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發達了,那當時的中國在幹什麼呢?

本熊本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數千年未有之大變革時期。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朝的咸豐皇帝被英法聯軍從北京趕到承德,皇家夏宮圓明園慘遭洗劫。在殖民者的猛烈衝擊下,清朝天朝上國的尊嚴轟然崩塌,邊疆海疆危機四伏。中國的國內矛盾也日益激化。嘉慶以後,清王朝的統治盛極而衰,政治風氣墮落,貪腐大案不斷,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大幅下降。全國各地大小不一的武裝暴動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統治風雨飄搖,其中最出名的農民起義事件就是太平天國運動。

在內憂外患的共同作用下,暮氣沉沉的中國,不得已走上了求新求變的自救道路。慈禧太后控制清王朝的中央政權,迫於形勢壓力,開始任用恭親王奕欣,以及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大功的曾國潘、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指導思想,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發展近代工業,以求富強兵,延續秦王朝統治,掀起一場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這就是“洋務運動”。在洋務運動中,還建立了許多新式學堂,新式企業,翻譯了不少西文書籍。這一時期由於政局大體平穩,經濟有所恢復,所以被當時人冠也“同光中興”的漂亮稱呼。



NaCl


明治維新時期的中國主要是開展了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同治維新、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洋務運動背景

國內:1.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等起義打擊清政府陷入內外患的境地。2.清政府的一部分,官僚階層開始認識到了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故決定開始演進西方先進技術,一圖自強,富國強兵,挽救衰頹的封建統治。國際:工業革命以來,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


洋務運動主要內容

1.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2.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採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3.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


洋務運動失敗原因評價

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清朝海軍實力的完全喪失,也標誌著35年的洋務運動宣告破產。

失敗原因:落後的封建統治依舊頑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眾的思想就很落後,沒有得到解放

評價:1.引進了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也培養了一批先進的人才,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且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封建制度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2.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導致中國的社會結構沒有發生改變到後來直接門全淪為班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主權遭受了嚴重的迫害。


隴上陌客


開展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19世紀60-90年代的日本

自黑船事件始,日本被迫進入了現代化的浪潮,再親眼目睹萬國來朝的大清國,被船堅炮利的西方打開國門,頓時萌生了自強的心態。

打著”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日本自上至下,全面走向了學習西方的道路。80年代中期起,以紡織業為中心,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高潮。同時邪惡的軍國主義也伺機而動。


而同時期的中國也沒停下近代化的路程

清中葉時期,被迫打開國門的清政府,朝野震驚,堂堂“天朝上國”竟會敗於區區“島夷”,但祖宗宗法不可變,只能把罪過歸咎於英國人的“船堅炮利”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種種不平等條約彷彿在大壩上鑿開了個缺口,列強紛紛盯上了這塊古老而充滿神秘的土地,瘋狂的汲取。

從割地賠款,到控制海關,商品入侵,列強對華利權的攫取從未停止,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勵精圖治的朝臣們,萌生了變法自強的想法——就此一段可歌可泣的洋務運動拉開了帷幕。

面對中西的差距,洋務派也有自己的認識,例如恭親王奕訢所言”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李鴻章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

夾縫中生存的洋務派把一切歸咎於”器“,也就是軍械槍炮,這也是後來一些著名軍工產業誕生的主要原因。

自強,求富

1861年對當時的大清朝可謂風雨莫測,咸豐帝突然逝世,就意味著這個君權高度集中的國家要發生一次大換血。匆促逃離的咸豐帝無暇他顧,處心積慮的他早已封他的弟弟奕訢為恭親王,暗示"兄友弟恭"。死後遺詔年僅六歲的兒子載淳繼位,同時為了防範載淳的生母,任命親信 載垣 等 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以牽制。但是他還是小看了慈溪的野心。

隨機慈溪與慈安太后,拉攏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奪取了實際的最高統治權。對內重用漢族官僚,對外依靠資本主義的侵略者,至此洋務派登上歷史舞臺。

本著“中學西用”的指導思想,洋務派創辦了大量的軍工,民用企業,最富盛名的就是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是晚清最重要的軍工廠,也是洋務運動中開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

同時期還有“安慶內軍械所”,“金陵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械局”等等,開創了中國近代企業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發展和資本主義民用企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溫子哩


首先,不要小看大清王朝。日本崛起是有大英帝國扶持的。英美寧願扶持日本,好控制好利用。不要忘了,日俄戰爭背後有英國人的影子。可以說日本甲午戰爭賺的錢還不夠日俄戰爭買棺材。

大清要變法就要錢。發行國債,老百姓不答應,看四川保路運動就行了。問官員和老百姓要錢,晚清皇帝和漢獻帝差不多,負責就不會有袁世凱了,而且晚清三代皇帝都無後,我是慈禧也不變法,太得罪人了,而且天下最終不是愛新覺羅的。慈禧老佛爺更看重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軟著陸。可以說愛新覺羅家族比日本皇室更聰明。看清現狀選擇放棄,日本皇室這麼努力,後果不就是兩顆原子彈,現在還是個半殖民地。


慢慢寫


�在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製造適於遠洋航行的船隻。

明治維新在日本歷史上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成立新軍,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還統一了貨幣。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佈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經過明治維新而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帝國清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

/

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同一時期進行,兩國都面臨的都是外敵侵略,封建統治危機四伏情況.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同治維新,是清後期至清末時,清廷洋務派官員抱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和目的,在全國展開的工業運動。該運動自1861年底(清咸豐十年)開始,至1895年大致告終,持續了近35年。按目標的不同,洋務運動可分為前期、後期兩個階段。在兩次鴉片戰爭失利、太平天國起義後,清廷上層為應對內憂外患形成了“洋務派”與“守舊派”兩種陣營,以奕訢、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實施西式工業化的運動,是一場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18世紀以後的科學技術成果,引入譯入了大量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第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習近現代公司體制興建了一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開啟了日後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


大力水手它嗲


當時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在搞洋務運動,仿造船隻槍炮,但質量差一些,就像現在的國產車。更主要的是政治體制沒有太大變化,工業發展艱難,吏治腐敗,最後甲午戰爭一敗塗地,然後大清國就呼啦啦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Martin墨丁


明治維新時期是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大清朝正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進行第二次鴉片戰爭,舔舐戰爭和農民起義留下的傷疤!而上層官僚也開始了洋務運動。


冷月視角觀世界


正在排斥工業革命。


鷹熊鹿


在日本進行明治維新之前,中國就已經開始了洋務運動。無論是中國的洋務運動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其實質都是向西方學習。在學習西方資本主義並走向近代化的過程中,日本學習的快一些,而中國學習的則要慢一些。學習較快的日本成功的從封建社會轉型為資本主義社會,學習較慢的中國則沒有擺脫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然而,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並沒有比中國發達多少,明治維新只是讓日本走上了先進的道路而已。日本的真正崛起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後獲得了中國的賠款和市場之後。中國的賠款和市場讓日本加速了工業化的進程。總之,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是近代化的成功,中國洋務運動的失敗是近代化的失敗。近代化的目的不應該是稱霸世界,近代化最重要的是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的長遠發展道路。日本勝在快速,中國勝在長遠。

關於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洋務運動等近代化的行為有以下內容需要注意。

第一,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與中國情況類似,都逐漸淪為了西方的半殖民地。

世界進入近代以後,資本主義成為了發展的潮流,引領資本主義發展潮流的是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和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和美國都成為了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美國強大的工業力量都超過了中國和日本的農業力量。

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了西方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的市場;黑船事件後,日本也淪為了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面對西方列強的擴張和掠奪,中國和日本應該怎麼辦?毫無疑問的答案是——反抗。農業文明是不可能打敗工業文明,能夠打敗工業文明的只能是工業文明。

為了使自己的農業文明轉型為工業文明,中國進行了洋務運動,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中國進行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而日本進行明治維新的目的則是發展資本主義。中國與日本的情況類似,但目的不同。

第二,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在於其成功的建立了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洋務運動的失敗在於只學習科技。

向發達的西方國家學習的過程被稱之為西學東漸,西學東漸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日本的明治維新是西學東漸,中國的洋務運動也是西學東漸。同樣是西學東漸,為什麼中國的失敗了而日本的成功了?因為學習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中國洋務運動的目的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以維護中國的封建制度,其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這就意味著中國在洋務運動的過程中不可能建立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日本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是完全的西化,不僅學習西方的科技,更學習西方的制度。

日本完全西化的結果是其複製了西方的一整套社會體系,實現了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科技等社會因素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在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下進行近代化並發展工業文明是適宜的,在封建主義發展模式下進行近代化並發展工業文明是不適合的。

中國洋務運動的失敗在於封建主義與西方自然科學技術的不一致,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在於資本主義與西方自然科學技術的一致。

第三,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洋務運動都是順應近代化潮流的,都是受到了工業革命的影響。

西方列強崛起的過程就是工業化的過程,西方文明擴張的過程就是工業文明擴張的過程。西方工業文明的強大已經在鴉片戰爭和黑船事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東方農業文明的弱點,也已經在鴉片戰爭和黑船事件中暴露無遺。在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碰撞中,中國和日本認識到了工業文明的強大,中國和日本開始向西方學習近代化的工業文明。

西方的近代化主要包括政治的民主化和經濟的工業化。要想建立真正的工業文明,不僅要建立數量眾多的工業體系,還要建立與之相配套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日本的明治維新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則繼續維持封建專制制度。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存在阻礙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存在延遲了工業文明在中國的發展速度。

受到工業革命打擊和影響的中國進行了順應近代化潮流的洋務運動,受到工業革命打擊和影響的日本進行了適應近代化潮流的明治維新。日本較為成功的近代化並沒有使其走向正確的道路,日本最終走上了侵略考場的法西斯道路;雖然當時中國的近代化受到了挫折,但最終在近代化的潮流中崛起的是中國。近代化很重要,但找到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長遠的發展道路更重要。

總之,19世紀60年代的世界潮流是發展資本主義,是實現資本主義近代化。日本的明治維新是順應資本主義近代化的潮流的,中國的洋務運動也是順應資本主義近代化的潮流的。日本在明治維新的近代化潮流中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成為二戰的軸心國集團的一員,併成為二戰的發起國之一,對世界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逐漸找到了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成為二戰後的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近代化是一種潮流,但在近代化的潮流中更重要的是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完全照搬別國的經驗,只能走入歧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