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生活在关中的羌、氐胡人是什么时候进入关中定居的?有何依据?

云星午夜


两汉时期,原本生活于今青海河湟地区的羌族与甘南、陕西南、川西北交界的氐族,是何时迁徙定居于关中大地的呢?答曰主要是在东汉时期。

羌人为中国古代西部一古老的游牧部族,青海河湟地区系其发源地之一。西汉初,群羌臣服匈奴,汉军击破匈奴后,其所居区域遂纳入西汉统辖范围;羌人同西汉王朝的关系是时战时和,和战无常。汉景帝时期,居住在湟水流域的一部羌人因不堪匈奴奴役,请求内附,汉廷遂将其安置于今甘南岷县,临洮县一带,与汉人杂居。汉武帝击败匈奴后,顺便击破作乱的先零部羌人,迁其到青海一带居住,置护羌校尉统领之。汉宣帝时期,羌人复渡过湟水为患,被汉军击降,汉廷置金城属国(治今甘肃兰州市西)安置降羌。

东汉初年,光武帝雄才大略,将良兵强,在扫荡群雄的同时,也狠狠教训了屡屡作乱的先零、参狼等羌种,并将降附的羌人内迁到陕甘一带分散安置下来。移居到陇西、汉阳(今甘肃甘谷县)、金城的羌人称西羌;安置于安定(今甘肃镇原县)、北地(今陕西泾阳县西北)、西河(今山西吕梁市)、上郡(今陕西澄城县)、三辅(今陕西渭水流域,陕西中部)一带的羌人称东羌。

氐族与羌族属于同源而异流(有的学者不赞同此说,认为是两个不同民族),故常将羌氐合称。汉代,氐族的聚居区主要在武都郡(今甘肃成县西)、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县,后移陇西县)、阴平郡(今甘肃文县西北)等地,即今甘肃东南一带。汉武帝时,部分氐人迁至关中汧水、陇山之间。汉献帝末年,刘备、曹操争汉中,万余户、五万多氐人被迁徙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汧(今陕西陇县东南)、雍(今陕西凤翔县西南)等关中地区安置。曹魏时期,三千余落(户)及六千余氐人被迁入关中。

羌、氐二部族定居关中是有个渐进东移的过程的,即逐步由西偏迁徙至青海东,再徙至甘东南一带,部分羌、氐复进一步内迁至关中。朝廷内迁羌、氐与匈奴、鲜卑、羯等降附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杂处,意在分散其力量、改变其习性,便于地方官府管理与监控,防其生乱。然凡事有利必有弊,政局稳定天下太平,降附内迁的各少数民族会规规矩矩、无有异动;一旦时局动荡,混乱频起,内迁的各少数民族便会借势而起,各部族首领举族起兵作乱,造成的危害会比在边地大上十倍、百倍。西晋末年,司马氏皇族内乱内战,内迁的各少数民族便趁势而起,群雄逐鹿,为此开启了“五胡乱华”、异族入主中原的混战时代。汉族的统治第一次退出中原,少数民族成了中原的绝对主角。


风光艺境


先说氐人。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活动中心在兴国城(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兴国氐王阿贵,活动中心仇池山(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南)的百顷氐王杨千万,追随凉州军阀、偏将军、都亭侯马超起兵反抗曹操。建安十九年(214),夏侯渊讨伐韩遂,乘胜围攻兴国,阿贵不敌夏侯渊,被曹军攻灭。杨千万率众投马超,并随马超南下蜀地投奔刘备。其部落不能离开者都投降了曹操,曹操对被归附的氐人区别对待,其中所谓“前后两端者”,被安置于扶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美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北),

也就是说,东汉末年就有大批氐人在关中落脚。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及周边政治势力及国际环境示意地图)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至汉中,当时夏侯渊已经在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曹操认为氐人聚居的武都(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孤悬偏远之地,唯恐氐人部落被刘备集团所利用,遂令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迁徙氐人5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二郡界内。未几,刘备占领汉中,进逼下辩(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境内),魏武都太守杨阜又受命前后迁徙武都汉民、氐、傁(一种观点认为氐傁是连在一起的一个词汇)10000余户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雍(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西南)、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南安(管辖区域为今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东部和定西市、天水市武山县一带)等郡县之内。从建安二十五年(220)到曹魏正始元年(240),武都郡的氐人被强制迁徙或归附曹魏者又有3000余落及6000余人,被安置于关中。

因而,经过从东汉末年到曹魏年间的这一系列的主动归附和被动迁徙,到魏晋时期,氐人除原在武都、阴平(今甘肃陇南市文县西北)二郡之外,又在关中的一些郡县形成与汉人及其它各族交错杂处的聚居区,其中最主要的聚居区域就是以京兆、扶风、始平三郡为中心,特别以扶风郡为多,集中在雍(今日地望见前)、美阳(今日地望见前)、隃麋(今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东)等县。

总之,西晋末年生活在关中的氐人是在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到曹魏正始年间进入关中定居的。

再说羌人。

(汉归义羌王金印印文)

羌人是一个历史悠久、范围广泛的民族概念,在这里,我们需要把传说中的炎帝之羌、商周之际之羌、春秋战国之际之羌、当下少数民族的羌族和本问题的羌人概念做一定程度上的必要区分。

(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王明珂教授以一个古老的华夏边缘—— 羌族——说明华夏的成长历程)

《说文解字》说:

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这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是中原人对所谓西戎的总称,和本问题涉及的羌人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这里说的羌人是这个概念的子集,不包括从周时开始与周的关系密切羌之别种“姜”等大量的融入中原民族的羌人。

(汉朝时期周边政治势力及国际环境示意地图)

从汉代开始,大量归附中原王朝的羌人一批批地内迁,从而从地域上分为东羌和西羌,进入中原的“东羌”附居于塞内而与汉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私有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农耕文明状态。

西晋官员江统曾经在其著名政论《徙戎论》中如是说:

建武中,以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于关中,居冯翊、河东空地,而与华人杂处。

可见羌人迁徙到关中比较重要的一次发生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具体可能是建武十三年(37)马援以陇西太守的身份平定武都参狼羌之后。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关中之羌大多属于东羌,其自我民族认同也已经逐渐淡漠。

在西晋末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羌人,主要还是相当数量的部族居于河湟(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陇右(陇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一带被称为“西羌”的部族,如后来建立后秦的姚氏酋长世家,就是南安羌人,比如姚弋仲(280―352)、姚襄(331-357)、姚苌(329年 -393),就都是南安赤亭(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梁家营村红崖山)人。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的草堂寺即始建于其统治者是羌人的后秦统治时期,是我国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

总之,羌人进入关中时间比起氐人更早,这部分羌人与中原原有民族融合程度较高,并非永嘉年间起事搅动天下的主力。


谈古论金


羌族和氐族的原始分布

羌人在汉代以前居住在西北地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即现在的河西走廊西南部。当时羌人已经定居或者半定居,形成了氏族组织和部落集团,有部落首领,生产方式已经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善于修建水利社会灌溉,会用铁、有骑兵。

氐人在汉代以前居住在西部地区,《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冉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根据汪宁生的研究, 冉是汉代的汶山郡,在现在四川的茂县以北。当时氐人已经定居或者半定居,有部落首领,尚青色,善于种麻,会织布,生产方式以农业畜牧业为主。

西汉历史地图,点击大图可以看到羌、氐当时居住的地区。


羌族和氐族的内迁

汉代局势稳定之后,开始向西开拓。

汉武帝派李息率大军西进击败羌人,设置护羌都尉统治羌地。羌人开始迁徙到甘肃河西地区,从事耕种垦殖。汉光武帝时期,马援击败羌人,开始把羌人内迁到关中;汉明帝时期,窦固与马武再次击败羌人,又迁徙到关中一部分。

汉武帝时期,夺氐人地设置武都郡,导致氐人大部分内迁,部分氐人迁徙到关中。受汉文化影响,氐汉差别日渐缩小;还有一部分避居深山。三国时期,曹魏也将部分氐人迁至关中。

到了西晋末年,战乱不休,人们的生产生活遭到破坏,于是就逃离了家乡开始流亡。由于当时很多少数民族被卖为奴隶,所以也一起开始逃亡,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流民”。因为在流亡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交织,后来流民纷纷起义,很多少数民族是这时期进入关中的。

西晋历史地图,当时北方和四川民族混居情况十分普遍


需要说明的是。在汉代之前,羌人在周、春秋战国时期,还曾被迁徙到中原。所以也许在汉代之前,就有羌人抵达了关中。


螺旋真理


你想问的事情就好像问公元前250年8月27日你的祖宗中午是在打猎还是在干劳役,遥远的历史细节问题的刨根问底有什么意义。有何实用?历史对我们最重要的不是人口的迁移,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所代表的意义和警示。以史为鉴,不是让你追着打破砂锅问到底还问砂锅是啥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