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到戰亂,往往人口銳減,為何民國三十年軍閥混戰,人口卻維持在四億多?

用戶111181753575


“我四萬萬同胞”這句特別激勵的開頭語,曾經在民國時期被廣泛流行,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中華人民當時有大約四億人。

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後,《辛丑條約》上明確規定了,晚清政府賠償外國列強4.5億兩白銀,這個賠款數字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因為當時的清朝人口大約為4.5億,貪婪的列強各國讓中國人民每個人頭平攤一兩白銀,這才導致了所謂的“4.5億”。所以可以模糊看出,清朝末年,中國人口也徘徊在4億——5億這之間。


從1912年中國民國建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其中北洋軍閥割據、國內混戰等“亂世局面”持續了將近三十餘年,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當時的登記人口4.75億人口,那麼從這裡可以看出,在經歷了民國混戰三十多年之後的中國人口實際上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懸殊變化。

第一點,中國在古代歷朝歷代的興衰更替中,人口數量也是“一潮低落一潮頂”的,因為每逢朝代更替必然會涉及到大型的戰爭。古代戰爭,決定勝負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的數量,因為古代是純屬的冷兵器時代,只得近距離廝殺拼搏。所以,戰爭一開,戰爭雙方死亡的士兵就會不計其數,再者說,古代戰爭常常伴隨著戰火蔓延到眾多黎民百姓,所以,這樣來看的話,古代相比於民國來看,的確傷亡更大。


第二點,在距離民國時期最近的年代就是“年代為之不遠”的清朝,清朝雖然是異族統治,但是卻不像元朝當初所實行的“分而治之,論等級而治”那樣,總體來說社會還算平和。而且最為重要的是清朝時代,前中期居然出現了盛極一時的“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康乾盛世期間,中國人口一度達到頂峰,在乾隆帝駕崩去世後,清朝戶籍統計的在戶人數達到三億餘眾。

第三點,民國時期,隨著近代文明的開啟,中國也隨之由冷兵器的大刀長矛進入了熱兵器時代,與此同時,近現代醫療水平也隨之提升。其一,歷史上曾經爆發過好幾次大規模的溫病疫病,這種傳染病的到來,在古代,幾乎就只能是“任由蒼天”,所以一旦大範圍傳染,幾乎可以使人類遭到滅頂之災。其二,冷兵器的時代,在將士因戰受傷後,流血過多或者受到感染,當時的醫療條件不允許,而且中醫向來都是“治標緩慢,重在調養治本”,但是“治本”確實是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如果面對大規模流血的病號來說,中醫是不會有之及時相匹配的藥物的。民國則不然,醫療條件的提高,西藥的引進,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傷病員的數量。



第四點,民國時期相對於歷史上改朝換代的大型戰爭幾乎少有,論戰爭的話,尤以北伐戰爭、奉直戰爭最為大型,但是和古代比起來還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傷亡人數明顯比古代要低得多,因為在民國時期,基本不會出現古代那種動不動就屠城的慘狀發生。

第五點,中國古代只是一門子地發展封閉固定的自然小農經濟,當時的經濟就是主要侷限於農業這一方面,古代人民以天為父,以地為母,所以說,人民的數量也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天災。

反觀民國,資本主義發展,商業發展,人民的出路有很多,並不單單隻能是依靠農業來養家餬口。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刺激人口的高速增長。


小鎮月明


還真是如此,在清朝末年,當時中國的人口約為4.5億人。《辛丑條約》的4億5000萬兩白銀賠款,就是這麼來的。因為當時列強的為了懲罰、屈辱中國,要求每一箇中國人賠償一兩白銀,而當時中國的人口數量為4.5億。

《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901年。10年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1911年到1949年,民國一共存在了38年之久,在這38年間,除了8年全面抗戰,其他30年間,中國始終處於軍閥割據的局面,軍閥之間的戰爭也從未停息。如此之久的戰亂,到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人口依然有5億之多。

辛丑條約簽訂

為什麼民國30年的軍閥混戰,中國的人口始終能維持在4、5億呢?對比中國曆朝歷代王朝末期,隨著遍佈烽煙的農民起義和藩鎮割據,中國的人口總是銳減,甚至出現“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烈景象,戰亂地區人口十不存一。

例如明朝末年,先後經歷了張獻忠和清軍進川之後,高達600多萬人口、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人口甚至不足1/10,曾經的天府之國,變成了荒無人煙的野獸出沒之地。也因此,清初清廷開始了持續上百年時間的湖廣填四川的行動。

湖廣填四川

為什麼古代中國人口會因戰亂而銳減,到民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的人口始終能保持4億多,並沒有出現大範圍的人口減少呢?

第一,文明的進步。無論中間發生怎樣的曲折和倒退,人類的文明終究是在進步的。因此,在古代的時候,一些軍閥割據勢力可以肆無忌憚的屠殺,動輒屠城。例如清朝入關之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慘烈的屠殺,往往一場屠殺數10萬人就徹底失去了生命。

但是到民國時期,無論軍閥底線有多麼低,如何他們如何橫徵暴、斂草菅人命,但沒有任何一個軍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再如古代一般肆無忌憚的屠城和屠殺。少了這樣大規模的屠殺,民國時期自然不會如古代一般百姓大量減少。

軍閥割據的民國

第二,戰爭方式不同。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人數的多寡是一場戰鬥乃至戰役勝利的極為關鍵的因素。哪怕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面對數量超他數十倍的流民,依然有可能被其消滅,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蟻多咬死象。

因此,古代的軍閥們為了擴充勢力,往往竭澤而漁,將無辜百姓全部席捲一空,強行納入軍隊。他們如蝗蟲一般四處擄掠,為的就是增長自身的實力。這種模式,往往導致一個地區,數十萬乃至百萬人都被迫脫離生產,淪為流民。

民國廣州

而大量不事生產的人,不但徹底斷絕了自己生產的能力,還要四處擄掠維持生存,這種如滾雪球一般裹挾流民的方式,導致這些勢力所過之處,寸草不生,人口銳減,而民國的軍閥就不再是如此。

對於民國軍閥而言,軍隊的數量不再是最重要的,反倒是裝備軍隊的槍支彈藥,成為制約一支軍閥部隊戰鬥力的最關鍵因素。因為在火器時代,即使裹挾了百萬人口,沒有足夠的槍械和大炮,面對對手的槍炮,依然只有被屠殺的命運。因此,軍閥們開始加大壓榨力度,以掠奪更多的錢糧,用於購買武器。

民國軍閥部隊

第三,包括軍閥在內民族意識的覺醒。民國時期,軍閥們雖然一直在爭權奪利,軍閥之間的混戰也從未停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為深重的苦難。但是,從來沒有哪一個軍閥不承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同為中國人,軍閥之間的紛爭終究只是內戰而已,彼此之間也很少人下死手。自然也不會,也沒有必要對自己的百姓下手。

因此,民國時期的中國百姓雖然要遭受著戰亂、自然災害、軍閥壓榨、土匪土豪劣紳欺凌、列強剝削等諸多苦難,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依然艱難的從事著生產。也因此,雖然飽經磨難,但依然能勉強維持生存,民國時期的百姓們不會如古代的流民一般,徹底杜絕了生產,坐食山空,並最終導致人口大量死亡。


鳶飛九天2018


這可能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吧!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近代中國人口統計。

1834年,我國的人口是4億,突破四億大關。

在1900年《庚子賠款》中,清廷要從海關銀等關稅中拿出4億5千萬兩白銀賠償給洋人。之所以定這個金額,是按照中國人每人賠償一兩洋人銀子的標準確定的。也就是說,到1900年,我國人口已經是4.5億人了。

等到1915年,我國人人口已經達到了4.6億人口。

等到抗戰時,我們喊出的口號是:“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團結起來,打敗日本侵略者!”所以,1931年以後,我國的人口依然是4.5億人。

然後,我們說說為何經過多年軍閥混戰,我國人口還是保持在4億以上。

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民國軍閥混戰指的是1916年(袁世凱死後)-1928年(東北易幟)期間,在軍閥之間爆發的140次戰爭。

1928-1929年,在國民黨各派系之間展開的“中原大戰”“蔣桂戰爭”都屬於新軍閥混戰。

1930年-1934年,中國發生的大戰就是,國民黨圍剿紅軍的五次大戰。此時,不算是軍閥混戰。

所以,軍閥混戰持續時間應該是13年或者14年。所以,軍閥混戰30年的說法不太準確。不過,這個時間並不影響我們分析我國人口沒有出現銳減的問題。

我認為,我國之所以沒有出現人口銳減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要“感謝”武器的進步。武器稀缺,限定了參戰人數。

在冷兵器時代,基本上全面皆兵,只要是成年男子,都可以上戰場。只要一地被捲入戰場,大家都是“士兵”,拿根棍子就上戰場了。也是因此,農民起義的隊伍動不動就能搞出百萬大軍!因為攜裹了大量百姓進去。軍隊人數越多,造成的傷亡必然越大。

可是,等到民國軍閥混戰時,已經是”步槍“的天下了。此時,有槍才有軍隊。軍隊人數被槍支數量限制了,想打仗也有門檻限制了。所以,無論軍閥們想怎麼打,每次戰鬥基本上維持在幾萬人左右,不會出現幾十萬人混戰的場面。例如中原大戰,雙方雖然參戰總兵力達到了140萬以上,但是,每次戰鬥都是十來萬人的事。而且,軍隊也不會隨便攜裹百姓上戰場。

也是因為武器匱乏,軍閥敗了就很難東山再起。往往一場戰鬥就能分出勝負,不會反覆打持久戰。所以,打仗的傷亡其實比古代少很多。

更有意思的是,民國軍閥混戰時,“倒戈”的事屢屢發生,不戰而(用錢)屈人之兵!1936年,陳濟棠想聯合桂系反蔣,結果,手下都被蔣介石策反了。這件事直接泡湯了。

第二,感謝醫療技術的進步。

古代醫療水平有限,一個小傷只要感染了,就只能等死。而到了近代,醫療水平遠高於古代,一是傷病治癒率提高,二是,幼兒夭折率下降。也是因此,民國時期的人口年增長超過300萬人,而清末才六七十萬人。

第三,感謝社會文明的進步!

在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建立的時候,發生了多次屠城事件: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等。而民國時期,不管軍閥怎麼打,都沒有故意屠城的事發生。而且,軍閥之間也不下死手,戰敗以後“下野”就行了。

而且,對待被俘士兵,也大都只是整編為自己的軍隊,基本沒有殺俘虜的事。同時,每當遇到戰事,各地都會有各種官辦或者民辦的救災組織。這些組織為流離失所的百姓提供飯吃,不至於出現大面積餓死人的事。也是因此,民國軍閥混戰十幾年,也沒有發生1942那樣的大災難。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古代每逢戰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人口數量都會急劇減少。

例如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時候,秦朝有2000萬人,但是劉邦創立漢朝的時候只剩1300萬人,反秦起義和楚漢之爭令社會人口銳減,可見戰爭的殘暴與兇猛。

民國曆史三十八年,其中軍閥戰爭持續了十四年,發動了140多次戰鬥,而且後來又發生了十四年抗戰,但是中華民國的人口卻沒有像以往的戰亂一樣驟減,反而維持在四億不變,為何會出現這種反常現象?


一、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醫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古代醫療水平落後,很多士兵在戰爭中並沒有直接死亡,而是死於戰後的失血過多和病菌感染,中醫療效慢,士兵得不到及時的救治而死亡。

民國時期,西醫已經傳入中國,彌補了中醫療效慢的不足,士兵可以更快地康復,手術可以有效的治療急診,及時消毒可以避免病菌感染和疾病傳播。

總結,良好的醫療條件極大的保全了兵民的生命和健康。


二、民國時期,統治者變的更加理性,不會濫施暴政。

在古代,很多統治者在佔領城池後都會大肆屠城,“殺神”白起在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後活埋了趙軍四十萬人,西楚霸王項羽反秦時屠城咸陽。

在近代,日軍攻佔南京後屠殺我國同胞三十多萬人,慘無人道。殘忍殺害無辜百姓,犯下累累暴行。

但軍閥混戰是內戰,各大軍閥之間只是爭奪權力,他們不會對自己的同胞下毒手,也從未想過魚肉百姓,也就沒有進行屠城活動。

甚至在兩軍交戰之時,朝天亂放子彈的事情也屢有發生,軍閥混戰絕少主義紛爭,不能簡單地說他們有義戰的仁人之風,至少缺少你死我活的動機,讓出地盤,打服就行,不找後賬,不趕盡殺絕。

軍閥混戰時期,百姓雖然過著艱苦的生活,但是被誤殺可能性不大,出生率並未降低。


三、作戰規模和烈度不大。

古代戰爭追求的是龐大的軍隊,重心在士兵數量上,但是民國戰爭追求的是先進的武器,重心在裝備質量上。

我們常用“百萬雄師”來形容兵力雄厚,未免過於誇張,古代戰爭雖然沒有上百萬的軍隊,但是卻有四十萬的軍隊,長平之戰時秦國就出兵60萬,趙國出兵45萬。

軍閥混戰時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是中原大戰,蔣介石的60萬軍隊對戰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的80萬大軍。

參看人口比例,戰國時期人口大約三千萬,民國時期人口四億,民國時期參軍比例遠遠低於古代。

隨著科技的發展,先進的裝備顯得比參軍人數更為重要。民國時期雖然處於混戰之中,但是依然有充足的人民從事生產勞作,這樣生產不至於落下,不會出現古代戰亂時期“餓殍遍野”的悲慘景象。


四、生產力的提高和高產農作物的普及。

生產力方面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它總是在不斷地進行。

其實在清朝中後期,由於美洲高產作物的大範圍普及,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三億。民國後期有四億人,也是建立在清朝人口的基礎上,並非忽然增加出來的人口。

時至今日,我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且處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中,世界上的大多數地方已經沒有了戰爭,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僅是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騰飛,更是人們對文明的敬重。

珍愛生命,遠離戰爭!


歷來現實


民國時期(1912~1949年)是指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到1949年這段時期。其實這段時期,人口還是緩慢增長的,清末人口大概4.5億,1949年大概是5億多。

那麼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情況下,為何中國人口沒有出現斷崖式的下降,而能維持在公認的四萬萬五千萬這樣一個數字呢?



民國時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聯繫一下之前的清朝和1949年建國後這兩個時期來分析。

清朝乾隆年間出現過一個人口爆炸時期,從一億多人口,增加到超過三億人口,隨後緩慢增加到清末的約4.5億,而且期間伴隨著太平天國等幾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同樣的,1949年建國初約5億人口,到1980年代三十餘年突破十億人口,這是第二個人口爆炸時期。



可以看出,只要具備兩個因素:一、充足的糧食供應。二、沒有發生劇烈的戰亂。中國人口增速是相當快的。這與重視生育、多子多福等一些傳統觀念還是有很大關係的。

如此看來,民國時期如果能夠保持政局穩定,沒有戰亂,三十餘年的人口增長應不止1949年約5億這麼個數字。



為何民國時期人口並未出現銳減的現象呢?歸納幾點:

一、北洋軍閥繼承清朝衣缽後,又分裂為直、皖兩大系,代表人物馮國璋、段祺瑞、吳佩孚等,在加上東北地區的張作霖奉系,中國主要格局就是直奉皖這三大勢力。相繼出現的還有閻錫山佔據的山西,李宗仁桂系,劉湘的四川等等地方小的割據勢力。



雖然各個軍閥們時有聯合,時有爭鬥,都只能稱為局部的衝突,規模和時間都較為有限,而各個地區的軍閥統治也基本能維持秩序,並非之前亂世的完全失控狀態。

到了蔣介石執政期,雖然還是分為各個山頭,明爭暗鬥,但各地勢力已經基本都聽從中央政權的節制。



二、這段時期的人口沒有爆炸性增長,也從側面說明了人口的損失。美國大使司徒雷登曾舉出一個數據,民國時期每年因戰亂和饑荒死亡人口為600~700萬人,總計約兩億。可能有偏差,僅做參考。

三、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性質與歷史上各個王朝時期截然不同。軍閥之間爭鬥,傷亡侷限於軍隊之間,牽涉平民相對較小。如直奉、直皖大戰,規模屬於較大,投入兵力約數十萬。而且有一點要注意,軍閥之間的戰爭,烈度有限,以其裝備、戰鬥力、鬥志,打不過要麼降要麼潰,死亡率有限。



而古時的人口銳減則慘烈的多。動輒戰亂數十年,而且秩序崩塌,涉及平民極為嚴重,屠城情況時有發生,生產力也遭到滅頂之災,種田的勞動力要麼加入,要麼死亡,要麼躲避。如此,殺戮而亡的,無糧餓死的,人口損失極為嚴重。


百味乾坤


全世界歷史上的戰爭,大部分情況下是武士之間的戰爭。失敗的一方被消滅或者投降,戰爭也就結束了。這種戰爭很少會導致人口減去大半的效果,大多也就老百姓日子過的苦一點,出生率成活率低一點,軍隊進攻的城市會被騷擾甚至屠殺,但損失的總人口數不會多大。

而流民戰爭則不然。流民是生存不下去只能到處流浪乞討的人,他們結成團伙後掃蕩一切鄉村和能攻下的城市。被他們掃蕩過的地方的人也活不下去,只能加入或者結成自己的流民團夥,滾雪球不斷增大。這些人因為打不過朝廷精銳,所以必須流動作戰,所過之處全都成廢土。

黃巾軍是流民軍,所以東漢末年人口大減。黃巢是流民軍,所以唐末人口大減。李自成是流民軍,所以明末人口大減。太平天國是流民軍,所以太平天國時期人口大減。

而民國時期,所謂軍閥混戰不過是教科書的誇大其詞,大部分軍閥間戰爭屬於“通電戰爭”,就是花錢和搞陰謀,放幾槍就結束了。軍人都死不了幾個,更不用說平民了。

到了國民黨興起,蘇聯人教會新的戰爭方式,拋棄了原先的禮儀式戰爭,軍人死亡人數才多了起來,能到千人級別。但和平民依然關係不大。

抗日戰爭時期,軍人死亡人數更高。然而秩序還在,老百姓大部分依然穩穩的生活在自己家裡,沒有成為流民。日本人也沒心思搞什麼種族屠殺。所以人口依然沒有大減。

到了國共時期,情況依然沒變。

所以清末到49,人口一直是增加的。


白完家



125878215蜂獾


戰爭會帶來死亡,而死亡並不意味著人口會銳減。尤其是近現代戰爭,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共創和全部殲滅敵方的軍事力量已經不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武器裝備、軍事指揮才能和綜合國力成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第一點,戰爭的形式決定了人口傷亡的減少。伴隨著人類從農業社會發展到近現代工業社會之後。大量的殺傷性武器的研發成功。人類戰爭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代歷史上的冷兵器時代進入到熱兵器時代。而依託於先進的武器裝備所展開的近現代戰爭,擺脫了通過大規模殺害敵方軍事人員和非軍事人員來達到消滅敵方抵抗的目的。因此在民國時期,儘管各地軍閥之間戰爭不斷、衝突不止,但是每次發生戰爭,勝利的一方基本上都不會去傷害普通的平民百姓和敵方投降的軍事人員。



而在中國古代時並非如此,中國古代戰爭是以冷兵器為主。戰爭的勝負主要依託的戰爭要素為人口和經濟。因此在戰爭過程中,一般都會對敵方的人口和經濟進行嚴重的破壞。進而削弱敵方的軍事力量和戰鬥意志。因此古代的戰爭,除了戰場上對敵方的軍事人員傷亡較大以外,更是會出現屠城、燒殺搶掠等殘酷的行為。因此在古代動亂時期,人口都會出現銳減。


第二點,物質條件的豐富決定了人口非戰爭死亡數量的減少。毫無疑問,明清時期隨著一些拉丁美洲的糧食作物傳入中國並得到廣泛推廣之後,中國的人口迎來了一次增長的高峰期。這類食物包括紅薯,玉米和馬鈴薯等高產量粗糧作物。儘管這類糧食作物比不了,小麥,大米,小米等細糧作物營養價值更高,口感更好,但是憑藉著高產而得到了有效的推廣並且養活了更多的人口。因此到了清朝末年時期,進入20世紀初的中國總人口已經達到了4.5億人。

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再加上高產的糧食作物繼續推廣。人類在解決生存問題之後便開始進行第二項神聖的使命——那就是繁育後代。因此在100多年前,中國人的生育願望得到了極大的舒張。那時中國的普通家庭子女數量普遍達到了七、八個甚至十幾個。而且伴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中國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嬰幼兒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因此在民國幾十年的動亂之後,中國的人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進一步增加。這得益於三點:人口基數較大,生育願望較強,經濟和醫療水平提高。


儘管民國時期的中國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天災人禍方面頻頻發生。比如說1928年前後中國北方十幾個省份爆發大面積旱災。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為了延緩日軍進攻的速度,出現了花園口決堤等人為禍事。1942年更是出現了天災人禍集於一身的大饑荒。但是這些天災人禍並沒有動搖中國人口的根本和增速。

當時的中國憑藉著強大的人口基數和頑強的意志力以及身體裡的民族氣節。不僅戰勝了殷殷狂吠的日本侵略者。更是在二戰結束以後為中國和中華民族贏得一個受人尊敬的國際地位。成為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

中國人的意志力和民族氣節使得中華民族每逢大難都能夠化險為夷,鳳凰涅磐。


珞珈山的貓


古代戰亂不斷的時候,人口銳減的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就拿東漢來說,東漢中期中國尚有人口5000多萬,可到了三國後,中國的總人口不到800萬,這些數據雖然顯得有些誇張,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代戰爭對人口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那為什麼民國亂世我國人口卻始終維持在四億多呢?

民國的軍閥混戰通常泛指1916年到1928年這一時期,自袁世凱去世後,中國陷入了混亂,在這12年中,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爭有100多次,老蔣形勢上完成統一後,除了抗戰時期,其他時期也處於戰爭動盪局面。值得提及是,當時我國人口基數本來就很大,在這一時期我國人口並沒有實現爆炸增長,所以也側面說明戰亂對人口有影響。

在古代戰爭中,很多一部分人口被戰爭間接害死,如古代戰亂時期必會影響糧食產量,從而導致饑荒,饑荒之後屍橫遍野,各種傳染病又流行開來,再加上古代醫療水平不高,戰場上救活的士兵比例很小,而且民國社會文明也進步了不少,很少出現大面積屠殺現象。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民國人口才不會遞減。

軍閥之間的戰爭通常都是小打小鬧,何為小打小鬧?就是參戰的人數很少,畢竟這都是軍隊之間的混戰,跟老百姓關係不大,最多使老百姓日子過得苦一點,再加上熱兵器時代武器稀奇,參戰人數也被牢牢限定了,而冷兵器時期戰亂幾乎可以全民參戰,農民軍動不動就搞出幾十萬,往往互相拼個你死我活。軍閥混戰則時常出現“倒戈”現象,有時候直接用錢就可以解決一場戰爭。

總之,民國軍閥時期雖然出現局部戰亂或天災,但是對人口的影響並不大。14年抗戰才對我國人口影響比較大,平民900多萬死於戰火,上千萬人死於饑荒等其他原因,9000多萬人成為難民。


兵說


民國的混戰是一場有節制的在中華民國旗幟下的一場爭奪點地盤的內戰,參戰的所有軍閥目的是爭奪地盤但比爭奪地盤更重要的是保存實力。所以民國的軍閥混戰看起來熱鬧非凡,你方唱罷我登場,動不動幾十萬大軍,現代化槍炮,但真正死亡的人數卻並不多。

民國軍閥混戰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這不是一個你死我活的戰爭,大家打了敗仗,一個通電下野,照樣可以在天津當寓公,生活的有滋有味。得勝的一方也不會趕盡殺絕,今天你是大軍閥,戰場上刀槍無眼,明天可能你就是某個風花雪夜夜場的老顧客,大家可能還會在一起喝酒。


高層軍閥都是這樣有退路,打仗也不是以消滅對方為目的,到了下面當兵的就更是如此,領軍響來打仗,沒人會真的拼命,就是拿真槍亂放一桶,就等著看結果。從高層到底層,大家打仗都不拼命,所以打來打去基本上就沒死特別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