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理解《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两句诗的意思?

娱乐俗人A


诗文作品有其时代背景

汪洙的《神童诗》并非他一人所著,多有后人添加编辑。我们只取相关前四句来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尔曹”就是“你们”的意思。天子看中英雄豪杰,文章会叫你们怎么去做(博取天子重视)。别的什么行业都是下等,只有努力读书,增长才识才是出人头地的正途。

为什么在当时会有这种观点甚至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一直到近现代才被打破?这和北宋朝廷有关。赵匡胤马上得了天下,生恐手下的武将有样学样,所以杯酒释兵权后坚持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文学在北宋大发展,文人地位崇高,武将拿不到带兵权,所以在军事上北宋极其羸弱。

在这样一个整体环境下,年轻人出人头地的方法就只有通过努力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天子青睐,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或钱或权或青史留名。这是公开的国家态度,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就直接了当地告诉年轻人: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你只要读书并来给我打工,钱,美女,权势我通通都可以给你。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神童诗》拿来劝导年轻人的句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可以理解了。

读书不再是唯一出路

当代新世纪经济飞速发展,加上近代一些特殊原因,曾经大流行的“读书无用论”渐渐被有见识的人所唾弃,但是“万般皆下品”这种句子在人人平等,行行状元的今天却依然是不合适宜的。

那么“惟有读书高”是否正确呢?在物质条件已经大大丰富,人们没有了以前那种“知识改变命运”的急切希望(如今能改变命运的东西太多了,知识反而看上去是最慢、最没有效率的一种),我们要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情呢?

因为读书出仕不再是单一的谋生手段,所以我们不能再把读书这件事情和工作来做比较。小孩子读书获得知识是正常的,但是每个人的命运不一样,把会读书和命运绑定是逆社会潮流的,是不政治正确的,虽然它经常很正确。

读书更多的是一种爱好和提升个人素质的途径。那么我们怎么看成人读书、学习在所有爱好中的地位呢?是不是“惟有读书高”?

很显然,是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

是为了获得知识和结论?是为了被“授业”,被“解惑”?是的,这是大部分成年人选择在休闲时间读书的目的。

不过就我个人理解,这种读书都是浪费时间。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知识和结论本身价值不大。

读书,是为了“明理”。也就是为了学会如何思考。知识不过是材料,你学到了那些知识,当你遇到相同的情况时,该如何调用你学到的知识,解决你眼下遇到的新情况,这就是思考的能力。你不会思考,就没有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你的知识,终归是死的,你读了这些书,不思考,没有进步。

而为了解惑而得到结论类的阅读,则是更加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这也是为何近年来有的人开始慢慢明白为何网络课程、碎片阅读无法真正给你提升的原因。你在花了钱买了课程,接受那些大师们的结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你有没有思考过,有没有辨别能力?

知识,是知其然,学问,是知其所以然。

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知道一些知识点或者专家的结论就好。

那些鸡汤、毒鸡汤、传销、保健品哪一样不是专家教授大师在给你传授他的“毕生功力”?信这些的人有没有学习意愿?是有的。有没有思考能力?没有。

现实世界有很多个层次,钱和地位能帮助你打开更高的层次。

精神世界也有很多层次,读书、明理、思考会帮助你打开低层次阅读的天窗,让你进入另外一个空间。这种境界就类似于庄子的逍遥游,庄子的精神世界是在普通人的天花板上开了个窗口,他的精神就得以在宇宙和太空中御风而行。

虽然不过是在另外一个更大的牢笼里欢喜,但是当你冲破自身现有精神牢笼,回头看那些还在忙着转发鸡汤、忙着养生、忙着努力学习碎片知识的众生,你会不会感觉到优越性?

而冲破精神牢笼的方法就是系统的读书和独立的思考,读书是基础,思考因人而异。

在物质生活饱和,追求精神生活的今天,谁还敢说读书无用?

万般皆碌碌,惟有读书高。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是可悲的,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作为精神支撑,是没有力量,没有厚重历史底蕴的,很难实现自立自强。

社会主义建设是提升国民素质,加强国际竞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单独拿出来。好似哪里不妥。但是,别忘了,它是出自宋朝汪洙,宋朝结束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先不说宋朝。单就新中国建立初期,扫盲班的建立,可想而知,一个国家对文化的渴求。

以此类推,700年前的宋朝,它对文化的饥渴程度。便不难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它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教育的一种工具,对当时文化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话到今天依然实用,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我们国家在最艰苦的时期提出的教育方向,这样的指导思想一直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发展,现阶段。中国家庭所有的投资中,教育投资占的比重最大。就是对所谓的读书无用论,最有力的反驳。

达可相天下,穷则善其身。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读书人要像松竹一样,有节操,耐得住风霜雨寒,够坚强,勇敢。可通达得富贵相天下。也可春游芳草,夏赏绿荷。秋饮黄花,冬吟白雪。此乃,《神童诗》的正解。

今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它只是时代产物,告知我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只扣死理,不能做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不是书可悲,是读书人的悲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纸质,电子,网络,哪一行能抽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书是中国人的血液,文化是中国的命脉。

谨以此。献给世界第24个读书日。





童年在风中飘扬


它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解释。

一、知识改变命运。让你走到“高处”,有可能成为人上人。

二,站得越“高”,望得越远,摔得越疼。

这是一个近于无解的定义,近于两小儿在孔子面前辩日。

如果我不读书,只放羊。或许会平安长大,然后娶了邻居家的二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心而满足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如果我读书,会产生许多一种叫做欲望的血液,以不负此生为名摸爬滚打,或坑蒙拐骗,站在终点,才想起来我忽略了一滴名叫纯真的泪水。

如果我不读书,只放羊。或许在山坡上摔了一跤连治病的银子都没有,眼睁睁地看着刘大官人纳了二丫为妾,然后终日以泪洗面,浑浑噩噩,愧恨半生。

可是,读书就不会摔一跤么?读书就一定会娶到二丫么?读书就一定可以过上想要的生活么?

同样是读书,诸葛亮读成了丞相,杜甫却读成了穷人。

同样是不读书,朱元璋成了明太祖,刘大官人却死在乱刀之下。

同样是读书,贾诩富贵荣华终老,东坡颠沛流离半生。

同样是不读书,努尔哈赤灭了汉庭,二丫却被卖到青楼为妓。

读书有用?未必!

读书无用?不然!

面对那个叫做“命运”的美人,“读不读书”好像塞翁丢失的那一匹马,更像剥极而复的阴阳鱼。它们之间永远也划不出一个等号。

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却不告诉那些读书人一个冰冷的事实,改变分为两种,一种是更好,一种是更操蛋!

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性格!


亦有所思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设置科举制度以文章取士,鼓励人们博取功名,获得利禄,修身齐家平天下要在经典书籍中去寻找,“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以至于衍生出象范进这样一大群酸腐书生,贫困潦倒,皓首穷经的笑料。

其实这种只有读书才可以光宗耀祖的观念是腐朽的,偏激的,甚至是愚昧的。它不如俗语“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那么富于哲理,富有人情味而普世惠人。




老规矩,开篇明义。我认为,如果按照原来的意义,这句话不对;如果给它赋予广义,那就是对的,适用于现在的。

从原意来说,这是非常狭隘的,甚至有点行业歧视的。这句话是神童诗中的一句,意思是,所有的行业都是下乘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确的道路。这句话起于北宋年间,说起北宋,大概是所有朝代中,最受读书人追捧的,“与士大夫共天下”简直把读书人的身份地位捧到了云端。举个例子,大将狄青,战功赫赫,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的二把手,就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军方重臣,却可以被小吏随意侮辱,可以被韩琦轻而易举的杀掉手下而只能默默忍受。这放在强盛的汉唐时期简直不可想象。

这就说明了,北宋的社会地位是有问题。武人的地位低下,直接后果就是武人没了脊梁骨,面对敌人没有精气神,打赢了是朝中文臣运筹帷幄的功劳;打输了是自己指挥无能的罪过。商人地位低下,虽然有钱但是限制重重,如果没有功名在身或者是有个强力后台,那么自己的财产毫无保障可以随时被全力拿走;农民也是这样的,虽然被读书人说成国家根基,但是受到盘剥最严重的也是他们;工匠同样这样,经验丰富的工匠,能带来的是机械的改进,手艺的传承,社会效率提升的基础,但是读书人一句“奇淫技巧”,就把工匠打入了深渊。

《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这说的是士农工商是社会的基石,是平等的支撑起社会的架构,而不是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一根坚固的柱子,和三根摇摇欲坠的柱子是撑不起一个稳固的结构的。

就现在而言,如果把读书理解为学习的话,这句话就太好了。无论任何行业,如果你放弃了学习而关注其他,都是不对的。 无论是书中的知识,还是他人的经验,还是自己的沉淀,都是宝贵的,都要不断的汲取和学习,如果去想着走捷径、投机取巧,那就落了下乘了。

祝好!

来自云凯小哥的祝福,一个热爱历史、足球和美食,喜欢分享文字的90后程序员~

特别说明,这是我在另一个同样问题下的回答,不知道这里咋又邀请了一遍。。直接复制过来了,别介意。


云凯小哥


古代成皇下人多,

登位装文倡读书。

尊孔至圣摆雅局,

设置考场辟新途。


阿福顺天


这句话,我读着实在刺耳~

虽然它明显是在推崇“读书”地位的高尚和重要,但,偏激了,现在读来更觉偏激!

我不想去讨论这段脱离了它“存在”的现实土壤的,略显过激的古话~~


rain9058


中国人崇尚读书,这是古人激励后生求取功名之说……


郁郁快快


汗颜了,我没看过《神童诗》这本书,而不能回答您的问题了。等我百度下看看吧。


刘楚云817


在儒家思想的治理思维下,官本位是第一位,而对于大多数来说,从仕从官,唯有读书才是唯一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