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短期内取得辉煌成就,难道都是明治维新的结果,而与德川时代无关?

四十五度历史


我觉得这跟日本哪个时代是没有关系的,应该说是跟日本人的性格有关系,日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崇尚强者,当他们发现有人比他强大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挑战政府而是去学习,所以说在日本,等唐朝交手之后被打败了,那么他们突然发现唐朝比他强大,所以就派了很多潜逃史来学习唐朝的先进经验,那么近代也是因为西方列强也同样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人发现西方列强比他们想象的要强大,所以他们就去学习西方优秀的制度还有科技所以才有日本以后明治维新才会近代日本的腾飞。


大连真山水盆景


近代日本可圈可点,其辉煌成就的取得,足以让当时及后世赞叹不已。其不畏强权,自我变革,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尤让人刻骨铭心,记忆犹新。

然而,仅凭韧劲远远不够,除此之外,还得有底气,必须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实力,唯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显然,明治维新能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除了改革本身的巨大优势,还应该与德川时代长期的和平发展不无关系,可以想见,要是在265年的幕府统治期间,战争绵延不绝,国家穷得叮当响,那么任凭维新领导人有多大雄心,都不可能在区区二三十年时间里让日本快速崛起,即便到了鱼死网破的关键时刻,幕府最后一任将军德川庆喜也没有负隅顽抗,而是选择从大局出发,从国家的整体利益考量,主动放弃背水一战,这就大大规避了巨大损失的发生。

可见,德川时代犹如“前人栽树”,明治维新好比是“后人乘凉”,正因此,近代日本才会发展得风生水起,风景这边独好。那么,幕府时期都建立了哪些基础呢?

城市与农村都在稳步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

德川政权建立后,此前战争状态戛然而止,代之以休生养息,这就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打造了前提。

全国数十万武士有了自己的米禄,他们陆续来到城市生活,逐渐变成城市居民。

再者,政府的“身份统治”也并非刻板一块,广大农民如果手头宽裕,事先获得批准,也是完全可以由农民转变成城市町人的,这也促进了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

有资料表明,1700年前后,在当时3000万总人口中,有170万左右的日本人住在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300万人口在1万以上的小城镇生活,城市化率较高,胜于同期欧洲水平。

显然,城市能够容纳这么多人口,与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不无关系。而其间“参觐交代制”以及农民拥有很大自主权关联性很大。

在“参觐交代制”下,所有大名都要在隔年内在江户与藩地往返,上参或返回的队伍都比较庞大,人员、货币、物产、服务等也就得以在途中流动,这对促进地区消费大有裨益,诸如沿途酒店、旅馆等生意都很红火。

再说,农民拥有农业生产一定的自主权,劳动热情很高,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农产品产量就会随之提高,这就为丰富城市生活创造了条件。

据称,那时村镇纺织业已成规模化发展,数十人规模的小厂络绎不绝,丝绸、棉纺业极为繁盛,还有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也很丰富,有着这些雄厚的经济基础,就可带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文化、教育发展喜人,反过来又促进经济成长

城市有着大量的人口,文化就有了鲜活的土壤。这期间,文学、绘画、戏剧等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像井原西鹤、松尾芭蕉、近松门左卫门等文学大家盛极一时,以歌川广重为代表的浮世绘画家也颇闻名,其他如茶楼等也很兴隆,说明那时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而生活在农村的武士、僧人、妇女,多能因地制宜,主动以寺庙为课堂,他们讲解有关农业方面的各种知识,吸引了男女老幼前来听讲,农业技术在交流互鉴中得到传播,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到1800年初,日本女性的识字率不亚于20%,而男性更高。

由上可见,正是德川时代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高度发展,明治维新才会在短期内取得傲人成就,而要是没有幕府时期积累的基础,恐怕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