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失败了??

陈焕锐


一个国家行政举措的成功或失败,根本还是看这个国家的国情。而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之所以会被放在一起比较,也是因为中日两国国情存在诸多相似。

首先,两国在改革以前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两国存在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和思想。这都成为阻碍两国发展的力量。

同时,中日两国这时候都遭到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破了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传统社会遭到资本主义文明的猛烈冲击。在这种混乱中出现了一批拥有较先进思想的人,他们或研究资本主义文化,或参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

而两国的改革过程中都存在对资本主义的学习,改革目标中都有西化的内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国的改革却拥有了看起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两国面临的阻碍和自身的实力不同。

日本封建社会发展程度并没有中国高。明治维新时,虽然是天皇主导,但这时候的天皇势力已不是传统的天皇、公卿势力。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推翻了幕府统治,倒幕大军中既有传统大名和武士,也有新兴资产阶级和地主。这使得后来明治维新大军,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任务,不得不在实践中努力追求发展新经济。

而中国不一样,洋务运动的主力军是传统势力中相对先进的一派,他们开展的洋务运动是在面对中国节节败退的不利局面时的一种挽救损失的手段。洋务派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展开活动。

就此而言,明治维新更顺应发展潮流,面临的内外阻力更小。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改革运动,受到国家掌权者的大力支持。而洋务运动只是社会一小部分人士的救亡运动,既得不到社会资源的倾斜,也影响不了全社会。

两国的改革就像是在种树,日本是动员全社会齐心协力种一颗大榕树,追求广泛的社会效益。而中国则是把老树的腐朽枝丫折去一点,嫁接上一些人带回来的资本主义枝条。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失败而明治维新成功,就是中国在更艰难的改革局面中采取了更无力的措施。最终两边结果一喜一忧。


邓海春


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失败了?

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期,面对西方工业列强的殖民侵略,东北亚几乎同时出现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一败一成,令人唏嘘,催人反思,予人启迪……

日本明治维新从1868年——19世纪末,中国的洋务运动从1861——19世纪末,两者都是自上而下、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自强新政,两者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的国际形势:西方列强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全球范围内展开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化、民主化即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

不同的国际环境:

西方工业列强集中精力侵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的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历史背景的相似之处:内忧外患……国门洞开,民族危机,专制统治,人民反抗,统治危机。……

历史背景的不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将军的军事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1868年),基本上扫除了改革障碍……

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阶层……天皇(傀儡)——将军(幕府,掌控实权)——大名(地方诸侯)——武士(幕府统治的拥护者)……形成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等级分明……

中国洋务运动受到强大的顽固势力的阻扰,慈禧太后掌控实权,虽然默许支持了洋务派但并不真心改革,只关心自身的权力利益……

中日社会环境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十分稳固,传统顽固势力更强大,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改革的阻力更大……整个体制的腐败程度更高……

比如: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的《海国图志》1842年出版后,在中国无人问津,几乎绝迹……却漂洋过海,在日本广为流传,几乎人手一册,虽有夸大,但是,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思想基础之一……

相对而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比中国的要发展一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这也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要比日本稳固的多,向近代社会转型也就困难的多……

目标目的的相似之处: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救亡图存,挽救巩固统治……

目标目的的不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不仅富国强兵,民族振兴,还要建立独立的近代化国家,发展资本主义,指导思想是和魂洋才,脱亚入欧……(虽然带有盲目西化的特征)

中国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挽救维护清王朝统治。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关键是维护业已腐朽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主体领导者的相似之处:都是当时统治集团的一部分……原有的统治者成为改革的领导者……

主体领导者素质的不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体领导者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倒幕派以及从事工商业的西南四强藩(大名),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中国缺乏相应的政治前提)


新政权的领导者,既有旧的传统思想,更具有近代化意识,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真正领路人,其指导思想是和魂洋才,脱亚入欧,适应了日本迈向近代化的时代需要……

当然,也使得日本明治维新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保留了近代天皇体制和武士道精神……

中国的洋务派是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为代表,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没有本质区别,都不具有真正的近代化意识,只不过是在维护君主专制的手段和方法上有差异而已

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也不过是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固守业已腐朽落后的专制体制是没有出路的……

当然,中体西用也具有历史进步性,有利于减少阻力,有利于西学传播,有利于近代化……

中国的洋务派最终也没能与后来的维新派相汇合,没能把君主专制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说明洋务派不是中国近代化的真正领导者……

中国洋务派的主要代表李鸿章主办洋务运动,功不可没……但是,在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时,却凭借政治权力禁止国人十年内创办类似的近代企业……

甲午战争中,手握实权的李鸿章,却为了一己私利,为了确保在清庭的地位,一再命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其错误的战略指导思想是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主要原因……

内容的相似之处: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建立一批近代企业,近代学校,翻译外国书报,增加自然科学知识,派遣留学生等……

内容措施的不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更加全面具体而且行之有效……

政治上,废旧建新……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废除武士特权,君主立宪(1889年,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殖产兴业……改革币制,统一货币,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技术设备,建立官办样版近代企业,建立近代交通通信事业,政府大力扶持私人企业……

文化上,文明开化,和魂洋才……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的文化,建立近代教育体系,实行中小学义务教育,大学近代教育等……

军事上,……军事改革,建立新式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武士道教育(忠义、尚武、孝忠天皇)

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等西化

日本明治维新中,政府大力创办近代企业,先是官办样板示范,在大力鼓励私人创办近代企业,甚至把官办企业低价转卖给私人,大力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族工业和民族经济发展……

中国洋务运动,以求强为旗号,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建立近代民用工业,……组建近代海军,南洋、北洋和福建水师,……建立新式学堂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相同的影响:近代化的起步……

不同的结局: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逐步摆脱了民族危机,发展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独立的近代强国……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了,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状况……

因此,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取决于国际环境、基本国情(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的差异,取决于改革的目标目的的差异,取决于改革内容深度、广度的差异……

更取决于主体领导者的素质和指导思想的不同……能否承担得起历史赋予的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迪……

顺应时代潮流,站在时代前列,面向世界,学习借鉴,近代化是多样化的,不能照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科教兴国,科学发展,和平崛起……




逛一逛3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区别?

历史环境

1853年美国佩里海军准将率黑船闯入日本东京湾的浦贺,当日本人看到这种铁甲舰不需要人工来摇桨,依靠蒸汽动力能够自由逆流航行,此时日本人知道自己与国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日本人开始下决心进行改革。

在日本明治天皇与倒幕派铲除德川幕府,1868年开始了影响日本历史的明治维新。

而同时期的中国也开始了洋务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存在着一样的历史环境,都是通过武力,被西方列强踢开闭关锁国的大门。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英国政府对对清政府的不满,在1840引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和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的失败告终。

接着在1860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足以看出清朝的腐败。为了挽救颓势,继续统治中国,清政府开始了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改革成效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达到制衡西方人的方法。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系列的近代工厂。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先后成立。短短几年内,中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大炮、弹药、枪械、水雷和蒸汽轮船的先进装备。

再此期间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些列学堂。

北洋海军的成立,是洋务运动的军事方面的最高成就。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意识到,强大的国防必须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为了与商人进行“商战”、“争利”,洋务派突出了“富强”的口号。

在洋务运动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所需的资金、燃料民用工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李鸿章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招商局仅仅开办了三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还将业务拓展到过外,打破了洋人在航运方面垄断的局势。

之后,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局、铁路的相继出现。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发展,1880年,左宗棠在兰州创办的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业的鼻祖。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造纸、印染、印刷、制药、玻璃等,都是在19世纪70、80年代创立起来的。

主要功绩:

新式企业

1.洋务派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属于新式企业

2.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的。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官办企业。

3.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投资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主要将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用劳动雇佣制,其本质上属于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strong><strong>


开办报刊

19世界70年代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国人创办了近20中报刊。除福州、厦门各地外,其余在上海、香港、广州和汉口。

洋务运动时期的报纸主要有《申报》、《万国公报》,两者均为该时期创刊。

其他的报纸有:1873年4月创刊的《西国近事汇编》、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等。

新式学堂

1862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和文祥首次创办“京师同文馆”,开创了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新篇章。

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学堂同文馆,(1866年后增设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堂),上海方言馆等。

2.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3.技术学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办学特点:与传统学堂相比,这些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译人才、技术人才、军事人才等。教学内容有西学,如西文、西艺等。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选派留学生

洋务时期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儿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福建船政学堂派遣了四期学堂学生赴欧留学。

翻译书籍

在洋务运动的35年里,文化出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及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官,是当时翻译西方书记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书籍走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并重,甚至后者占了上风。

京师同文馆翻译西方共36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万国公法》、《星柖指掌》、《富国策》。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官是晚清翻译数量最多、成绩最显著的机构。

明治维新:

文明开化

社会文化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停止使用阴历,改用太阳历。

殖产兴业

引进西方工业技术,设立工部局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制度,允许土地买卖,实行新的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在1882年建立日本中央银行。撤销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大兴教育

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资产阶级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一个大学,下设32个中学,每个中学下设210个小学区,每一个小学区设立一所小学。全国共计公立大学8所,中学245所,小学53760所。

教育机构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思想,为日本举国主义的扩张埋下了伏笔。

军事改革

在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编制。并在1972年颁布征兵制,凡是年龄达到20岁以上的男子必须服兵役。一般服兵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期一般服役及预备役增到3年及9年,总共12年。

社会司法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力、公路等。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横滨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的铁路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发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法,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自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允许其他宗教的存在,1873年取消基督教的禁令。

明治维新的成果

明治维新后,经过20年的发展,日本国力逐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到现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代表的是中央官员和地方实力派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欣为代表,地方上以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和左宗棠为主。

他们创办了军械局、船政总局等军事企业,学习西方技术,兴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目的主要是维护封建的统治,巩固清王朝的专制制度。

2.中国的落后很远是在于政治制度的落后腐朽,洋务运动的内容治标不治本,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不改变政治制度,不能实现国富民强。

2.洋务运动的失败是由于内部的腐朽和外部势力的挤压造成的。洋务运动的企业具有腐朽性,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是管理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浪费挥霍的现象。最终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用文章记录历史的缩影


现在看来,两国的反应速度差不多。给定火源,小锅快热,大锅慢热;给定西风,小国快变,大国慢变。中国反应很正常。

短期看,日本明治维新胜利了,中国洋务运动失败了。长期看,日本现代化过程不稳定,西化过了头,脱亚入欧,发动军国主义战争,1940年代前后走向狂躁,鸡蛋碰石头似地同时向中国、苏联,美国,印度,南亚,澳大利亚等几乎所有周遭国家开战。最后几乎亡了国。直到今天,日本还被人家驻军,是一个国土不完整的半主权国家。

在中长期视野上,反观中国,现代化过程相对稳健。虽然对西风冲击反应慢了一点(大尺度经济文化体使然),但是在随后几十年的内在冲突和艰难探索之后,不仅汲取了列强价值观中的合理部分,而且还汲取了当时人类最先进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发动了五四运动,形成了当时以年轻人为主体组成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一起,团结国人,顶住了学会列强坏毛病的日本灭国之攻,建立了新中国。在不到70年的时间,在10倍于日本国土,10倍于日本人口(不包括胡焕庸线以上西部人口和西部面积)的规模上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21世纪的产业全覆盖国民经济体系,确实是日本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丰功伟绩。今天,中国正在走向通向世界第一大国的康庄大道上,而日本,基本上要回到汉唐时代的二三流国际地位了。

小国不必张狂,大国不必自殇。一小部分小脑袋学问人,简单比较两国情况,横截两国发展周期,打开通向错误结论的大门。我人,不必为日本人的成果而心理自卑!


曹和平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中国晚清未走上富国强兵的改革道路,原因有二:1、天朝心态。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长期领先于全世界,长达一千好几百年,形成了天朝心态,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视世界各国各族为“蛮夷”,不屑于对外学习,认为那是“以夷变夏”,亡国之行。即使明中叶以后已开始落后,晚清不断挨打,丧师失地、割地赔款,一时之间固有心态也很难改变。改革阻力极大。2、满汉矛盾。满清统治者口头宣称“满汉一体”,骨子里却以征服者和统治者自居,观其联合蒙藏,共同压迫华夏;封闭东北,禁止开发;允满臣自称“奴才”却不允汉臣如此自称。就可见一斑。故满清统治者抗拒改革,认为“改亦亡不改亦亡,改速亡不改缓亡”。到最后发展到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事实上就是走向了旧侵略者与新侵略者相互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丧心病狂的国策。中国在满清统治下走向民主、自由、富强的道路被完全断绝。孙中山的革命党被迫走上革命的道路,花巨大代价,将满清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国家分裂、内乱频仍,差距已然拉开,机遇已经失去,后人只能徒呼呵呵了。


pingwen789


这是一个提问简略,但回答起来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历史问题。

换个方法问也就是:“为什么日本成功实现了近代化,而中国却失败了?”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作为切入点:两国具体国情、中日民族性、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

先是对清朝的分析:

首先,不可否认的一点是:

①近代中国的衰落具有绝对必然性。我们看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就有关于文明过程的阐释。每一个文明都有其诞生、发展、演化然后衰落甚至灭亡的过程。 中国封建王朝,千年专制,一代又一代的改朝换代实际上只是“低水平复制”,接连不断的混战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本就脆弱无比的小农经济就在这无尽的轮回里不断地重复着“复苏-发展-毁灭”的过程。以至于外国有学者提出了“中国停滞论”,虽然有失偏颇,但全然不无道理。夫大厦之将倾,独木难支。同时期的日本比中国人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和认知。日本著名间谍荒尾精曾在《复命书》中写道:“窃观清国内治之现状,已承二百余年之积弊,上下已达腐败之极...官吏逞私,祖宗建国之基础几近倾颓...”近代中国走向衰落的原因极其深厚,种种因素造成500多年来中国积重难返,尾大不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代清朝根本不具备成功实现改革崛起的社会条件。在虎狼横行的近代世界,清朝依然固步自封,绝不肯在封建专制的根基上挪动一步,清国也只能进行低端的近代化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洋务运动”只学习引进了西方列强的先进科技和军事技术,1851年-1864年正直太平天国暴乱,李鸿章和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对于引进洋枪洋炮也都曾坦言:“以助资剿,甚为得力”。

一开始统治者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拥有洋鬼子的坚船利炮就能保我大清永生永续了,这种肤浅而愚蠢的观点只能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厢情愿,殊不知一国的强大,还是思想的强大,国民的强大。是近代意识与雄厚国力的紧密结合。清朝统治者目空一切地从文化的制高点上对西方作出所谓评判,自作聪明地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解析成“体与用”、“本与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永远没有一颗向西方讨教学问的真挚之心,这造成的后果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极具灾难性。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场场侵略战争,鲸吞蚕食中国领土,人民苦不堪言,满清权贵照样可以挥霍无度,花天酒地。反过来看,日本明治维新和清朝洋务运动的差距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②从民族问题来看,这个比较敏感。据统计,1842-1850年全国各族人民发动的起义和暴 乱不下百起。西藏和新疆的情况也非常复杂,列强同时期也加强了对清朝边境地区的渗透和侵蚀。俄罗斯帝国分别在1858年和1860年吞并清朝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后又强迫清政府强签订一系列割地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勒索清朝西北44万平方公里土地。1888年2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此类事件数不胜数。宗教、民族和阶级的矛盾同时激化,纠缠不清,贻害无穷。清朝的民众是没有国家概念的,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更何况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诞生本来就是畸形的,因为这个民族主义自产生起,就不得不面对着一个根本性的结构矛盾:满汉根深蒂固的矛盾。

话说回来,清朝也没有一支统一编制的军队在战争时可用以发挥作用,淮军、湘军的崛起正是汉族地主官僚的勃兴。说到底,这个国家,到底为谁而存,为谁而战?在那个分崩离析、国事糜烂的时代,清朝被民族问题—这个天生的沟壑挡得寸步不前,弄的焦头烂额。中国比同在维新的日本承担着更加沉重的包袱,面临着远比日本严峻的局势。

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めいじいしん」、是一场彻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改革运动。浅显地谈,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日本彻底推翻了封建幕府,(即倒幕运动)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天皇制的明治政府。以天皇为最高国家元首,凝聚国家意识。将封建政权从国家的土壤上根除,是实现近代化的制度层面的大前提,走上强国之路首先就要解决政治问题。(像清朝那样不伦不类的半吊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②日本明治时代涌现出一大批奋勇当先的维新志士和精英人才。国民意识的率先觉醒。举国上下发奋为雄、激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近代日本的国民意识、民族主义之凝聚力、统摄力在世界上都极为罕见。日本国民懂得国家的处境,明治时代的他们对国家深沉的热爱。同时期日本比亚洲任何一个国家政权有着对世界形势的高度敏感性和洞察力。1887年时任日本参谋本部陆军部第二局局长的小川又次写出了著名的《清国征讨方略》,他明确而深刻地指出:“今日乃豺狼世界,完全不能以道理、信义交往。最紧要者,莫过于研究断然进取方略,谋求国运隆盛。”此前二十年日本各界人士对世界形势作出类似的看法更是不胜枚举。这体现了日本民族的高度危机感,日本人更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义无反顾地走上西化之路。在日本享有盛誉的历史作家司马辽太郎在其代表作《坂上之云》中就写到“这个时代的光明正是来自于那种乐天主义”,开篇更是感叹“多么小的一个国家啊!正迎来了他的开化期!”“这个新晋国家的人民们怀着少年般的希望去建设这个国家,实现近代化是他们的夙愿。”


那一大批在明治时代涌现出的仁人志士永远彪炳史册。倒幕斗士西乡隆盛、著名教育家木户孝允、“东方俾斯麦”大久保利通、近代企业家涩泽荣一、被誉为“东方伏尔泰”的卓越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等等。军方可以说是最能体现精英“井喷”现象:日本近代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日本近代陆军之父山县有朋、日本第一位首相父伊藤博文、陆军司令大山岩、日俄战争时期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天才参谋秋山真之、日本近代骑兵之父秋山好古(真之的哥哥)、联合舰队参谋长岛村速雄、著名外交家陆奥宗光、森有礼、小村寿太郎、井上馨。数不胜数。虽然对中国来说他们可能是早期对华侵略的元凶,但撇开民族大义,他们是使日本走上崛起之路的第一代伟大拓荒者。他们为日本实现国家近代化的艰辛努力便是明治维新的所有缩影,他们是明治的功臣。(二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日本丧心病狂的变异,读者大人们千万不要理解为我给日本军国唱赞歌,在此要表达的仅仅是对明治时代的真实感受)一个国家的强大总有他客观的原因,小小的日本能在这豺狼横行、弱肉强食的时代陡然崛起,屹立于东亚,跻身世界帝国列强,仔细想想,是不是可感可佩?



冰野秋堂


很简单,日本明治维新的前提是,日本的执政政权是由主体民族组成的,可以做到团结绝大多数人。而满清的本质就是异族殖民,它搞维新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持其堕落腐朽的殖民统治,根本不可能得到主体民族支持,天然站在中国的对立面,可以看到当汉族开明的地主阶级在积极学习、推行变法时,满清贵族则是从拖后腿到直接武力破坏,慈禧太后说出了大实话“变法则大清亡,不变法则中国亡但我八旗依然是主子”,所以要救中国必须先灭满清,满清这种异族殖民统治根本不可能通过变法来进入近代社会。在满清没灭亡前,中国不管怎么学习、引进技术,社会环境和生产力都是死水一潭、不断衰退,满清灭亡后即使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整个社会也迎来了大变革,很快五四运动就爆发了,社会上新思想和学潮层出不穷。


泡泡鱼253721686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其实就是两份成绩单,甲午中日战争就是考试,考察官就是当时世界霸主大英帝国。1894年战争后,1902年英国就和胜者日本结盟,中国则进一步坠入深渊。为何清廷的改革就败了?而日本就胜了?基本同一时间向西方学习的学生,成绩怎么相差这么多呢?


首先看两位学生的学习目标,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即由晚清著名学者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其侵略;日本自“黑船事件”后倒幕运动,随后开国,日本著名思想家福田谕吉则提出著名的“脱亚入欧”论,更早时期的思想家佐藤信渊则提出“征服支那论”。对比一下,哪位学生学习目标更远大?一个只求自保,一个则寻求入侵,就像下象棋,往往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当然侵略都是非正义的,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国家被肢解或被灭现象很常见的情况下,日本的求学动机当然更容易学好!



其次,两位学生的学习深入程度。中国没有第一次鸦片战争打醒,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统治阶级已意识到不改革就得完蛋,地方大员曾、李、左、张遂开始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即不危急统治阶级下的改良以具备抵抗西方当然主要是军工及辅助民用方面,建立四大军工厂包括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左宗棠创建的福州船政局;民用方面,江南轮船局、汉阳铁厂、江南织布总局等。咋一看,既有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即纺织等轻工业,又有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即钢铁、大型运输等重工业,学的有模有样,但大多基本是止步于拿来主义;再看看日本明治维新,日本同样提倡军工业,但除了西方求学,还在国内建立陆军、海军学校,在数学、物理学好后当学习射击、航海等课程。可见相对于中国,日本对西方技术更会分辨学什么?如何学?毕竟日本曾经学习中国先进文明上千年,都学出精了,当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时同样善于发现、创新。


其实,在统一德意志举足轻重的俾斯麦在甲午战争二、三十年前已判断出谁是好学生,谁是差学生,并预测两国交战,清朝必败!日本学生深究各种学术、技术原理,带回去如何改造?而中国学生则问谁的船好,谁的炮强,买回去得了!

综上,洋务运动失败、明治维新成功的标志即中日甲午战争清朝的战败是历史的必然。但洋务运动并不是一无是处,毕竟是经济近代化的开端,也许会留有一些启示!

我是历史小玩家,关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速删。谢谢!


罗西小南多


因为满清政权的性质!满清政权始终是以维护旗人的特权统治地位为基础的,汉人是这个政权的最大的防范对象。“汉人强,满人必亡”,这是满人的内心最真实写照。它并不代表这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如果在中原失败,他们”幽燕非故国,长啸返辽东“”!理解了这个事实,就可以理解清末那么多匪夷所思,令人费解的各种事件了。日本则不同,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上到下团结一致!中学教科书的观点是日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最主要的是制度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满清则没有涉及制度。这样说也对,因为一旦制度改革,那就等于放弃了满人的统治地位。但是也有说不通的地方,比如拿破仑在法国建立了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军事文化都很先进,还是败给了封建国家的俄罗斯。满人视汉人如猪狗牛羊,既鄙视又残酷剥削,四万万汉人同胞在野蛮统治下既愚昧又麻木!洪秀全把满清皇帝视作阎罗妖,孙中山坚决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都是认清了满清政权的性质!只有坚决革命,彻底推翻它,中国才有希望!


日月重回


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全部失败,日本文人们的震惊甚至大于中国:

中国怎么可能如此糟糕?

他们来中国考察。以为是苏轼范仲淹,却是西门庆和珅。以为是唐宗宋祖,却是宋江李逵。以为是张巡岳飞,却是贾似道。

没有制度,经济发展等于0,甚至资源逆向配置、贫富逆向分化、道德逆向激励。

所以,没有明治维新、洋务运动不过加速大清灭亡。

没有文化、制度建设等于0,甚至制度选择性接轨、官员执政者土匪化、人民流氓化。

所以,没有日式官风民风、明治维新等于0。同样是美军导入的制度日本菲律宾的成就截然不同。同样是英国制度,新加坡香港远比马拉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高明。

如果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还是宋朝,如果领导洋务运动的是大宋官员,执行洋务运动的是大宋子民,中国的变革一定超过明治维新!

日本之所以以明治维新脱亚入欧,也不过是因为,它没有经历元明清,它停留在宋朝了。

文化既已面目全非,夫复何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