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為什麼會允許日本明治維新成功?

張同天


日本是東亞強國,我國近鄰,

因為歷史的糾葛兩國關係,一直很僵硬。

歷史時期,中原王朝對異域特別是對海外島國,

所行政策一直都是,安撫為主,征服次之。

文字記載的大規模征討日本的戰爭,

只有元代忽必烈發動的兩次海戰,

不知是冥冥自有定數,還純粹是個巧合。

兩次海戰時,天氣突然驟變,狂風大作,

結果均以失敗告終。蒙古人不善海戰,對漢人有心存芥蒂,於是就對島國失去了興趣。

日本是宋的藩屬國,有保護宗主的義務,忽必烈擔心漢人譁變。

所以有人曾這樣說,日本之所以沒有滅國是因為海洋。

俄國之所以沒有亡國是因為天氣。

可能上天創造日本就是與我國為敵的。

明代以後不斷騷擾我國東南沿岸,燒殺搶掠。

甚至發動了大舉侵略我國的戰爭,甲午海戰以後,

中華民族飽受著摧殘、壓迫,一百餘年。

明治維新,不應該跟戊戌變法相比,

與它能在一起比較的是,中國洋務運動,

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普魯士統一德國。

提到我國落後的原因,有一個公認的事實,“我們起步晚了”,

但是在全世界範圍來看,我們一點也不晚

自欺欺人的說法。

這時候,俄國剛發展資本主義,德國剛形成統一市場,美國

掃除發展障礙。我們的起點是相同的。

列強不反對日本改革,卻阻撓中國近代化進程?

簡直是無稽之談,根本未有之事。

列強進入中國,無非就是開拓市場,由於自然經濟的阻擾,

商品滯銷,列強巴不得清廷近代化改革,為經濟入侵掃除障礙。

李鴻章辦洋務,向英德借款,辦水師向德國借款,

左宗棠收復新疆通過大商人胡雪巖向列強借款。

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日本辦海軍舉國捐款,清廷把海軍的經費拿去給太后祝壽。

從這我就知道,這場戰爭贏不了。

甲午海戰吉野號大顯神威,這條軍艦本來是英國為北洋水師建造的。

我記得兩句話,

第一句:外交是和平年代的戰爭;

第二句:一個國家,外部的力量是內部力量的延續。

如同現在。


逸謙吧唧吧


1883-1887,在日本稱為”鹿鳴館“時代,當時日本修建了西式的高檔社交場所”鹿鳴館“。在這裡一切人都身著西方服飾,按西方的規矩進行宴會,以此來迎合歐美人,可這麼做並沒得到同時代歐洲人的好感,比如來訪的法國海軍將領曾經留下回憶:

...這些日本的貴人們身著西方已經過時的燕尾服,洋洋得意,燕尾服在我們看來已經屬於醜陋過時的服飾,可他們卻還感覺良好的穿在身上,然而在他們身上我們看不到西洋人具有的東西,為什麼他們一定要模仿西方?在我們看來,他們就像是群猿猴在模仿人類跳舞。”

歐洲人一開始就不相信日本人真能實現現代化,一開始他們甚至是把日本人當成模仿人類的猴子看待的。


根據美國加州學派泰斗 彭慕蘭的研究,從17-19世紀,中國江南和歐洲西部(英格蘭荷蘭等)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


日本相對不錯,但缺乏吸引力。比如讓日本人記憶猶新,衝擊感堪比外星人來臨的”黑船來襲“事件。帶美國艦隊來日本的佩裡總督,提出的要求不過是”要求美國船舶可以在下田和函館進行燃料和食物補給“。並不要求日本人打開市場通商。


為什麼美國人不象英國人對付清朝那樣,憑藉武力要求更多?比如劃出橫濱當租界?

在佩裡訪問日本時,有一個細節或許說明了真相:“美國人贈給幕府顯示工業文明的火車機車模型和電報機,而幕府卻只能回贈的大米來展示實力,幕府用他們認為最貴重,最能顯示國力的大米,把美國船裝得滿滿的。”

所以當時的列強,幾乎無不謀取在中國取得一塊殖民地,原因無它,四億人,又出產茶葉和絲綢產品的中國實在比日本誘人。


日本相比只是次要目標,所以日本躲開了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以及沙皇俄國的野心,這是日本的幸運,也是中國的不幸。


也難怪歐洲人沒想過日本真能崛起,因為在日本之前,還沒有任何一個非西方國家能成功實現現代化過,即使是國土一部分在歐洲,曾經以一國之力勢壓歐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做不到。

歐洲人從直布羅陀以南一直到白令海峽以西這廣大的區域裡,遭遇了無數民族無數文明,非歐洲人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基本已經烙進了他們的大腦。


閉家鎖的紅楓


列強為什麼要不允許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呢?列強甚至都在熱切期待晚清的洋務運動成功呢!

當然,日俄除外。

長期以來,我們在解讀近現代史時,一直存在一個極大的“假設性認知誤區”——即,列強一直妄圖瓜分中國。這是一種典型的“妄想被迫害症”

直到今天,我們的近現代史教育非但一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更加刻意渲染這種“妄想被迫害症”。


我們先思考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歐美列強從中國,最想得到的是什麼?

答案很顯然:財富。

獲得財富,最好最持久的辦法是什麼?

答案也很簡單:做生意。

所以,一個能夠遵守遊戲規則,有著穩定龐大的市場需求的大清帝國,最符合歐美列強的利益。

如果能夠想明白這個最根本的邏輯,就能夠獲得正確解讀中國近現代史的最基本態度。

事實也是確實如此的。在1894甲午戰爭之前,歐美列強雖然強迫晚清簽了一堆不平等條約,但沒有一個條約有瓜分中國的意圖。

太平天國期間,英國國會曾激烈討論過要不要像殖民印度一樣來殖民中國,但最後認為:統治如此龐大而複雜的帝國,成本太高了,虧本生意不能做。

歐美各國對晚清的洋務運動,給了極大的熱情與支持,諸位想想看,沒有任何的技術封鎖啊!

鐵路,電報,軍艦,槍炮……所有當時的高科技產品,都搶著往中國送啊。

如果你非要說列強就是“亡我之心不死”,那英國德國為什麼要把最先進的軍艦賣給北洋水師呢?還幫助大清培養海軍人才?

這個完全不合基本邏輯啊。

1895年《馬關條約》後,列強的心態發生了改變,尤其是德國。

為什麼改變了呢?

因為他們突然覺得:晚清政府就是一攤爛泥扶不上牆啦!

如果不再下手,日本會把中國吞了的,到時日本人就不好對付了。

所以隨後才出現了列強紛紛劃分勢力範圍的事,中國人才開始有了國破家亡,分分鐘被人瓜分的恐懼感。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瓜分中國再次被提上列強的議事日程。但歐美列強堅決抵制了日俄的這種企圖。

列強其實都不傻,真把中國瓜分了,便宜的只有日俄兩國。其他國家沒法把領土和百姓帶回去啊。

所以,我要一再強調:沒有列強想瓜分滿清統治下的中國!

歐美列強都期待大清能夠繼續穩定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

唯獨:日俄除外! 日俄除外!! 日俄除外!!!


風談天下


反觀歷史,其實有驚人的相似!看看現在的美日同盟,這個問題自然就有個滿意的答案。西方歷強在東亞需要一條狗,這大概是西方列強百年不變的戰略考量!


東亞有一個綿延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北方有個胃口極大的北極熊,問題是西方列強吞不了中國這塊肥肉,又擔心北極熊貪食,列強鞭長莫及,急需一條看場子的狗,這機會自然給了日本,明治維新讓這條狗把牙長出來的,變成真正的惡狗!殊不知,長出狗牙的小日本,不僅咬遍亞洲,還返過來咬主人兩口,列強自然覺的玩過了!把小日本一頓狂揍,注意,是狂揍!不能打死,要活的,這狗還有用,特別是中國這個巨人經過三十年的養精蓄銳,身子骨多少有些硬朗!應不時的放狗去咬幾口!還有一點變化是亞洲現在不願做狗的國家越來越多,除了日本,就韓國有點狗性了!

所以,本問題的答案是:西方列強在亞太需要一條狗,但這條狗不能瘋到主人都控制不住!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列強為什麼會允許明治維新成功?這個問題值得探討一下,我認為有幾點原因導致。



(一)明治維新獲得巨大成功其實是一場意外。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西方列強也沒有想到日本能在甲午戰爭打敗中國,更沒有想到的是十年後日俄戰爭又打敗沙俄。這是列強沒有預料到的,列強畢竟不是神,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後一直處於上升期,幾乎走的每一步路都走對了,國運好到無論是誰都擋不住的程度。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都是日本拿國運的豪賭,贏了獲得巨大利益,輸了就一輸到底,萬劫不復,毫無翻身的可能,不過兩次冒險日本都賭對了,都獲得勝利。

甲午戰爭打敗了中國,獲得相當於數倍於自己的財政收入的賠款(2.3億兩白銀,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贖回遼東費用)和巨大戰爭紅利(完全控制朝鮮半島和從清政府獲得臺灣島),一下子讓日本實力上升一個等級,日本正式成為亞洲第一強國。日俄戰爭的勝利更是鞏固了亞洲第一強國地位,成為東亞霸主,更是使日本成功擠進以西方主導的列強俱樂部,成為了列強的一員,被西方認可,這可是非常不容易的,自從大航海時代之後,全世界都是在歐洲列強的掌控之中,白人至上主義盛行,日本此次成為列強是第一次後大航海時代黃種人打敗白種人的戰爭。



當時,一個國家想擠進列強俱樂部,被其他列強普遍認可,列強們遵守一個規則,就是要擊敗另一個列強才可以獲得其他列強承認,一個強國崛起是以另一個強國衰落為代價。對此,德國打敗法國(1871年普法戰爭)、美國打敗西班牙(1898年美西戰爭)以及日本打敗俄國(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正好符合這一規則,成為世界列強的一員。這可是列強沒有想到,日本既然都做到了,也只能接受了,畢竟都是認同實力的。

(二)英國扶植日本,日本國小,幾乎沒有油水可炸,但英國在中國利益巨大,而且在中國利益的有力競爭對手就是沙俄,扶植日本,就是讓日本來抵制沙俄向南中國擴張,為英國在東方看門,當一條看門利犬,這也和日本執政者政策不謀而合,在1902年,日本竟然和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英國結成同盟,簽訂《英日同盟》條約,極大提升日本的國際地位。其實日本獲得日俄戰爭勝利一部分功勞的確歸功於英國幫忙和斡旋,實際日本也很爭氣超額完成任務,崛起之快以至於西方列強都沒有反應過來。

(三)日本內部萬眾一心。這一點不得不承認,明治維新後日本真正實現統一後,全國上下都一心憋著一股勁要崛起。日本老百姓忍受著高額的稅收,日本女人南下南洋賣淫以及在世界各地日本僑民打工,賺得大量外匯全部寄回國內,發展日本軍事實力。這樣一憋就是二十多年之久(1868~1894年),全國一心一意發展實力,處心積慮打敗中國這個亞洲絆腳石,獲得強國地位。

特別是甲午戰爭前,一次李鴻章的北洋水師的鎮遠、定遠兩艘鐵甲艦訪問日本,在大炮鉅艦主義橫行時代,巨大的軍艦給日本刺激非常大,北洋水師訪問結束回國後,日本明治天皇為了多買一艘這樣軍艦,自己一天只吃一頓飯,省下錢捐給國家,而天皇妃子們也把自己的胭脂水粉錢捐出來給國家,一下引爆全國民眾踴躍捐款,無論窮富,甚至乞丐都捐款。這樣的國民萬眾一心,只要不出意外,崛起是不可阻擋的,也是很可怕的。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崛起是多方面因素構成,恰巧日本國運上升都是以中國國運衰落為墊腳石的,準確的說明治維新後日本就是踩著中國的屍骨崛起的,沒有甲午戰爭失敗,也就不會有之後八年辛苦的抗日戰爭,自從甲午戰爭後大半個世界時間中國慢慢才扭轉國運衰敗之勢,日本那段甲午戰爭前明治維新努力也值得我們反思的。

我的觀點是列強允許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其實就是根本沒有想到日本會崛起的這麼快,以至於後來嚴重不符合於西方列強的利益,成為列強競爭者之一,本打算養一條聽話的看門狗,長大之後而是一條尖牙厲爪的狼,當列強想阻止日本的時候,日本已經強大到和列強平起平坐的地步,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只好承認日本的地位。

以上皆為一家之言,如有不足歡迎補充!


大正看世界


因為明治維新的成功本來就是一場意外。


西方列強在甲午戰爭之前,沒有想過日本能夠打敗中國。更沒想到在十多年之後,日本會打敗沙俄。


日本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因素導致的。 在甲午戰爭之後。因為戰爭的巨大紅利,一下子讓日本實力上升了一個等級,日本正式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在日俄戰爭中的勝利,更鞏固了他的地位,成為了東亞霸主,更是進入以西方主導的列強陣列當中。


日本內部在日本的騰飛當中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日本老百姓在忍受著高額的稅收之下還去努力的想要發展日本的實力,並且有許多的日本僑民去世界各地打工賺得大量外匯,然後全部寄回國內,這樣很多年之後打敗了亞洲的傳統強國中國之後獲得了強國的地位。


其實列強能夠允許日本騰飛。在本質上是因為日本崛起的速度太過快速,也是日本的國運在那個時候成為了助推力。




青年史學家


第一、列強普遍認為日本在亞洲是個弱小國家,容易掌控。在亞洲,真正稱得上大國的只有中國、俄國和日本。日本面積37萬多平方公里,為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當時人口4000多萬,為中國的十分之一。日本是這三國中的一個弱小的國家。雖然在明治維新期間,明治政府提出“富國強兵”的口號,日本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在甲午戰爭前,日本的海軍綜合實力相對於西方列強來說並不強大,且沒有鐵甲艦,最大的軍艦是巡洋艦,當時,北洋水師有兩艘鐵甲艦。開戰時,國際輿論大部分認為大清會很快擊敗日本,因此日本不被看作是一大威脅。(更多文章請關注)

富士山

但是,隨著甲午戰爭的進行,戰爭的結果令西方列強大跌眼鏡。日本的在陸地、海上均大破清軍,並且直抵京師。列強此時提出的要求就是,不允許日本進攻北京,威脅大清穩定,導致清政府崩潰瓦解,進而損害列強商人在華利益。

另外,在日本與大清兩國全權代表在馬關談判時,條約內容公佈後,俄國、法國、德國立即進行干涉,強迫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原因就在於,日本若佔領遼東半島,就像兩隻手卡住了大清的脖子,陸軍和海軍就能夠時刻威脅大清的穩定、安全。因此無論日本對列強怎樣乞求,最後連旅順港都沒有保住,被迫還給大清。

克里姆林宮

第二、列強認為一個比較強大的日本,會與俄國在遠東達成實力均衡。那麼,為什麼在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願意看到日本繼續快速發展呢?原因是俄國。與其他西方列強不同,俄國在遠東擁有自己的領土。且俄國一直希望在遠東有不凍港,因此俄國一直覬覦滿洲平原、朝鮮半島,甚至朝鮮半島與日本之間的小島對馬。在甲午戰爭後,俄國的確加快了侵佔滿洲的步伐。並且俄國一直在修建西伯利亞鐵路,修建完畢後,俄國即可由鐵路源源不斷地在遠東增兵。顯然,其他西方列強認為俄國若獨吞大清,會極大損害他們在大清的權益。因此願意見到日本繼續快速發展,以遏制俄國,達到遠東實力均衡。根據這一原則,日本與英國達成了對等的“英日同盟”。

第三、列強在遠東利益大頭在大清。大清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因此中國,不論興衰,都是世界目光的主要聚焦地。但在整個19世紀後半段,中國上下的主流民意對西方都是以敵意為主的,西方列強很清楚,如果直接與中國對抗或者管轄如此巨大的人口,都會顯得得不償失。所以,一個貼近中國並且敵視中國的日本就是合乎西方的利益了,按現在奧巴馬的說法叫做亞洲戰略再平衡。之後的日俄戰爭,日本在西方兜售戰爭公債的數字更是驚人,直到二戰爆發還沒還完呢。到現在日本國內還有史學家認為日俄戰爭是英國利用日本遏制俄羅斯在遠東的擴張。而日後,一旦日本做大,有了吞併中國,整合東亞大陸所有人口和資源的機會的時候,西方的態度立刻就變了。但在二戰之後,西方的態度又變了一次,其目的還是為了遏制俄國在遠東的影響。

明治天皇

第四、列強認為日本對西方的價值觀是認同的。日本在大正時代是真正進行過選舉的。雖然它還有權貴政治的特色,而且那個帶天皇的憲法也有很大的問題,但在一定範圍內還是實現了民主。你從歷任首相也能看出來。日本的司法獨立程度還是很高的。新聞出版和文化方面也要松的很多,畢竟是師法歐洲的,檢查制度並不比同期歐洲嚴格。(更多文章請關注)

日本有很多地方與常規反著來,他們選舉非常民主,但是日本官僚系統又獨立性比較高,政府部門並不聽中央的,選上來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經過選舉,所以權貴門閥家裡既有政治家,又有官員,這樣的組合就顯得非常高效。以上這些方面雖然進步有限,但是起碼在名義上是為西方所認同的,這和中國在名義上就對西方進行批判是有天壤之別的,事實上無論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義、甲午戰爭和團運動中,中國對西方和日本始終是輕視、對抗的,直到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的庚子之亂後,中國才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落後,但在價值觀上,始終是不認同的。


老王閒話2018


其實我個人覺得,一個國家的發展,主要原因還是內在的因素為主,明治維新主要是內在的推動力,迫切需要一個強大的國家來提升民族的自信心。而外在的因素是加速或延遲,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列強也不只是一家,雖然誰都不希望多一個和自己搶食的人,但列強也不是隻有一個,對列強來說,更希望例外一個列強去阻止,而不是自己,日本的明治維新就像二戰前的德國,英法心理都很明白,一個強大的德國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但他們都希望能有一個強大的德國不打他們先去打蘇聯。同理,世界其他列強看著日本維新強大起來,都希望別人去幹澀而不是自己去。所以都懷著這個願望,當然沒人願意出力去阻止日本的維新了。當共產黨中國要建立強大的國家時,無論後期的蘇聯或美國,都希望別人出力,自己只是做計劃,美帝滅亡中國的計劃後來解密的都有十幾個方案,可一個都沒有實施


風欺客夢


近代中國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也是中國人思維的重大錯誤。列強從來不是一個整體,應該的對手不是日本,而是美國的競爭對手是英國和法國。日本在幾個列強之間周旋,列強為了更好的爭奪市場,都會願意把好的技術和機械賣給日本。而中國慈禧太后同時向十一國宣戰,愚蠢到了極點


台州外地人


以上評論全部錯誤!中國維新變法失敗是因為統治者是滿清朝廷如果換成是一個漢人朝廷就不會這樣。它害怕維新成功之後漢民族意識崛起。滿人的優勢一直是騎射一旦槍炮等高科技武器和先進的思想傳入中國,滿人的騎射優勢將不復存在。所以它不是害怕得罪官僚集團而是害怕失去自己的統治地位。

官僚集團和資本主義從本質上講沒有衝突這一點從明史宋史唐史中都可看出來,他們更願意同世界交流貿易,宋朝的海外貿易發達和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都是很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