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陳煥銳


一個國家行政舉措的成功或失敗,根本還是看這個國家的國情。而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洋務運動之所以會被放在一起比較,也是因為中日兩國國情存在諸多相似。

首先,兩國在改革以前都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兩國存在根深蒂固的傳統勢力和思想。這都成為阻礙兩國發展的力量。

同時,中日兩國這時候都遭到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資本主義的堅船利炮衝破了兩國閉關鎖國的大門,傳統社會遭到資本主義文明的猛烈衝擊。在這種混亂中出現了一批擁有較先進思想的人,他們或研究資本主義文化,或參與資本主義經濟活動。

而兩國的改革過程中都存在對資本主義的學習,改革目標中都有西化的內容。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兩國的改革卻擁有了看起來截然不同的結果,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兩國面臨的阻礙和自身的實力不同。

日本封建社會發展程度並沒有中國高。明治維新時,雖然是天皇主導,但這時候的天皇勢力已不是傳統的天皇、公卿勢力。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推翻了幕府統治,倒幕大軍中既有傳統大名和武士,也有新興資產階級和地主。這使得後來明治維新大軍,有了發展資本主義的任務,不得不在實踐中努力追求發展新經濟。

而中國不一樣,洋務運動的主力軍是傳統勢力中相對先進的一派,他們開展的洋務運動是在面對中國節節敗退的不利局面時的一種挽救損失的手段。洋務派並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而展開活動。

就此而言,明治維新更順應發展潮流,面臨的內外阻力更小。

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大規模改革運動,受到國家掌權者的大力支持。而洋務運動只是社會一小部分人士的救亡運動,既得不到社會資源的傾斜,也影響不了全社會。

兩國的改革就像是在種樹,日本是動員全社會齊心協力種一顆大榕樹,追求廣泛的社會效益。而中國則是把老樹的腐朽枝丫折去一點,嫁接上一些人帶回來的資本主義枝條。

總的來說,洋務運動失敗而明治維新成功,就是中國在更艱難的改革局面中採取了更無力的措施。最終兩邊結果一喜一憂。


鄧海春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19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期,面對西方工業列強的殖民侵略,東北亞幾乎同時出現了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一敗一成,令人唏噓,催人反思,予人啟迪……

日本明治維新從1868年——19世紀末,中國的洋務運動從1861——19世紀末,兩者都是自上而下、學習西方、救亡圖存的自強新政,兩者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的國際形勢:西方列強完成工業革命,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對外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全球範圍內展開殖民擴張……(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

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化、民主化即近代化成為時代潮流……

不同的國際環境:

西方工業列強集中精力侵略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大的中國,客觀上使日本發展資本主義有了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

歷史背景的相似之處:內憂外患……國門洞開,民族危機,專制統治,人民反抗,統治危機。……

歷史背景的不同之處:

日本明治維新前,通過武裝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將軍的軍事封建專制統治,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權(1868年),基本上掃除了改革障礙……

日本明治維新前的社會階層……天皇(傀儡)——將軍(幕府,掌控實權)——大名(地方諸侯)——武士(幕府統治的擁護者)……形成士農工商的社會階層,等級分明……

中國洋務運動受到強大的頑固勢力的阻擾,慈禧太后掌控實權,雖然默許支持了洋務派但並不真心改革,只關心自身的權力利益……

中日社會環境相比較而言,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十分穩固,傳統頑固勢力更強大,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改革的阻力更大……整個體制的腐敗程度更高……

比如: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的《海國圖志》1842年出版後,在中國無人問津,幾乎絕跡……卻漂洋過海,在日本廣為流傳,幾乎人手一冊,雖有誇大,但是,卻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社會思想基礎之一……

相對而言,日本資本主義經濟比中國的要發展一些,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始終處於萌芽狀態,這也說明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要比日本穩固的多,向近代社會轉型也就困難的多……

目標目的的相似之處:學習西方,富國強兵,救亡圖存,挽救鞏固統治……

目標目的的不同之處:

日本明治維新,鞏固以天皇為首的新政權,不僅富國強兵,民族振興,還要建立獨立的近代化國家,發展資本主義,指導思想是和魂洋才,脫亞入歐……(雖然帶有盲目西化的特徵)

中國洋務運動,求強、求富,師夷長技以自強,挽救維護清王朝統治。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關鍵是維護業已腐朽落後的君主專制制度,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

主體領導者的相似之處:都是當時統治集團的一部分……原有的統治者成為改革的領導者……

主體領導者素質的不同之處:

日本明治維新的主體領導者是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的倒幕派以及從事工商業的西南四強藩(大名),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新政權……(中國缺乏相應的政治前提)


新政權的領導者,既有舊的傳統思想,更具有近代化意識,成為日本近代化的真正領路人,其指導思想是和魂洋才,脫亞入歐,適應了日本邁向近代化的時代需要……

當然,也使得日本明治維新具有濃厚的專制色彩和軍國主義色彩……保留了近代天皇體制和武士道精神……

中國的洋務派是以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實力派為代表,與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勢力,沒有本質區別,都不具有真正的近代化意識,只不過是在維護君主專制的手段和方法上有差異而已

其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也不過是採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維護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固守業已腐朽落後的專制體制是沒有出路的……

當然,中體西用也具有歷史進步性,有利於減少阻力,有利於西學傳播,有利於近代化……

中國的洋務派最終也沒能與後來的維新派相匯合,沒能把君主專制體制轉變為君主立憲制,說明洋務派不是中國近代化的真正領導者……

中國洋務派的主要代表李鴻章主辦洋務運動,功不可沒……但是,在1872年創辦上海輪船招商局時,卻憑藉政治權力禁止國人十年內創辦類似的近代企業……

甲午戰爭中,手握實權的李鴻章,卻為了一己私利,為了確保在清庭的地位,一再命令北洋艦隊“避戰保船”,其錯誤的戰略指導思想是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主要原因……

內容的相似之處:向西方學習,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建立一批近代企業,近代學校,翻譯外國書報,增加自然科學知識,派遣留學生等……

內容措施的不同之處:

日本明治維新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生活等,更加全面具體而且行之有效……

政治上,廢舊建新……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廢除武士特權,君主立憲(1889年,制訂《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經濟上,殖產興業……改革幣制,統一貨幣,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引進技術設備,建立官辦樣版近代企業,建立近代交通通信事業,政府大力扶持私人企業……

文化上,文明開化,和魂洋才……以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舊的文化,建立近代教育體系,實行中小學義務教育,大學近代教育等……

軍事上,……軍事改革,建立新式軍隊,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武士道教育(忠義、尚武、孝忠天皇)

社會生活上,……衣食住行等西化

日本明治維新中,政府大力創辦近代企業,先是官辦樣板示範,在大力鼓勵私人創辦近代企業,甚至把官辦企業低價轉賣給私人,大力扶植私人企業,推動民族工業和民族經濟發展……

中國洋務運動,以求強為旗號,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以求富為旗號,建立近代民用工業,……組建近代海軍,南洋、北洋和福建水師,……建立新式學堂學校,派遣留學生等……(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

相同的影響:近代化的起步……

不同的結局: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並逐步擺脫了民族危機,發展成為近代亞洲唯一的獨立的近代強國……

中國洋務運動失敗了,沒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狀況……

因此,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洋務運動的一成一敗,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取決於國際環境、基本國情(歷史背景、社會環境)的差異,取決於改革的目標目的的差異,取決於改革內容深度、廣度的差異……

更取決於主體領導者的素質和指導思想的不同……能否承擔得起歷史賦予的實現民族獨立和近代化的歷史任務和歷史使命……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和中國洋務運動的失敗,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和啟迪……

順應時代潮流,站在時代前列,面向世界,學習借鑑,近代化是多樣化的,不能照搬,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科教興國,科學發展,和平崛起……




逛一逛3


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洋務運動的區別?

歷史環境

1853年美國佩裡海軍准將率黑船闖入日本東京灣的浦賀,當日本人看到這種鐵甲艦不需要人工來搖槳,依靠蒸汽動力能夠自由逆流航行,此時日本人知道自己與國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日本人開始下決心進行改革。

在日本明治天皇與倒幕派剷除德川幕府,1868年開始了影響日本歷史的明治維新。

而同時期的中國也開始了洋務運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存在著一樣的歷史環境,都是通過武力,被西方列強踢開閉關鎖國的大門。

從林則徐“虎門銷煙”引起英國政府對對清政府的不滿,在1840引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和英國第一次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的失敗告終。

接著在1860年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足以看出清朝的腐敗。為了挽救頹勢,繼續統治中國,清政府開始了將近三十年的“洋務運動”.

改革成效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其分類思想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主要目的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達到制衡西方人的方法。

咸豐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親王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

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採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了一系列的近代工廠。在李鴻章的主持下,江南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先後成立。短短几年內,中國已經具備了生產大炮、彈藥、槍械、水雷和蒸汽輪船的先進裝備。

再此期間還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江南陸軍學堂、上海操炮學堂等一些列學堂。

北洋海軍的成立,是洋務運動的軍事方面的最高成就。隨著軍事工業的創辦,洋務派意識到,強大的國防必須在強大的經濟基礎之上,為了維護民族利益,必須發展民族經濟。為了與商人進行“商戰”、“爭利”,洋務派突出了“富強”的口號。

在洋務運動後期,為了解決軍事工業所需的資金、燃料民用工業、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李鴻章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招商局僅僅開辦了三年,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白銀,還將業務拓展到過外,打破了洋人在航運方面壟斷的局勢。

之後,中國近代礦業、電報業、郵局、鐵路的相繼出現。輕工業也在洋務運動期間得到發展,1880年,左宗棠在蘭州創辦的蘭州織呢局,成為中國近代紡織業的鼻祖。中國近代紡織業、自來水廠、發電廠、機器繅絲、造紙、印染、印刷、製藥、玻璃等,都是在19世紀70、80年代創立起來的。

主要功績:

新式企業

1.洋務派採用西方技術和設備進行生產,屬於新式企業

2.洋務派前期創辦的軍事工業,經費由清政府調撥,產品分配給軍隊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門式的。雖然這些企業採用機器生產,基本上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封建官辦企業。

3.洋務派後期創辦的民用企業,投資大多采用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形式,主要將商品投放市場,管理上採用勞動僱傭制,其本質上屬於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

<strong><strong>


開辦報刊

19世界70年代到中日甲午戰爭前,國人創辦了近20中報刊。除福州、廈門各地外,其餘在上海、香港、廣州和漢口。

洋務運動時期的報紙主要有《申報》、《萬國公報》,兩者均為該時期創刊。

其他的報紙有:1873年4月創刊的《西國近事彙編》、王韜主編的《循環日報》等。

新式學堂

1862年,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和文祥首次創辦“京師同文館”,開創了中國現代化教育的新篇章。

1.外國語性質的學堂:如1862年創辦的京師學堂同文館,(1866年後增設算學館,成為綜合性學堂),上海方言館等。

2.軍事學堂:福建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等。

3.技術學堂:上海機械學堂、天津電報學堂等。

辦學特點:與傳統學堂相比,這些新式學堂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譯人才、技術人才、軍事人才等。教學內容有西學,如西文、西藝等。採用了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實施了分年課程和班級授課制。

選派留學生

洋務時期留學教育較有影響的主要有兩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學堂學生留歐,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國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兒童赴美留學。1877——1897年福建船政學堂派遣了四期學堂學生赴歐留學。

翻譯書籍

在洋務運動的35年裡,文化出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師同文館、上海方言館及江南製造總局的翻譯官,是當時翻譯西方書記的中心。譯書經歷了由單純的翻譯西方科技著作書籍走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並重,甚至後者佔了上風。

京師同文館翻譯西方共36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萬國公法》、《星柖指掌》、《富國策》。江南製造總局翻譯官是晚清翻譯數量最多、成績最顯著的機構。

明治維新:

文明開化

社會文化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停止使用陰曆,改用太陽曆。

殖產興業

引進西方工業技術,設立工部局工商業。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制度,允許土地買賣,實行新的稅收政策。統一貨幣,在1882年建立日本中央銀行。撤銷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

大興教育

教育方面,設立文部省,頒佈教育改革法令《學制》,發展資產階級的義務教育,將全日本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一個大學,下設32箇中學,每個中學下設210個小學區,每一個小學區設立一所小學。全國共計公立大學8所,中學245所,小學53760所。

教育機構頒佈《考育敕語》,灌輸武士道、忠君愛國思想,為日本舉國主義的擴張埋下了伏筆。

軍事改革

在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編制。並在1972年頒佈徵兵制,凡是年齡達到20歲以上的男子必須服兵役。一般服兵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期一般服役及預備役增到3年及9年,總共12年。

社會司法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建新式鐵力、公路等。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橫濱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的鐵路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髮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法,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於政治自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同時允許其他宗教的存在,1873年取消基督教的禁令。

明治維新的成果

明治維新後,經過20年的發展,日本國力逐漸強盛,先後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國家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重新奪回了國家主權,最終進入到現代化。可以說,“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日本從此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並迅速成長為亞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1.洋務運動代表的是中央官員和地方實力派人物,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欣為代表,地方上以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和左宗棠為主。

他們創辦了軍械局、船政總局等軍事企業,學習西方技術,興辦新式學堂,培養近代人才。目的主要是維護封建的統治,鞏固清王朝的專制制度。

2.中國的落後很遠是在於政治制度的落後腐朽,洋務運動的內容治標不治本,只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不改變政治制度,不能實現國富民強。

2.洋務運動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腐朽和外部勢力的擠壓造成的。洋務運動的企業具有腐朽性,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是管理是封建式的,企業內部充斥著徇私舞弊、貪贓枉法、浪費揮霍的現象。最終洋務運動以失敗而告終。


用文章記錄歷史的縮影


現在看來,兩國的反應速度差不多。給定火源,小鍋快熱,大鍋慢熱;給定西風,小國快變,大國慢變。中國反應很正常。

短期看,日本明治維新勝利了,中國洋務運動失敗了。長期看,日本現代化過程不穩定,西化過了頭,脫亞入歐,發動軍國主義戰爭,1940年代前後走向狂躁,雞蛋碰石頭似地同時向中國、蘇聯,美國,印度,南亞,澳大利亞等幾乎所有周遭國家開戰。最後幾乎亡了國。直到今天,日本還被人家駐軍,是一個國土不完整的半主權國家。

在中長期視野上,反觀中國,現代化過程相對穩健。雖然對西風衝擊反應慢了一點(大尺度經濟文化體使然),但是在隨後幾十年的內在衝突和艱難探索之後,不僅汲取了列強價值觀中的合理部分,而且還汲取了當時人類最先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思想,發動了五四運動,形成了當時以年輕人為主體組成的政黨,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政府一起,團結國人,頂住了學會列強壞毛病的日本滅國之攻,建立了新中國。在不到70年的時間,在10倍於日本國土,10倍於日本人口(不包括胡煥庸線以上西部人口和西部面積)的規模上完成了國家工業化。形成了21世紀的產業全覆蓋國民經濟體系,確實是日本人難以望其項背的豐功偉績。今天,中國正在走向通向世界第一大國的康莊大道上,而日本,基本上要回到漢唐時代的二三流國際地位了。

小國不必張狂,大國不必自殤。一小部分小腦袋學問人,簡單比較兩國情況,橫截兩國發展週期,打開通向錯誤結論的大門。我人,不必為日本人的成果而心理自卑!


曹和平


這個問題提得有質量。中國晚清未走上富國強兵的改革道路,原因有二:1、天朝心態。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長期領先於全世界,長達一千好幾百年,形成了天朝心態,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視世界各國各族為“蠻夷”,不屑於對外學習,認為那是“以夷變夏”,亡國之行。即使明中葉以後已開始落後,晚清不斷捱打,喪師失地、割地賠款,一時之間固有心態也很難改變。改革阻力極大。2、滿漢矛盾。滿清統治者口頭宣稱“滿漢一體”,骨子裡卻以征服者和統治者自居,觀其聯合蒙藏,共同壓迫華夏;封閉東北,禁止開發;允滿臣自稱“奴才”卻不允漢臣如此自稱。就可見一斑。故滿清統治者抗拒改革,認為“改亦亡不改亦亡,改速亡不改緩亡”。到最後發展到了“寧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事實上就是走向了舊侵略者與新侵略者相互勾結,共同壓迫、剝削中國人民的喪心病狂的國策。中國在滿清統治下走向民主、自由、富強的道路被完全斷絕。孫中山的革命黨被迫走上革命的道路,花巨大代價,將滿清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但國家分裂、內亂頻仍,差距已然拉開,機遇已經失去,後人只能徒呼呵呵了。


pingwen789


這是一個提問簡略,但回答起來非常複雜的綜合性歷史問題。

換個方法問也就是:“為什麼日本成功實現了近代化,而中國卻失敗了?”

分析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角度作為切入點:兩國具體國情、中日民族性、社會結構與文化傳統。

先是對清朝的分析:

首先,不可否認的一點是:

①近代中國的衰落具有絕對必然性。我們看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就有關於文明過程的闡釋。每一個文明都有其誕生、發展、演化然後衰落甚至滅亡的過程。 中國封建王朝,千年專制,一代又一代的改朝換代實際上只是“低水平復制”,接連不斷的混戰給人民造成巨大災難,本就脆弱無比的小農經濟就在這無盡的輪迴裡不斷地重複著“復甦-發展-毀滅”的過程。以至於外國有學者提出了“中國停滯論”,雖然有失偏頗,但全然不無道理。夫大廈之將傾,獨木難支。同時期的日本比中國人有著更敏銳的洞察和認知。日本著名間諜荒尾精曾在《覆命書》中寫道:“竊觀清國內治之現狀,已承二百餘年之積弊,上下已達腐敗之極...官吏逞私,祖宗建國之基礎幾近傾頹...”近代中國走向衰落的原因極其深厚,種種因素造成500多年來中國積重難返,尾大不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近代清朝根本不具備成功實現改革崛起的社會條件。在虎狼橫行的近代世界,清朝依然固步自封,絕不肯在封建專制的根基上挪動一步,清國也只能進行低端的近代化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初開始的“洋務運動”只學習引進了西方列強的先進科技和軍事技術,1851年-1864年正直太平天國暴亂,李鴻章和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對於引進洋槍洋炮也都曾坦言:“以助資剿,甚為得力”。

一開始統治者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擁有洋鬼子的堅船利炮就能保我大清永生永續了,這種膚淺而愚蠢的觀點只能是封建統治者的一廂情願,殊不知一國的強大,還是思想的強大,國民的強大。是近代意識與雄厚國力的緊密結合。清朝統治者目空一切地從文化的制高點上對西方作出所謂評判,自作聰明地把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解析成“體與用”、“本與末”,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們永遠沒有一顆向西方討教學問的真摯之心,這造成的後果對國家和民族來說,極具災難性。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一場場侵略戰爭,鯨吞蠶食中國領土,人民苦不堪言,滿清權貴照樣可以揮霍無度,花天酒地。反過來看,日本明治維新和清朝洋務運動的差距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②從民族問題來看,這個比較敏感。據統計,1842-1850年全國各族人民發動的起義和暴 亂不下百起。西藏和新疆的情況也非常複雜,列強同時期也加強了對清朝邊境地區的滲透和侵蝕。俄羅斯帝國分別在1858年和1860年吞併清朝外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後又強迫清政府強簽訂一系列割地條約,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勒索清朝西北44萬平方公里土地。1888年2月,英國發動侵略中國西藏的戰爭。此類事件數不勝數。宗教、民族和階級的矛盾同時激化,糾纏不清,貽害無窮。清朝的民眾是沒有國家概念的,民不知有國,國不知有民。更何況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誕生本來就是畸形的,因為這個民族主義自產生起,就不得不面對著一個根本性的結構矛盾:滿漢根深蒂固的矛盾。

話說回來,清朝也沒有一支統一編制的軍隊在戰爭時可用以發揮作用,淮軍、湘軍的崛起正是漢族地主官僚的勃興。說到底,這個國家,到底為誰而存,為誰而戰?在那個分崩離析、國事糜爛的時代,清朝被民族問題—這個天生的溝壑擋得寸步不前,弄的焦頭爛額。中國比同在維新的日本承擔著更加沉重的包袱,面臨著遠比日本嚴峻的局勢。

日本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是一場徹底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改革運動。淺顯地談,日本明治維新能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日本徹底推翻了封建幕府,(即倒幕運動)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天皇制的明治政府。以天皇為最高國家元首,凝聚國家意識。將封建政權從國家的土壤上根除,是實現近代化的制度層面的大前提,走上強國之路首先就要解決政治問題。(像清朝那樣不倫不類的半吊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②日本明治時代湧現出一大批奮勇當先的維新志士和精英人才。國民意識的率先覺醒。舉國上下發奮為雄、激揚向上的精神面貌。近代日本的國民意識、民族主義之凝聚力、統攝力在世界上都極為罕見。日本國民懂得國家的處境,明治時代的他們對國家深沉的熱愛。同時期日本比亞洲任何一個國家政權有著對世界形勢的高度敏感性和洞察力。1887年時任日本參謀本部陸軍部第二局局長的小川又次寫出了著名的《清國征討方略》,他明確而深刻地指出:“今日乃豺狼世界,完全不能以道理、信義交往。最緊要者,莫過於研究斷然進取方略,謀求國運隆盛。”此前二十年日本各界人士對世界形勢作出類似的看法更是不勝枚舉。這體現了日本民族的高度危機感,日本人更善於化壓力為動力,義無反顧地走上西化之路。在日本享有盛譽的歷史作家司馬遼太郎在其代表作《坂上之雲》中就寫到“這個時代的光明正是來自於那種樂天主義”,開篇更是感嘆“多麼小的一個國家啊!正迎來了他的開化期!”“這個新晉國家的人民們懷著少年般的希望去建設這個國家,實現近代化是他們的夙願。”


那一大批在明治時代湧現出的仁人志士永遠彪炳史冊。倒幕鬥士西鄉隆盛、著名教育家木戶孝允、“東方俾斯麥”大久保利通、近代企業家澀澤榮一、被譽為“東方伏爾泰”的卓越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等等。軍方可以說是最能體現精英“井噴”現象:日本近代海軍之父山本權兵衛,日本近代陸軍之父山縣有朋、日本第一位首相父伊藤博文、陸軍司令大山岩、日俄戰爭時期聯合艦隊司令官東鄉平八郎、天才參謀秋山真之、日本近代騎兵之父秋山好古(真之的哥哥)、聯合艦隊參謀長島村速雄、著名外交家陸奧宗光、森有禮、小村壽太郎、井上馨。數不勝數。雖然對中國來說他們可能是早期對華侵略的元兇,但撇開民族大義,他們是使日本走上崛起之路的第一代偉大拓荒者。他們為日本實現國家近代化的艱辛努力便是明治維新的所有縮影,他們是明治的功臣。(二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日本喪心病狂的變異,讀者大人們千萬不要理解為我給日本軍國唱讚歌,在此要表達的僅僅是對明治時代的真實感受)一個國家的強大總有他客觀的原因,小小的日本能在這豺狼橫行、弱肉強食的時代陡然崛起,屹立於東亞,躋身世界帝國列強,仔細想想,是不是可感可佩?



冰野秋堂


很簡單,日本明治維新的前提是,日本的執政政權是由主體民族組成的,可以做到團結絕大多數人。而滿清的本質就是異族殖民,它搞維新變法的目的是為了繼續維持其墮落腐朽的殖民統治,根本不可能得到主體民族支持,天然站在中國的對立面,可以看到當漢族開明的地主階級在積極學習、推行變法時,滿清貴族則是從拖後腿到直接武力破壞,慈禧太后說出了大實話“變法則大清亡,不變法則中國亡但我八旗依然是主子”,所以要救中國必須先滅滿清,滿清這種異族殖民統治根本不可能通過變法來進入近代社會。在滿清沒滅亡前,中國不管怎麼學習、引進技術,社會環境和生產力都是死水一潭、不斷衰退,滿清滅亡後即使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整個社會也迎來了大變革,很快五四運動就爆發了,社會上新思想和學潮層出不窮。


泡泡魚253721686


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其實就是兩份成績單,甲午中日戰爭就是考試,考察官就是當時世界霸主大英帝國。1894年戰爭後,1902年英國就和勝者日本結盟,中國則進一步墜入深淵。為何清廷的改革就敗了?而日本就勝了?基本同一時間向西方學習的學生,成績怎麼相差這麼多呢?


首先看兩位學生的學習目標,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即由晚清著名學者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明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抵禦其侵略;日本自“黑船事件”後倒幕運動,隨後開國,日本著名思想家福田諭吉則提出著名的“脫亞入歐”論,更早時期的思想家佐藤信淵則提出“征服支那論”。對比一下,哪位學生學習目標更遠大?一個只求自保,一個則尋求入侵,就像下象棋,往往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當然侵略都是非正義的,但在當時那個時代國家被肢解或被滅現象很常見的情況下,日本的求學動機當然更容易學好!



其次,兩位學生的學習深入程度。中國沒有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醒,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廷統治階級已意識到不改革就得完蛋,地方大員曾、李、左、張遂開始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指導思想張之洞提出的“中體西用”即不危急統治階級下的改良以具備抵抗西方當然主要是軍工及輔助民用方面,建立四大軍工廠包括曾國藩創建的安慶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左宗棠創建的福州船政局;民用方面,江南輪船局、漢陽鐵廠、江南織布總局等。咋一看,既有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成果即紡織等輕工業,又有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成果即鋼鐵、大型運輸等重工業,學的有模有樣,但大多基本是止步於拿來主義;再看看日本明治維新,日本同樣提倡軍工業,但除了西方求學,還在國內建立陸軍、海軍學校,在數學、物理學好後當學習射擊、航海等課程。可見相對於中國,日本對西方技術更會分辨學什麼?如何學?畢竟日本曾經學習中國先進文明上千年,都學出精了,當學習西方先進文明時同樣善於發現、創新。


其實,在統一德意志舉足輕重的俾斯麥在甲午戰爭二、三十年前已判斷出誰是好學生,誰是差學生,並預測兩國交戰,清朝必敗!日本學生深究各種學術、技術原理,帶回去如何改造?而中國學生則問誰的船好,誰的炮強,買回去得了!

綜上,洋務運動失敗、明治維新成功的標誌即中日甲午戰爭清朝的戰敗是歷史的必然。但洋務運動並不是一無是處,畢竟是經濟近代化的開端,也許會留有一些啟示!

我是歷史小玩家,關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羅西小南多


因為滿清政權的性質!滿清政權始終是以維護旗人的特權統治地位為基礎的,漢人是這個政權的最大的防範對象。“漢人強,滿人必亡”,這是滿人的內心最真實寫照。它並不代表這個國家民族的利益,如果在中原失敗,他們”幽燕非故國,長嘯返遼東“”!理解了這個事實,就可以理解清末那麼多匪夷所思,令人費解的各種事件了。日本則不同,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從上到下團結一致!中學教科書的觀點是日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最主要的是制度改革,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而滿清則沒有涉及制度。這樣說也對,因為一旦制度改革,那就等於放棄了滿人的統治地位。但是也有說不通的地方,比如拿破崙在法國建立了強大的資本主義制度,經濟軍事文化都很先進,還是敗給了封建國家的俄羅斯。滿人視漢人如豬狗牛羊,既鄙視又殘酷剝削,四萬萬漢人同胞在野蠻統治下既愚昧又麻木!洪秀全把滿清皇帝視作閻羅妖,孫中山堅決要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都是認清了滿清政權的性質!只有堅決革命,徹底推翻它,中國才有希望!


日月重回


甲午戰爭、洋務運動,全部失敗,日本文人們的震驚甚至大於中國:

中國怎麼可能如此糟糕?

他們來中國考察。以為是蘇軾范仲淹,卻是西門慶和珅。以為是唐宗宋祖,卻是宋江李逵。以為是張巡岳飛,卻是賈似道。

沒有制度,經濟發展等於0,甚至資源逆向配置、貧富逆向分化、道德逆向激勵。

所以,沒有明治維新、洋務運動不過加速大清滅亡。

沒有文化、制度建設等於0,甚至制度選擇性接軌、官員執政者土匪化、人民流氓化。

所以,沒有日式官風民風、明治維新等於0。同樣是美軍導入的制度日本菲律賓的成就截然不同。同樣是英國制度,新加坡香港遠比馬拉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高明。

如果鴉片戰爭爆發時中國還是宋朝,如果領導洋務運動的是大宋官員,執行洋務運動的是大宋子民,中國的變革一定超過明治維新!

日本之所以以明治維新脫亞入歐,也不過是因為,它沒有經歷元明清,它停留在宋朝了。

文化既已面目全非,夫復何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