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不到,京东高管这样评价天猫苏宁拼多多

在零售、电商的江湖,以前基本上是阿里、京东、苏宁三家PK。最近两年拼多多异军突起,三国杀变成四强赛。

这几家公司的掌门人风格迥异,打法各不相同,其中京东CEO刘强东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霸道总裁”。在各种公开表态中,他从来不把竞争对手放在眼里,不惜四面树敌。

对于阿里,他在2017年就放言“5年内京东一定会超过阿里”。有人问他“京东和阿里相比优势何在”,他以“我们只卖真货”作答,暗讽阿里平台假货多。

对于苏宁,他说在自己老家还有苏宁门店,这是京东的“耻辱”,扬言要把苏宁赶出宿迁。早年京东进军家电领域,刘强东就曾向苏宁、国美发起价格战。

对于拼多多,虽然双方同属腾讯系,投资者关系相当于“堂兄弟”,刘强东同样毫不留情:“假货泛滥”、“便宜没好货”、“我不在意他们的商业模式”……

那么,京东是真的已经自信到可以无视任何竞争对手了吗?真实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

3月24日,京东集团战略部负责人W总在接受某证券研究机构两名分析师访谈时,针对各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劣特点一一做了对比分析。他的说法不一定完全客观准确,但是起码比刘强东那些极富争议的言论要实在。

阿里:服饰品类天猫垄断优质品牌

据W总介绍,2018年,因整体消费能力下降及用户数停滞,京东增速出现整体下滑。与之相比,天猫整体增速也在下滑,但是京东50%的GMV来自家电3C,而天猫女性化商品占比较高,这一属性导致天猫增速比京东要快一些。

你可能想不到,京东高管这样评价天猫苏宁拼多多

为了强化“她经济”的属性,京东近年做了不少尝试,联手唯品会就是其中重要一步。2018年3月,唯品会在京东开店,目前已上线约65万个SKU,为京东美妆个护贡献了大约10%的GMV,交易规模约为40亿元。

不过W总表示,京东与唯品会的合作效果不佳:一方面,唯品会更多希望京东为其导流而非做大销售额,但是受拼多多冲击和宏观消费环境差等因素影响,导流效果不是很好;另一方面,京东希望唯品会能够增强京东服饰、美妆等女性化商品的商品力,但是唯品会带来的均为比较低端的国产品牌,品质欠佳,不能满足京东核心用户群体的需求。

W总透露,2018年,受阿里“二选一”政策影响,京东服装头部商家流失严重,虽然通过唯品会平台补充了一些,但多为品质欠佳的国产品牌,整个服饰箱包品类的发展过于依赖饰品、箱包。

阿里“二选一”政策对京东影响有多大?W总举了几个例子,2017年双十一,优衣库当月实现销售额1亿多元。失去这样的头部商家后,京东的GMV大幅减少。

更为严重的是,这还会让京东失去时尚用户群。W总表示,服饰品类最能引起消费者的交流和共鸣,比如通过新品发布、时装秀等,整个时尚品类对服装的依赖性很强,“所以当京东失去了服装品类头部商家之后,整个时尚板块都很受限。”

W总承认,在服饰品类,天猫已经实现了对优质品牌的垄断,而服装品牌的塑造周期又十分漫长,不是京东一时半会儿能赶得上的。

苏宁:线下优势明显

毫无疑问,在京东的商品经营中,GMV占比超过50%的家电3C依然是重中之重,在这一领域,苏宁易购是它最强大的敌人。

W总承认,苏宁的线下优势非常明显。他说,家电3C、家装家居等品类销售属性中,不能缺乏体验、感受、服务等要素,因此低线市场线上渗透率低。与苏宁相比,京东线下场景缺失,“线下这部分一直是京东在努力补的短板”。

此外,家电品类需要物流、安装、配送环节,门店的售后服务会更好,有品牌背书,用户信任感更强,但京东目前在低线市场的售后质保主要使用第三方服务,“存在服务隐患”。

W总表示,京东的策略是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去补线下短板,不会花大成本去做线下,因为“投资线下家电门店的回报周期太长”。

在线上,苏宁仍然在通过优惠和补贴抢夺京东用户。W总举例说,2017年,苏宁跟京东打线上价格战,补贴力度达客单价的3%左右,京东无力再跟。

物流方面,苏宁物流B端的流转供货比京东更有优势,京东的物流集中在C端能力,做B端供货成本更高。

开放平台方面,据W总透露,2018年京东整体佣金抽成达7.3-7.5%,比苏宁的抽成率(5%)高出一半。苏宁招商各品类可谓全面开花,动作很大,对商户支持力度也大,“商户在苏宁平台能够赚取一些非销售利润,如返佣。”

京东不止一次公开宣称自己是家电线上销售第一渠道,但是第三方权威监测数据显示,若以全渠道销售情况而论,苏宁的市场份额超过22%,远远高于京东。

那么,谁才是中国家电销售的真正老大呢?

W总在访谈中表示,从全渠道来看,通过GMV的测速,似乎是京东的规模更大,但是京东GMV中“存在大量无效订单”,而苏宁线下优势明显,“家电品类整体真实销量苏宁规模大于京东”。

拼多多:花钱买用户不具备可持续性

对于拼多多,W总分析认为,2019年拼多多的市场策略还是在抢用户,不急于盈利。他说,拼多多并非抢夺阿里、京东的用户,它一方面是继续开发腾讯的流量池,另一方面是开发约2亿无网购经验的用户。“拼多多想要抢夺阿里、京东的用户还是有一定难度,比如在手机品类,拼多多卖iPhone,实现13亿销售,补贴就接近1亿元。”

在他看来,拼多多服装品类还是以低价产品为主,无品牌知名度,其低线市场是阿里、京东难以触及的市场。拼多多也在尝试走精致化路线(品牌馆),但是无头部品牌仍然是一个痛点。未来拼多多可能去做服装的供应链定制,利用其拥有的源头厂商优势,统筹设计资源,实现高质低价、差异化的服装类商品。

从“1亿人都在拼”到“4亿人都在拼”,拼多多只用了短短两三年时间,获客速度之快惊人。在W总看来,拼多多获取用户的手段主要是游戏、抽奖、签到、社交分享,但这种模式红利也在消退,并且用户留存并不是很好,“次月留存最低的时候仅20%左右”。

W总透露,2017年至2018年,拼多多还出现利用“灰黑产业链”花钱买用户的行为,每个用户获取成本在200元左右,这会导致其财报数字比较好看,但是都是无效用户,无复购价值,不具备可持续性。

W总承认,拼多多的很多玩法“让业内大开眼界”,反向引导消费者赚到钱、商家在其中也能赚到钱、拼多多收获用户,以一种三赢的方式实现获客,是电商行业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

受拼多多影响,2018年,京东启动京东拼购,但在W总看来,这一跟进战略并不成功。

他说,京东定位的是一二线城市白领精英人士,主打品牌升级、品质升级,虽然也可以做拼购,但是有一定局限性。“拼购在京东商城体系内做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获得预期的用户增量,反而造成一些存量用户流失和降维消费。”2018年第三季度,京东年活跃用户甚至首次出现下滑。

W总承认,京东虽然最早拿到了腾讯的流量资源,但是做得太晚,未能合理开发利用腾讯的流量池,反而让拼多多后来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