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稿哪7改?——辦公室能力

寫稿哪7改?——辦公室能力

漫畫:老品子


領導講話稿的寫作過程,一般要經過醞釀準備、起草初稿和審修定稿3個階段:

一是醞釀準備。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文字工作也是這個道理。一篇好的講話稿往往孕育在動筆之前,就是說,基礎工作至關重要。在接受任務之後,就要抓緊起草前的各種準備,其中最要緊的是,摸準領導意圖。因為起草講話稿,就是代領導“立言”,領導集體和講話者本人的意圖,往往就是講話稿的主旨。起草者的全部任務,就是準確地領會、表達領導意圖,創造性地深化、拓展領導意圖。這要作為一條主線貫穿於整個起草過程。

這裡講的“深化”和“拓展”,是以“領會”為前提的,而決不是說可以拋開領導意圖,去另搞一套。這是起草領導講話稿的一條規矩,也是一條“捷徑”。因此,起草前一定要細心傾聽領導,對打算講什麼、怎麼講的提示和交待,沒有弄明白的,一定要想方設法問清楚,絕不能不懂裝懂、抱矇混過關的僥倖心理。

領會了領導意圖之後,還要認真閱讀有關的理論著作、政策文件和參考資料,就講話中必然涉及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調研座談,在經過一番思考、胸中初有成竹的基礎上,再同有關同志一起,琢磨和議定講話稿的主題思想、主要觀點和大體框架,並擬定一個由粗到細的寫作提綱。

二是接著是正式起草。

有了大綱細目,並經領導同志認可之後,就可以進入正式起草階段。起草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再運籌、再思維、再創造的過程,是苦心經營、精心製作的過程。如果原有提綱對路、思慮周密,寫起來,就有如行雲流水,通暢無阻,就能夠一氣呵成。但深得寫作甘苦的人都知道,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因為“寫”比“想”、比“說”畢竟有些不同,它要求更明確、更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要有更嚴格、更慎密的思想邏輯、文字邏輯。

起草中,面對一大把素材、一大堆資料,面對應當提出和回答的許多問題,面對錯綜複雜的客觀情況,如何具體地表達和深化主題,提煉和闡明觀點,組織和取捨材料,理順和展開層次,以及如何起承轉合、遣詞造句等,都是很艱難的任務。

解決的辦法,就是邊寫邊想、邊寫邊學、邊寫邊議。硬是寫不下去,就乾脆擱筆,先鬆動一下神經。我們每個人腦中的貯存多得很,只要你捨得開動這部機器,絞絞腦汁,皺皺眉頭,“靈感”和“存貨”,自然會跑出來幫忙的。

三是修改定稿。

文章千古事,百改不厭煩。大凡一個好的稿子,在一定意義上說,都是改出來的。因此,在渡過難關、寫出初稿之後,還要回過頭來推敲修改、精心打磨。有些重要報告的初稿完成後,先向主講領導送審,並根據他的交待,確定送審或徵求意見的範圍,有時甚至要召開專門座談會徵求意見,然後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再行修改,有時甚至是動“大手術”、作大修改。

如果說起草毛稿是粗加工,那麼修改稿子就是精加工。對自己寫的材料,要“聞過則喜”;對別人寫的材料,要“過筆生輝”。在這方面,古往今來,有不少佳話廣為流傳:有的把“摘帽、脫靴、少穿衣(講理)”作為修改文章的方法;有的認為改材料要過好“四關”(情況分析、思想觀念、政策法規、語言文字);有的在語句推敲上“吟安一個字,拈斷數根鬚”。這些都是經驗之談。

從我個人體會來講,,主要是兩條:一條是聚精會神多看,一條是忍痛割愛多刪。

四、哪7改?

聚精會神多看:就是一看主題是否鮮明,要解決的問題是否清楚地表達出來了;二看重點是否突出,必須突出的重點是否寫得有份量;三看內容是否有重複或疏漏,是否需要去掉什麼、補充什麼;四看整個稿子是否既新又實,是否陳詞濫調、空話連篇;五看觀點和數據、事例是否準確,是否站得住腳、經得推敲;六看語言是否生動,是否需要磨光瀾色;七看文字是否精煉,可否刪去多餘的字、句、段等等。

五、忍痛割愛狠心刪

就是要“跳出稿子看稿子”,多用審視的眼光看自己寫的東西。俗話說,文章是自己的好。寫文章的人,總是對自己的稿子特別鍾愛。這就要求忍痛割愛。有時候這確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為了產品的合格,還是必須把刀子磨快一點,把狠心下足一點,該砍的堅決砍掉。只有盡善盡美、精益求精,才能拿出上乘的作品、一流的產品。

(有刪節,感悟之四:講話具有針對性,下邊才能聽得清,待續)

寫稿哪7改?——辦公室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