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機構對格力和茅臺的“評級”有幾分可鑑之處
●(非特別標註,文章皆為譚浩俊原創)
近期,格力電器因為“格力集團籌劃轉讓所持部分股權”而備受關注。受此影響,自4月9日復牌至今,格力電器累計漲幅已近26%,9個交易日市值增幅逾739億元。4月18日,格力電器全日高開高走,盤中股價再創新高至60.1元,尾盤收報59.5元,漲3.55%。由此,格力電器也獲券商調高目標價。華泰證券研究員林寰宇等研報指出,目前時間點格力電器具備較強估值提升潛力,如新進股東對業務協同有明顯改進,估值或進一步提升。目標價70.84元至80.96元/股,維持“買入”評級。
與格力電器大受機構捧贊相比,此前一直受到機構追捧的貴州茅臺,卻出現了一些不太一致的聲音。晨星(Morningstar Inc.)分析師Allen Cheng給予“賣出”評級。Allen Cheng給茅臺到今年底的目標價只有830元,暗示貴州茅臺較4月17日的收盤價還有15%的下跌空間,並警告稱在明年年底之前,茅臺可能不會再有更多的利好因素。
雖然機構評級不代表股價就會跟著評級走,但是,對格力和茅臺的評級出現變化,還是引起了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多數投資者認為,格力受追捧,是因為格力的市盈率只有13倍,而茅臺已經超過了30倍。顯然,機構的依據,不完全是市盈率。因為,像格力和茅臺這樣的股票,市盈率不能決定一切。
那麼,當如何看待機構對格力和茅臺的評級呢?首先應當看到的是,很多機構的評級是不客觀的,是受到太多主觀因素和不規範因素影響的。因此,就有很多投資者認為,當機構對某隻股票作出“買入”評級時,一定要“賣出”,反之,就“買入‘,就是要反向運作。雖然話有點偏激,但是,與很多評級機構成為利益集團代言人是分不開的,他們甚至是在當利益集團的託,幫助利益集團牟取利益。更嚴重的,有的不僅幫助利益集團牟取利益,自己也從中撈取各種利益。
茅臺是不是該賣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的機構還將其評級放在1000開外呢。要知道,當但斌喊出茅臺股價的目標是1000元時,很多人認為他是瘋子。現在,顯然該瘋的不是但斌,而是罵但斌瘋子的人。因為,950元的股價,與1000元相差甚微。
那麼,為什麼在跟蹤茅臺的39家機構中,38家都仍然維持“買入”評級,只有晨星1家做出“賣出”預警呢?原因就在於,面對機構投資者低位“買入”到現在的高位堅守,已經足以“賣出”了。因為,絕大多數機構都是在茅臺股價只有3、4百元、市盈率在20倍以內買進的,從300元一路高歌猛進,達到近千元的價格,還有什麼不滿意呢?有多大必要追捧1000元呢?
正是因為機構站居著茅臺股價非常有利的位置,而在如此高位下,其他機構也不可能去接盤,靠散戶那點資金,也根本接不了盤。怎麼辦,要麼自己倒騰,慢慢地往下撤,要麼繼續在高位留守。晨星給出“賣出”評級,或許是對茅臺股價的一次善意提醒。
而對格力來說,機構如此激進地給予格力高規格評級,除了股權轉讓及其市盈率還比較低外,更多的也是機構的需要,是利益集團的需要。不是格力集團轉讓15%的股權,放棄國有控股權嗎?這是一個多麼好的理由,也是一個多麼好的藉口,趁著投資者被格力集團股權轉讓弄得暈頭轉向,且對接盤者各種猜測的情況下,把格力的股價評高一點,讓機構投資者快速進入,待股權轉讓基本到位,股價也被抬到很高位置時,再像茅臺一樣給予“賣出”評級,豈不又好讓機構投資者獲得一次極好的牟利機會。
所以,廣大普通投資者造成不要把機構評級當回事,他們的評級,水分太多、問題太大、疑惑太密,不要輕易上當,也不要盲目信任。否則,將後悔莫及。格力確實不錯,但達不到如此高的價位條件。茅臺確實估值越位了,但是,會有人將其炒到1000元后砸盤的。
tanhaojun1962
閱讀更多 譚浩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