仄的位置上,全詩都是合平仄的。

所以《清明》這首詩就是一首近體格律詩中的七絕。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句是符合格律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問題: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只有一個仄聲,符合格律嗎?


前言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於杜牧的七絕《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標準的近體七絕,完全付合格律。

一、入聲字的特點

節,這個字是古韻中的入聲字。所以說“清明時節雨紛紛”不僅僅一個“雨”是仄聲,“節”也是仄聲。

古代的四聲分平、上、去、入,上、去、入都是仄聲。後來口音起了變化,入聲字被派入了其他三聲:平、上、去。

例如:七,成了1聲;節,成了2聲;法,成了3聲;闊,成了4聲。

二、其他的常用入聲字

除了“節”以外,我們常見的入聲字還有不少,例如杜甫的登高中: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用【】標註的都是今天讀作平聲的古入聲字。另外還有寫今天也是仄聲的入聲字我就不標出來了。

再舉一個例子,《秋興八首》中的第三首: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其中標註【】的也是派入平聲的古入聲字。

三、語音與韻書不同現象,自古就有

入聲字在我們作格律詩的時候成了一個攔路虎,很多人覺得應該與時俱進了。但是這種語音的變化很早就有了,詩人們卻沒有完全推翻並與時俱進,基本上還是保留了古韻的本來面貌。

其實在古代,歷朝歷代的口音都有變化。但是韻書卻依照隋朝的切韻系統流傳下來,比如宋朝的口音比唐朝就就有了變化,有些字已經不符合韻書了。白居易的《和令公問劉賓客歸來稱意無之作》中最後一句就是個例證:

水南秋一半,風景未蕭條。皂蓋回沙苑,藍輿上洛橋。閒嘗黃菊酒,醉唱紫芝謠。稱意那勞問,請錢不早朝。

請錢不早朝,仄平仄仄平。第一個字應該是平聲(平平仄仄平),但是白居易用了一個“請”,成了“仄平仄仄平”,犯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但是這個字在唐朝確實讀作平聲。這不是我老街說的,是宋朝人說的,出自哪一本詩話,我記不太清了。有興趣的可以留言,等我哪天看到後會回覆。,

到了清朝,舉子們按照平水韻作詩的時候,韻書和生活語音當然就更有不同了。但是清朝人依然採用平水韻作詩,科舉時也是依照古韻的標準來評判試貼詩是否落韻。

四、如何辨別入聲字

1、多讀格律詩和詞

多讀經典作品會記住很多入聲字,除了上面的杜甫的格律詩,懂格律規則的人,一看就知道哪個字一定是入聲字,這首詩背過後,其中的入聲字自然就能記住。

例如題主說的杜牧這首詩,懂格律的話,一看就知道“節”是入聲字,背過這首詩,自己染就記住了“節”是入聲字。

2、看押韻

有一些詩和詞押的是入聲韻,記住這些入聲韻的詩詞,自然也能記住很多。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三個韻腳都是入聲字:絕、滅、雪。

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3、記規律

入聲字也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這裡就不錄入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老街詩詞閒話44-學格律詩怎麼辨認入聲字》。

結束語

學習舊體詩一定要學習格律詩,學格律詩一定要學古韻。雖然用古韻非常麻煩,但是有助於我們讀懂古詩詞、有利於領悟古詩詞的妙處。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朋友的回答很專業,很內行。無愧是格律詩界行家裡手。關於“入聲字”,對於學寫近體詩的朋友,特別是青年一代,無疑是個難題。因為我國地域遼闊,南北語言發音差別很大。以長江為界的南方和北方是兩個大的語系。就是同一個南方區域,也有客家話,閩南語,統稱“粵語”語系。江浙一帶的地方語又稱“軟語”。由於漢高祖劉邦先於項羽入關,盤踞陝西漢中一帶成就霸業,建立漢朝。並將各方語言通稱“漢語”。“方言”成了區分地域不同的一大特色。古人寫詩多用“入聲字”。均為“仄”聲。後來,清朝人把詩詞的韻部進行了重新整理歸類。把一部分入聲字歸入平聲部,一部分入聲字歸去仄聲部。於是“入聲字”就名存實亡了。當代人學寫格律詩大都依據《中華新韻》中的“陰、陽”為“平”;“上、去”為“仄”來解決格律詩的平仄對仗的。這不能說不是一大進步。尤其是為中青年一代學寫傳承近體詩這一中華文化的瑰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是,難題還未徹底解決。這就是在閱讀學習近體詩時,必然會遇到如何辨認入聲字的問題。比如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很多人都誤認為杜大詩人也會犯“孤仄”的低級錯誤。殊不知“節”字古為入聲字。所以,如何在閱讀格律詩詞的過程中,正確辨認入聲字,就成為當代人所遇到的一大障礙。我有一個建議,或許能部分解決這一難題。我有一本舊版的《唐詩三百首》,其中每一首詩的每一個字,都標註有平仄關係的符號,可以與今韻字對照。通過大量的閱讀,來“死記硬背”和靈活辨認入聲字。日積月累,這個難題就可以得到解決了!


帆影Ordos


空談形式而忽略了內容。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後人讀牡牧這首詩,少有人去研究它的平仄,多在欣賞它的內容。

“不會裁衣會敲邊”的“平仄”評論者們,有閒趣去找找詩仙李白的詩,想必也有不合平仄的。其他的舊體詩,不合平仄的可能更多。只有你有閒功夫按你的觀念去找,會發現的。

由於古今讀音不同,各地方言之異。現代人說古人詩歌的格律,能說得準嗎?你這樣說,他那樣說?牡牧的在天之靈知道了,他會說:你們人云亦云、各抒己見,又牽強附會的論證都錯了,我是隨興寫的。

詩,重在意境(內容),不必去拘泥於形式(平仄),特別是時下一些詩歌愛好者寫的詩。明明是現代人,你穿個古代服裝(唱戲的除外)招搖過市,不怕人家說你精神出問題了嗎?!

因此,有人在寫五言、七言詩時,不標是“絕句”、“律詩”。若有好事者說它不符合格律詩要求,那就算打油詩、順口溜好了。你也不必去說三道四、指手劃足按格律要求人家,掃人家的興趣。你真想說教人家,不妨親自示範一首給大家看看,能現身說法才有說服力。空談理論於事無補。


言午求真


這個問題提的好!是對專講平仄人的挑戰!......漢語本身就講平仄(四聲),連小學語文老師都能分清。用不著在這方面故意設置障礙,大做文章!!!.......寫詩主要看意境,以抒情為主。平仄在詩句中的作用主要是語音要講抑揚頓挫(即高低起伏丶停頓轉折)。婉轉動聽,押韻而有節律。如古詩《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千年古詩,朗朗上口。......用得著平仄不離口嗎?!

小民歡迎網友的批評!囬話如下:(1)小民是位無知又無畏的人,因此發言膽大包天!(2)有網友提出《草》的作者是杜甫。究竟是誰?(3)小民不懂古詩,尤不懂格律。但愛讀李白的詩(或詞)。請問大詩家,李白的《三五七言》(不列內容了)是詩是詞?講的是啥韻?遵的哪條律?何能流傳千年?......(4)請網友細看看小民的言論。小民否認寫古詩(包括格律詩)不講平仄了嗎?是說不要人為地設坎,順其漢語語音,以抒情為主,是啥韻就是啥韻。不要因韻律而影響抒發情感。......難道當年白居易寫古詩《草》時還翻翻古詩平仄譜?!......

(5)格律詩講韻律。請問:啥叫韻律?啥叫押韻?啥叫平仄?平仄在詩句中的作用是啥?押韻與平仄有沒有關係?若有,兩者啥關係?......你當眾講明白了,公眾心悅誠服了。小民甘拜你為師!

歡迎繼續反駁!並歡迎廣大古詩愛好者參與辯論!


null126337927小民


首先應該指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裡面不是隻有一個仄聲字。除了“雨”字是上聲,屬於仄聲外,還有“節”字,它是入聲,也屬於仄聲。現代普通話裡面巳經沒有入聲字了,入聲己經分散到其他各聲裡去了,所以現代人分辨古代格律詩的平仄,入聲字是一個小障礙。

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並不是每個字的平仄都同上述格式的平仄一樣,而是在符合格律原則下,個別字的平仄有所變換,這也是格律詩的一般情況。


筆翰頗好


古人作詩是按舊四聲(上平去入)來定平仄的,是以平水韻為準(毛澤東創作詩詞也以此上為準);而現代人作詩,除按平水韻外,亦有按中華新韻(即普通話的第一、二、三、四聲(又稱新四聲)。“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詩:舊四聲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平平”,按七絕詩創作平仄之格律上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故“時”字落第三個字可平可仄。這是合乎古典詩詞的創作規律的,不需懷疑!





阿燚黃南開


清明時節雨紛紛。題主認為全句只有一個仄聲字,是以普通話的四聲來確定的。這句詩如果按近體詩要求,應該是O平O仄仄平平。第一、三二字可平可仄。節、雨二字位置上必須是仄聲字。節字在普通話裡是陽平,可在古聲中為入聲字。便是仄聲。所以認為這句詩為孤仄是不對的。


直心1


如果是美女配英雄,管她是人是妖?——寫詩看的是意境,形式並不重要。寫個詩還糾結形式主義?


把每一天都過成詩


牧童遙指杏花村,放羊小孩我家傍邊有個灑廠,杏花村,好喝點,吟詩,捅破,現代理解耍滑頭,對方多喝,我少喝,藉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