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祭祖,是封建迷信還是優良傳統文化?

百花雜壇


祭祀與祭祖

祭祖是古代華夏祭祀信仰活動的一種,更側重對象為先祖(類似向祖先回報工作,祈福消災),而人類最原始有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崇拜)。兩者的產生都是源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並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如:祭祀天地、祭享宗廟(祠堂)等信仰活動,祈求神和祖先保佑風調雨順,祈福免災(保佑)。祭祀天地和宗廟社稷一般由君王祭祀(天壇和太廟),而民間一般祭祀灶神和祖宗(大姓或家族祠堂)。

北京太廟(網絡圖片)


【補】中國獨特的神話體系造也就了繁多的人神,主要有祖先神(女媧、伏羲、炎『神農』、黃『軒轅』)、聖賢神(孔子、老子等),行業神(魯班等)等等,說白了其實也是祖先崇拜的體現,與西方世界(一神宗教取代原始多神教)中,宗教人於神涇渭分明的界限(主僕關係)形成鮮明對比。


祭祖信仰活動一般舉行在,除夕、清明、重陽、中元節幾個重要的節氣和節日裡。

祠堂祭祖(網絡圖片)


春節祭祖(一般是除夕),各地因俗而異。一個流傳千年的習俗肯定有其存在的意義,為什麼呢?

『中國人有祖先崇拜重視血脈傳承的文化基因』源頭始於殷商之前虞、夏,制度規範化於周(成為周禮的一部分),周人更崇尚周禮(周禮主要內容:冠、婚、喪、祭、射、朝、聘等),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而周以前的商文化更重信鬼神,重占卜、祭祀內容更也側重鬼神,而周取代商後,原本偏重占卜、祭神祭鬼的內容被扭轉為商朝以前的傳統,祭祀天地、祭享祖宗)。也可以說,祭祖也是崇尚祖先崇拜的周文化遺存周禮之一。因此這個習俗信仰文化,既是中華文明,區別於世界其他大多民族的獨特文化之一,(世界大多數民族都是宗教民族,只有中國人對宗教很淡薄)。也是華夏文明得以獨存延續至今的原因之一(文化根基)。

我們是誰 ? 祭祖不只是歸屬感、種族和文化傳承儀式,也是中華文化圈認同的信仰紐帶

所以不能簡單用現在的、西方化的眼觀和視角,輕易的給這個傳統文化習俗,扣一個" 迷信 "的帽子,更不能簡單的否定這些民俗禮儀。祭祖活動上到國家祭祖(炎黃二帝公祭),下到民間祠堂祭祖,已經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倮倮族大納言510


倘若我還在上高中,可能會以科學的精神、審慎的態度,去仔細辨析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奔四的中年人,在我的眼中,春節祭祖如今成了一種牽掛,那種儀式感和歸屬感讓我感到很親切,很溫暖。我定居在外地,作為男丁,過年如果回家肯定要去祭祖的;如果不回,唯有心香遙祝了。

記得小時候,臘月二十九的下午或晚上,父親要發紙錢。他把成摞的紙錢拆開,用百元紙幣在上面比劃一通,然後取一小疊下來,對摺,握住,捻成帶齒的扇狀,稱為“一發”,弄好了排放在籃子裡,方便取出。第二天清晨,父親早早地把我喊起來,他開始準備鞭炮、紙錢、貢品。隨後,大伯、二伯家的人也來了,大家都收拾停當後,一同出發。

其實小孩子心裡也明白,陽間的糙紙到了陰間就能變成錢?但還是願意早起,放炮好玩,親人們在一塊熱鬧。大人們就更不必說了,有時還會開點這方面的小玩笑。太爺太奶奶我是沒見過的,不可能有什麼情感,只覺得那是一段與自己有關的塵封往事。多年以後,爺爺奶奶也去世了,到他們的墳前去,我多了幾分感慨,彷彿生命被幾道光給穿透了一樣。

有時,大人們會讓小孩子磕頭,說長輩能保佑你考上好大學。孩子們照做就是了,其實心裡也明白那只是一種美好的祝願罷了。今年我回去過年了,跟父親、兒子,還有同宗的親人們一起去祭祖。煙花、鞭炮比以前高級了,祭祖的隊伍也壯大了。有時我就在想,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你走著先輩們走過的路,同時也在引領後輩們走著同樣的路,知道根在哪,身邊有親人,死後有人祭奠,故事從來都是這樣開始,也是這樣結束。


上頭派掌門


我認為,這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封建迷信,但也算不上優良傳統文化。

它就是一種傳統習俗,也可以說是傳統文化,至於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還是糟粕,那得看如何理解其內涵,以及如何執行其形式。

如果看內涵,我們的民族素來有尊敬先賢、追思慎遠的傳統,逢年過節向先人表達敬意,邀請先人共度佳節,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我覺得過年祭祖應該就有這樣的內涵。這其實是挺有意義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那聯繫著我們的本質和初心,也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歸依。隨著社會發展,現在的家庭單元越來越小,個體離開家鄉、離開“根源”也越來越遠。利用春節這個節日,進行祭祖的儀式,可以喚起人們追思慎遠的意識,我覺得那也是挺好的。

所以,春節祭祖有其積極意義,就是幫助維護日漸被遺忘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幫助喚起對舊式禮儀日漸陌生的年輕一代的傳統記憶。

不過,形式本身算是一柄雙刃劍。運用得好,可以幫助形式背後承載的內涵被正確理解和接收,運用得不好,就成了形式主義,反而可能有反效果了。

春節祭祖有沒有必要,我覺得主要就看在執行的時候,是形式大於內涵,還是內涵大於形式。這個具體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事實上各地的春節祭祖儀式各有不同。有的隆重其事,還需要到先人墳上獻祭,有的比較簡約,只是在家中擺點祭品拜上幾拜就行了。我覺得不管什麼樣的形式,只要參與的人員都不會覺得不方便,也都能正確明白儀式所代表的意義,就無可厚非。但如果有些儀式在實際生活中帶來一些麻煩,我覺得就不必非要死板地執行。比如在禁止放鞭炮的地方,就不必非要放鞭炮;比如有的人不能按時趕回來祭祖,也沒什麼好指責;比如有的年輕人不喜歡祭祖時的一些規定動作比如磕頭什麼的,也不必非要逼著他們執行。

重要的是有心,是對先祖的尊重,而不是形式,不是對健在的大家長權威的盲從。傳統文化,積極的內涵是可以一直延續的,但具體形式確實應該順應時代發展而靈活變通,否則反倒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了。

以前曾經幫兩個穿漢服的女孩拍過一個片子。其中一個女孩在回應別人的不理解時說,她們的目的是想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就像一棵大樹不能斷根。“衣服不過是一片葉子,有時葉子掉了,有時沒掉,只要根還在,那就有希望。”

我覺得這認識挺好。其實任何傳統,大體上都可以這麼去理解。

參見我以前回答過的類似題目:

《清明掃墓,祭拜先祖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但有的人在外工作從來不能回家掃墓,對此你怎麼看?》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春節祭祖,優良傳統,應該代代相傳,

不忘根,不忘本,這個家族才能因為知道感恩而綿延不絕,世代鼎盛。

一個民族,亦是如此,樹碑立傳,昭示後人,莫忘先輩:前賢。永記英雄烈士。只有這樣這個民族才能堅不可摧,屹立不倒。

不要動輒迷信,愚昧地扣帽子,

繼承發揚祖宗的優良傳統,就是一種信仰。


王老師17033


最煩“封建迷信”這個詞兒,這詞兒咋來的又不是不知道,現在還這麼說真是氣憤

特殊年代裡,就因為扣這個帽子害死了多少人多少家庭,多少文學家,古傳承藝術家……

過去的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古代的很多優良傳統都被一棍子打死了,留到現在不中不洋的四不像,孩子們不說傳統文化吧連個親戚稱謂都鬧不清了

什麼叫迷信?科學就是最好的?過度信任科學也是一種迷信。很多事兒科學都解釋不了

自己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好的接受,不好的也不要打喊打殺。

很多事情都有它存在的權利,若全按封建迷信歸類,那結婚就別穿紅貼喜字,又沒邪,用紅色避啥?生孩子過滿月別擺席別戴鎖,家裡白事也別請人,別弄那麼些程序,隨便那啥埋地裡就行……

還有住房子,搬家,結婚選日子等等,這不都是所謂的封建迷信?

外國人的都是好的?他們不迷信?不磕頭吧他們不每天叨叨上帝?

國人要有國人的特色,特色是啥?就是別丟了老祖宗的基業和講究。可惜啊,我們走到現在丟的也基本不剩啥了。


承承ac


封建迷信,聽到這個詞首先聯想到大概是“喝個香灰”、“跳個大神”之類的,現在連起名字、測運勢都是易學是文化傳承。

所以怎麼能把春節祭祖跟封建迷信放在一起說。

祭祖,是有儀式感的追思。當前,現代社會動輒就講儀式感,早餐的儀式感、聚會的儀式感、日常生活的儀式感、紀念日的儀式感,怎麼到了老祖宗這裡就不講了呢?

祭拜也要講儀式感,這是由外及內的表現,也是由內及外的追思與崇敬。一個個小的場合,都要有正式的、莊重的感覺。那麼祭祖這麼嚴肅的事情,是不是更要有這樣的重視呢。

讓我們看看祭祖的由來。

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古時,祭拜無論高門大戶還是蓬門小戶都要進行,根據各地風俗不同,準備祭禮不同,儀式不同,但都被認真對待。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


祭祖的現實意義

凝聚力。現在,在一些傳統文化保存的比較好的地區,還可以看到春節期間分散五湖四海的子孫回到故土,經過儀式,由長輩開祠堂、上香,組織祭拜。既能夠追思先人,又能產生家族凝聚力,人心齊泰山移。古時候為什麼大宗族受到重視,有話語權,就是這種家族的凝聚力。

文化傳承。姓氏譜系、家族傳承、儀式傳遞,記載了時代變遷,為研究傳統文化甚至是考古學提供了極大幫助。

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城市裡的孩子有多少還知道祭祖是什麼?包括我們這代人,可能都是通過各種媒體瞭解這些儀式,但是直觀的衝擊感後產生的敬畏是缺失的。


柴米生活不負詩酒年華


首先呢,我講一個聽別人說過的“真事”。因為是道聽途說,所以可能要和原來事實有一點歪曲。請大家抱有理性客觀的心態。

話說我們村子有兄弟兩人(到現在還是光棍)。過去父輩那時候兄弟姐妹眾多,這兄弟兩人是老人在世的時候,最疼愛的兩個。可是突然有一天,兄弟兩人都突然發燒了,怎麼瞧病都看不好。最後他們的姐姐看了看對他們兩人說,趕緊去給故去的父親上墳燒紙去。兄弟兩人去上墳燒紙後,高燒果然退去了。他姐姐說:“父親在世時,最疼的就是你們兩個,可是你們逢年過節就說忙,墳也不上,父親一生氣所以你們高燒不退。”

關於做夢,到底是有什麼寓意,即使現在科學,我想也不能完完全全給出它一個完全公正客觀的解釋。頭幾年年底,我父親他說做了一個夢,夢見我爺爺奶奶,給他託夢說,上墳時要給他們燒點“衣服”,沒有衣服穿了。我父親還夢到了他們的骷髏。年底上墳後,就買了些黑藍紙(就是上墳燒的那種紙,相當於布料)燒了燒。

以佛教的論述來說,佛教講究因果輪迴,大部分人去世後,只有49天的中陰身。所謂中陰身,非鬼非神。通俗的說可能就是魂魄(我的解釋可能不算特別權威正確,這是我看書記住的一點)。49天后,如果不是大善大惡的人,都會進行新的一輪輪迴轉世。所以說,人死後,其實只有在這49天燒紙下面的陰人還是可以用上的。過了這49天,燒紙其實也就是一個純粹的緬懷先祖的意義。

縱觀我國曆史文化,源遠流長。儒釋道在我國這片神聖的土地上,互相吸取,生息了現在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上墳燒紙,更多的意義其實就是緬懷先人,緬懷祖先。現在科學突飛猛進,但是如果用所謂的“封建迷信”概括上墳,我覺得是“數典忘祖”。

在河北一代,上墳燒紙前,畫個圓圈,裡面畫個十字,表示外面的孤魂野鬼搶不到紙錢貢品。上墳完畢後,祖先墳頭添三鍁土,寓意後繼有人香火旺盛。墳地燃放爆竹,表示生活興旺越來越好。瞌三個頭,又有“神三鬼四”的說法,表示不忘祖宗敬畏之情。當然這些都是從小跟著父親上墳時知道的,具體什麼淵源,我想也沒幾個人能夠回答上來。但是中國文化就是這樣父傳子,子傳孫,一代一代,流傳了兩千年。到現在,一些專家說燒紙汙染環境,一些所謂的科學者說是迷信。我覺得,純粹的迷信“權威”,這才是迷信。


人文觀園


春節,本來就起源於古人“敬天法祖”的祭祀儀式,感恩緬懷先祖的福佑,勸進子孫後代。已有近四五千年曆史了,傳說中最早的第一個春節,是舜繼天子位,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我們中華民族的節日,往往根據天文農時、二十四節氣精密的推算,是古代宗教信仰、科學歷法、禮樂教化完美的結晶、文化瑰寶!

可是,由於西方殖民文化近代以來,對本土的毒化蠶食,徹底改變了一些人的“文化基因”,成了西化“轉基因”中國人,否定自己民族的傳統。放著優秀的、合自然的、低碳環保的節日不過,卻佯裝趕著過洋節。難道洋人的節日更“科學”沒有迷信,不見得!東西洋才有“鬼節”萬聖之說。與華夏禮樂文明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恐怕,只有中國在某一個顛倒的歷史時期,把敬拜感恩祖先的儀式,誣為“封建迷信”(一個西化的洋術語),砸爛焚燬,恨不得掘地三尺,挫骨揚灰。這是不正常的,甚至帶有“癲癇症”的特徵。病源是遭受物質文化奴役碾壓,西方列強“威嚇”、“科學教徒”的圍攻教唆,精神洗腦催眠導致的。

這種病即便良性的,醫治也得半個世紀。處方是,精讀一兩本傳統文化元典。多參與民眾祭祀儀式活動,培養對本土文化、風俗習慣的感情,比如歡快的“威風鑼鼓”,蕩人魂魄,洗人心髓,體驗感受傳統節日深邃的智慧。

“封建迷信”,是一個古怪的“半土半洋”的雜交“術語”,應該是歐洲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無神論”反對神權專制的“中國化”的垃圾碎片產物,精神廢料。新文化不幸感染此“病毒”,當時西方神學中講神蹟“迷信”,阻礙科學認知,所以這麼說,有人套用在傳統文化身上。中華文化是遠離怪力亂神的,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認知活動屬於“主客分立”,有謬誤迷信之說,但文化活動是“天人合一”式的“生命體驗”,不是“認知活動”。況且,中國人沒有西方人的造物主的觀念,是以人為本的文化。

春節是一系列文化活動,是一種“民族共同體”的深邃的“生命體驗”,是情感“共在”活動,不是認知活動,所以與“迷信”,八竿子打不著。所以,把祭祖當“封建迷信”,只能是“科學精神病”的胡言亂語。

這是,我對那些腦子患了“西化木馬”者的一個病理分析。

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已幾近衰落、凋敝、蕭條,需要修復、珍視,創生性的繼承發揚光大,難道讓韓國人“註冊”為他們民族的文化,你就滿意了?

我們對物質化的追求,要適可而止,有免疫力,修復華夏文脈道統。只有我們對本土文化自信了,根脈穩健壯大了,我們才可以以此為基礎,採擷、吸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華,為己所用,正常健康成長!

現在由於物質生活的變化,社會的科技進步,我們與家鄉、農村愈來愈遠,高樓大廈也不“接地氣”,田園荒蕪。我們在外,的確不方便回家,祭拜祖宗,但這不能是藉口,從我們這一代,應有所改變。

回家過年,勿忘根本!

樂活一家之言,共勉!




樂活光陰


"數典忘祖"是一切有正義感的人為痛斥出賣國家利益的漢奸賣國賊所量身定做的成語。

中國自古在一切重大活動中,都要對自己的祖先進行祭祀和叩拜活動,旨在紀念我們華夏共同的祖先——炎黃二帝。

儒家祭祀祖先的意義是為了"追養繼孝,民德厚望",絕非是驅逐鬼神之類的迷信!追養是對親恩的追思和緬懷,血姻歸宗族的一種儀式;繼孝是為了發揚孝道。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做為長輩要為子孫樹立孝道的觀念,彰顯家風。如果一個人能逢年過節虔誠的祭祀祖先,那麼他的仁德道義是日趨淳厚的,厚德才能載物,家庭有孝道才能和睦,所謂家和萬事興,從而才能實現幸福人生。

因而執政為民的共產黨,為了紀念在二戰當中慘遭日寇屠戮的南京三十萬冤魂,特地制定了我國的每年12月13日,為國家公祭日,以此紀念和祭拜在那場慘烈的戰爭中失去無辜生命的同胞,這是符合全體中國人民的大德之舉,所以說祭祀祖先決不是封建,而是中華文化的文明傳承之舉!


蘆嘉玉


這不能說是封建迷信,現在不比以前,現在生活節奏快,小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在哪,通過祭祖,可以讓後代知道自己的祖宗,也讓他們知道什麼時候都不能忘祖,就在今天早上,我準備回老家祭祖,快七歲的女兒問我,祭祖是什麼?哪個是她奶奶,在什麼地方?我果斷帶她一起回老家一邊祭祖,一邊把祖宗們介紹一遍,把家族長輩希望後輩能成什麼人給女兒講了一遍。我覺得這是一個傳承,通過祭祀活動,可以讓後代不忘本,不忘根,在我們百年後,每年仍有後人來掃掃墳,添把土,代表著家族人丁興旺。如果不進行這種祭祖活動,在城市的鋼筋水泥籠裡只用嘴說,後代絕對記不住,不出百年他們連自己從哪兒來都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