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肾事管家


见了很多的透析病人,在我看到的透析病人里面有很多种人,透过尿毒症这个重病能透出人间百态。刚开始患上尿毒症的病人都会感觉到绝望,家庭也感到压力大,尤其是年轻人。在我国导致尿毒症的第一大病因就是慢性肾小球肾炎,而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好发于青年人。很多一个看似很健康的青年人因为食欲差、肺炎或者尿少等原因来医院检查,就发现是尿毒症了,这就需要人们重视体检,不随意乱用药了。透析病人大致分为这几种,有的人心态好,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自我管理好,严格控制饮食,低盐低磷,限制水的摄入,定期检查各项指标,整个人状态都很好,与正常人没什么区别。有的人心灰意冷,觉得成为家庭或社会的累赘,不配合医生,不检查,不控制,不遵医嘱吃药,于是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更差。也有一部分人整日心惊胆战,太过谨小慎微,血压难以控制,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

我见过一个最好状态的透析小伙子,已经透析快十年了,整个人状态与正常人没有区别,有自己的生活,自己承包的农业,对社会怀感恩的心,非常钦佩他。

总之,患尿毒症是不幸的,能够透析替代治疗也是幸运的,如果透析患者怀有积极的心态,生活一样有色彩。



透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透析后很多时间都特尴尬。特别是血透久了手臂上的瘘口会有一个小包,一到了夏天自己都不好意思出门出门穿短袖的话在路上或公交车上都有人问你这手是怎么回事啊?有些懂得人还好,不懂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解释了多少次了。每次都有人问,所以每次自己到医院都是骑电马儿。

还有每次换季的时候穿衣服也不方便,因为我们是病人我们这病又害怕感冒每次都穿得很厚实。别人都在穿短袖的时候我们还要穿两件衣服,走在路上总是会接受别人异样的眼光看待。想着这么热的天气还穿这么厚,我想说我能有什么办法。身体又没有好身体,只有穿厚点才能维持生活这样子。




自己就是一位透析病人已透析了4年多了,这四年自己都不知道是怎样熬过来的。刚开始生病时每天的心情都是很糟糕的,想着自己还那么年轻还有很多的事情想做。可就是医院的这一检查报告让我知道了以后将会面对无休止的透析日子。

透析几年来看着身边的病友一个个去换肾或永远的离开了。也许是生病太久对这些都已看的淡了吧!每周去两次医院每次四小时的透析时间,从家到医院的路自己甚至闭着眼都能到。

17岁是我开始透析的日子,我清楚的记得我是在高一下学期的时候生的病。前一天刚刚结束了考试第二天就直奔医院去了到了医院直接挂的急诊然后检查,双肾已经萎缩、血肌酐高达1500,医生告诉我已经是尿毒症了需要透析治疗或换肾了。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世界一片昏暗在当时自己还不知道透析是个什么意思?但知道换肾意味这什么。

我原来天真的认为透析几次后,把肌酐降下来就又能回到学校上课。后来在网上查资料才知道肾病是治不好的,透析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一旦透析在也摆脱不了。


生病后总是希望有人来同情自己
,很多的病友一生病就在各个网站上发自己生病样子希望获得别人同情心。虽然自己已经生病了可是你为什么要别人来同情你,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一点不好吗?(真正需要钱治病的人是例外)

现在像我们这样的病人,每天从梦中醒来感到自己还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也许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懂得生命的脆弱。现在的我好想能畅快的喝一次水。


灯夏故事


每一个透析病人,都想回归正常生活,然而是很难的。


透析病人吃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口味重了不能吃,磷高了不能吃,辣了不能吃,咸了点又不能吃,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旁人是不会去理解你这些习惯的,因此就很少有机会与朋友们一起聚餐,基本也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喝茶。所以,朋友少了是孤独,这是透析病人要适应的。


透析并发症很多,为了控制并发症,往往要吃很多种不同的药,有的病人甚至就高血压一种并发症,都要吃上四五种降压药。所以,把药当饭吃,这又是透析病人的一个特点。


很多透析病人,由于身体不好的原因,不能上班,也赚不到钱,性格变得比较自悲,把自己锁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很少也不愿与人多交流,时间长了就成了孤癖症。不喜欢与人交流,在特定的圈子里,一交流就喜欢抬杠,显示存在感。


要把透析当做慢性疾病调理,做好这种心理变化,都得好几年。能把透析生活稳定下来,把并发症控制好,赚钱是没问题的,回归正常社会也是没有问题的。


想控制好并发症,几乎是百里挑一(高血压,贫血,磷高三大并发症都能控制好的)。说明并发症控制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一个是自己控制能力问题,一个是经济能力问题,一个是生活条件所限。


说了这么多,先把血压控制稳定吧。


老椰的自媒体


每一个透析病人,都想回归正常生活,然而是很难的。

透析病人吃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口味重了不能吃,磷高了不能吃,辣了不能吃,咸了点又不能吃,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旁人是不会去理解你这些习惯的,因此就很少有机会与朋友们一起聚餐,基本也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喝茶。所以,朋友少了是孤独,这是透析病人要适应的。

透析并发症很多,为了控制并发症,往往要吃很多种不同的药,有的病人甚至就高血压一种并发症,都要吃上四五种降压药。所以,把药当饭吃,这又是透析病人的一个特点。

很多透析病人,由于身体不好的原因,不能上班,也赚不到钱,性格变得比较自悲,把自己锁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很少也不愿与人多交流,时间长了就成了孤癖症。不喜欢与人交流.


石头医生讲肾


每周,全世界有200万人要静坐数小时,把自己连接到一台呼呼作响、指示灯忽闪、用于清洗血液的透析机。他们也有其他选择:肾脏移植,或是死亡。

在美国,血液透析是一门400亿美元的生意,46.8万名终末期肾病患者要依靠它活命。透析治疗远非完美,但这并没有阻碍该行业的增长。这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强制执行的一项医疗保险福利,它保证了所有需要透析的美国人——不管他们年龄或财务状况如何——都能得到透析,而且可以通过医保报销。

自从45年前透析被纳入医保以来,它无疑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不过,这种治疗方法在历史上享有的特殊待遇也阻碍了创新。如今,相比起资助肾病研究、以改善治疗效果并发现新疗法,美国政府对私营透析公司的投入大约是前者的50倍。在这样的资金分配背景下,科学家进展缓慢,难于拿出比透析机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只能看到摆满这些机器的私营公司为大量病情严重的患者提供着生死攸关的服务。

我们当时就想,如果人们可以在老鼠的背上培殖耳朵,为什么我们不能培殖肾脏呢?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舒沃·罗伊

现在,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支由医生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向患者提供一种可植入式人工肾脏。

这是一款仿生设备,它使用了与制造笔记本电脑芯片和智能手机芯片相同的技术。科学家把精心设计的硅纳米孔过滤器堆叠起来,然后把它们跟生长在生物反应器里的活肾细胞组合在一起,将其封装在一个对人体友好的盒子当中,并连接到患者的循环系统和膀胱,不需要体外插管。

这种人工肾脏不仅能使患者远离折磨人的透析治疗——同普通美国人相比,接受透析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身体疲劳、慢性疼痛以及抑郁症——它还能解决可移植器官严重短缺的问题。(尽管近些年的器官捐赠有所增加。)就去年而言,每有1个人接受了肾脏移植,等待名单上对应就有5个人没那么幸运,4,000人不幸去世。

前方仍然存在着不少监管障碍——人体试验定于明年初开始——但这种生物人工肾脏已经给那些渴望摆脱透析机的患者带去了希望。

被阻碍的创新

肾脏可以说是身体的记账员,它负责对体内好的和坏的东西进行分类,这个过程对于维持身体化学物质平衡来说至关重要。但有时,肾脏会出现故障。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某些形式的癌症都会引起肾脏损伤,从而破坏这种器官的正常运转。这就是为什么医生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试图在体外模仿肾脏的功能。

这方面的第一次成功尝试出现在二战期间。1940年春天,一位名叫威廉·科尔夫(Willem Kolff)的荷兰医生从任职的大学逃到了一所乡下医院,等待纳粹结束对荷兰的占领。在那里,他用大约45米的肠衣、旋转的木桶和盐水浴制造了一台笨重的装置,用于治疗那些因肾衰竭而生命垂危的患者。半渗透性的肠衣可以过滤掉小分子的肾脏有毒废物,同时让较大的血细胞和其他分子保持完好。科尔夫的装置可以抽取患者的血液,让它们通过浸在盐水中的肠衣,过滤掉有毒杂质之后,再输回患者体内。

在某些方面,透析技术自1943年以来已经进步了很多。(比如肠衣已经被淘汰,代之以批量生产的纤维素管。)不过,在70多年的时间里,它的基本功能没有发生变化。

这并非因为没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改进。与真正的肾脏相比,设计和制造上的缺陷使得透析在对身体“去芜存菁”时,显得非常低效。而且,对于肾脏的其他生物功能,它根本无法复制。然而,任何对该技术进行大幅改进(或者代替它)的努力都被45年前做出的一项未能预见经济影响的政治承诺给阻碍了。

上世纪60年代,当透析技术开始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医生中开始流行时,大多数患者都无力承受其高达3万美元的价格,而且透析费用也不在医保的报销范围之内。这导致治疗时出现了定量配给的局面,美国人觉得,这就像是一个“死亡判刑委员会”。1972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签署了一份行政令,要求政府为所有需要透析治疗的人埋单。当时人们觉得,如果未能提供这种救命措施,其道德成本要大于提供这种措施所带来的财政损耗。

然而,政府部门的会计师们未能预见到美国即将出现的肥胖大流行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健康问题,他们大大低估了国家未来的需求。在之后的数十年里,需要做透析的患者人数增长了50倍。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每年用于治疗肾病的开支将近310亿美元,与国立卫生研究院(简称NIH)全年的预算资金相当。NIH今年拿出了5.74亿美元用于肾病研究,以期改进疗效、发现新的治疗方法。相对于美国每年在治疗肾病上的花销,这笔经费只相当于它的1.7%。

不过,舒沃·罗伊(Shuvo Roy)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时还对此一无所知,当时,这位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药学院的教授正在研究如何把自己的电气工程学知识用于研发医疗器械。这位刚刚毕业的博士在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找到了一份新工作,他希望找到一些有趣的问题,然后去解决。心脏病学和神经外科看起来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兴奋且资金充裕的领域。于是,他开始从事心脏超声检查的研究。直到有一天,在工作了几个月后,凯斯西储大学一位名叫威廉·费塞尔(William Fissell)的内科医生找到了罗伊,并问他,“你有没有想过研究肾脏?”

罗伊没有想过。但费塞尔告诉他,肾脏领域的研究陷入了停滞,而另一方面,对透析进行技术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些事情听得越多,罗伊就变得越感兴趣。随着他开始熟悉透析机及其背后的工程原理,罗伊开始意识到透析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创新的潜力。

孔径问题就是局限之一。透析可以非常好地把废物从血液中清理出去,但它也会滤掉那些有用的东西:盐、糖分和氨基酸。这要归咎于聚合物的制造工艺:我们无法复制肾脏天然过滤器“肾元”7纳米的精度。制造透析膜的过程中,有一道名为“挤制”的程序,它会导致孔径大小不一——大多数都在7纳米左右,但有些会大得多,有些则会小得多。这意味着,一些有害物质(比如尿素和过量的盐)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而一些有益物质(比如必不可少的血糖和氨基酸)则会被过滤掉。7纳米正好也是白蛋白的尺寸,这是一种防止血液从血管中渗出、给身体组织提供营养以及在体内传输激素、维生素、药物和其他物质(比如钙)的重要蛋白质。如果血液中流失了太多的白蛋白,情况就不妙了。此外,对于肾脏的其他天然功能,比如分泌调解血压的激素,透析根本做不到,只有活的细胞才可以。

“我们原先谈论的是如何制作一种更好的‘创可贴’。”罗伊说。但当他和费塞尔了解到活体组织工程技术取得的进步之后,他们的想法开始不再局限于一种更好、更小和更快的过滤器。“我们当时就想,如果人们可以在老鼠的背上培殖耳朵,为什么我们不能培殖肾脏呢?”

事实证明,有人已经尝试过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算是吧。

颠覆传统

早在1997年,当费塞尔和罗伊在凯斯西储大学接受培训时,密歇根大学肾病学家大卫·休姆斯(David Humes)就已在研究如何分离一种见于肾元后端的特定类型肾细胞。休姆斯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从不适合移植的死尸肾脏中提取它们,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殖。然后,他把那些细胞涂覆在布满中空纤维膜的导管内侧,这些导管类似于现代透析机所使用的筒式滤芯。这样,他就发明了一种可以依靠持续血流在人体之外存活的人工肾脏,而它所能做的不仅仅限于过滤。

试验结果非常鼓舞人心。在密歇根大学医院进行的临床试验中,它让重症监护室中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50%。只不过还有一个问题:要让这个人工肾脏发挥作用,患者必须一直连接在占到病房一半空间、由导管和泵组成的装置上。

当罗伊第一次看到休姆斯发明的装置,他立刻看出了它的潜力——和局限性。他相信,这项技术能够行得通。只不过对于实际使用的人来说,它太过笨重了。

这个生物人工肾脏是一款紧凑的独立设备,可通过手术植入患者体内,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它具备天然肾脏绝大多数的生物功能。


2000年,费塞尔加入休姆斯的团队,开始在密歇根大学从事肾脏学研究。罗伊则留在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继续研发心脏病领域的医疗器械。但之后的三年中,几乎每个周四的下午,费塞尔都会驱车三个小时来到罗伊的实验室,整个周末都泡在那里,只为解决21世纪一道典型的工程难题:小型化。他们那时候没有资金,也没有人手。不过,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机:硅制造技术的进步。正是这种进步让各种电子产品的屏幕和电池组不断缩小。“硅是地球上最完美的人工材料。”罗伊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真空封闭无尘室的入口处说道,他手下的研究生就是在这里制造过滤器的。如果他们想得到7纳米宽的狭缝,他们每次都能在硅上做出来,误差率不到1%。

硅质过滤器还有另一个优点。由于罗伊和费塞尔想打造的是一种小型植入式装置,他们需要确保患者不会产生免疫反应(类似于移植排斥反应)。堆叠起来的硅质过滤器可以充当屏风,把身体的免疫细胞隔离在休姆斯培殖的肾细胞之外,而后者会被嵌入另一侧的微型支架中。唯一能通过它们的只有盐和废水,这些东西会被肾细胞进一步浓缩为尿液,然后导向膀胱。

到2007年时,这三位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足够大的进展,他们提出申请,成功从NIH获得了三年3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凭借这笔资金,他们在一个动物模型中,对植入式生物人工肾脏的概念进行了验证。与此同时,他们开始申请第二阶段的经费,这次的金额是1,500万美元,足以让他们完成人体临床试验。罗伊搬到西部,加入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以便跟湾区的半导体制造行业保持更近的距离。费塞尔在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又为这个项目工作了几年,之后他去了范德堡大学。休姆斯则一直留在密歇根大学,继续研究他的那些细胞。然而,他们的申请没有通过。在缺乏经费的情况下,研究工作开始陷入停滞。

不过那个时候,他们的肾脏研究项目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都希望它能成功。随后几年间,这些人开始捐款,一些人寄来5美元的钞票,也有人签出了100万美元的支票。纽约州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她的哥哥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在征得母亲同意后,她在路边摆了一个摊子卖蔬菜,把收入都捐了出来。大学院校也提供了支持,科学家开始取得更多的进展。他们利用3D打印对新的原型产品进行了测试,并利用液压流体的计算机模型,对所有部件的组装方式进行了优化。他们开始同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合作,以找出装置的最佳植入步骤。2015年,NIH再次对这个项目产生了兴趣,未来四年中计划投入600万美元。接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产生了兴趣。

当年秋天,FDA把这个肾脏研究项目纳入了一项新的加速审批计划,该计划旨在让患者更快地享受到医学创新成果。罗伊和费塞尔继续对设备进行改进,而休姆斯的实验室每周都会寄来低温冷冻的细胞,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帮助。与此同时,FDA的官员指导他们完成了为期两年的临床前测试——大部分测试是在猪身上进行的,结果显示良好。4月,FDA把自家的20位科学家派到加州,为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提供建议,也就是人体试验阶段。

他们计划从小部分人做起,也许最多招募10位患者参与人体试验,在此过程中,对硅质过滤器材料的安全性进行测试。血液凝结是最大的担忧,所以他们会通过手术把过滤器植入受试者腹部,为期一个月,以确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人体试验进展顺利,他们将开展后续研究,确保装置能够以设计好的方式过滤血液。只有在这一切都完成后,他们才会把过滤器和装置的生物反应器部分(也就是休姆斯培殖的肾细胞)组合起来,进而对人工肾脏的完整功能进行测试。

科学家预计,他们将在2020年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批,进入临床试验的最后阶段。这听上去或许很快,但他们有一个步骤已经提早完成,即招募患者。已有近9,000人加入了该项目的申请人名单,他们都在等待临床试验获批后被项目选中。

这些患者之所以愿意承受风险,去尝试“第三种选择”,是因为一方面,肾移植手术对大多数人来说太过昂贵也太难获得机会,另一方面,透析又太过折磨人。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首席医疗官、肾脏科医生约瑟夫·瓦萨洛蒂(John Vassalotti)指出,“患者拥有的选择越多越好”,尽管他本人对这款设备能否在未来几年内成为现实持怀疑态度。植入式人工肾脏将能大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在治疗方式多年未变的情况下,它将成为人们期待已久的创新。“二战期间,我们曾经认为透析是无法实现的。”瓦萨洛蒂说,“现在,有50万美国人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短短数十年所能取得的进步是惊人的。”


翻译:何无鱼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造就


大家都知道透析病人就是尿毒症病人,原来的肾脏已经失去了功能,需要靠透析来延续生命。现在得肾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大家一定要多多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问题,因为尿毒症这些疾病很多都是我们平时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



大多数透析病人生活的枯燥乏味的,因为得病了吃东西要注意很多问题,不能像正常人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可以到处走走,受制于的条件因素比正常人的多,而且也不适合去人多吵闹的地方,所以慢慢地就喜欢一个人一呆就是一整天,慢慢地也和周围的人越走越远,甚至不联系了。

强烈的压逼感使自己每天担心会不会钾高,会不会血压高,会不会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而忧郁等这些问题,生活的限制,精神上的创伤,有些还要面对家人的不支持不理解,都是我们血透病人要战胜的事,所以医生常常会说叫我们要放好心态,但是谁又能做到得了尿毒症还轻轻松松的活?

透析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心态和心理压力无法把自己支撑起来,而且透析是不会死人的,往往那些在透析中死去的人都是并发其他疾病离世的,所以我们透析病人要听医生的吩咐,少喝水,少吃含钾高的食物,保持血压稳定,保持体重,按时吃药,不吃不该吃的,不做对病情不好的事。


肾判官


文章作者水果小公举,首发于肾事管家微信公众号,更多权威肾病科普请关注肾事管家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请联系肾事管家。

生病后心里特别闷的慌,有时特别想用文字来倾诉,看着一个年轻的病友从生病一直写到透析到移植,看着她们的博客,我感触很深,于是我也想借助我的空间记录下我人生的这段难忘的经历。


1、透析人生的开始

我,27周岁,2012年的7月1日开始,就结束了我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从这一天起,我就知道自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双肾萎缩,慢性肾小球肾炎。血肌700,尿蛋白+++,隐血+++。血压200/160,医生神情严肃的对我说,已经到了尿毒症阶段,必须透析!当时我都吓懵了,两脚发软,感觉身体往下沉,世界一片灰暗,那时,我根本不知道透析,但是听说过换肾,我只是不停地挣扎,我不要透析,不要透析!

我起初好天真地以为,只要肌肝能降下来,病就好了,我又能像以前那样。后来上网查了才知道,肾衰了,就不可能好了,吃药也是治标不治本。在住院的一个月里,我开始了透析人生!


2、爱自己,不依赖同情

人总要学着在挫折和失败中慢慢成长的,其实很多时候,看见别人的痛苦,我们总想表示自己的怜悯之情,可是我们不知道,有时候,我们的同情反而会使问题变得严重。

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猴子在森林中不小心被树枝戳伤了胸部,于是她捂着伤口摇晃着回了家。一路上,只要遇到其他的猴子它就出示伤口,以博取它们的同情,猴子们为了表示关心也都拨开它的伤口仔细地检查,并手抓舌舔地帮它治疗,就这样,原来的小伤口渐渐变成大伤口,并且严重到感染发炎溃烂了。小猴子承受不了这三番五次的折腾,中途气绝身亡。其他的猴子不相信它竟因如此小伤而死,一再拨弄它,希望能使它起死回生,一直到小猴子尸体发臭,它们才黯然地把它埋葬了……


如果,没有其他猴子的同情,小猴子也不会因一点小伤而身亡。同样,当心中怀有挫折感或受到伤害时,不要总想着向他人倾诉,因为别人的同情也许会给你带来更严重的伤害。

何况痛苦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不值得拿去示人,你所要做的,应当是淡化它,活着,谁没有痛苦?很平常的一件事,如果一味地强调它,自怜自怨,那么,生活中就会有数不清的痛苦,能说出口的,不能说出口的,大的,小的,远的,近的,从前的,现在的,将来的,这些痛苦会把你牢牢地钉在十字架上,你还怎么自由?还怎么能找到生命中美好的东西?还怎么活下去?


不要依赖同情,要爱自己,而爱自己是来自于真正的自我承担,自我尊重,要有活得比谁都快乐的勇气。或许大家还不知道有一种伤害叫同情!


3、从未放下,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执着

每次透析我都会想很多事,只有像我这种患了疾病的人,才明白生活的酸甜苦辣,会突然的很伤感地流泪,也会为吃了口爱吃的东西而开心的笑出声。对现在的我来说,快乐就是每天醒来知道自己还活着,第二天不用为自己的病情发愁,化验的时候指标不要上升,每天能大口大口的吃饭,睡觉睡到自然醒。。。人生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看不透,想不明白的呢?


透析的日子很无聊,生病在家的日子更加单调,可我从来就没有安份一辈子过这样的病人生活,我不会放下我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执着。

因为我不是为我一个人而活,我还有我的家人,只有让自己活的精彩,才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


日子在不咸不淡地过着,透析已经慢慢适应,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没有再迫切的希望换肾,这一年来的疾病,挫折,使我慢慢学会忍耐,懂得欲速则不达。



4、羡慕别人的生活是因为对别人不了解

每一天在同一时间做着同一件事情——透析,还记得在住院期间看别的病友把生命寄托在这一袋4斤重的透析液身上,有太多的悲凉和感慨……


如今,自己也开始这一根透析管链接生命的末端的时候,真真切切感受着那透明的液体流进身体,在我的身体里循环着。比起血透室里那殷红的鲜血,我还是习惯看着这透明的腹透液,红色太刺眼了,很容易和生命联系在一起,让人想入非非。


如果不是自己切身体会,谁也没办法明白这种感受。每次在透析之间,我或多或少明白了些事情,每个人看别人生活,都不觉得有多难有多苦,可别人的小幸福到自己眼里就会放的无限大。每个人都不可能复制别人的生活,羡慕别人的生活是因为对别人不了解,没有谁会是你的救世主,每个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5、史铁生:拿生命来写作的作家

21岁瘫痪,30岁患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史铁生在59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近40年与病魔抗争,一生与轮椅和医院相随相伴。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他紧握“生命”之笔,饱蘸“心血”之墨,书写了一篇篇坚强的“生命之歌”。直到离去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捐献自己还有用的器官,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在这物化与浮躁的当今,他为我们竖起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在肾病加重开始频繁透析的岁月里,他仍未停下手中的笔,写下了《病隙碎笔》等作品,被称为“拿生命来写作的作家。


我本想我遭受的苦难已经够多了,但是还有人应该比我更惨,他生活在残疾、痛苦和黑暗里,同样在不顺、凄凉、苦楚中挣扎,但是却活得有滋有味更加有尊严,难道史铁生不就是最好的榜样吗?其实每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不公平的事,好的或是坏的我们都要接受,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一个人如果心态不好,即使你没病,即使你有钱,你也不会快乐。



6、生命中的美好记忆

又在炎热的下午开始了第二次生命的透析,透析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不是为了透析,哎,人为什么会如此渴望活下去呢?


一年多的时间里,总共进行了一千多次的透析,吃了无数的西药,虽然经过这么多的磨难,但老天爷还是眷恋我的。他至少还留给了我生的机会。


悲切中,你直接去面对了,那便是勇气;

痛苦中,你笑着走过来了,那便是坚强。


有过痛苦,有过快乐,有过烦恼,都是我生命中的美好记忆……

珍爱生命,享受每一天。生命的柔软坚硬是任何灾难的刚刀都斩不断的,体验过苦难,现在平淡地复述一切苦难,仿佛在说着与自己无关的别人的事情,不会再有泪水,就是真正地无愧于命运了。当走过去的时候回头望走过的路,说一句:人生也不过如此!连生命也可以是浮云一朵!

<strong>


肾事管家微信交流群已开通,添加小助手微信(shenshiguanjia),回复相应的微信群名称(如:肾移植、狼疮、IgA等),等待小助手邀您进群。

关于肾事管家:肾事管家是一个专注于慢性肾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平台,遍邀知名营养师和肾内科医生,奉献最专业、最实用、最有温度的肾病科普和营养知识,陪伴这个时代最需要医疗帮助和人文关怀的慢性肾病患者。

免责声明:肾事管家仅提供科普信息,每位患者因为病情特点不同,具体治疗应以医生意见为准。


肾事管家


我也来说说透析吧,因为这就是我自己,我是一个尿毒症患者,已经透析了一年了,其实透析也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痛苦,只是在吃上面高钾高磷的食物不能多吃,其他生活其实差别不大了,我一个病友透析了十三年还是一样在正常上班精神也很好,只是吃的方面和控水方面确实要注意下


名字怎么改173638211


每次要准时到医院透析,透析四个小时,透析完人没有精神全身乏力。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要控制血压,控制血磷,饮食也要注意,每天都要吃各种药,喝水也要控制,水喝多了透析时候脱水就多,短短四个小时如果大量脱水就会造成血压降低,一般人都是每周三次透析,每次四小时,大号的针头要扎两次,一个引流一个输入,一周要6次针一年几百针。病人承受很多痛苦,


七彩彩虹


具我了解,做过透析的人吧,生活应该不是太好,短时间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注意很多生活规律。

就拿我外婆做过胸部透析来说吧,前面一个月里,浑身疼痛,吃饭不能吃盐多,不能吃辛辣,玩要多休息等等……

透析后,会有恶心,反胃。这样的状况要一个月才能休息过来。

所以解析的人还是很多不适应的,生活各方面都要注意很多,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