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农村人借钱也要让孩子读书?

海藻微视野


关于读书的理解,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观念和制度,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此处的读书是被世俗化的学以致用进而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即使是倾家荡产也都有贫困家庭愿意送子女去读书,我对此的理解有如下几点。

1、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都认为只有读书才是博古通今、成就大业的方法,更是突破门第,改变命运最佳途径。这已经成为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心底。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告诉我们唯有读书才能考取功名利禄。从察举制,到科举考试,再到今天的高考。为了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读书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3、中国从古代的“士农工商”等级排序,到今天农民已经被驱赶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对于这种不公的处境,农民心中的不满和自怨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需要一种方式来排解。于是,下一代改变自身阶级的最佳方式无疑是读书考学。

4、“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中国儒家思想中“孝”的影响,孩子必须对父母长辈恭敬而忠诚。这就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一种强化的精神纽带,父母会把未完的心愿和事业则寄托在下一辈身上。

5、“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读书则是开阔视野,获得新知,取得进步的最易落实的行动。读书也是造就了社会中大量成功案例,让人们深受感染。


溜溜巴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

本人今年30岁,现在在广东江门公办学校任职高中。工作7年,有车、有房、有车位、有存款,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我自己以前的生活条件比,确实好了很多。

我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偏僻县城的偏僻镇里的一个偏僻村的普通家庭。父母是底层勤奋农民,父亲初中毕业,母亲文盲。全年收入只有5亩水稻,年毛收入约7000,除去开支,分文未存。

父亲那一代,经历过三年大饥荒,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改革开放,经历过汶川地震,经历过奥运会等,可以说,父母亲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上有爷爷奶奶要孝养,下有我们三姐弟要扶养,生活怎一个“苦”字了得。

我的母亲,家里七个姐妹,一个弟弟,也就是我的姨娘和舅舅。所有姨娘全部嫁在县城,舅舅本身就是县城出生,只有我母亲嫁到农村。母亲排行老三,老大老二老三不识字,下面的弟弟妹妹读了初中,也真是因为这个,三个大的被瞧不起,尤其是我母亲,人善良,又老实,所以他们也经常看不起我母亲,又加上身在农村,更加被他们看低。

所以,从小,父母亲总是对我们非常严格,全力支持我们接受教育,姐姐84年的,哥哥86年的,我88年的,姐姐读初三哥哥初二我初一,本来就没什么收入,所以每个学期开学交学费的时候是爸爸最痛苦的,几次都看到父亲躲在房里偷偷掉泪。但是,父亲从未放弃,由于人生选择不一样、成绩不是特别突出,再加上家庭客观条件以及当时的打工潮的影响,姐姐和哥哥初中毕业就成为粤漂。而我初中毕业就考入县里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学习。

高中三年成绩有好有坏,中途自己都想放弃,连续逃课一个多月,终于被父亲发现,父亲那天喝了很多酒,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摔了很多东西,那一天下着倾盆大雨,父亲整夜未归。我感到很害怕,第一次又害怕的感觉,内心发誓,一定要读书,一定要出人头地!第二天父亲回到家,看到我,满脸笑容的摸摸我的头说“不好意思,昨天控制不住情绪”。听到这,我的心在滴血,我扑通一声跪下,请求父亲原谅,满脸泪水。父亲扶我起来,说了很多话,印象最深的是,父亲说“男人,上不能安邦治国平天下,下不能报答父母养育恩,那是何等的失败,我希望你能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不要让别人看不起,不要像我这样,一辈子在农村!”。

高三那年,我拼了命的学习,5:30起来跑步到6:30,之后一天的课程,晚上23:10下课,我自己回偷偷留在教室复习到2:30,休息三个小时,虽然眼睛肿肿的的,但是我的眼神却是有神的。那一年,父亲在地里干农活由于营养不良导致血压低,晕倒了几次,每次都是幸运被别人发现,遇到农忙季节,父亲走路去隔壁村打点滴,回来后马上干农活,那可是30多度的高温天气。母亲又得了肿瘤,必须马上手术,此时的家里只有20元,真的是山穷水尽!父亲暂停治疗,把钱拿出来给我买了牛奶,让我好好学习母亲做完手术身体非常需弱,我把牛奶给了母亲。并且做了人生第一件坏事,偷了一只鸡给母亲补(现在每年回去都买鸡给那位邻居)。

最后,终于考上大学。大学顺利毕业。直到现在工作了,有了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再看到这个问题时,我觉得我很有必要回答,因为我觉得,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义先生吖


为什么有些农村人借钱也让孩子读书?这个问题村官阿丽来回答。

农村人可能不会用“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这些高大上的词来形容读书的重要性。但他们知道一点,孩子唯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才能摆脱世代为农的身份,才有机会踏进公家的”大门”。在他们心里农民就是苦难的象征,是和干部身份有着本质差别的。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宁可借钱,也要让我们读完大学的人。我们家兄妹三个,年龄相近。大哥考高中那年,爸爸深思熟虑后对大哥说,要不你上个中专吧!因为那会二哥读初三,我读初二,如果几个孩子一起都上高中,作为农民家庭,肯定负担不起。大哥当时很懂事的去上了中专。但他读了两年中专后,反悔了。整个暑假回来一言不发,不和家里人说话。我们都知道,他是觉得自己委屈了,凭什么我和二哥上高中,考大学,只让他上个中专。

一年后,大哥回来,说他在学校自学考上了大学(大哥学习一直好)。老爸知道自己再没有理由不让大哥上大学了。就这样,等我和二哥都考上大学后,同时三个孩子上大学,让家里一度就是陷入贫困中。在1999年那会,我们三个的学费有两万多,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哪能一次拿出这么多。所以一到开学季,老爸就去和亲朋好友借钱。有时候别人也不愿意借,他一回来,我们看到他一言不发、满脸愁容,就知道肯定没有借到钱。但不管怎样,每次开学,老爸都会想尽办法筹够学费,让我们安心上学。我们上学,老爸永远那句宽心话,你们好好上你们的学,有老爸在,就不用担心钱的事!

老爸只有初中文化。他这样拼尽全力,借钱也让我们读书,只不过是希望我们以后的生活能过的体面一些,不再像他一样,当一辈子靠黄土地吃饭的农民!

我是村官阿丽,欢迎大家关注!


村官阿丽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父亲经常教导我的一句话,并把这句话用毛笔写在老家的墙壁上,当时家里很穷,别人家都有电视机,我们连收音机都买不起。但我的学习成绩很优秀,墙壁上除了这句话,其他的地方贴满了奖状,看起来相得益彰,我是父母眼中的骄傲,逢人便讲要帮我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让我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初中升学考试时,我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市里一所重点高中,由于我们来自农村,深深知道,只有读书才是唯一出路,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努力,父母也省吃俭用,为我准备好了生活费。记得在高三那年,我想买一些复习资料,把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将家里唯一的几只老母鸡都卖了,带我到新华书店去购买复习资料。

经过高三紧张的复习,高考中,我的分数刚好上一本线,当得到录取通知书时,这可把父母给难住了,到哪里去找钱给孩子读书呢?我从父母的脸上能够看得出他们的焦虑。我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主动给父母提出不去读大学了,当我这话一出口时,招来父母的一顿大骂,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去读大学,要让你从农村走出去,不要像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这么好的读书机会,没有钱,我们可以想办法。


到晚上的时候,我发现父亲没在家,母亲告诉我,父亲到亲戚家去为我准备学费去了,直到深夜,父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并告诉我,学费已经准备好了。从父母的言谈中得知,父亲到亲戚家没有借到学费,看到我们家里这么穷,担心还不起钱。

第二天一早,父亲去找村上领导帮忙贷款,村上领导考虑到我们家的具体情况和偿还能力,贷款这条路也走不通。晚上,父母正考虑去卖血为我筹学费时,我的邻居到我家来串门,问我的学费凑齐了没有,我脱口而出,父母明天去卖血为我凑学费,邻居当即表示,愿意借3000元钱给我去读书,你是我们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也是我们村的希望。说完后,邻居就回到了家中,拿出了最大面值十元的300张钞票放在我们面前,我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父母很是感激,为儿子读书终于凑齐了学费。

父母带我到大学里去报到,交了相关费用后,将剩下的1200元钱交给我作生活费,并再三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一定要争气,走出农村。我把父亲写在墙上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在学校里也寻找着勤工俭学的岗位,几周后的一个周六晚上,我来到学校录像厅,电教中心的主任和我闲聊,得知我的家庭情况后,就让我帮着录像厅做点事,由于我工作努力,电教中心主任将录像厅全权交给我负责,并将所有收入的40%作为我的报酬。

第一个月我领取了2000多的"工资",那种高兴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就告诉父母,我在学校能够挣到学费和生活费,请父母不要为我的学费担心了,后来每个月的收入都在4000多,比大学老师工资都高,同学和老师都很羡慕。我很快就还了邻居的3000元借款。并在母亲生日那天,给母亲寄了1万元作为生日礼物。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特别是农村家庭,只有读书才是唯一出路,才能走出农村。所以很多家长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大学,毕竟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Lance课堂


农村的孩子要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要么好好学习挤独木桥,挤不过去就当兵考军校。我是地道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分到一块田地,有1.8亩,当时是一个泥潭,牛在里面很艰难犁地,陷进去很难出来,人下去踩不到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父母决定当晚稻收割完后,空闲时,人工用锄头把地挖一遍,大约连续两,三年都人工挖,果真有效果了,再也不陷人了。在农村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那种艰巨只有在农村呆过才会知道。现在在单位,有人发牢骚,干活太辛苦了,这活简直不是人干的。我心想,在单位干活都是手工活,不要挑担子,抬重东西。还有就是天晴不晒,下雨不淋雨。


用户1406738740453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农村农民仰视知识分子已经仰视了几千年,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孩子乃至于整个家族命运已经渴望了几千年。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获得读书的机会,这样的机会自然要死死抓住。



农村许多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到了父辈这一代,一些人终于有点能力让孩子去读书,时代也给了孩子们这个机会。所以,我小时候经常听长辈聊天说,只要孩子能读的起来,一天吃两顿也要供孩子读书。孩子读书,似乎就是父母最大的梦想和使命。在那个包分配的年代,许多孩子最后终于因为读书而跳出农门,到城市里安家立业,吃上了“皇粮”,从此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在农村,太多的农民吃尽了没有知识的苦,对那种知识分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和羡慕。因此,即便到了现在没有包分配,他们也要拼尽全力让孩子读书。其实,他们是对的。虽然孩子在大学毕业后没有包分配,哪怕没有考上公务员吃上皇粮,哪怕去打工,孩子有没有读书,那种潜藏的受过正统教育的力,也是不一样的。


巴人日记


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做。

农村的人为什么要不惜代价,让孩子读书,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作为父母,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长大后还是一个农民,所以每个家庭都会去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就算是砸锅卖铁他们也愿意。

记得上学那时候,我们家条件很一般,全家就靠种地,分的地不到两亩,收入真是很少,有时候交学费都交不起,都是向别人借的钱,这样的情况不是一次两次,可以说很多农村家庭都是这么过来的。上高中的时候,母亲每天都起的很早,都是给我和我爸做早饭(我爸要去打工),一般是昨天剩下的饭,有时候没有剩饭就是一大早做饭,吃完之后就去上学。那时候学校在县城,骑自行车要半个小时,到了学校天都还是黑的,同村的发小都是住校,我每天都是骑自行车,中午也回家,有时候爸妈他们忙,中午回家也没饭吃,然后自己下挂面吃。记得有一次回到家,家里有米饭,没有菜,我就提着框子去地里铲了些韭菜,回来烧水下韭菜,打了个鸡蛋,放了些调料就凑活吃了。其实在农村,这样的情况很普遍,父母为孩子,难免有顾不上的时候,大部分孩子也都很董事,基本都会自己弄吃的。

在农村,农民就是“穷”的代名词。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哪怕是砸锅卖铁,他们也愿意。

小时候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好好上学,就回来当农民”。有时候父亲也会开玩笑说“当农民好”,但是他心里可不是这个想的,他们想的是一定要给我们创造好的条件,上学,上大学,找个好工作,不要再当农民,当农民没有出息,这也是所有农村父母的想法。

所以就算生活再困难,再不容易,一定要让孩子上的起学!

感恩天下父母!


生活加点料儿


我现在永远记得妈妈给我说过的一句话:只要你认真读书,就算家里穷到每天喝稀饭也要给你想办法凑钱读书。



我是农村孩子,从下家里条件并不好,小时候主要经济作物是水稻,小麦,这些东西压根卖不到什么钱,辛苦一年最后也没什么收入,有时候面临着开学报名,爸妈就真的犯愁,实在没有办法就到处打电话问亲戚借,或者左邻右舍的借,然后又是努力挣钱来还,只要家里有点钱基本都是用来还账,给我生活费。自从读高中后学费上涨,一年5000多都压的父母喘不过气,但是他们依然省吃俭用供我读书。后来上大学,生活费和零用又是一笔大的开支,甚至一年下来比学费还高的多,也怪我真的不懂事,消费也大手大脚,真的没替家里面考虑太多,就只管自己有钱用就行,所以想想真的惭愧。



父母辛勤劳作几十载,在我工作前甚至没有进过大城市,但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我能多读书,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读书,最后可能也和他们一样,相信这是全天下所有父母都不想看到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比自己过得好。



我爸他们是五姊妹,以前就他上了初中,成绩还是很好的,但是因为以前教育条件不是很好,大多会辍学在家,再加上家庭条件也实在承担不起学费,所以初中没毕业就没读了。后来我爸也经常给我说,以前没读书时真的后悔,所以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不会让我辍学。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农村家庭对孩子读书的支持。


指尖快评


我是70后。从很小的时候,我的家人就一直给我们灌输一个思想,一定要读书,一定要读出去,一定要把户口迁到城市去,以后不要再回来农村。

农村人在五六十70年代是非常的辛苦,或者说不单是辛苦,而且是痛苦。当时我们家是一家六口,我父亲就包了12亩的田。现在网上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没有真实的耕过田,不知道耕田那种痛苦法。40°的高温,只是戴着一个帽子,就拿着农具到田里面去干活。现在的人很幼稚,他们说现在的气温比以前要高,所以学生们更难以忍受。如果可以回到过去的话,我真的愿意带上这些人回到70年代去,在40°的高温里面工作一整天。这句话还是一个70后说出来的,可想而知,这个70后当年是怎么样的娇生惯养。

在我小的时候才是刚刚分单干的时候。农民们的积极性还是非常的高的,为了一个家庭的生存和生活,他们都是每天不矢劳苦的风吹雨晒,不管春夏秋冬,到田里面去干活。我记得当时寒暑二假,甚至周六日都要回家去帮忙干农活。插秧,收割的季节,一年两次,那是不在话下了。平时还要花大量的心思去管理鱼塘和自己种的冬瓜,蔬菜。现在我们村里面,我70年代小时候的那一批大人,基本上老的病的病,死的死已经走了一大半了。其实现在在我们珠三角这边,真正的农田已经不多啦。比起70到80年代,农田的面积比现在少了一大半。很多的农田都转成了菜地或者是种草莓租给外地人。还有很多的农田农地都盖上了私人的楼房或者是建了商业小区。虽然我们现在都很后悔当初把自己农村的户口转出来了。因为现在农村户口,卖田卖是可以分到钱的,有些地方一个人就可以分到10万到几十万。一个家庭甚至可以分到几百万。但是就算是几百万吧,你以前祖上留下来的田地已经全部没了,这几百万也只是够你去买一两套两三套的楼房。到什么时候喽,市一倒的话,这所有的东西就不存在了,其实没有固定的工作,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我记得我那个年代,我奶奶说过,就算是卖房子也要供我去读书。那个时候其实就只有一间的祖屋和一间父亲长大之后赚到的赚了两万块钱的房子。虽然那个年代,我们只是流行考中专,大专能够读大学的人是非常少的,但是能够大专出来的话基本上都是可以找到很理想的工作了。其实我现在做老师的工作也是在农村,只是到了镇上,而不是我们的村里而已。户口也转到了镇上。那我也没有后悔说把户口转了出来,毕竟我们村子里面如果户口还没有迁出来的话,一年才分了几千块钱。如果想像广州猎德村那样子一夜成为千万富翁的话,那可能要等自己死了之后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教你孩子学英语


在我们赣南农村老家,前几年还没有拆空心房的时候,随处可见老房子上的标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的 在九几年和零几年的时候,我们农村老家特别的穷,大人们聊天都是再聊谁谁家孩子成绩好,全村的人都在关注着为数不多的村里大学生的动向。

在我们村以前的观念就是在城市里找到工作安了家是很光荣的事,足以传遍各家各户,我记得零几年的时候,村里就成立了“育才基金”,全村的人按人头算,一个人凑20元,用来奖励或者补贴给大学生,那个时候村里大学生的事,就是全村的事。

那为什么借钱都要供孩子上学呢?那是一种观念,从小长在骨子里的观念,也是那个时候村里淳朴的乡民传下来的,但是传到我们这一代,这个观念缺慢慢的变淡了,现在以前的村民也没有住围屋了,都是住各自独门小楼,讨论的更多的是谁谁家挣了多少钱,谁谁家出国了。

为什么一起更重视教育,而现在又变得没那么重视了呢?以前努力读书是在众多选择中最好的选择,是改变命运的最后机会,“生的孩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但是,假如你自己经过努力从农村出来,名牌大学毕业、研究生硕士学位,你依然生活过的很艰辛,房贷、车贷各自家庭生活支出,而你圈子里有人小学毕业,身家几千万上亿,看似潇洒的生活,你还会一味的让孩子读书、初中高中不断的补课?不去培养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

因为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了,有很多选择了。

但是不敢是怎么教育还在,学习能力这个方面,是永远都是不会改变的,你可以不读书,但是一定会学习!要有学习的能力!

我是虔州小肆 欢迎留意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