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身份證、攝像頭,被誅九族者為什麼不選擇逃跑呢?你怎麼看?

範文海


像我們現在是高科技時代,一張身份證可以辦理很多業務,例如買火車票、存錢、辦理結婚證等等。你離開了它真的是什麼都辦不了,沒法坐火車,沒法給自己孩子辦理出生證明等等,因為它代表的就是你,只有他能證明你是本人。而在古代沒有照相機沒有攝像機他說如何確認每一個人的身份的呢?而古代在皇帝要滅人家九族時,他們為什麼不逃跑呢?

在古代雖然沒有像我們現在使用的身份證這樣高級的東西來證明每一個人的身份,但是他們出門也是和我們一樣必須帶某樣物件才能證明他們身份的,沒有它,那時候的人們和我們現在一樣沒法住酒店,沒法通關的,只是每個時代所用的物件不一樣,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代都是用什麼來證明身份的 吧。

照身帖

“照身帖”它是由官府發放的,是一塊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不但有相關籍貫信息也和我們身份證上一樣有畫像,只是沒有我們的真實和清晰。在古代出門過關口、夜宿旅店都必須出示這個,例如商鞅試圖逃出秦國時,被公子卬逼回,晚上想要在客棧先投宿一晚時,客棧老闆就讓其出示照身帖,但是商鞅沒有,結果被老闆趕出來了。這個算是古代最早的“身份證”了。

符牌

符牌它既象徵著身份與地位,還代表著兵權和軍權的大小。經過朝代的變換,它有虎符、魚符、腰牌等等,而腰牌算是最像我們身份證的了,也是我們在電視裡看到最多的了,它上面不僅僅有編號、年齡、相貌特徵、發放牌子的時間、所屬職業甚至有的還特別註明其用途。就像我們在各種武裝劇裡看到的拿到代表一個門派的令牌或者是一個信物一樣,無論在哪裡何時見到它就如這個領導本人在現場一樣,就像尚方寶劍。

傳言

傳言只是是否通行的憑證,而且是一次性的。相當於現在的身份證、介紹信、預付卡的混合體

還有像《西遊記》裡唐僧攜帶的“通關文牃”也是用以來證明他的身份的,所以說古代也是可以區分每一個人身份的,古代皇帝要真的想誅殺哪個人的九族還是可以區分的,甚至他的九族還可以包括師生朋友等等,只要皇帝真心想要治他,就可以什麼都扒出來。

當然在古代真正被皇帝誅九族的還是少之又少的,這時可能就有人說像我們現代基本親不過四代了,更何況九族了,應該大部分都互相不認識了,完全可以趁朝廷還沒查出你們是親戚趕緊逃跑。可是你要知道你想到了趁人家沒查出來跑掉,那麼朝廷實施抓捕前又怎麼會讓你知道呢。

而且誅九族基本都是皇帝直接給判的,不會給你時間和機會去通報家人逃跑的,就算你逃跑成功了,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因為古代有嚴格的保甲制度,意思就是十戶人家為一保,互相監督,一旦有一戶人犯罪逃跑了,那剩下的九族就得受罰了,再加上古代的交通不如現在的便利,官路只有幾條,如果走官路遲早被抓回去,走山路,荒郊野嶺的,又是野獸又是土匪的也是極不安全的,所以在古代就算被判誅九族,人們也基本不會逃跑。


羽評郡主


株連九族是比凌遲還嚴重的大罪,這樣會使整個家族滅亡,皇帝就是為了斬草除根,以絕後患。那麼他們為何不跑呢?橫豎都是死,他們難道不想活或者留個子孫後代?當然不是,不是他們不想活,而是他們逃走的代價太大,不如在家等死。為什麼這麼說?我從這幾點來闡述:

首先,就是古代尊卑等級制度根深蒂固。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最好的形容。他們認為天子所說的,下達的命令是神聖不可抗拒的,他們必須絕對服從。當聖旨下達株連九族時,他們從心底都不會生出叛逆的思想。

其次,他們也來不及逃跑。皇帝下達聖旨後,他們根本不會得到消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會有大量官兵包圍府邸,根本來不及逃跑,直接捉拿歸案,即使有僥倖不在家的也會根據他們的蹤跡進行抓捕,不會出現漏網之魚。

最後,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人思維,天下都是皇帝的,自己能逃到哪裡去?一旦自己逃走,皇帝馬上會下達全國搜捕令,這樣也會無處可逃。即使僥倖逃走,也會過著過著過街老鼠,暗無天日的生活,。自己在深山老林獨自為伴,生不如死。

當然,歷史上也有成功逃走的案例,如三國大將大將關羽,但也是因為他武藝高強,殺完人立馬逃走,況且當時漢皇室衰弱,幾乎無力捉拿,最後他得到劉備的庇護,保證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所以歷史上那些被判株連九族的人沒有逃跑,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活下去,而是他們來不及跑,即使跑出去也基本是生不如死。


瀟瀟冷門劇場


先說誅九族,九族一直眾說紛紜,《三字經》的解釋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即高祖至玄孫的九代人,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血緣倫理關係,因為根本不存在九世同堂的家族,誅九族是不可能的。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表兄弟)、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母之兄弟(舅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這是從血緣衍生出來的統治需要,以血緣為紐帶進行連坐,誰敢造反,誅九族!

不過我們可以看到,所謂九族親屬,很難同時存在,能夠獲得“誅九族”的,那都是幾十歲的高官,在世親屬一般都達不到九族的標準,所以最開始的滅族方式是“夷三族”,也就是兄弟子侄這些,而這已經可以囊括獲罪者的絕大部分親屬,後來提升到九族,被誅殺者也差不多,只是聽起來更恐怖罷了,恐怖正是統治者想要的結果。

那麼被誅九族的人為什麼不跑呢?

打個比喻,甲的父親是高官,有一天他犯了大事,皇帝要誅他九族,皇帝會告訴他”朕要誅你九族“嗎?顯然不會,而是悄悄地動手。

我們以漢桓帝誅殺梁氏為例,《後漢書》記載:”(漢桓)帝大怒,遂與中常侍單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五人成謀誅(梁)冀······使黃門令具瑗將左右廄騶、虎賁、羽林、都候斂戟士,合千餘人,與司隸校尉張彪共圍冀第。使光祿勳袁盱持節收冀大將軍印綬,徙封比景都鄉侯。冀及妻(孫)壽即日皆自殺。悉收子河南尹胤、叔父屯騎校尉讓,及親從衛尉淑、越騎校尉忠、長水校尉戟等,諸梁及孫氏中外宗親送詔獄,無長少皆棄市。“

梁冀作為東漢權臣,囂張跋扈,甚至因一句”此跋扈將軍也“就毒殺漢質帝,對漢桓帝也很不客氣,史書沒有提及”誅九族“,但也差不多,梁冀的兄弟子侄及妻族宗親全部被殺。

而看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漢桓帝不是事先通知梁冀的,一般能夠享受滅族之罪的都是權臣,事先通知那是找死,如果讓權臣事先知道,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皇帝誅族一般都是這種套路,派出軍隊把府邸一圍,接下來就是甕中捉鱉了,而被誅殺者的近親基本都是在府邸之中,就算另有住所也不會在外地,往往就在京城,一起圍了就是。


平沙趣說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要先搞清一點,那就是:古代基本不存在“誅九族”這種事。強調這一點,就是要說明,會被株連的人有限,很好控制。

(即使秦法嚴苛,商鞅雖然住店出境受阻,但還是成功回到了自己封地)

前面兩個答案非要強調古代有戶籍制度,還舉了商鞅的例子,這個例子舉得不對,因為秦法的嚴苛在後世比較少見,而商鞅最後也有能力回到自己封地發動叛亂,所以沒那麼不能逃。因此,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誅九族”包括哪些人。答案是,沒多少人。


(九族是倫理概念,不是法律概念)

“九族”其實只是一個倫理概念,不是一個法律概念。《三字經》裡說“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也就是說九族就是自己這輩往上數四代往下數四代一共九代人。另一說法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就是一個橫向很大的範圍。簡單來說,九族就是告訴你,哪些是你的親戚。這些人是給你認的,但絕大多數你都不認識的,不是等你犯罪的時候拿來殺的。

(唯一在官方資料中被記載誅九族的僅楊玄感一人,且實際也只誅殺了兄弟子侄等)

那存不存在誅九族的事情呢?基本不存在。唯一官方記載被誅九族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隋朝楊玄感。他在隋煬帝在位期間發動叛亂,被族滅。但是“九族”一說也沒有出現於正史《隋書》中,而是寫在《唐六典注》裡提了一句:“楊玄感反,諸九族”。這裡的“九”更像是虛指實際上真實歷史記載被殺的也就是楊玄感的兄弟子侄等,並沒有特別多人。此外其他的所謂“誅九族”都是戲曲小說裡的話,完全不足信。

(方孝孺被誅十族純屬野史杜撰)

古代株連一般都是“夷三族”也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人也不是殺死而是發配、為奴等。我們就舉大開殺戒的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來說。朱元璋用胡惟庸案、藍玉案將一干功臣治罪,朱棣奪取皇位後誅殺了那些不服從他的大臣(必須強調誅方孝孺十族一說純屬野史杜撰)。基本每家都被株連了幾百人,甚至有的上千。我們現在看,幾百上千好多啊,處置了幾百個親戚呢。其實完全不是我們想的那樣。這裡面絕大多數的其實是下人。被株連的都是管家、家丁、護院、轎伕、馬伕、丫鬟、廚子、老媽子等等。能被判處株連若干族的都是謀反等重罪,獲罪之人都是達官貴人,所以一家都有幾十個上百個下人不足為奇。而他們的兄弟子侄女婿等往往也都是官員,一家幾十個上百個,那三五個兄弟、五六個兒子、三四個女婿,每家幾十個人,那也輕輕鬆鬆成百上千了。而這些人難抓嗎?很好抓。因為只要把這十幾家府邸全都團團圍住,一個人都逃不掉。

因此,基本不存在“誅九族”去抓一群八杆子打不著的外地親戚。真的受到株連要被充軍發配為奴的也就是關係最近的兄弟子侄女婿和他們的下人。這些人的府邸在朝廷準備對犯罪者動手的時候已經全部在軍士或是衙役的控制之下了,裡面的人插翅難逃。


伊耆角木


古代“誅九族”者的家人是可以選擇逃跑的,而且不止是誅九族,只要是犯了誅連家人的罪,都是可以選擇逃跑,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古代為避禍而改姓者甚多

在古代,雖然有嚴格的戶籍制度,但是當時的交通和通訊都非常落後,也沒有像現代的電視可以看,因此古代也就鄰近的人會互相認識,隔稍遠一點就完全不可能知道對方是誰。就算是皇上如果走出皇宮以外,百姓也不可能認識他,更何況是普通人?因此在古代如果發生誅連案件,家人逃難是可以的,而且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 韓信後人:韓信被呂后殺害之後,還下令要誅三族,當時他的兒子只有三歲,在家客的幫助下成功逃脫,並且把韓姓改成韋姓,延續了韓信的香火。

韓信後人改姓韋在《韋氏族譜》、明朝的《樵書》都有記載,真實性還是很高的。

  • 司馬遷後人:據傳說,司馬遷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擔心受到牽連,便逃回故鄉韓城,並把姓改成“馮”和“同”,把當地的村名改成“續村”,表示延續的意思。後來擔心官府會追查,便把村名改成“徐村”。

司馬遷後人改姓出自於野史,但是相關的牌匾如今保留在陝西韓城的徐村。

由此可見,古代誅九族者是可以逃跑的。

如果大家覺得個別案例沒有普遍性,那就再舉一個例子——客家人。

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遷徙史,從五胡亂華開始,先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遷徙。每次遷徙到新地方,都因沒有合法的戶籍而被當地註冊成“客籍”,客家人也因此得名。

古代雖然有嚴格的戶籍制度,但面對複雜的人員流動,官府也是沒有辦法完全管控的。每個州縣的發展離不開勞動人民,哪裡發展得好,哪個地方更適合生存,就能吸引百姓前來謀生,這種“用腳投票”的方式在古代很常見。逃難避禍之人混雜在這些流動人員中,改名換姓成為外來人員,在這個新的地方繼續生活。


水煮汗青


當然是可以逃跑的!像我們閩南地區就有很多村落就是因為有家族人被誅九族的時候逃跑出來,然後躲到深山老林裡安家落戶,最後重新繁衍起來的。

古代建立有保甲制度,每家每戶有多少人都得在冊登記的,到其他地方去住店登記也得提供當地保甲開出的證明才能住,方圓活動不得超過100裡地,這種情況下很難全家逃走的,只要一聲令下,府衙的衙役出動一包圍想跑也跑不掉。但是往往可以有很多漏網之魚,比如正在被朝廷通緝的時候恰恰有人去到朋友家竄門或者回孃家做客的這時候就能夠逃過一劫。比如像我們隔壁村就是這種情況。當時是清朝初年,我們隔壁村有人參加了反清復明的運動,結果被抓住了判誅九族罪,整村人80多戶大約240多人都被殺頭,這時候村裡有3個孕婦剛好回孃家做客,清軍官兵包圍村莊抓人殺人的時候恰恰不在,而後這3個孕婦就在孃家隱姓埋名生下了4孩子(1對是雙胞胎),這4個孩子長大後來回來重新建村。

其次,能夠犯下被誅九族罪的人也不是普通人,大都是朝廷重臣,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個把有權或者有錢的朋友。在這種臨死關頭,往往會有這種朋友站出來幫忙,一般就是保住幼子讓他們逃走。他們會賄賂一下抓捕官兵或者牢獄,讓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牢獄一是不敢得罪重臣,二是得錢財,三是自己給自己積德,如果沒有深仇大恨的一般是會幫忙的。


優己


現在的我們無論出行還是買東西都要實名認證,身份證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件,就醫、就業、上學、買房都需要。那麼有人提出一個疑問,古代人沒有身份證,他們是以什麼來證明自己的身份的呢?既然沒有身份證死刑犯為何不逃跑呢?

今天小妮子就帶大家來解析下這個歷史疑問吧,春秋戰國、三國時期,那時候每個國家的人口很少且頻繁流動。這就涉及到一個徵稅問題,這人總流動,本地有戶籍記錄但無人員可以徵稅、徵兵的窘境,而流動到外地的人員在外地沒有戶籍便無法對其徵稅。於是聰明的秦國人商鞅發明了一個東西,相當於現在的刷臉技術。一塊光滑的竹板,上面有持證人的姓名、職業、畫像和公章。秦國要求人人有身份證明,否則會被重罰。

但是這個法子終究沒有長久,之後的國家依舊亂糟糟,題目中問的被滅九族的人為什麼不選擇逃跑。他們不是沒有逃過,但是能成功金蟬脫殼的人畢竟少數。除非外頭有人暗中幫助,比如漢武帝滅太子一族,然而太子的孫子劉洵就是後來的漢宣帝被人所救也因為一個嬰兒,別人也很容易忽略一個面目還沒長開的嬰孩,隨便弄一個死嬰就可以打發。

不逃跑綜合說來有以下理由:

  • 無從可逃,凡事滅九族者涉及的人太多,攜家帶口逃跑速度緩慢,尤其是皇帝一聲令下滅九族的時候,大傢伙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也會有漏網之魚,比如在偏遠地區做生意的人以及在遠方求學的孩子,只要他們不回家一般不會出事情。

  • 封建社會自古以來的為臣之心,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個奴性思想一直在封建社會紮根發芽無法剔除。

  • 看電視劇裡面情節就知道,逃犯會懸賞捉拿,要麼你易容,不然就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捉,誰和錢過不去呢?

  • 有些有骨氣的人認為逃跑就是承認了自己的罪刑,寧死也不屈服,可是能有幾個人死後能沉冤得雪呢?活著才有機會證明自己的清白。

  • 古代人重血脈,他們會讓年幼的孩子跟隨忠心的奴才逃跑,奴才不算九族裡面的也容易被忽略。

其實滅九族在古代就是皇帝斬草除根的手段,怕他日被報仇,然而九族之外的勢力是皇帝管不到的。往往會還有漏網之魚,其帶來的影響只有負面的,手段殘忍常禍及無辜。索性這個封建陋習隨著大清朝的結束而被時代淘汰。


尼采講歷史


身份證並不是今天的新產物,在古代是有“身份證”的,謂之為照身貼。照身貼就是在一塊打磨光滑的竹板上畫上你的頭像,寫上你的姓名、住址、出生年月等信息,並加蓋有官府公章。出門辦事都要隨身攜帶照身貼、出遠門還要有村裡、鄉里、縣裡的介紹信;官吏出行還要帶上自己的官印憑信。住店都是要登記照身貼的,沒有照身貼是住不成店的。

另外古代有嚴格的保甲制度,也就是鄉里鄰間每十戶編成一個保,相互監督揭發,一人犯法,牽連九戶。保長是最基層的治安小吏,他們會密切注意自己保內的人員變遷情況,有變動就會及時去官府登記備案。一個人犯了法,官府抓不到本人就會將保甲內的人拘禁了,這些人說出犯人行蹤則可免罪,說不出行蹤就免不了吃一頓官司。因此在古代想穿州過縣亡命江湖是有技術難度的,武林小說裡的大俠們來去自由,水滸傳裡的好漢縱橫四海,畢竟是小說不是現實。

古代交通條件不便利,來往只有那麼幾條官路可行,你要翻山越嶺,則免不了被強盜結果了性命;你要是走官府大道,則免不了被沿途關卡守衛捕獲。因此逃亡天涯的成功率極低,就算你僥倖逃得性命,要想自己養活自己還是十分有難度的,種地與打獵你得有工具、種子;衣食住行你得與外人交往。與人交往就免不了照身貼與編戶入保,這樣很容易查出你的來龍去脈。《桃花源記》裡的事畢竟是個例,人人都去桃花源了,國家管誰去?

最後誅九族這種事發生的概率極低,真正要是誅九族,那麼殺伐過多,不利於政府統治。因此在執行誅九族的事情上,一般是將犯人本人的父母妻小斬決,關係近的親屬流放,關係遠的親屬交錢贖罪。縱觀古代歷史,各朝各代誅九族的案例並不多,在執行的時候也會大打折扣,八杆子打不著的親戚一般沒有人來追究。方孝孺被明成祖誅了十族,也是後人編撰的,可以明確的是方孝孺本人及其父母妻小是被腰斬了,其它的親屬並沒有被誅殺殆盡。


大秦鐵鷹劍士


誅滅九族,按照通俗的叫法,就是“斬草除根”!牽連家族的刑罰,從幾千年前還是奴隸制原始社會的商朝就有了,直到春秋時期,秦國正式將“滅族”這一刑罰加入刑法。族刑是古代歷史上,最具威懾力的刑罰。


現代社會網絡發達,刑罰制度也逐漸完善,最主要是實名制開始普遍。人們只要一犯法,被抓到後立馬上報公安系統。


那麼古代中國,那時候沒有實名制,也沒有身份證和監控。

有人被判處滅九族後,他的家屬為何不逃跑呢?

1、信息不發達

最大的原因就是當時的信息交流極為不便。比如A城的王某某犯重罪,滅九族,執法人員要去抓捕王某某家屬。遠在B城的家屬根本就不知道王某某要被株連九族,等到執法人員快馬加鞭趕來將他們抓捕刑場的時候,這些族人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2、交通不發達

古代交通基本靠走。古代人主要以耕地為主,家裡最多有隻耕牛或者騾子,有點錢的最多是僱輛馬車。他們坐著這些交通工具在前面逃跑,後面有一大堆騎著快馬的士兵,拼命追趕。被追上只是時間的問題。


3、執法速度快

古代對於這種犯了株連九族的罪犯,執刑速度非常快,因為株連九族是大罪,只要犯上這種大罪的人,需要立即執刑,並不像普通罪犯那樣還等著秋後問斬。這也是為了擔心這些九族會反抗造反。


4、連坐制度下,逃跑很難

執法的士兵會拿著罪犯的家譜,根據家譜來抓捕受到牽連的家屬。

有人會說,把家譜燒了不就好了嗎?

其實古代還有連坐的懲罰制度,執法士兵會詢問隔壁的鄰居,如果鄰居有隱瞞的話,被發現後也要受同樣的懲罰。

所以鄰居們為了避免連坐,都會實事求是地告訴士兵。

古代人員流動性很差,一個地方在很長時間內 ,都很少有陌生人來往,一旦有陌生人來這個地方,會有負責人立即上報給保長。

所以,在這種連坐的制度面前,犯人要想逃跑,簡直太難了。


【文圖:搞史人


搞史人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社會追捕逃犯的方式也越來越多,身份證聯網和攝像頭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種手段。想要住店或者坐火車,就需要身份證。而身份證信息都是聯網的,只要你成了逃犯,除非不用身份證,不然肯定會被抓住。即使用了別人的身份證,現在密集的攝像頭也能讓你無處藏身,最終逃不過法律的制裁。而在古代的時候,科技並不發達,沒有聯網的身份信息,也沒有攝像頭,那麼一些被判處誅滅九族的人,他們的家人為什麼不逃跑呢?

誅九族是古代非常嚴厲的一個酷刑,一個人犯罪就要誅滅全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胡惟庸案,一個人犯罪前後牽連了幾萬人。其實古代的時候犯罪的偵破率確實比較低,很多罪犯在犯罪之後選擇嘯聚山林或者改名換姓來躲避懲罰。其中《水滸傳》中的好漢,大部分都是犯罪分子,而朝廷拿他們也沒有多少辦法。但是被判處誅九族的人就不一樣了,在古代的時候被誅九族的人並不多,謀逆這種大罪佔了很大比重。只要是被判了這個刑的人,那麼肯定是達官貴人,或者是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這些人的家屬一般都是養尊處優慣了,缺乏在江湖上行走的能力。武松和林沖這樣武功高強心狠手辣的人在逃亡的過程中都險象環生,更何況這些養尊處優的大公子們呢?

這些人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寧可留在家裡等待死亡,也不願意去冒險。再者,被判處誅九族的人大部分都是政治鬥爭失敗和造反失敗的人。他們失敗的時候全家老小已經被控制了,後面判處誅九族的時候,已經沒有可能再逃跑了。


在古代,犯人如果逃跑,那麼就會連累家屬,被誅滅九族的人都是有著一大串的家族網,如果一個人逃跑,那麼牽連的人會更多。


其實古代的誅九族並沒有想象中這麼多,大部分都是誅滅三族比較多,而且這種情況都是伴隨著政治軍事鬥爭進行的,被誅殺的一方大部分是失敗者。同梁山好漢不同,梁山好漢殺了人就能跑,因為縣衙的官兵戰鬥力不強,而且不會太盡力去追捕。但誅九族的情況下就不同了,大軍直接控制了城市,就算是有呂布的武藝也逃不出去。

不過古代也有誅九族活下來的人,在曹爽失敗後,郭淮的老婆受到牽連,需要被帶走誅殺。郭淮的五個兒子都求郭淮救回母親,郭淮於是帶領軍隊去救回了老婆,並且向司馬懿寫信求情,司馬懿赦免了郭淮的妻子。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即使是妻子需要被誅殺,郭淮依然還是朝廷重臣,統領曹魏西部軍團,他的五個兒子都不需要被誅殺。也就是說,誅滅九族有一定的制度,規定範圍之外的人都可以活下來,而且不會受到太大的牽連,郭淮的妻子如果逃走,那麼郭淮和他的五個兒子也都會被殺,除非說他們一家都逃走,這樣冒的風險就比較大了,反而不如妻子一個人被誅殺更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