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可能。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司马懿已经找过诸葛亮了,三国是一部无间道?

闲扯用户


在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三国时代,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发达的通讯设施和便捷的媒体介质,名声只能靠口口相传的年代,哪来的无间道?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人生,在诸葛亮北伐前,就是两条平行线,没有相交的可能,两人的人生轨道完全不同,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北伐,估计两人也就这样过去了,永无交集。



司马懿是司州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诸葛亮是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两地相隔千里。

司马懿的家族是河内望族,世代为官,其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懿本身共有兄弟八人,合称“司马八达”;诸葛亮的家族是琅琊望族,其父亲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所不同的就是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亲。司马家族与诸葛家族也没有相交的可能。



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由于家族的原因,司马懿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按照士族的一般规律来说,就等着被推荐,然后毫无悬念的出来做官,步入仕途,在司马懿23岁那年,曹操曾征召司马懿,可司马懿不愿意,想待价而沽。

诸葛亮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跟着诸葛亮玄到荆州投奔刘表,16岁那年,叔父诸葛玄也去世,16岁的诸葛亮承担起照顾弟弟诸葛钧和两个姐姐的责任,在隆中一边耕读一边学习,诸葛亮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诸葛亮通过在荆州联姻,在荆州建立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少年时期,一个在北边的司州,一个在南边的荆州,没有交集。

刘备三顾茅庐前,司马懿没有出仕,估计是在家忙着读书和结交各地士族人才,游山玩水之类的,司马懿在未出仕之前,他的父亲和兄长是小有名气的,至于司马懿,只有南阳太守杨俊和尚书崔琰认为有大才。

而诸葛亮也在襄阳隆中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还结交了不少朋友,比如徐庶、司马徽等人,诸葛亮的人际关系和圈子仅限于荆州一带,当时的襄阳是荆州的治所,而诸葛亮又在襄阳隆中隐居,因而结识了不少荆州地区的名流,就连刘表、蔡瑁等人,也能与诸葛亮扯上点亲戚关系。



司马徽是诸葛亮的朋友 ,虽然姓司马,但是与司马懿没有一毛钱关系,司马徽是豫州颍川郡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也是荆州名士,隐居在荆州的襄阳附近,并不认识司马懿。

司马懿在河内圈子,诸葛亮在荆州圈子,刘备三顾茅庐前,两人虽各有才华,但基本上是没有名声的,除了各自小圈子中的人熟悉外,外人无从知晓,而两人的小圈子中人也没有相识的人,茫茫人海,没有缘分很难相识啊!



诸葛亮出山前,连自已都不会知道将来是否投靠刘备?刘备可是在荆州待了七八年了,直到赤壁之战的前一年,也就是刘备在荆州的第七个年头,刘备才去找诸葛亮出山相助,这其中的时间差,刘备、诸葛亮在做什么?无从知晓。

无间道是什么?



无间道就是间谍大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尔虞我诈,整个事件就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子,而每个人都是棋盘上的一个棋子,对于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个毫无交集的人来说,完全没有可能。

当然了,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当世豪杰,乱世英雄,作为敌对的双方,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希望打败对方,虽有惺惺相惜,但无兔死狐悲,就连所谓的空城计都是罗贯中编撰出来的的故事而已。

所以,无间道只能是天方夜谈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本小说,已经记不得名字了。

故事就是在讲两个士族公子博弈的过程。

一开始男主始终视对方为敌,直到大结局,他才知道他们两人本来就是兄弟。

他们叫司马瑜和司马亮。

根据这两个名字,找到了这本小说,方白羽的《智枭》。

其实司马家族一直都在做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培养出卓略的人才,让他们投身不同的政权或集团,这一切的一切,不过都是司马家族的政治投资。

这些人才在不同的集团里发挥着不同的力量,起初他们都有实力辅佐他们的集团走向成功。

这其实也是司马家族内部的角逐。

终究会出现一个胜出者。

但不论哪一方胜出,都是司马家族所选择的集团。

是司马家把整个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们想要江山易如反掌,他们想挑起纷乱也是唾手可得。

当朝代末世,江山不保,他们会再度派出他们的人选,重新主宰下一个王朝。

我们知道的张仪苏秦,庞涓孙膑,司马懿诸葛亮,其实都是他们这个家族派出的人才而已。

按照这个逻辑看,细思极恐。

诸葛亮,司马懿同出一源,他们不过是投身不同的集团罢了。

为刘备论名士的,叫司马徽。

东吴一方,也有诸葛瑾。

看起来就好像是司马家族布的一个大局。

所以战争和厮杀,鲜血和死亡,政权的兴衰存亡,都不会影响到司马家族。

他们注定是获胜的一方。

而三国时代,司马未出之前,诸葛亮竟无敌手。

而司马懿一出,诸葛亮竟然不再那么耀眼。

因为他们两根本就是同门,只争输赢。

当大局将定的时候,根本没必要下完整盘棋。

所以题主认为的三国本就是无间道,在这种逻辑内的确如此。

他们两选择了一个政权,就只能义无反顾地成为对手。

这宿敌的命运,永远无法逃脱。

----------丸-----------


祁门小谢


题主的脑洞开的太大了,不过对你的持疑态度不得不点赞。

不过根据《三国志》记载推断,司马懿与诸葛亮交锋是在魏明帝曹叡太和开始的,此前二人没有任何交集,也就不可能出现无间道的情况了。


证据一:诸葛氏虽然是琅琊郡望族,但是诸葛亮八岁就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在豫章出任太守的叔父诸葛玄,之后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诸葛亮就一直生活在荆襄地区,最后在隆中隐居;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直到最后遇见刘备。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圈子一直在荆襄地区,不可能与司马懿产生交集。

证据二:司马家族是河内郡望族,司马懿早年因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面对曹操多次征辟都是寻找各种借口推脱不出;后来摄于曹操压力不得不出仕,但曹操因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不得重用。此时的司马懿连自己都混不好,也就更加不可能去找诸葛亮了。



证据三:司马懿真正得到重用是在曹丕称帝,真正掌权是在曹丕死后成为托孤大臣,此时,已距刘备三顾茅庐多少年过去了,难倒司马懿、诸葛亮有未卜先知之能,预测自己两人将来都能成为各自托孤大臣,执掌一方大权。


总之,东汉末年门阀士族力量强大,但是不同地域士族都有自己的圈子。司马懿、诸葛亮根本不在同一个交际圈里。


苏纪龙读史


三国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关系向来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俩各为其主,是战场上的宿敌,也有人说他俩胸怀大略,惺惺相惜。但正如作者所提,他俩有没有可能早就互相认识,暗中合作呢?我认为他俩三顾茅庐前应该有可能是认识的,至于无间道,根据《三国演义》里的描写,线索似乎有些不够。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第一智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人物刻画可谓深入人心。那么可想而知,他的老师应该也是一位厉害人物,史学上一般认为水镜先生是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本名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为人清高低调,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之大才。这里我们注意到,水镜先生竟然是司马姓氏的,我们不由地会想到,他会不会和司马懿家族有关系?

司马家族是河内的名门望族,其祖宗司马卬,是秦朝末年的一位起义军将领,跟随项羽一起攻打关中,立有战功,被项羽封为殷王,领地河内,自此司马家族就开始在河内生根发芽,逐渐发展壮大。而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量,官拜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官拜颍川太守,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司马家族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豫章和颍川两郡,那我们不免怀疑,司马徽很有可能就是司马家族在颍川留下的一颗重要棋子。但是,光凭这一点似乎还不足以说服大家,再细细分析下,司马徽曾夸凤雏、卧龙乃治世之才,得一而可安天下。于是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也不负众望,于隆中计定三分天下,确定了主要战略方针。可后来,庞统也来投靠刘备了,助刘备攻克益州,有了立国之本。鲜为人知的是,庞统也是水镜先生的学生,兵法谋略不逊诸葛亮,可一山难容二虎,庞统终究还是在落凤坡殒命,《三国演义》里说这是一个意外,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是水镜先生有意为之。还有一次是,陆逊被诸葛亮困在八阵图中,眼看他误入死门,命将休矣,关键时刻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出来帮他破了此阵,说是老夫平生好善,我真是服了,诸葛亮早前还特地叮嘱他岳父,以后会有人入此阵,万不可救他,可如今黄承彦却置之不理,不得不让人心生怀疑,一查资料发现司马徽和黄承彦乃是至交好友,估计是司马徽安排的后招,不想让吴国这么快就亡国。

记得三国里面,徐庶也曾举荐过诸葛亮,并不只有司马徽一人,后来一查,发现司马徽和徐庶也是至交好友。细思极恐呀,不知你们是否发现,很多颍川的名士都和司马徽有者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都是刘备这一阵营的,他们就好像是一个集团,是一个圈子,而司马徽就是这个圈子的创建者与核心。再来说说司马懿,他的老师史学上一般认为是胡昭。胡昭字“孔明”,同样是颍川人,和司马徽是同乡。这就更有意思了,两人都是名流隐士,两人的弟子都是云起龙骧之前,说他们之间不认识,鬼都不行信!而且诸葛亮字孔明,和胡昭竟然一模一样,晚辈用长辈的名字,如果不是关系很好,又怎会如此行事?最令人惊讶的是,司马懿最有出息的两个儿子分别是司马师、司马昭,抛开姓氏只看名,组合在一起就是“师昭”,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恩师胡昭”,敢不敢这么巧合!胡昭常年隐居,却名声在外,而且还是书法家。袁绍全盛时期,曾力邀胡昭加盟,曹操兴起后,也曾多次相邀,但胡昭都委婉拒绝了。

这些身世和背景说明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渊源所在,而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正面交锋来看,我们也发现一些端倪。诸葛亮跟司马懿的首次博弈是再西城,当时马谡失街亭,司马懿帅15万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无兵迎敌,心生一计,大开城门,于城楼上端坐弹琴,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诸葛亮用兵向来谨慎,这不像他的作风,而司马懿其实早已识破了此计,但他还是退兵了,为何?倘若司马懿此刻将诸葛亮斩杀,拿着他的人头去找魏王邀功,自然是一等功名,为魏国统一汉中拔掉了一个最大的障碍,铺平了道路,可诸葛亮死了之后呢,那我曹家还留着你司马氏干什么?所以司马懿他不敢,诸葛亮也知道他不敢,这样做只是知会司马懿一下,大家彼此心知肚明。而后诸葛亮出祁山,锋出陇西,可寸功未立,倒是帮司马懿除去了张郃这个魏国大将,而诸葛亮也没有采纳魏延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的计谋,错失良机。

诸葛亮和司马懿彼此师承同源,智谋相当,而又知根知底,谁也奈何不了谁,两人都在耗着,都在等待时机。所以,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司马懿故意打败仗,穿女装,你诸葛亮可以骂死王朗,但是我司马懿脸皮厚,你能把我怎样?他们两个都想一统天下,都在硬着头皮熬,后来孔明累死了,司马懿终究也没攻打蜀国,闷了一段时间就回家养老了,把权力让给了他的儿子们,自此,曹魏的政权都落入了司马家之手。个人感觉,三国里的纷争像是司马徽、胡昭、黄承彦等这些隐士之间的一场对弈。





文化百说


都是一家人,姐夫连襟小舅子,不管怎么样都是人家的天下


yangxingqiang


这是一个不需要论据的问题,没有可能,只要你熟习那段生死角逐的历史。


8615532206781雨露阳光


三国都被说乱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