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日本明治維新為什麼可以成功?

心恬澹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當時有利於日本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條件外,還有許多國內因素,比如日本是單一民族,有強烈的一致性和文化同質性,有學習外部文化的傳統,有統一的國內市場,識字率高以及有古老的天皇制即傳統的權威等。這些都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那什麼是最重要的呢?

最重要的因素是日本人的世界觀和現代意識相對成熟,武士所起的作用及日本社會結構的特性。首先,日本人的世界觀和現代意識相對成熟即啟蒙運動的作用,這是個關鍵因素。在從傳統向現代性轉變的過程中,西歐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進行社會革命和變革,這除了“第三等級”的興起和發揮作用外,關鍵的一點是在變革以前有一個深入人心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可以這樣說,當人們廣泛地接受一種新的價值觀和新思想的時候,他們就要做出變革社會的有力行動。同西歐社會發展的狀況相近,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經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深入人心的思想啟蒙運動。這場運動,雖然與西歐特別是法國革命前的思想啟蒙運動不能相比,但它的確是日本成功地進行社會變革和步入現代化的關鍵因素。

具有近代意義的日本的思想啟蒙運動源遠流長,它開始於16世紀與西方文明的最初接觸,到19世紀下半期進入高峰。與西方人的直接交往、翻譯事業的發展、蘭學的出現、辭典的出版、洋學研究機構的建立和洋校的設立等都為日本人的西化或現代化提供了良好條件。這一點,當時東亞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與日本相比。上述情況,使日本人在思想上日益開化,逐漸獲得啟蒙和覺醒。這種啟蒙和覺醒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日本人的地理觀和世界觀的轉變,即由中心感變為中空。在引入西方近代思想以前,日本人的世界觀和地理觀也是自我中心主義類型的,即中心感,不過,日本人的中心感沒有中國的“華夷”思想那麼激烈。中國人把日本人稱為“東夷”,而日本人則回敬說中國是“西夷”,在日本人眼裡,朝鮮、琉球、東南亞諸國及西方國家也是“夷狄”。那時,日本人的視野只在東亞範圍內。後來,隨著同西方近代科學和思想的接觸,日本人的地理觀和世界觀逐漸發生了向近代的轉變,開始從東亞文化傳統中解脫出來。他們逐漸認識到,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再把洋人稱作“南夷”,而叫作“紅毛”。

地理觀和世界觀的轉變至為重要,因為它能夠推動現代化,能夠促進社會變革,能使身處傳統環境中的人們冷靜、理性、客觀和科學地觀察與思考外部世界,發現當時西方國家發展的一般趨勢,並最終強化人們學習西方和進行變革的決心。第二個方面是文化價值觀的轉變。進入封建社會以後,日本人在文化價值觀上主要表現為嚮往中國文化,可以說中國文化是日本人開化和啟蒙的第一個思想體系。儘管這種文化要素給日本民族帶來了東方古典文明,但是無法使它跨入近代歷史,無法使它瞭解和認識近代世界。隨著西方文明向東亞的滲透,日本人開始認識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具體地說是傳統東方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價值觀開始發生轉變,向著西方和近代性轉變。最早促使日本人文化價值觀轉變的是醫學,即西方近代的以解剖學和實驗為基礎的醫學。

在早期,日本的醫學主要是中國醫學及其變種,以行醫經驗和陰陽平衡等樸素的辯證法為基礎,其最大的缺陷是缺乏現代意義的科學實驗。同中國人一樣,當時的日本醫生對人體的內部情況並不十分了解,甚至還有錯誤認識。西醫傳入日本後,日本醫生很快發現西醫書中的解剖圖與中國文獻的記載有所不符,於是發生了疑問。通過試驗和解剖,他們認識到西醫的理論是正確的。醫學上的轉變,使日本人的思想和視野豁然開朗,他們明顯地感到原有知識的貧乏,感到需要大規模接種西方文明。第三個方面是統一的民族和國家意識的覺醒。古代的日本,在接種中國官僚制文明以後,曾有過短暫的民族統一和帝制時期。由於是接種外來文明,也由於本土條件的不成熟性,這種民族統一和帝制在日本從未充分發展過。

約從9世紀開始,日本人的民族統一意識和中央集權國家體制意識便沉沉睡去。近代西方文明的衝擊,給日本提出了這樣的課題,即日本必須形成一個能夠順應和迎接這一衝擊的政治主體。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實現民族統一,建立中央集權制政體。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日本的志士們最終通過“王政復古”的形式建立了這樣一個政體,但這個帝國體制絕不是古老帝國的再版,當然也不可能是傳統的帝制,儘管它有傳統的外衣,因為它已被注入了現代性和現代文化要素。總的說,日本人的世界觀和現代意識相對成熟,是維新成功的基石。沒有這個成熟,就不會有維新的成功。明治維新成功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武士所起的作用。一切運動都需要能量,社會革命運動的推進,也必須聚集起足夠的社會力量,否則,就可能半途而廢甚至發生逆轉。

下級武士就是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它是一個軍事集團,是一個文化集團,還是一股革命勢力。作為地主武裝,在封建時代的中國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曾有過,但日本的封建武士是用“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的,他們以殺伐為榮,並勇於切腹自殺,這使他們養成了一種特別堅強的性格,其軍人的職業性和戰鬥性都高於其他國家的封建衛士。同時,日本的武士又是一個文化集團,學文習武是武士的兩大職責。長期以來,他們壟斷著日本文化,這又使他們比一般的封建衛士高出一籌。除此,日本的武士還是一股革命勢力。

由於國家財政困難,大量削減他們的俸祿,他們“恨主如仇”,產生了革命思想,並最早接受了歐洲的近代科學知識和資產階級政治思想。他們不僅具有忠誠、盡職、勇敢、榮譽感和視死如歸等傳統價值觀,而且具有開闊的視野,有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偉大抱負。先進的西方戰勝落後的東方是不可避免的,要打破常規,必須有一種強有力的社會力量,而日本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就是這種力量,他們能文能武、文武雙全,當革命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們便挺身而出,勇敢地擔負起革命的領導責任,成功地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明治維新成功的第三個重要因素,是日本社會結構的特性即分封制框架結構起了作用。

小編認為這三要素缺一不可,這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推動力,但也佩服日本人的果斷,以及吸收新的東西的能量。好了今天的歷史文化知識就分享到這裡,感謝各位閱讀,如果大家還有什麼見解都可以給小編留言評論。


小心飛


導語: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主要是日本統治階級內部上層有這個改革意向。如維新變法派主要大名長州山口縣,薩摩鹿兒島,土佐高知縣,肥前佐賀,長崎二個縣等四個諸侯。其次,幕府腐敗賣國引起中下層武士階層強烈不滿,這些武士向荷蘭學習西方文化和知識,形成改革維新中堅力量蘭學改革派。最後日本的民族性格就是永遠屈服強者,永遠向強者學習。

一,倒幕勢力形成,萌芽資本主義階層諸侯。從上而下改革維新,阻礙迎刃而解。

日本西南四藩鎮: 長州,薩摩,肥前,土佐。因為外貿萌芽資本主義和資本家,四大名本來與日本幕府矛盾多,以是新生的中下層資本家,工廠主,傾向維新的武士階層必然和四大名結盟,形成倒幕派。倒幕派正是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關鍵和主要策劃者,指揮者。1868年,長州藩高杉晉作策劃兵變,奪取長州政權,正式拉開了倒幕運動。

1867年,長州,薩摩二藩組成5000天皇軍,打起尊天皇的輿論口號,拉起清君側的大旗。正式武力倒幕。倒幕軍在京都與幕府軍1.6萬人激戰,幕府軍慘敗。1868年,幕府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江戶城。1869年,天皇軍攻佔北海道,日本全境統一在維新改革派手中。維新變法開始。

二,廢藩置縣,奉還版籍,中央集權。向西方積極學習。培植大財閥,進入資本主義。

1868年,天皇改江戶為東京。年號明治。明治維新正式啟動。下詔廢除傳統的士農工商人身依附制度,解放生產力,是為奉還版籍。然後廢藩置縣,徹底根除封建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為維新變法成功奠定了基礎。文化上全盤西化,鼓勵人民剪髮,穿西裝,學習西方文化知識。經濟私有化扶持政商大財閥。日本正式進入資本主義發展快車道。

最後總結: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在於資本主義萌芽,封建主義制度不是很牢固。同時新興資產階級可以掌握武裝力量消滅反對派。在有外敵入侵的危機下,有救國的愛國情懷。有強烈學習意識,不保守傳統。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0662088555999437"}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

那麼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可以成功?筆者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一、社會背景

日本明治維新前,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

二、領導力量

儘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鬥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對敵對舊勢力清掃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頒佈一系列改革措施

社會體制方面,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皇室親緣關係者改稱為“皇族”,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門客等改為“士族”,其他從事農工商職業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只是實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級間允許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級之分;為減輕因“版籍奉還”而連帶的財政負擔,政府通過公債補償形式,逐步收回華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祿;此外亦頒佈武士《廢刀令》,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曆,改用太陽曆計日(年號除外)。

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設立工部省管理工商業;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殖產興業)。

教育方面,設立文部省,頒佈教育改革法令—《學制》,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將全日本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箇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1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教育機關頒佈《考育敕語》,灌輸武士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有人認為此舉用意在於強化最高權力集中式的社會體系,進行軍國主義思想灌輸,為日後的對外擴張鋪路)。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

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佈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此外明治政府亦發展國營軍事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佔政府經費的30%~45%,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四、國際環境

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日本則已經聯合世界強國,並且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而在後期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雖說日本已經完成明治維新,但客觀上仍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總結

日本明治維新可以成功的原因在於:

  1. 改革前社會矛盾尖銳,人們渴望進行改革
  2. 資產階級懂得鬥爭策略,分階段完成了對敵對舊勢力清掃的任務
  3. 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頒佈一系列改革措施
  4. 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客觀上仍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CHEN趣史


日本1868年正式開始的明治維新的成功可以說是十九世紀後期東亞國際政治中的“黑天鵝”事件,是一場“意外的成功”。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把眼光放回當時的國際格局和日本的情況就不難理解了。

當時的世界是西方主導的殖民帝國時代,整個國際關係體系中,西方是主導力量,其餘的地方是附屬或者處於從屬西方、被影響的地區。就連強大的清王朝都成這個樣子了,日本同樣也好不到那裡去。因而,日本居然能通過明治維新成功擺脫這種附屬狀態已經是非常讓西方意外的事情了,更何況還成為西方的競爭對手。因而總的來說,這場明治維新非常的成功。

那為什麼日本能取得明治維新的成功呢?這是很多學者和歷史愛好者非常關注的一件事,因為當時更強大的清王朝都沒能成功。因而日本的成功就更有吸引力了。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得首先弄清楚明治維新的性質是什麼,這才能是正確的邏輯起點。

明治維新,本質上就是一場改革。但特殊之處在於這是一場爭取獨立與實現富強交叉的改革,是一場奪取了政權的武士階層依靠國家力量主導的改革。明白了這一點後這個問題就有思路了。既然本質上是一場改革,那麼根據歷史一般經驗共識,改革成功的關鍵要素取決於這麼幾個方面,而且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結果。

一是,改革時是否具備合適的土壤,主要是阻力的大小,也就是考慮內外部環境對改革的約束力問題,以及是否合適改革。

二是,改革領導層的決心和力量大小,也就是看改革者能用多大的力量去貫徹改革。

三是,改革本身措施的實施,包括改革的措施是否正確恰當,是否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用力是否準,操之過急還是穩中有進。

四是,能否對改革成果進行鞏固和強化。這點也很關鍵,就像取得一次考試成功後不能及時鞏固,恐怕不能長久維繫。

(補充一點)五是,日本這個民族特有的一種民族文化,即向先進文明學習的傳統。這點還是有必要做出說明的,否則是不能完全理解明治維新的成功。

以此建立邏輯框架,二林君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一、因素一:明治維新時的國內外環境——日本改革處於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中

(一) 國內環境因素分析

眾所周知,伴隨著明治維新開始的是日本國內“倒幕運動”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可以說這也是日本改革的一個重要前提。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對內階級矛盾激化,對外不斷的出賣國家利益,喪權辱國。面對這樣的國內外危機,帶有資產階級色彩的中下層武士開啟了“倒幕運動”。經過1868年戊辰戰爭的勝利,徹底結束了封建幕府的統治,為正在開啟的改革掃除了障礙。

而倒幕運動的主導力量武士階層是十分傾向於改革的。早在1867年他們就提出過“大政奉還、錄用人才、擴充海軍”等八大主張,史稱“船中八策”。而且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緩和國內矛盾,改革也是必須的。因此日本當時改革的阻力是很小的,國內改革的條件也相對來說成熟了。

改歷來之舊習,政權奉還朝廷,廣進天下之公議,仰承聖裁,同心協力,共保皇國。

(二) 國外環境因素分析

這一方面主要有兩個角度的作用。一是,當時正處於第一二次工業革命交替之際,老牌大國已經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了,其餘大國也相繼開啟自身的現代化建設。就連清朝也早就開啟了洋務運動。因此總的國際環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時代,這是歷史的潮流。其他 大國的工業化成就為日本接下來的改革提供了參考思路和基本的物質條件。

二是,西方大國對日本改革的相對容忍。就在戊辰戰爭中,列強就對日本的這一舉動持一種保留態度。1868年2月,英、法、美等幾個大國就宣佈對日本的戰爭保持局外中立。在日本開啟改革歷程後西方大國還積極接受日本的考察使團,向日本提供資金和技術。他們的打算是將日本進行改造後變成一個有力的資本市場。然而結果弄巧成拙了。因此總的來說西方大國對日本改革的干涉阻力不能說沒有,相對來說要少的多,清王朝就沒有這樣的好運了。這是日本當時所處的有利國際環境。

二、因素二:明治維新的領導者——擁有堅定的改革信念和保障改革的力量

明治維新是以天皇為總代表的武士階層力量推動的一場自上而下的國家戰略調整。

首先,改革的推動者是掌握了國家實際權力的政權領導者推動的,這樣可以保證其他亞國家力量不能阻止這場改革。比如在1877年,由於改革士族俸祿制度而引發了較大規模的叛亂,即所謂的“西南戰爭”。但最終在國家力量的打擊下,很快就平息了這場阻止改革的戰爭。

其次 改革者有堅定的信念走通改革的道路。這一點從兩個角度就可以印證。一是,就在倒幕運動進行的同時,1868年4月,天皇就頒佈了《五條誓文》,提出“破歷來之舊習”和“求知識於世界”等主張。由此可見統治者改革的堅定和急迫。二是,1871年為了更好的推行改革,日本政府派出了大規模、高級別的外交使團訪問西方發達國家。使團總共訪問了美國在內的12個西方國家。這些出訪的人有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重要的大臣。

由此可見日本政府的決心,他們勢必要將日本帶出被殖民、被壓迫的局面,想實現徹底的改變。

對於日本統治精英階層來說,這場“革命”的本意在於使日本民族擺脫了西方殖民的命運,避免了像清王朝那樣淪為西方列強的傀儡。

三、因素三:改革措施本身系統有效——明治維新成功的關鍵環節

在環境和條件均比較成熟的情況下,那麼決定一場改革是否能最終成功的重要環節就在於改革的措施本身是否科學合理有效了。就像考試前一切準備就緒後就看你臨場發揮的水平高低了。

日本的明治維新重的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是在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收縮國家權力。主要內容有“廢藩置縣”。這一措施是在1871年實行的。改革之後各府縣的長官由中央任命,原來的各藩知事則遷移到東京由中央政府供養。這樣日本建立起近代民族國家的行政體系,實現了政治上的統一。這點是繼續推進改革和保障穩定的關鍵一招。

二是在經濟上,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提升國家經濟實力。主要內容是“殖產興業”。這一點可以說是日本西化改革中一個獨特的創舉。由於不能像西方大國那樣資產階級是經過幾個世紀發展壯大起來的,靠日本國內資產階級自身的發展壯大很明顯是來不及了。因此由政府主導,仿造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先採用國家力量創辦近代企業,然後等差不多成熟後在無償或者以低成本的方式轉讓給資本家。

通過這種特別的發展模式,日本很快就誕生了一大批近代企業,也創造了一大批資產階級。可以說日本的資產階級是由政府創造出來的。

三是在改革社會方面,實行“社會西化”。主要體現在教育方面,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從小學堂到高等教育都採用西式教學。這樣培養了一大批懂近代科學技術的人才,而且政府花大代價投入教育,這一點一直延續到今天。社會生活方面,引進西方的生活模式,改革舊有的一些日本人生活方式。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精神中的那些核心理念依然保留下來了。消除社會等級歧視,不再是傳統的貴族、平民或職業之間的高低等級之分,這極大的有利於階層之間的流動。還比如西式婚禮、西式洋房等等。

四是軍事方面,仿造美英德等大國建立近代軍隊,尤其是海軍。日本仿造德國改革陸軍體系,仿造美國、英國等建立新式海軍。尤其在海軍的建設上,日本尤其重視。受《海權論》的影響和日本自身島國的特點,海軍建設是日本軍事改革的最核心內容。日本不惜花大代價到英國等去購買新式軍艦,聘請西方軍事教官訓練海軍。

以上是主要的改革措施,我們可以看見,這些改革措施是系統完備的,涉及到從國家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這樣,日本才能從頭到尾的實現“西化”,而不僅僅是某一個方面的改革。可以說措施系統、科學、有效。這是這場改革的關鍵所在。因為對比一下當時清王朝的“洋務運動”就知道了。清朝只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尤其是在軍事技術方面,其餘的基本上很少改變,是一場非常不徹底、不完善的改革。結果也就可想而知的了。

四、因素四:對改革成果從制度建設的高度進行鞏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日本的改革基本上都涉及到各方面了,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日本並沒有因此停止了繼續“西化”的步伐,它要做的就是通過制度建設對日本所取得的成就和措施進行定性和鞏固。這一點體現在1889年,日本憲政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件出臺了,即《大日本帝國憲法》。

這部憲法的出臺,直接表明日本不再會回到之前那種封建傳統社會了,而是朝著日本特色西方化前進。這一點對於日本改革成果的鞏固以及下一階段日本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提供了國家戰略發展的根本依據和前進道路。

日本所採取的措施可謂是完善有力,而且還在國家制度層面對日本的性質做了根本性的規定,這就保證了日本再也不會倒退了。“明治維新”到這可以說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直接的證據就是1895年甲午戰爭的勝利以及1905年日俄戰爭的勝利,日本不但強起來了,還“霸”起來了。

經過明治維新,日本成為東亞的新興強國,並逐步擺脫了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

五、不得不說的日本學習文化,這是思想上對明治維新成功的巨大貢獻。

日本,一個偏居東亞海島的島國,一個從來都是先進文明“附屬”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身上有一種特別的文化,那就是向最先進的文明學習,以改變自己的困境。這對於我們理解明治維新的成功很關鍵。

如果從文明的角度來看,日本的明治維新可以說就是一個向西方先進文明學習的過程。但這種學習又是一種保留的學習。日本不會丟棄自己的核心理念。如果讀過《菊與刀》的朋友們應該能認識到這一點。

由此我們不得不想到公元七世紀中期的時候,在日本也有一場事關民族前途的改革,即大化改新。這是一場仿效當時唐朝的制度、文化和生活的一次重要變革,日本由此也由落後的部落奴隸時代進入了封建社會。歷史是何其的相似,1200多年後,日本在面對民族危機的時候又向先進的西方文明學習。這兩次學習日本都成功了。足可見日本的學習能力之強。

為什麼說這個重要?對比一下當時的中國,為什麼不能學習西方的制度,全面西化呢?那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都是文明的中心,文明對自己的傳統文明有著深厚的自豪感和優越感,你想讓中國改變這種,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能夠的。這樣我們還是中國人嗎?但日本就不一樣了,他本來就沒有屬於自己優越的文明,他也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文明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他要做的就是再次學習以挽救自己的危亡。

說白了就一句話,日本的腦子能夠轉過這個彎來。這樣在面對改革的時候能很快適應。

六、總結一下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日本明治維新政策得當合理的原因,也有當時日本所處的有利國內外環境。這些都為日本的改革成功做出了“貢獻”。當然也有改革者堅定的信念和不斷的追求。最後是日本本身就是一個願意學習和接受先進文明的民族,有必要時,他可以再次向強大的文明學習。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成功了,他是亞洲唯一一個通過改革擺脫被西方殖民命運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從西方殖民中掙脫出來成為西方大國競爭者的國家。


二林說國關


明治維新是一場為了反抗歐美帝國主義侵略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革命。它的成功使當時的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實現了富國的目的, 併為日本之後的一系列殖民侵略戰爭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

外部原因

1、歐洲列強三足鼎立的互相牽制有利於日本進行改革

幾方勢力在歐洲以及亞洲特別是清朝國內的勢力較量, 引起當時清朝國內的諸如太平天國等組織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民族運動, 諸列強國家已經無暇顧及遠離亞洲大陸的日本國內進行的維新改革。這一現狀使得明治維新改革具備了不受干擾、相對安定的國際環境並最終取得成功的外部條件。

2、英國對西南雄藩的支持給日本提供成功經驗

英國對西南雄藩支持的明治天皇表達好感,在各方面給予支持。西南雄藩的改革成功給維新運動提供範本。

內部原因

1、統一穩定的國內環境

日本幕府政權被推翻後,新上任的明治政府在打壓一方不滿的士族勢力後使國內得到一段和平時期。

2、改簽條約,建立獨立國家

日本派代表團試圖改簽不平等條約,雖然改簽條約沒什麼進展,但是代表團看到國外的富強後決定回國使國家富強才能有改簽不平等條約的機會。

3、維新派掌握主權

日本代表團在回國後,形成了維新派,微信派掌握主權,大力發展改革。

4、改革符合國情

維新派的改革在各個方面考慮到本國國情,使改革得以成功推行。


Bcd說史


第一,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國家,一方面存在著作為中央政權機構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權政治體制的某些特徵;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領土又被分割為二百多個藩國,保留了由領主在自己藩國內實行統治的政治格局,每個藩的領主都擁有獨立的而且是世襲的軍政實權,因而潛伏著很大的離心力。由於一些藩國和幕府長期對立,甚至發生公開對抗,這就為革新勢力進行反對幕府的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較大的實權,終於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在幕府統治崩潰前,倒幕派已擁有較強的實力,如長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獨立的武裝力量──奇兵隊;反幕府的藩主還紛紛結成聯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別是民心所向,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的高漲,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也間接支持了倒幕鬥爭。幕府已處於內外交困、分崩離析、腐朽不堪的嚴重危機之中,在最後的決戰中,不堪一擊。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權以後,實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確立後,逐步進行政權建設,把原來以將軍為首的幕府領主階級的封建政權改造為以天皇為首、維新派下級武士為核心、代表資產階級與地主聯合專政的新政權,並通過一系列官制、機構的改革,使這個政權得到鞏固和健全。然後,由這個強有力的新政權來發布命令,逐步進行除舊佈新的各項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壓力,使它的國內改革能夠在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況下順利實現。


壁紙小二


明治維新運動是日本由弱變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為什麼可以成功?

一、強烈的民族危機意識,促使大多數日本人都希望通過改革和推翻幕府統治,實現國家富強和擺脫被西方國家殖民的目的。

19世紀中期,美國派軍艦強迫日本幕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開放通商口岸。英國、法國等國家也陸續強迫日本幕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大多數日本人都產生了強烈的民族危機意識,都希望進行改革和推翻幕府統治。

二、以長州,薩摩,土佐,肥前四個強藩為核心組建的倒幕派天皇軍擊敗幕府軍,迫使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投降,為明治天皇推動明治維新掃除障礙。

三、在掌握實權後,以明治天皇為代表的統治階級學習西方,進行全面改革的意志非常堅定。為表達改革的決心,日本明治天皇帶頭穿西裝、剪短髮。

四、明治天皇對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全面改革。

(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方面: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日本政府甚至直接出面扶持大資本家採礦辦廠等等。

(3)軍事方面:實行徵兵制,建立一支效忠天皇,直接聽從天皇指揮的近代軍隊。

(4)科技方面:大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引進西方設備。

(5)教育方面:全面學習西方國家的教育制度,在日本全國各地建立近代化學校。等等

五、日本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獲得鉅額賠款。這為日本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業提供了大量資金。

六、日本政府派遣多個考察團去歐美國家學習。他們認真學習西方國家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知識和經驗,為日本推動明治維新提供借鑑和參考。

七、19世紀後期,西方列強在東亞地區集中精力侵略中國。這使日本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在推行明治維新運動期間沒有遭受外國干涉和阻撓。

這些就是日本明治維新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日本通過推行明治維新運動,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寒松722


日本明治維新可以說改變了日本近代的歷史進程,同一時代的中國也開始了洋務運動,同樣是現代化改革運動,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命運,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案例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武士

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前的社會,國際環境

在十九世紀中葉,亞洲的大多數地區和國家都還在處於封建社會時期,而歐洲大多數國家已經從封建社會過渡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工業,經濟迅速發展。而日本還在處於德川幕府時代,這也是日本的最後一個幕府。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和中國一樣實施閉關鎖國政策,當時的日本只和相處了幾百的老領居,中國,朝鮮等國保持著外交,商貿關係,並且只能在固定區域通商,日本全面禁止外國的商人,平民進入日本,也禁止日本本國國民出國,修建遠洋船隻,閉關鎖國管制得比清朝還要嚴。

德川慶喜

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社會相對比較穩定,讓家庭作坊,手工業得到了發展,並出現了僱傭制度,這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標誌,而政府管控的封建社會經濟制度開始逐漸瓦解,商人階級在日本國內的力量不斷壯大,封建社會的舊制度成了對商人階級發展的主要制約,進而產生了變革的需求。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修·佩裡將艦隊開進了日本江戶,以武力脅迫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全面展開貿易,一年之後美日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並開放了通商港口,這不但對日本造成了強烈衝擊,也讓英,法等西方國家看到了機會,紛紛要求和日本通商。

黑船來航

“黑船來航”讓日本各階層的民眾意識到了日本的落後,即便在統治階級也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變革的必要和迫切。日本的武士階層成為了革新派的主要力量,開始號召恢復天皇權力,讓幕府讓權,全面展開變革,而日本藩國和幕府的一直存在的矛盾不斷激化,商人,武士,貴族,平民階層開始聯合到了一起,號召變革。

日本明治維新為何能夠成功?

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皇室和幕府是存在著矛盾的,皇室是沒有實權的,另外日本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實施幕藩體制,也就是幕府和地方

日本中下層武士
的藩國共同統治國家的一種封建制度,而幕府和地方藩國又存在著利益衝突,新崛起的勢力是商人階級,這群人又聯合了中下層武士,共同推動了“尊王攘夷”行動。

但是“尊王攘夷”行動,主要針對的是日本幕府和西方列強,而這個時候日本幕府還掌握實權,加上有西方列強支持,最後也導致了“尊王攘夷”行動的失敗,不過也因為此次行動的失敗,讓日本的一些先進分子意識到,必須要推翻德川幕府,這場行動開始發展成了倒幕運動。

1865年日本倒幕運動開始,到1877年9月西南戰爭結束,日本幕府時代就此結束,日本成為了一個實君立憲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事實上在1867年,德川幕府的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將權力交還給日本天皇后,日本天皇就逐漸掌控了國家政權,雖然實行的是君主立憲,但是實君立憲,日本天皇又有很大的權力。

大政奉還

在1869年日本開始實施明治維新時,日本天皇擁有很高的決策權,加上又有舊貴族,中下層武士,以及商人階級的支持,在推動明治維新的過程中,面對的阻力也少了很多,接著明治政府將地方劃分府,縣,削弱越來藩國,舊貴族的勢力,加強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這也給推動改革助力不少。

另外日本是全盤西化,從教育到經濟制度,甚至連軍事改革也全盤西化,這也非常的符合西方列強的需求,雖然在“黑船來航”事件後,西方列強也和日本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但是在促進日本推動明治維新的過程中,西方列強也對日本政府提供了很多幫助。

日本明治維新是同時從各個階層發動的一場變革運動,加上支持者眾多,而變革最主要的支持者日本天皇也掌握著實權,因此明治維新受到的阻力較小,變革也最終取得了成功。

明治天皇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日本明治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世界總體上還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侵略勢頭還沒有以後那麼猛烈,並且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們正忙著侵略中國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因而客觀上給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使很多東西得以操作起來。

首先,日本封建統治相對中國來說比較薄弱,因而倒幕派的實力能夠發展壯大;其次,倒幕派發展壯大以後推翻了幕府的腐敗統治,擁立明治天皇實行改革。

明治維新實行了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明治政府首先採取“奉還版籍”、“廢藩置縣”的措施,結束了日本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為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此後,明治政府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

其中:富國強兵,就是改革軍警制度,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國之本;殖產興業,就是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文明開化,就是學習西方文明,發展現代教育,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現代化人才。

由此,日本開啟了波瀾壯闊的脫亞入歐的路程。



人間分析者


1、特殊的地理環境及獨特的日本文化(易於接受外來文化的民族性格) 環海隔絕,給日本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就是島國文化特有的一種孤獨感。

環海封閉與孤獨感使日本民族不僅具有內向心理特徵,也有一種冒險,探索的精神。(而中國則面積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自然條件相差甚巨。

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區外,其他地方交通一般比較困難,所以,即使列強發動侵略戰爭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內陸仍然至為安全,絕少激起普遍的同仇敵愾的意念。

2、蘭學運動的啟蒙運動作用 , 所謂蘭學,是指日本人在與荷蘭人貿易或接觸後,煞費苦心地從荷蘭文書籍和百科全書中挖掘出來的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和學問,其涉及醫學、軍事、冶金、地理學、天文學等學科。為明治維新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3、武士階層的作用, 明治維新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即時人所謂的“志士”。他們在明治維新及其以後的日本歷史上發揮了重大作用。“志士們”具有近代西方強國的視野和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抱負,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進武器和體制建立起來的武裝力量。

擴展資料

一、積極影響

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二、歷史侷限性

1、雖然廢除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但隨著工業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極的一面逐漸顯現出來,農民生活貧困,嚴重影響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制約了工業發展。

2、出現了極端民族主義和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災難。

3、明治憲法頒佈後,藩閥長期以天皇名義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獲得民主權利。

4、推行愚民政策,灌輸天皇崇拜思想,強制民眾絕對服從天皇,為天皇盡忠賣命。

5、封建殘餘制約了日本的經濟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