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陕西的陕北、关中、陕南差异如此之大,为何硬生生被合为一个省?

小好刚刚好


“陕西的陕北、关中、陕南差异如此之大,为何硬生生被合为一个省?”——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中国一省,土地面积和人口常常抵得过海外一国,面积通常逾10万平方公里(即两个半荷兰),人口通常数以千万计,甚至近亿;要求这样大一块土地、这么多人口方言、风俗、地理、气候完全一样,显然是不合理的。


其次,由于陕北历史上千百年间一直被视为关中屏障,行政区划上(不管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还是后来的郡县)也长期被视为一体的大区,而且,陕北贫瘠,无法单独设省,周边地区也没有比关中更合适的承载地区,所以,关中、陕北划入一省,天然合理。


第三,陕西省内关中、陕北、陕南(汉中)三大块中,真正差别大的存在与陕南(汉中)与关中、陕北之间,因为中国大陆地理南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关中、陕北在秦岭—淮河线以北,属于北方;陕南(汉中)在秦岭—淮河线以南,属于南方。从方言、风俗来看,陕南(汉中)与关中和陕北的差别也非常大,而是更接近四川盆地。为什么要跨越地理南北分界线和秦岭崇山峻岭、无视方言风俗差异将陕南(汉中)划入陕西省,源于划分国内政区的“区域制衡”原则。


在《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一书和其它多篇论文中,我提出并详细论述了“区域制衡”原则,这一思路实际上是中国数千年探索实践总结出来的,简而言之:



一国要想长久保持统一,其国内行政区划分应充分考虑区域制衡原则,即任何一个一级行政区(省、州、邦)企图分离叛乱时,中央政府都能从毗邻地区方便地扼住其咽喉而实施镇压;任何一个一级行政区分离后都会在经济上蒙受重创,难以独存。正如制定法律的基本思路不能是假设人人都是自律的圣人,而必须着眼于使其不能、不敢作恶;一个大国行政区划设置也必须着眼于使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不敢寻求分裂。


从上述原则出发,审视汉中行政归属:如果将汉中和四川盆地划入同一省份,一旦四川当权者与北方的中央政权分离而割据或对抗,就可以轻易堵塞艰险难行的蜀道,阻击来自北方的中央政府军队。将汉中划入陕西省之后,一旦四川发生叛乱,已经掌握了汉中的中央政府平叛军队进军成都平原平叛就会轻易许多。同时,这样的格局又会有效威慑、遏制掌握四川当权者潜在的叛乱割据意图。正因为如此,自从汉中划入陕西省后,再未发生过四川地方政府主动叛乱的事情,更未形成割据四川数十年的割据政权。


所以,这一行政区划安排显示了中国先人的智慧。


梅新育


将不同风俗文化的地域整合为一个省,在古代是为了防止地方造反

在元代以前,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是根据地形划分的。这样以山川河流为界限便于地方管理,像是今天的福建和江西就是以武夷山作为边界的。

相同地理区域的人在语言、风俗、环境上都比较相似,认同感较高,治理上也可以因地制宜,便捷许多。

(北宋的陕西叫“秦凤路”,其辖区大体还都在秦岭以北)

不过这种情况到了元代发生了重大改变。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相对于之后满清,元代蒙古人的汉化程度更低,对汉人也更加的残暴。

作为异族统治者蒙古人当然害怕汉人聚众造反闹事,为此在日常对汉人做了极大的限制。比如不许汉人结社,不许汉人习武,不许汉人私藏弓箭等兵器。

除此以外,在地方行政划分上蒙古人也是绞尽脑汁。

为此蒙古人想了一个不错注意,就是打破以前按照地理环境划分行政区域的传统,故意将不同风俗的地域杂糅为一个省。以此达到省内互相牵制的目的,防止地方造反。

(今天的陕西辖区已经越国秦岭)

此后,明清两朝也都沿用了这一做法,只是初衷不同。

作为征服王朝,元、清的目的是为了加剧省内内耗,防止汉人利用地形优势割据一方。而明朝的想法则是弥合南北差异,促进国族和睦。

时至今日不光是陕西一省,河南、江苏、安徽、四川、新疆都是融合了不同地域而组成的。像是四川东部地区和西部藏区,简直就是两个世界,而这一现象最明显的就是江苏省了。

像是苏南的苏州是温婉精致的南国风情,而苏北的徐州则是豪爽敞亮的北国做派,至于南京嘛,都快成了徽京了。

(江苏应该是今天最“人格分裂”的省份了)


千佛山车神


来人呐!把这个分裂陕西的哈怂拖出去!

开个玩笑,新社会了,尽管我觉得你是一个怂娃,也是不能动私刑的,何况,我是个文人,读书人怎么能随便动手呢?拿我的金丝大环刀来!

你说的这个“硬生生”,让我这个读了很多书的人也很费解,哪里硬了?明明是自然形成的好吗?


1.自古陕北和关中一代就是陕西的地盘,周王朝一开始就在宝鸡一代活动,后来入住关中,现在的宝鸡和关中一代都是中央政权的统辖地。


2.秦朝就更不用说了,秦都咸阳,渭水汉水一代,包括陕南的汉中、安康地区都是秦国属地。当然当时还没有陕西的名称,可这片区域是属于一个统一的政权。


3.到了汉代划分九州,其中的朔方就是中央政权所在地,包括了今天的陕北、关中和陕南一部分。


4.唐朝的关内道包括今天的陕北和关中,与此相连的南山道则包含了陕南地区。宋朝的变化也不大,基本上陕北和关中地区还是连在一片。


5.明朝已经出现了陕西府,包括今天的陕北和关中以及陕南的一部分地区。


6.清朝,我大陕西秦俑的完整版图已经形成。


新中国只是延续了各个省区的自然疆界,保留历史的范围,怎么到您这就成了硬生生了?难道要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哪里想要点哪里?您当这是点菜还是小霸王学习机啊?


符号帝国


陕北、关中、陕南,是三个差别很大的地理区。

陕西省分层设色地形图

陕北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塬、梁、峁遍布,放眼满目苍茫关中是盆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陕南与南边的四川盆地在气候和景观上更为接近,因处于秦岭淮河之南,气候温润,满目青翠。

至唐代,陕西目前的三个区域还是处于分辖状态。

陕南属于山南道,关中归于京畿道,陕北归属关内道。

这是比较符合地理环境的划分方法。这也是唐代行政区划的一个典型特征——依照山川形便,按不同的地理风俗区进行区划设置。这样划区的一个优势就是,减少管理成本。

而到了宋代,因为定都开封,关中失去了京畿的地位。

此时的陕西被作为一个与西夏对峙的重要军事区,把关中与陕北连成一片,利用关中的农业储备,加上陕北的战马资源与广阔的战略纵深,以防御西夏。

而到了元代,设陕西行省,将位于陕南的汉中也划入陕西。

这是目前陕西三区整个成一个省级区划的开端。也反应出元代行政区划的一个典型特征——犬牙交错。这样划区也有一个优势,打破山川之隔,防止形成地方割据。

元代陕西行省

为何这三个地方会被整合到一个行政区划呢?

一、关中与陕北在战略上是一体的。

陕西作为中央政府应对游牧势力的前沿阵地,需要关中与陕北合为一体,统一调度其粮草、兵马,协同指挥。以广阔的战略纵深应对快速机动的游牧骑兵。河套离关中看似遥远,但时快马三天即可由河套之地奇袭关中,因此榆林就是关中的北大门。秦始皇为提防来自北方的游牧势力威胁,不仅北筑长城,还修了从关中直达蒙地的秦直道,就是在战略上将关中陕北连为一体。李自成山海关兵败后,一路退守关中,清军分两路叩关,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尚可喜等军从大同向榆林进兵,然后,从陕北南下西安,李自成不得不亲自带兵阻挡清军南下之铁蹄。

二、汉中盆地划入陕西,是打破蜀地四塞的重要手段。

汉中是四川盆地的北大门,如果将汉中划入四川,就像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一样,以秦岭为界,形成割据势力。若将汉中划入陕西,则四川盆地闭塞之国就被打开了北大门,蜀地就不能轻易闹独立。

综上可知,虽然陕西的陕北、关中、陕南差异巨大,但是还是需要在战略上考虑,将其合为一个省。虽然增加了治理成本和难度,但是减少了割据分裂对中央王朝的威胁。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历史宝藏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作为去过西安,汉中,途经过陕北的人,静夜史认为陕西省的南北差异确实相当大。

其实在我国的省份中,除了东三省相互之间的差异较小外,剩下的省份几乎都是“各有千秋”的局面。特别是南北向延伸的省份,其南北的差异更大,例如河北省,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等。而陕西相比于其他省份而言南北跨度更大,内部差异也更加明显。

陕北作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和甘肃宁夏,内蒙古天然接近;关中地区自成一体,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气候适宜;而陕南地区则更靠近南方,和四川地区关系密切。

从全省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省内差异巨大,势必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且内部矛盾丛生,不利于全省的团结和长远发展。

但是陕西省的行政区划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静夜史认为这和我国的政治和历史环境有直接关系。

简单说来,任何一个省份的行政区划都是服务于统治者的政治考量,陕西省更是如此。

而陕西省的行政区划定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陕西就是帝国的政治中心和京畿之地。当时的陕西境内分布着上郡、北地郡,内史郡,汉中郡等行政单位。

汉朝时期,我国出现了高于郡县的行政区划,这就是“州”。在“汉分天下十三州”的大格局中,陕北隶属于朔方,陕南则属于益州,而关中和洛阳为中心的区域,作为帝国的京畿之地设置司隶校尉部。

此时的陕西,根据政治需要,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直到南北朝时期,陕西才开始了一体化的尝试,而这种趋势同样是政治需要。

北魏分裂后,东西魏对峙,北方六州,东魏占五而西魏占一。此时的西魏以关中为基地,范围囊括了陕北,称为雍州,陕北和关中开始走向一体,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概括起来,唐朝之前,关中平原作为帝国的政治中心,本身需要极高的安全性。因此,都城南北方向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能够使都城周边形成相对制衡的局面,杜绝一家独大的可能。这种都城周边行政区划较小的情况直到今天还有明显体现,比如北京周边河北省的袖珍县。

但是唐朝之后,情况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政治中心东移,陕西不再作为京畿之地,所以没有了分而治之,拱卫都城的必要性。而当时的宁夏,严重威胁北宋的西北边境,所以将西北方向的行政区尽可能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形成稳固的防线。

不过北宋统治者出于守内虚外的需要,将全国各地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细分,陕北关中对陕南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

元朝建立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再一次的重大调整。

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元朝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有效治理南方的汉人区域,所以元朝创造性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形式,将不同地理单元整合为一个行政区划,使各省不再具备割据自立的条件。

而且,为了防止各省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地理单位的可能,元朝刻意增加了行省的南北跨度。例如湖广行省,江西行省,江浙行省,当然还有陕西行省,使得各省在长时间的范围内保持南北巨大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对抗朝廷。

对陕西行省而言,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 ,相当于向南方,特别是四川伸出了一个触角,有效杜绝了叛乱势力借助四川天险割据的可能。

陕西行省的建立是今日陕西省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陕西省区划经过不断增减,最终形成今天的局面。

明朝时期,由于西北方向蒙古势力的严重威胁,明朝为加强西北的边防,对陕西省区划进行了进一步调整,除保持南北向的巨大跨度外,还将河西走廊等地区一并划入陕西,形成面积较大的行政版块。

明朝时期的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包括今日的陕西省全境,甘肃省、青海省的一部分,宁夏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

到清朝时期,情况再次发生变化。

由于此时的蒙古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所以西北方向无需保持面积较大的行政板块。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出于防范汉人加强管理,以及经营蒙古地区的需要,清朝将明朝的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先后一分为五,而陕西省作为传统的汉区省份,承载着防范汉人势力的考量,依旧保持了南北大跨度的局面。

概括说来,历史上的统治者之所以将不同的地理版块强行拼凑为一体,主要是为加强帝国统治服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陕西先后作为帝国的京畿之地以及帝国的边疆而存在。

所以一方面,陕西整体实力不能太强,不同地区相互扯皮是最好结果;另一方面,陕西的面积又需要足够大。

所谓“大而不强”的陕西,就是统治者最需要的陕西!

在不断的权衡过程中,陕西最终形成了今天陕北、关中和陕南南北迥异的局面。

如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从地理上看,陕南与关中隔岭而望,陕北与关中因黄土高原划分,一旦把陕南和陕北从陕西划分出去,就会从军事上形成对关中防守构成严重威胁。陕西一旦失去对汉中盆地和榆林广大地区的控制,从军事上就让陕西失去了秦岭山脉以南和黄土高原以北广大地区屏障的保护,如果敌人控制了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就从军事上让关中这个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难以做到稳固防守。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在行政区域划分上,古代才将陕南和陕北划归陕西管理。

另外,将陕南划归陕西,从政治和军事上可以防止朝廷对岭南广大地区包括四川等地失去控制,可以有效防止西南广大地区脱离朝廷和据险坐大。

现在把陕南和陕北划归陕西,主要考虑陕南、陕北在历史长期归陕西管辖,加之两地距离陕西省会西安垂直距离比成都和呼和浩特相对较近,由陕西管理比较方便。再就是更多的是从陕南和陕北的经济发展考虑,陕南和陕北可以通过西安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够得到快速和好的发展。





知未是也


陕西,其实是一个硬生生拼凑起来的地理产物,在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陕北、关中、陕南属于不同的地理领域,最后硬是拉郎配,是蒙古人为了防止汉人造反而制造的杰作。

首先,历史上的关中地区,是传统中国式王朝的京畿所在,周曰丰镐、秦曰咸阳、汉至唐为长安,至宋元仍有京兆府之名。就今日的地理划分而言,包括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这些城市,仍可以称之为关中。

而陕北,以汉代州郡划分论,是属于并州的。汉代的并州,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其中太原、上党、西河、定襄、雁门在山西,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朔方在今鄂托克旗西北部,五原在今包头,上郡则在今陕北的绥德县。延安,在当时为高奴县,也就是项羽分封十八王之际翟王董翳的都城所在。

(图:陕北曾与山西同属一州)

陕南,则属于益州的汉中郡。

完全不搭脉的三个地域,又是谁将其硬凑在一起呢?

首先,是唐朝划分十道之际,将原属并州的陕北地区与关中一起列入了关内道,包括今日的宁夏贺兰山以东,内蒙呼和浩特市以西,阴山、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也都在其中。而背后的缘故,显然就是为了抵御北方侵略的需要,关中直接管辖陕北地区,更便于警惕草原之上敌人的侵袭。

而陕南地区的加入,就与元朝蒙古人大有干系了。

陕南即汉中,诸葛亮当年就是以此为攻防枢纽,进可以北伐中原,退可以固守益州。曹爽、司马懿的几次征讨均遭失败,就是因为汉中的险要。所以后来钟会一攻下汉中,就迫不及待地发告《移蜀将吏士民檄》,劝蜀地军民投降,理由就是你们已经失去了最险要的依靠。

正因为这种认识,唐朝的皇帝,一听说叛军打破潼关,他就会往汉中跑。唐玄宗就是一个典型。而到了宋金、宋元对抗之际,汉中便成为南方的重要依靠。初期,吴氏兄弟在汉中外围的和尚原(汉中北部)、饶凤关(汉中东北)、仙人关(汉中西北)三次大战,都依靠着地理优势,让金军寸土难进,以至于金国数十年再也不敢越过秦岭。

随后蒙古灭金之战,关键也在汉中这里,当时迁都汴梁的金,遣重兵扼潼关、守黄河,作最后的顽抗。蒙古人视攻城为畏途,成吉思汗说:"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后来拖雷就是用了这个办法,定下假道于宋以袭金侧背之策。取道汉中,浮汉水而下,将出南阳。金急调潼关守兵步骑十五万南下,于是潼关金兵南调,而蒙军主力渡过黄河,与拖雷军会合,围歼这支金军——此后,便是金朝灭亡的节奏。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元朝在同一天下后,就一定要将汉中一带归属陕西。理由很简单,汉中在北方人手里,就不用担心四川占据秦岭天险之后,难以攻打。

所以,在汉中归陕西之后,就基本上不再有刘备割据益州以谋天下的模式,甚至如五代十国前后蜀这样的割据政权,都难以立足。元末以重庆为都城的明玉珍,也迫不及待地抢占汉中,正因为有了汉中,巴蜀才有立国的可能——当然最终他还是被明朝收了。到了明末,张献忠入川之后,也曾对部下说:“三国以来,汉中原属四川,今吾定都于川,不取汉中,难免他人得陇望蜀乎?“可见取川必取汉中,依旧是一种共识。而随后清朝改派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等统率满汉大军,全力向大西农民军扑来之际,张献忠却因为与明军残余的纠斗,无力支援汉中,结果豪格攻占汉中——汉中一失,四川的沦亡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打元朝开始的三合一硬拼成陕西一省,就是一种权力制衡的政治考量。之后被历代沿用下来,至今不改。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一般来说,中国的行政区划大都按照地形来做的地缘划分,再综合考虑历史沿革和经济方面的考虑。

陕西的区域划分大致也如此,但陕西的疆域划分,很大程度上却是从军事角度出发的。


我们从这张图可以看的很清楚,陕北的延安榆林地区,气候干燥,黄土遍地,但自古以来却一直是陕西最重要的屏障。尤其是榆林地区,干旱少雨,但在中国历朝历代一直是西北军事重镇。原因一是气候干燥,虽不利于耕作,却适合存粮。这使得榆林就成了西北的最重要的后勤基地之一。历朝历代在榆林都建有军粮库,一般都是国家直接掌握,气候干燥,粮食就不容易腐烂变质。


另外,之所以陕北一直划入陕西,还在于其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唐以前,中国建都一直在西安或洛阳,大家可以看看,榆林紧邻鄂尔多斯,也就是河套。而河套地区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牧场之一。这地方,用《汉武大帝》里的说法就是快马两天就可以奇袭长安!

这么近的距离,失掉榆林,失掉延安,长安就门户大开,离亡国不远了。但同样的,控制住陕北,向西可以攻击河套,向东可以策应山西大同和太原,更远一点可以策应右北平(河北丰原一带),进可攻退可守,可以有效保障首都长安的安全。

还有,康雍乾进攻准格尔,左宗棠收复新疆,都在榆林设有粮库,是重要的后勤基地。

至于关中,其重要性主要就是西安,扼淆函之险,沃野千里。

陕西另外一个重要的板块就是汉中,包括汉中安康等地,确实更接近南方,以前曾经在四川陕西中变动。

但自元以降,汉中就归了陕西。汉中陕南归四川,关起门来四川就很难攻进去,中原政权也得花很大劲来防御割据政权的攻击。诸葛亮六出岐山,占了汉中地形的大便宜。

把汉中划归陕西,四川的割据就很难成型,因为秦岭天险不在手中。

也就是说,陕西疆域的形成,主要是从军事政治的角度考虑更多。

但现代,由于河套平原已经成中华一部分,榆林的军事屏障作用已经大为下降,但还是重要的后勤基地,最重要的是,陕北划出去,就很难生存了,还需要西安带动落后地区。当然,有煤了,陕北日子好过了一点


江上一峰青


之前我写了一篇关于陕西陕北、关中、陕南差异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订阅一下我的头条号

关中,陕北,陕南的差异并不只是文化,地域的,还有饮食,习惯,语言,经济,总之各个方面都不一样,特别是文化,陕北有民歌,秧歌,腰鼓窑洞等;关中秦腔,羊肉泡馍、古代诸多遗迹,如秦兵马勇,古城,秦始皇陵,燕塔,华山,等等等等古迹。

陕南风景秀丽,经济不好。陕南的人好吃好穿好玩。

关中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但是人小气,抠门。

陕北是暴发户,环境恶劣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只有月河,汉江靠河边的一些平地,所以大多数人居大山之中,古时候靠种粮可以养活一家人,而现在在这个经济突飞的年代他们只有出外务工改变环境,陕南听不懂秦腔,看不懂腰鼓,吃不惯面食,没见过窑洞,过不惯陕北的气候,因为陕南人大多数都是从湖南搬过来的,所以有很多山里人都还操着一口湖南话,都喜欢湖南的花鼓戏,喜欢吃辣椒,湘菜,川菜,每日食炒菜米饭。

陕南人勤奋,地少人多,但气候宜居,山青水秀,冬天一般不会超过零下八度,夏天也不酷热,盛产大米,油菜,等绿色食品,但其他什么都可以种,但是矿产资源甚少,没有太大经济支柱,所以发展也跟不上去。

陕南人靠着勤劳的双手从各方面发展经济,农民硬是凭着自己双手盖起了自己的两三层小洋楼,建设了新农村,不过和好地方相差还是甚远,不过十天高速-惯穿了陕南,相信这以后的发展将是突飞,超速的,猛进的。

陕西文化!怎么说,介绍的一都是陕北和关中文化,他们不是不想喜欢,实在是听不懂,不会喜欢,这样以来好像把陕南搞得像另一个世界一样,陕南人认为陕西只有安康、汉中、商洛这么大,而秦龄以北的人也认为陕西只有关中和陕北,接下贴…

要不陕西电视台只放秦之声,而不放点花鼓戏呢!秦-就代表陕西,而秦之声音也不仅仅只有秦腔呀!我们走出去也同样以陕西有秦腔而光荣,我们也很荣幸自己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源化的古都陕西,我们都喜欢“古都”,请不要让我们“孤独”好吗?我想不用介绍我是哪里的了吧?

差别极大,且属不同地域文化的同省人,

你们之间互相认同吗? (单选)

认同

不认同

欢迎投票

文章仅代表个人看法,求同存异,不喜勿喷,欢迎下方评论区讨论。

喜欢的朋友可以订阅一下,每天都有精彩内容推送。


河山大好出去走走


答主我自己本身就是关中人,对于陕南和陕北也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见解。

拿陕南和关中来讲,秦岭中间分界线,南吃米饭北咥面。

其实讲陕西,最主要的通俗来讲是指关中一带,一般人也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关中一带,而且题主所说的关中方言被认为是陕西方言,其实这也是很易解的问题。

  1. 陕北一带主讲陕北话,陕北话其实就是晋语系的分支(也就是山西话)。

  2. 我们的陕南话,那已经是川音了。关中方言西起于甘肃天水,东至潼关。

  3. 从历史上来讲,陕西话被认为是”雅言“要追溯到西周时期,包括我们的中国汉族戏曲鼻祖——秦腔,也是以关中方言作为基本来演绎的,关中方言本身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其次也是中原官话的一个重要分支。

所以我们讲陕西话,狭义的来讲就是指关中方言了。


至于题主所说的黄土高坡被认为是陕西的形象,这点我想了一会,依我的鄙薄之见,应该是源《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这首歌,持此之外,应该还属我们的窑洞这一极具特色的民居让更多人知道“黄土高坡”。

陕南被称作“西北小江南”这点毋庸置疑的按照行政划分,陕南属于陕西,又是西北雨水最为丰沛的,作物生长最易的地方,作为西北小江南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苏南苏北的差异小可能更因为他们的民俗特点划分差距没有陕西这么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地理位置就是跨度这么大,所以民俗文化差距就大了。


中国版图最中间陕北关中连陕南秦岭中间分界线一声秦腔吼破天陕西到底咋个向赶紧听我给你唱中华文明这发祥文化渊源时间长给老陕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