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農村人借錢也要讓孩子讀書?

海藻微視野


關於讀書的理解,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觀念和制度,也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此處的讀書是被世俗化的學以致用進而改變命運的一種方式。即使是傾家蕩產也都有貧困家庭願意送子女去讀書,我對此的理解有如下幾點。

1、中國擁有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造就了中國人骨子裡的基因都認為只有讀書才是博古通今、成就大業的方法,更是突破門第,改變命運最佳途徑。這已經成為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深深的紮根於人們的心底。

2、“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告訴我們唯有讀書才能考取功名利祿。從察舉制,到科舉考試,再到今天的高考。為了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讀書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風氣。

3、中國從古代的“士農工商”等級排序,到今天農民已經被驅趕到了社會的最底層。對於這種不公的處境,農民心中的不滿和自怨積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需要一種方式來排解。於是,下一代改變自身階級的最佳方式無疑是讀書考學。

4、“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中國儒家思想中“孝”的影響,孩子必須對父母長輩恭敬而忠誠。這就造成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一種強化的精神紐帶,父母會把未完的心願和事業則寄託在下一輩身上。

5、“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殷切希望,讀書則是開闊視野,獲得新知,取得進步的最易落實的行動。讀書也是造就了社會中大量成功案例,讓人們深受感染。


溜溜巴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發言權。

本人今年30歲,現在在廣東江門公辦學校任職高中。工作7年,有車、有房、有車位、有存款,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我自己以前的生活條件比,確實好了很多。

我出生在湖南的一個偏僻縣城的偏僻鎮裡的一個偏僻村的普通家庭。父母是底層勤奮農民,父親初中畢業,母親文盲。全年收入只有5畝水稻,年毛收入約7000,除去開支,分文未存。

父親那一代,經歷過三年大饑荒,經歷過文革,經歷過改革開放,經歷過汶川地震,經歷過奧運會等,可以說,父母親就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上有爺爺奶奶要孝養,下有我們三姐弟要扶養,生活怎一個“苦”字了得。

我的母親,家裡七個姐妹,一個弟弟,也就是我的姨娘和舅舅。所有姨娘全部嫁在縣城,舅舅本身就是縣城出生,只有我母親嫁到農村。母親排行老三,老大老二老三不識字,下面的弟弟妹妹讀了初中,也真是因為這個,三個大的被瞧不起,尤其是我母親,人善良,又老實,所以他們也經常看不起我母親,又加上身在農村,更加被他們看低。

所以,從小,父母親總是對我們非常嚴格,全力支持我們接受教育,姐姐84年的,哥哥86年的,我88年的,姐姐讀初三哥哥初二我初一,本來就沒什麼收入,所以每個學期開學交學費的時候是爸爸最痛苦的,幾次都看到父親躲在房裡偷偷掉淚。但是,父親從未放棄,由於人生選擇不一樣、成績不是特別突出,再加上家庭客觀條件以及當時的打工潮的影響,姐姐和哥哥初中畢業就成為粵漂。而我初中畢業就考入縣裡的省級示範性高中學習。

高中三年成績有好有壞,中途自己都想放棄,連續逃課一個多月,終於被父親發現,父親那天喝了很多酒,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摔了很多東西,那一天下著傾盆大雨,父親整夜未歸。我感到很害怕,第一次又害怕的感覺,內心發誓,一定要讀書,一定要出人頭地!第二天父親回到家,看到我,滿臉笑容的摸摸我的頭說“不好意思,昨天控制不住情緒”。聽到這,我的心在滴血,我撲通一聲跪下,請求父親原諒,滿臉淚水。父親扶我起來,說了很多話,印象最深的是,父親說“男人,上不能安邦治國平天下,下不能報答父母養育恩,那是何等的失敗,我希望你能好好讀書,將來有出息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至少不要讓別人看不起,不要像我這樣,一輩子在農村!”。

高三那年,我拼了命的學習,5:30起來跑步到6:30,之後一天的課程,晚上23:10下課,我自己回偷偷留在教室複習到2:30,休息三個小時,雖然眼睛腫腫的的,但是我的眼神卻是有神的。那一年,父親在地裡幹農活由於營養不良導致血壓低,暈倒了幾次,每次都是幸運被別人發現,遇到農忙季節,父親走路去隔壁村打點滴,回來後馬上幹農活,那可是30多度的高溫天氣。母親又得了腫瘤,必須馬上手術,此時的家裡只有20元,真的是山窮水盡!父親暫停治療,把錢拿出來給我買了牛奶,讓我好好學習母親做完手術身體非常需弱,我把牛奶給了母親。並且做了人生第一件壞事,偷了一隻雞給母親補(現在每年回去都買雞給那位鄰居)。

最後,終於考上大學。大學順利畢業。直到現在工作了,有了穩定工作和穩定收入。再看到這個問題時,我覺得我很有必要回答,因為我覺得,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義先生吖


為什麼有些農村人借錢也讓孩子讀書?這個問題村官阿麗來回答。

農村人可能不會用“知識能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這些高大上的詞來形容讀書的重要性。但他們知道一點,孩子唯有讀書,才能走出大山,才能擺脫世代為農的身份,才有機會踏進公家的”大門”。在他們心裡農民就是苦難的象徵,是和幹部身份有著本質差別的。


我的爸爸就是這樣一個寧可借錢,也要讓我們讀完大學的人。我們家兄妹三個,年齡相近。大哥考高中那年,爸爸深思熟慮後對大哥說,要不你上箇中專吧!因為那會二哥讀初三,我讀初二,如果幾個孩子一起都上高中,作為農民家庭,肯定負擔不起。大哥當時很懂事的去上了中專。但他讀了兩年中專後,反悔了。整個暑假回來一言不發,不和家裡人說話。我們都知道,他是覺得自己委屈了,憑什麼我和二哥上高中,考大學,只讓他上箇中專。

一年後,大哥回來,說他在學校自學考上了大學(大哥學習一直好)。老爸知道自己再沒有理由不讓大哥上大學了。就這樣,等我和二哥都考上大學後,同時三個孩子上大學,讓家裡一度就是陷入貧困中。在1999年那會,我們三個的學費有兩萬多,對於一個普通農民來說,哪能一次拿出這麼多。所以一到開學季,老爸就去和親朋好友借錢。有時候別人也不願意借,他一回來,我們看到他一言不發、滿臉愁容,就知道肯定沒有借到錢。但不管怎樣,每次開學,老爸都會想盡辦法籌夠學費,讓我們安心上學。我們上學,老爸永遠那句寬心話,你們好好上你們的學,有老爸在,就不用擔心錢的事!

老爸只有初中文化。他這樣拼盡全力,借錢也讓我們讀書,只不過是希望我們以後的生活能過的體面一些,不再像他一樣,當一輩子靠黃土地吃飯的農民!

我是村官阿麗,歡迎大家關注!


村官阿麗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父親經常教導我的一句話,並把這句話用毛筆寫在老家的牆壁上,當時家裡很窮,別人家都有電視機,我們連收音機都買不起。但我的學習成績很優秀,牆壁上除了這句話,其他的地方貼滿了獎狀,看起來相得益彰,我是父母眼中的驕傲,逢人便講要幫我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讓我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學習。


在初中升學考試時,我以年級第一的成績考入了市裡一所重點高中,由於我們來自農村,深深知道,只有讀書才是唯一出路,在學習上更加刻苦努力,父母也省吃儉用,為我準備好了生活費。記得在高三那年,我想買一些複習資料,把想法告訴了父母,父母將家裡唯一的幾隻老母雞都賣了,帶我到新華書店去購買複習資料。

經過高三緊張的複習,高考中,我的分數剛好上一本線,當得到錄取通知書時,這可把父母給難住了,到哪裡去找錢給孩子讀書呢?我從父母的臉上能夠看得出他們的焦慮。我考慮到家裡的經濟情況,主動給父母提出不去讀大學了,當我這話一出口時,招來父母的一頓大罵,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你去讀大學,要讓你從農村走出去,不要像我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現在這麼好的讀書機會,沒有錢,我們可以想辦法。


到晚上的時候,我發現父親沒在家,母親告訴我,父親到親戚家去為我準備學費去了,直到深夜,父親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了家,並告訴我,學費已經準備好了。從父母的言談中得知,父親到親戚家沒有借到學費,看到我們家裡這麼窮,擔心還不起錢。

第二天一早,父親去找村上領導幫忙貸款,村上領導考慮到我們家的具體情況和償還能力,貸款這條路也走不通。晚上,父母正考慮去賣血為我籌學費時,我的鄰居到我家來串門,問我的學費湊齊了沒有,我脫口而出,父母明天去賣血為我湊學費,鄰居當即表示,願意借3000元錢給我去讀書,你是我們村裡唯一的大學生,也是我們村的希望。說完後,鄰居就回到了家中,拿出了最大面值十元的300張鈔票放在我們面前,我們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父母很是感激,為兒子讀書終於湊齊了學費。

父母帶我到大學裡去報到,交了相關費用後,將剩下的1200元錢交給我作生活費,並再三叮囑我,要好好學習,一定要爭氣,走出農村。我把父親寫在牆上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我在學校裡也尋找著勤工儉學的崗位,幾周後的一個週六晚上,我來到學校錄像廳,電教中心的主任和我閒聊,得知我的家庭情況後,就讓我幫著錄像廳做點事,由於我工作努力,電教中心主任將錄像廳全權交給我負責,並將所有收入的40%作為我的報酬。

第一個月我領取了2000多的"工資",那種高興的心情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我就告訴父母,我在學校能夠掙到學費和生活費,請父母不要為我的學費擔心了,後來每個月的收入都在4000多,比大學老師工資都高,同學和老師都很羨慕。我很快就還了鄰居的3000元借款。並在母親生日那天,給母親寄了1萬元作為生日禮物。

可憐天下父母心,誰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多讀點書,特別是農村家庭,只有讀書才是唯一出路,才能走出農村。所以很多家長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大學,畢竟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Lance課堂


農村的孩子要想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要麼好好學習擠獨木橋,擠不過去就當兵考軍校。我是地道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我記得小時候家裡分到一塊田地,有1.8畝,當時是一個泥潭,牛在裡面很艱難犁地,陷進去很難出來,人下去踩不到底。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父母決定當晚稻收割完後,空閒時,人工用鋤頭把地挖一遍,大約連續兩,三年都人工挖,果真有效果了,再也不陷人了。在農村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那種艱鉅只有在農村呆過才會知道。現在在單位,有人發牢騷,幹活太辛苦了,這活簡直不是人乾的。我心想,在單位幹活都是手工活,不要挑擔子,抬重東西。還有就是天晴不曬,下雨不淋雨。


用戶1406738740453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中國農村農民仰視知識分子已經仰視了幾千年,渴望通過讀書改變孩子乃至於整個家族命運已經渴望了幾千年。幾千年來,中國農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可以獲得讀書的機會,這樣的機會自然要死死抓住。



農村許多人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到了父輩這一代,一些人終於有點能力讓孩子去讀書,時代也給了孩子們這個機會。所以,我小時候經常聽長輩聊天說,只要孩子能讀的起來,一天吃兩頓也要供孩子讀書。孩子讀書,似乎就是父母最大的夢想和使命。在那個包分配的年代,許多孩子最後終於因為讀書而跳出農門,到城市裡安家立業,吃上了“皇糧”,從此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



在農村,太多的農民吃盡了沒有知識的苦,對那種知識分子有著與生俱來的崇拜和羨慕。因此,即便到了現在沒有包分配,他們也要拼盡全力讓孩子讀書。其實,他們是對的。雖然孩子在大學畢業後沒有包分配,哪怕沒有考上公務員吃上皇糧,哪怕去打工,孩子有沒有讀書,那種潛藏的受過正統教育的力,也是不一樣的。


巴人日記


如果是我,我也會這樣做。

農村的人為什麼要不惜代價,讓孩子讀書,因為在大多數人眼裡,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作為父母,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樣,長大後還是一個農民,所以每個家庭都會去讓自己的孩子上學,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就算是砸鍋賣鐵他們也願意。

記得上學那時候,我們家條件很一般,全家就靠種地,分的地不到兩畝,收入真是很少,有時候交學費都交不起,都是向別人借的錢,這樣的情況不是一次兩次,可以說很多農村家庭都是這麼過來的。上高中的時候,母親每天都起的很早,都是給我和我爸做早飯(我爸要去打工),一般是昨天剩下的飯,有時候沒有剩飯就是一大早做飯,吃完之後就去上學。那時候學校在縣城,騎自行車要半個小時,到了學校天都還是黑的,同村的發小都是住校,我每天都是騎自行車,中午也回家,有時候爸媽他們忙,中午回家也沒飯吃,然後自己下掛麵吃。記得有一次回到家,家裡有米飯,沒有菜,我就提著框子去地裡鏟了些韭菜,回來燒水下韭菜,打了個雞蛋,放了些調料就湊活吃了。其實在農村,這樣的情況很普遍,父母為孩子,難免有顧不上的時候,大部分孩子也都很董事,基本都會自己弄吃的。

在農村,農民就是“窮”的代名詞。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未來,哪怕是砸鍋賣鐵,他們也願意。

小時候聽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好好上學,就回來當農民”。有時候父親也會開玩笑說“當農民好”,但是他心裡可不是這個想的,他們想的是一定要給我們創造好的條件,上學,上大學,找個好工作,不要再當農民,當農民沒有出息,這也是所有農村父母的想法。

所以就算生活再困難,再不容易,一定要讓孩子上的起學!

感恩天下父母!


生活加點料兒


我現在永遠記得媽媽給我說過的一句話:只要你認真讀書,就算家裡窮到每天喝稀飯也要給你想辦法湊錢讀書。



我是農村孩子,從下家裡條件並不好,小時候主要經濟作物是水稻,小麥,這些東西壓根賣不到什麼錢,辛苦一年最後也沒什麼收入,有時候面臨著開學報名,爸媽就真的犯愁,實在沒有辦法就到處打電話問親戚借,或者左鄰右舍的借,然後又是努力掙錢來還,只要家裡有點錢基本都是用來還賬,給我生活費。自從讀高中後學費上漲,一年5000多都壓的父母喘不過氣,但是他們依然省吃儉用供我讀書。後來上大學,生活費和零用又是一筆大的開支,甚至一年下來比學費還高的多,也怪我真的不懂事,消費也大手大腳,真的沒替家裡面考慮太多,就只管自己有錢用就行,所以想想真的慚愧。



父母辛勤勞作幾十載,在我工作前甚至沒有進過大城市,但是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我能多讀書,這樣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如果不讀書,最後可能也和他們一樣,相信這是全天下所有父母都不想看到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比自己過得好。



我爸他們是五姊妹,以前就他上了初中,成績還是很好的,但是因為以前教育條件不是很好,大多會輟學在家,再加上家庭條件也實在承擔不起學費,所以初中沒畢業就沒讀了。後來我爸也經常給我說,以前沒讀書時真的後悔,所以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會讓我輟學。

這就是一個真實的農村家庭對孩子讀書的支持。


指尖快評


我是70後。從很小的時候,我的家人就一直給我們灌輸一個思想,一定要讀書,一定要讀出去,一定要把戶口遷到城市去,以後不要再回來農村。

農村人在五六十70年代是非常的辛苦,或者說不單是辛苦,而且是痛苦。當時我們家是一家六口,我父親就包了12畝的田。現在網上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沒有真實的耕過田,不知道耕田那種痛苦法。40°的高溫,只是戴著一個帽子,就拿著農具到田裡面去幹活。現在的人很幼稚,他們說現在的氣溫比以前要高,所以學生們更難以忍受。如果可以回到過去的話,我真的願意帶上這些人回到70年代去,在40°的高溫裡面工作一整天。這句話還是一個70後說出來的,可想而知,這個70後當年是怎麼樣的嬌生慣養。

在我小的時候才是剛剛分單幹的時候。農民們的積極性還是非常的高的,為了一個家庭的生存和生活,他們都是每天不矢勞苦的風吹雨曬,不管春夏秋冬,到田裡面去幹活。我記得當時寒暑二假,甚至週六日都要回家去幫忙幹農活。插秧,收割的季節,一年兩次,那是不在話下了。平時還要花大量的心思去管理魚塘和自己種的冬瓜,蔬菜。現在我們村裡面,我70年代小時候的那一批大人,基本上老的病的病,死的死已經走了一大半了。其實現在在我們珠三角這邊,真正的農田已經不多啦。比起70到80年代,農田的面積比現在少了一大半。很多的農田都轉成了菜地或者是種草莓租給外地人。還有很多的農田農地都蓋上了私人的樓房或者是建了商業小區。雖然我們現在都很後悔當初把自己農村的戶口轉出來了。因為現在農村戶口,賣田賣是可以分到錢的,有些地方一個人就可以分到10萬到幾十萬。一個家庭甚至可以分到幾百萬。但是就算是幾百萬吧,你以前祖上留下來的田地已經全部沒了,這幾百萬也只是夠你去買一兩套兩三套的樓房。到什麼時候嘍,市一倒的話,這所有的東西就不存在了,其實沒有固定的工作,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我記得我那個年代,我奶奶說過,就算是賣房子也要供我去讀書。那個時候其實就只有一間的祖屋和一間父親長大之後賺到的賺了兩萬塊錢的房子。雖然那個年代,我們只是流行考中專,大專能夠讀大學的人是非常少的,但是能夠大專出來的話基本上都是可以找到很理想的工作了。其實我現在做老師的工作也是在農村,只是到了鎮上,而不是我們的村裡而已。戶口也轉到了鎮上。那我也沒有後悔說把戶口轉了出來,畢竟我們村子裡面如果戶口還沒有遷出來的話,一年才分了幾千塊錢。如果想像廣州獵德村那樣子一夜成為千萬富翁的話,那可能要等自己死了之後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教你孩子學英語


在我們贛南農村老家,前幾年還沒有拆空心房的時候,隨處可見老房子上的標語: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是的 在九幾年和零幾年的時候,我們農村老家特別的窮,大人們聊天都是再聊誰誰家孩子成績好,全村的人都在關注著為數不多的村裡大學生的動向。

在我們村以前的觀念就是在城市裡找到工作安了家是很光榮的事,足以傳遍各家各戶,我記得零幾年的時候,村裡就成立了“育才基金”,全村的人按人頭算,一個人湊20元,用來獎勵或者補貼給大學生,那個時候村裡大學生的事,就是全村的事。

那為什麼借錢都要供孩子上學呢?那是一種觀念,從小長在骨子裡的觀念,也是那個時候村裡淳樸的鄉民傳下來的,但是傳到我們這一代,這個觀念缺慢慢的變淡了,現在以前的村民也沒有住圍屋了,都是住各自獨門小樓,討論的更多的是誰誰家掙了多少錢,誰誰家出國了。

為什麼一起更重視教育,而現在又變得沒那麼重視了呢?以前努力讀書是在眾多選擇中最好的選擇,是改變命運的最後機會,“生的孩子不讀書,不如養頭豬”。

但是,假如你自己經過努力從農村出來,名牌大學畢業、研究生碩士學位,你依然生活過的很艱辛,房貸、車貸各自家庭生活支出,而你圈子裡有人小學畢業,身家幾千萬上億,看似瀟灑的生活,你還會一味的讓孩子讀書、初中高中不斷的補課?不去培養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

因為隨著國家的不斷髮展,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了,有很多選擇了。

但是不敢是怎麼教育還在,學習能力這個方面,是永遠都是不會改變的,你可以不讀書,但是一定會學習!要有學習的能力!

我是虔州小肆 歡迎留意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