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何為無親?何為善?

回顧三千年


對此,應該聯繫上下文來全面理解。

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用戰爭暴力手段解決深仇大恨,即使能夠實現和解也必然會留下餘恨舊怨。那麼用溫良恭謙讓的仁德慈愛來應對深仇大恨,又怎能算是妥善的方法呢?所以,得道的聖人就像債權人手保留著契約借據存根,卻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因此,真正有道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大度。無德的人就像橫徵暴斂的貪官汙吏一樣,總是憑藉陰險奸詐的嚴法苛律強行壓榨別人。自然天道公正無私,對任何人都不會有偏愛,但永遠會幫助有道德的善人。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這段話的大意是,道法自然以正治國,以奇謀用兵,以不擾害人民的方式治理天下。我怎麼會知道必須是這樣呢?根據就在於,治理天下的法規禁忌越多,老百姓就越來越越貧困。配備的軍警武器越多,國家就越來越混亂。機智奸詐投機取巧飛黃騰達的人越多,歪風邪氣奇毒異物就越來越多。法律政令出臺越多,盜竊財物的匪徒就越來越多。因此,古時得道的聖人曾說,我無為而無不為,天下百姓就會自我教化。我追求清靜,天下百姓就會自覺走正道。我處無為之事,天下百姓就會自均自富。我不追求個人私利,天下百姓就會自然迴歸純樸本色。

我們還可以再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道法天道自然法則不就像張弓射箭嗎?弓拉太高拉得過滿就把它調低一些,弓位太低拉力不足就把它調高一些,富餘了就減少不足了就補給。天道自然法則,就是損害富餘者補給不足者。而人類社會的法規制度卻不是這樣,總是損害不足者利益來奉養富餘者。那麼,誰能夠損害高端富餘者來為天下低端貧弱者謀福利呢?肯定是隻有得道者才能夠做到。因此,得道的聖人才會道法自然抑強扶弱劫富濟貧有所作為,但卻不會為自己謀私利,更不會貪權戀位居功自傲。他原本就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賢能功德啊!

與此相關的還有《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人人都說我講的道高深博大,簡直無法比擬。正因為道高深博大,所以才不可比擬。若是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麼道就被世人小看很久了。我持有三大法寶來保全道,第一是對天下人都心懷慈愛,第二是保持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做人本色,第三是不敢爭先讓自己富起來令天下人羨慕。因為對天下人都心懷慈愛,就能夠產生出抑強扶弱救危救難見義勇為的浩然正氣。因為保持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做人本色,就能夠固本養元行善廣德。不敢爭先讓自己富起來令天下人羨慕,就能夠成為掌管天下萬事萬物的首長。今天,如果有人喪失對天下人的慈愛之心卻反而逞強鬥勇,喪失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做人本色卻反而想顯示慷慨大方闊綽氣派,不知退身而執意爭先讓自己富起來令天下人羨慕,那就肯定是自己找死自作孽!對天下人都心懷慈愛,為了替天行道抑強扶弱而戰就肯定必勝,這樣才能夠固守天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因為替天行道就能夠得道多助,這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抑強扶弱大慈不仁。

由此可見,所謂“常無慾以觀其妙”和“常有欲以觀其徼”的“有無”,本身就體現著人類生存發展趨利避害的主觀意識能動性慾望。然而,同樣是趨利避害的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慾望,究竟是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還是追求社會公利最大化,卻必然存在著零和博弈非黑即白的矛盾對立。更何況,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與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之間,追求家族集團私利最大化與追求家族集團私利最大化之間,也都必然存在著零和博弈非黑即白的矛盾對立。這些根本利益矛盾對立的“公私之爭”和“私利之爭”,就必然會積澱成彼此敵視的深仇大恨,甚至會激化為血腥的暴力衝突和戰爭。如果刻意迴避這種根本利益矛盾對立的“公私之爭”和“私利之爭”,而只是在表象層面用仁德慈愛尋求中庸和諧多元包容的“和平共贏”,那肯定就是“故失道而後德”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所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大歷史而言,自從“盤古氏開闢鴻蒙”,直到“神農氏嘗百草教民稼穡”以前,都是“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在這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公有制社會時代,人們自覺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就自然形成了追求社會公利最大化的人人平等互利共享和諧共處局面。只是從“黃帝戰蚩尤替天行道”開始,才有了“和大怨必有餘怨”的“公私之爭”。而自“五帝”時代以來,特別是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以來,在這個“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奴隸制小康社會,接連發生的“湯武革命”改朝換代和“春秋無義戰”,自然都是“和大怨必有餘怨”的“私利之爭”。在當時,孔子“周遊列國”的“克己復禮”,為何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恰恰就是因為一方面在製造等級禮法貧富貴賤的高低端矛盾衝突,一方面卻又在宣揚“中庸和諧”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怎能不是“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呢?再從“漢承秦制”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有漢必有奸”以來,此所謂“故失道而後德”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就演變成了中國式“春秋無義戰”的“禮崩樂壞”天下興亡歷史週期律。

回頭再看西方世界,自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以來,再經“君權神授”的古羅馬帝國軍事擴張和基督教“神權專制”的“十字軍東征”宗教戰爭,又經歐洲“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征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直至形成今天“美元霸權”金融殖民統治的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和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慣例“剪羊毛”體系,此所謂古希臘式大國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天下興亡週期律,也是在演繹著“和大怨必有餘怨”的“私利之爭”。只是從蘇聯“十月革命”開始,才增添了“公私之爭”的時代新元素。美國正在進行的“顏色革命”文化戰爭和“反恐戰爭”,則依舊是“和大怨必有餘怨”的“私利之爭”。而依然沉迷在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紙牌屋遊戲”場上的天下錢奴們,卻很難認識到這個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高低端“私利之爭”的悲劇根源。

歸根結蒂,所謂“爭與不爭”和“為與不為”,關鍵就在個人初心是為私利而爭還是為公利而爭。這個“道不同”的核心價值觀之爭和“道路之爭”,就在於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運動思維來看,小到看不見的“暗物質因子”,大到看得見的人體生命系統,直到宇宙世界自然生態大系統,彼此之間都是精神無形之氣與物質有形之象互相轉化能量守恆的命運共同體。譬如,銀河系命運共同體,只是自然生態大系統的子系統。太陽系命運共同體,又是銀河系命運共同體的子系統。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則是地球生態命運共同體的子系統。當然,個人生命系統,就是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的子系統。問題在於,因為人類貪婪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自私物慾紙醉金迷,就很難發現和認識這個自然生態大系統循環運動的“玄之又玄”,而是隻知道關注眼前物質世界有形之象的變化,且美其名曰科學理性思維的科技創新無止境!

豈不知,在個人生命系統中,某個器官細胞因子異常吞噬人體營養,就會形成營養富餘且貪得無厭的惡性腫瘤,從而導致人體生命系統精神無形之氣與物質有形之象運動循環失衡,直到加速人體生命系統的提前滅亡。可見,這個器官細胞因子自私自利的“先富起來”,本身就是對人體生命系統公共利益的“負債”。在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生態系統中,一部分個人和家族自私自利的“先富起來”,對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公共利益的“負債”。在地球生態命運共同體系統中,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生態系統自私自利的“先富起來”,則是對地球生態命運共同體及自然生態大系統公共利益的“負債”。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公私之變”以來,人類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的五千年文明發展史,就是貪婪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公共利益“負債史”。在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紙牌屋遊戲”場上,個人家族和企業微觀子系統的經營核算財富盈餘,就對應著社會宏觀大系統的借貸透支和“負債”。所謂高端富豪權貴集團,恰恰就是製造這場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系統失衡危機的罪魁禍首。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財富增長和不均衡發展,正是人類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系統的“負債增長”!

此便是,《問道老子:什麼是“無德司徹”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之《哪個磚家叫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格物致知知不知,

正心誠意究何意?

但聞萬般皆下品,

高端低端分等級。

修身齊家講禮法,

先富起來硬道理。

安邦治國平天下,

自私自利私有制。

傳道授業先問道,

自知不知方為知。

天下為公行大道,

自然天書本無字。

有物混成大宇宙,

生滅循環無終始。

滄海桑田千百回,

地球往事難尋覓。

傳說遠古有恐龍,

君臨天下成化石。

後有老虎稱霸王,

可憐今日慘慼戚!

螳螂捕蟬眼前利,

哪知黃雀藏殺機。

鳥為食亡鳥獸戲,

自生自滅不稀奇。

高端低端食物鏈,

爭強好勝福禍依。

叢林法則獸本性,

自私自利皆為己。

人為財死鳥獸驚,

石頭棍棒換武器。

生存競爭食物鏈,

貨幣工具高科技。

農奴工奴變錢奴,

低端依舊還為低。

生產過剩奈若何,

慾壑難填誰讓利?

再問術業有專攻,

格物致知何為知?

衣冠禽獸行獸道,

以知謀私為私利。

人不知常妄作兇,

牛鬼蛇神傳瘟疫。

心靈雞湯轉基因,

精神鴉片迷幻劑。

物質有形實可見,

急功近利迷心智。

精神無形若虛空,

氣勢遠轉有玄機。

物質有形物可換,

精神貧窮失元氣。

高端爭富比低俗,

錢奴拜金更痴迷。

道法自然通天道,

魂體相依養元氣。

破私立公正初心,

有無相生人自知!


網聞博報


《道德經》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何為無親?何為善?

老子為道家鼻祖,其《道德經》僅洋洋五千言卻被譽為經典鉅著,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是有史以來譯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發行量最大的中國經典。

其包含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學理深奧,讓世界各國的哲學大家有望塵莫及之感。他以“道”為核心,以“自然”與“無為”為基本範疇,以“清”“虛”“卑”“弱”為處世的基本要求,對後世政治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代價值。

其第七十九章原文這樣寫道: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其中:①契:契約。②責:索取所欠。③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④無親:沒有偏親偏愛。

翻譯成今文就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現在的資料上包括古文今譯,常常將“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翻譯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大自然非常公正,沒有親疏之分,給人以公平的機會”等等,其實這種翻譯是有偏頗的,其正確的意思是:上天不分親疏,經常眷顧善於順應天道的人。其中的“順應天道”是這句話的關鍵。這樣這句話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在老子看來,“天道”是自然無為的,故而“無親”,之所以“常與善人”,是因為善人合於道、合於德,而“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因此,老子講“常與善人”。

關於老子的這句話,司馬遷曾這樣反問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孔子在厄》中子路也曾慍而作色問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

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

此處孔子對子路所說的“報”意思是“大報”,而非狹義的福禍之報。

我們還可借用《莊子·列禦寇》中的一句話來這樣理解:“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其大意是說,上天(天道)對人的報應,不是報應他人間的禍福榮辱,而是報應他本人最內在、最本真的天性本性,如果“善人”真善,那麼“善”本身就是上天對他最好的、最真實的報應。反之,“惡人”若真的作惡多端,那麼“惡”本身即是對他個人最內在、最本真的天性、品性的戕害和毀滅。這也是上天對他最嚴厲的報應,至於“人爵”再高,權極一時,或榮華富貴,顯赫一生,亦何足道哉!


自然風飄


【1】天道無親:字面上的意思是天對法則的執行是沒有親疏的。

言外之意就是上天對待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通俗點講就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會像世人那樣跟你有親戚關係,你幹一點活就給很多工資給你。也就是上天對一切都按因果去辦事。

【2】常與善人: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常照顧善良的人。

其實上天常眷顧善良的人,也是因果之中的事,並非上天偏心。有的人一出生就長得好看,家境又好。有的人一出生就長得難看,家境又不好。後者之中,有人可能會抱怨上天為什麼眷顧別人不眷顧自己。從三世因果的法則來講,前者於過去乃是修心修行,積福之人,所以感召今生這樣的善報,並非上天偏心。還有,有的人總是好運氣,有的人總是走黴運,這都是個人過去行善和作惡在因果上的呈現,並非上天偏心。

【3】何為無親?

答:無親即不執著親疏關係,即是公事公辦之意。

【4】何為善?

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是善 。多少的罪惡無不是眾生把自我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延伸』

身口意者悉行善

上天時時皆眷顧

己所不欲勿施人

常行福事得福佑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無漏加持V大光明藏


首先必須說明,我詮釋的《道德經》第七十九章,以王弼本為藍本,參考各個版本,又將六十三章的“報怨以德”挪入(文中說明了理由)。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①,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②!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③。有德司契,無德司徹④——天道無親,常與善人⑤。

[通釋]

和解大的怨恨,心裡一定還會記著怨恨,用感化來回報怨恨,怎麼能算好!所以聖人握有討債的契約也不向人索取欠債。有循道而行品質的人掌握著契約,沒有循道而行品質的人就依靠苛捐雜稅——天道對誰也不偏愛,它總是幫助遵循它的好人。

[註釋]

①和大怨,必有餘怨:和解大的怨恨,心裡一定還記著怨恨。和,和解。餘怨,殘留的怨恨。

②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用感化來回報怨恨,怎麼能算好。“報怨以德”這個短語王弼本在六十三章,據對應意義挪至此。報,回報。以德,用感化、退讓、忍辱負重的態度。以,用……來。安,怎麼。可以,能。為善,算最好。為,算做,算是。善,好的品質,好的方式。

③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所以聖人握有討債的契約也不向人索取欠債。左契,收債的憑據,契約左邊的一半。古代借債時,在木板上寫清借債內容,然後一分為二,債權人保存左邊的一半,負債人保存右邊的一半。責,討債。《說文》:“責,求也。”於,向。

④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有循道而行品質的人掌握著契約,沒有循道而行品質的人就依靠苛捐雜稅。司徹,主管稅收,這裡是主要依靠稅收的意思。司,主管。參見七十四章註釋④。徹,治稅之法。《孟子·滕文公》:“周人百畝而徹。”周代初以“什一”稅,即收取“十分之一”的稅,後來由於統治者無限度的需求,出現過高於“什一”的稅收。

⑤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對誰也不偏愛,它總是幫助遵循它的好人。“常與善人”有版本作“恆與善人”。 與,音yù,贊助,幫助。善人,即上文的“有德”者,有循道而行品質的人。

[意義歸納]

本章主張循道而行,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不結怨,間接地奉勸統治者不要熱衷於“司徹”。

[考辨]

“報怨以德”這個短語,王弼本在第六十三章,而在郭店楚竹簡這一章內容無“報怨以德”,“大小多少”也不全,後面直接就是“多易必多難”。從這一點看,將“報怨以德”從第六十三章摘出不存在什麼問題(參見該章的[解讀與點評]),加在這裡又不矛盾:既與老子一貫思想吻合,也與前後文吻合。“報怨以德”是“和大怨”的一種形式,“報怨以德”是積德行善的一種表現,是“德善”(以善為德)的一種表現,但並不是德的至善之舉。

[解讀與點評]

“和大怨,必有餘怨”,什麼是“大怨”?這裡沒說,後文的“無德司徹”大概就是大怨的根源。為什麼“和大怨,必有餘怨”?王弼點評說:“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王弼此說正合“報怨以德,必有餘怨”之理。為什麼“有餘怨”?“天道”施之未盡,怨未盡洩。“天道”不以“和大怨”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傷痕猶在,其傷雖復,其痕猶存。餘怨是舊傷疤,很容易復發。和解大的怨恨之後,沒有新的摩擦還可以,一旦出現新的摩擦,很容易勾起舊怨,新仇舊恨疊加還好嗎?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以德回報怨恨的態度怎麼能算作善?《道德經》中的“德”是循道之德。既然“報怨以德”不算作上善之舉,什麼是上善之舉呢?上善之舉是積德不結怨。

所以聖人握有討債的契約也不向人索取欠債。有道德的人掌握著契約,沒道德的人就依靠苛捐雜稅。

“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就是“有德”之舉,無德者“司徹”是怨之產生的根源。此“有德”與“無德”之“德”正是循道之德。

“司契”與“司徹”的本質區別在是否“責於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手裡握著欠帳的契約就是不收債,聖人居於很有利的地位,但他不為難別人,這樣就根本不會與人結怨了。“執左契不責於人”,正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的表現。

在此我想到了《戰國策·齊策四》中有一個《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馮諼(Xuān)替孟嘗君去收債,當著欠債人的面把“左契”都燒了,他回覆孟嘗君說:“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孟嘗君只有一處安身之所,是不能高枕無憂的。我替你買來了民心,這就是一“窟”,從此你可以“高枕無憂”了。這就是“狡兔三窟”的典故。

“司契”,掌握著討債的憑據而不用;“司徹”,憑藉著收稅的權力不停地搜刮。“司契”“司徹”只是舉例,只是比方,實際內容更寬泛。“司契”是本來有債而不討,“司徹”是設計名目強要。民本來就“飢”、就“怨”,還強行“司徹”,就會結成“大怨”。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不偏向誰,誰循道而行,天道就贊助誰。“天道無親”與“天地不仁”的道理是一樣的。此“無親”是“無遠近”“無親疏”,也就是“不偏愛”,儘管“天道無親”,但它厚愛遵循它的“善人”。“與”是“贊助”的意思。“司徹”者不善,必結怨。而“司契”者善,所以不結怨,天道贊助的正是“司契”者,所以他“可以有國”且“可以長久”(第五十九章)。

由本章的“天道”看,“天道”並非純自然之道,它包含人文之道的因素,此因果報應與“善惡”有關,此“道”之含義不是“規律”一詞能涵蓋的,據此分析“因果報應”並非宿命論,而是自然規律,是客觀規律,是作用與反作用的規律。


陳廣逵


《老子》第79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定會留下小的餘怨,怎麼能算是最好的辦法呢?所以有道者手持著放貸的契約,而不向人討債。故有德之人僅手持契約,無德之人掌管徵稅法而只求索取。自然法則沒有偏愛,永遠保佑(幫助)有德之人。

註釋:1、和:調和、和解;2、安:怎麼、哪裡;3、為善:算好;4、左契:放貸人手持的借據;5、司:掌管;6、徹:徵稅法;7、司契:喻施與而不求回報;8、司徹:喻只是索取;9、親:遠近;10、與:保佑、幫助。

啟示:“不責於人",不結怨,避免矛盾發生為最佳方法。


空逍


什麼是“德”? 什麼是“怨”? 什麼是“善”? 什麼是“親”?

閒看秋風一直有這麼一個觀點——讀《道德經》務必不要斷章取義,應該反覆通讀,融會貫通,把握老子思想的精華和老子的核心價值觀。

老子的思想精華和核心價值觀是什麼呢?

順天應時,無為而治。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就說了:老 子: 天 地 不 仁 , 以 萬 物 為 芻 狗 ﹔聖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為 芻 狗 。芻狗是什麼?就是在莊稼地裡做做樣子嚇唬飛鳥麻雀的稻草人——用完就完了,無須維修保養。

老子認為,天地都是沒有情感的,不會因為人間的悲歡離合而動“感情”,四季的變化也不回因為人間的疾苦而放慢腳步,星移斗轉也不會因人的意志轉移。

聖人治理國家也應該和“天地”一樣,視“百姓為芻狗”,不要過多幹預老百姓的經濟生活,坊老百姓一馬,無所謂“德”,也無所謂“善”,因為天道是“無親”的。

換句話說,不偏不倚的做法,在老子看來才是“善人”。這其實就是老子的核心價值觀——無為而治。

而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中是這樣說的:不 自 見 , 故 明 ﹔不 自 是 , 故 彰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長 。夫 唯 不 爭 , 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

無為,不爭;這就是老子對“德、怨、善”等等人間煙火的態度——一切都是順其自然,靜觀其變。

因為老子還說了: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無 德 。上 德 無 為 而 無 以 為 ﹔下 德 無 為 而 有 以 為 。上 仁 為 之 而 無 以 為 ﹔上 義 為 之 而 有 以 為 。

上 禮 為 之 而 莫 之 應 ,則 攘 臂 而 扔 之 。故 失 道 而 後 德 , 失 德 而 後 仁 ,失 仁 而 後 義 , 失 義 而 後 禮 。


閒看秋風999


天道為乾,乾為大光。舉個例子,大處講:乾就好比是一個大會堂,一個大操場,任何人在裡面做任何事,都會讓人一覽無遺,歷歷在目,如果一個人在那裡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那他的所做所為都被人看到,人民對他的評價就是積極的好,他的美名會被人民接受傳頌。如果是一個小流氓在那光天化日之下調戲良家婦女,那人人也都會看在眼裡,憤怒在心裡,那他的臭名也就一下子傳播開了,人見一砣屎。這就是天道無親,常親善人也。小處講,西方人普遍會帶點天道,你看他跟你溝通,不會說太多話,他並不是喜歡拍馬屁的人,他喜歡的是你的數據,實實在在的東西。換成人,實實在在是不是就是誠實忠厚的人?


易在天際


這句話是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的最後一句話。第七十九章全文如下: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右]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按照市面上的通行本,括號裡的內容是沒有的。其中“報怨以德”這句話原本是六十三章裡的文字。但根據陳柱、嚴靈峰的研究,“報怨以德”這四個字在六十三章和上下文不通,應該移到這裡。


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子認為,和解大的怨仇,必然會有餘怨,因此報怨以德仍然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根本不和人結怨。這和孔字“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的觀點類似。


契就是券契。古時候,刻木為契,一剖為二,分為左右,雙方各執一半,日後相合則表示完成契約。根據《商子·定分篇》和《戰國策·韓策》,負債人拿左契,債權人拿右契。王弼通行本作“左契”,但根據出土的老子帛書甲本,應該是作“右契”。


“是以聖人執左[右]契,而不責於人”的意思是聖人拿著債權人的存根,但並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是說有的人像持有債權的右契但不向人索取那樣寬容,無德的人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錙銖必較。司徹就是掌管稅收,周代的稅法叫徹。


最後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說自然的規律沒有偏愛,常和善人相伴。“天道無親”和第五章的“天地不仁”的觀念一致。人的心理常常喜歡把自己的好惡、情感投射給外部環境。所以晴天就開心、陰天就鬱悶。花開則幸福,花落則傷感。但自然規律不是這樣,一切都只是現象,不是有一個擁有好惡的主宰在安排一切。


那既然天道無親,為何又說常與善人呢。其實這並不是說天道去主動跟著善人,而是指善人循天道行事,因此自然也就能與天道常伴,這是善人自為的結果。


那什麼是善人呢?用《道德經》第八章裡的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善人持身行事應遵循三點,就是《道德經》六十三章所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以上,回答完畢。


百草園書友會


無親,是說天道一視同仁,沒有任何偏私,對待萬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遠近親疏,每個人都要在既定規則下運行,各盡其性,各顯其能,最終實現平衡。

就像《老子》所講的“不仁”、“不尚賢”一樣,仁,尚賢,就意味著有了遠近親疏,有了優劣,有了爭寵、競爭,脫離了一視同仁的平等。

有註解說,這是古流行語,

與,有幫助、援助之意。按照通常的理解,說天道一視同仁,對誰都一樣,但它還是傾向於善人,也就是說,好人必有好報。

這樣的解釋,有點前後矛盾。

怎麼理解呢?

善,交好、親善之意。

天道一視同仁,平等的對待萬物,用到有道之君這裡呢?也要一貫的幫助、支持民眾。


劉文新2019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籠統地講就是天之道,萬物平等,它不會偏愛某一人,如果非要說誰會從天道中獲益,那隻能是本性純良的“善人”。

老子在先前已經講述了天之道的性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並不是說天地不仁慈,他的意思是說自然萬物本性純良,沒有仁義好壞之分,如果天地萬物都能保持這一份善,那麼自然會“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後人對於善惡的理解也是有差錯的,或者說善與惡的概念經歷幾千年的解讀已經偏移而被引申成好與壞了。世人普遍理解的善,便是做好事,惡,即是做壞事。其實善與惡本沒有這樣明確的概念。

從墨子的兼愛非攻,主張正義的戰爭;到儒家的仁義道德,主張以禮治國,實際上都是在解釋善惡。我們站在現代哲學的角度去理解這個詞本身的概念的話,善或許就是符合自然規律地做事,花叢中有草了就去除草,草叢中生害了就去除害。你一會兒除草,一會兒又護草,草本身並沒有善惡,是我們人類參與其中時給它們界定的概念。

所以善人就是適應我們社會發展的領袖或者領導,他可以有超越時空的智慧為我們指引善惡。其實這也是我們中國社會千百年來的現狀,人民內部的矛盾永遠無法上升為國家甚至民族的矛盾,因為我們理解的善惡其實就是我們個人之間認知上的錯誤。我們需要一個智慧的領袖,帶領我們奮鬥,帶領我們走出迷茫。這或許就是老子所說的善人,從這一個概念上講,孔子是善人,毛主席也是善人,甚至聖雄甘地,馬丁路德金都是善人。

如果用王陽明的觀點來說,人人都是聖人,只不過某些“聖人”他的良知不明。或者用佛陀的理論來說,人人皆可成佛,只不過有些人尚未成佛。

所以說天地不親,常與善人給我們的指導意義就是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無為而治,當你能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時候,你事實上已經成為了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