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身份證、攝像頭,被誅九族者為什麼不選擇逃跑呢?你怎麼看?

範文海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很簡單,能夠享受誅九族這一大刑的人,他的臉,或者說他的名字要比現在的身份證攝像頭管用多了。

誅九族這種酷刑你一般的小老百姓根本輪不到你。中國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有明確記載的只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總共也就三個人。


這三個人分別是楊玄感、景清、方孝孺。

楊玄感是隋朝大臣楊素的長子,封楚國公。

景清不是那麼有名,但是他曾經試圖刺殺明成祖朱棣。

方孝孺就不說他了,誅十族也算是歷史上獨一份了。

這三個人哪一個不是舉國聞名,你讓他們怎麼逃?就算是他們的家人,照樣跑不了,因為除了族誅,還有連坐。


就別說誅九族了,只要是被族誅的人,那要不是朝廷重臣,要不就是知名人物,要不就是造反的頭目,無論是哪一種,都會被朝廷給卡的死死的,怎麼跑?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不要以為古人的戶籍制度不完善。劉邦進入關中後蕭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秦朝官府內的戶口本給抄了,這些登記造冊的人口就是劉邦將來軍費的來源。古代中國農耕經濟是國家的基礎,國家每年的稅收絕大部分都從這裡來,所以人口的穩定性就非常重要,你不查戶口,怎麼收稅?所以古代朝廷對於人口的流動把控是相當嚴的。除非是一個朝代末期,脫籍流民嚴重的情況,要不然只要你有名有姓,想跑基本不可能。


守仁讀仁


或許太小瞧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威力了,之所以能讓當時罪犯乖乖就擒,也絕非一個簡簡單單的身份證,就能夠將其束縛得了的。

身份證也僅僅作為我們現如今特定的身份證明,而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環境下,想要逃跑,付出的代價極高。

被株連範圍有限株連九族,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恐怖,按常理來說,株連九族是指除犯罪本人除外,往上倒數4代,往下倒數4代,一共9代,僅僅作為倫理界的概念,與嚴格的法律法律還是有差距。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父親氏族四代,母親是族三代,最後加上妻子世族兩代。法律上並沒有明確意義上的株連九族,大多都是史書典籍中,亦或者是戲曲小說中,有滿門抄斬引申出的說法罷了。也沒有哪個官吏非要按著族譜上來,非要因為一人之罪而讓全家受難,歷史上被株連九族的例子也並不多。

據隋書中記載,楊玄感因為造反被株連九族,但其實真正行刑之時,涉及的也僅僅只有他的兄弟子侄。 流動人口極易控制的我國封建帝制既然能存在2000多年,必然有其獨特的等級管理制度,也有極為嚴格苛刻的流動人口管理制度。

古代人也有類似身份證的身份管理憑證,或許我們只曾聽聞商鞅變法,他的最終死亡就以忘帶身份憑證有關,當時他因為變法聞名於世。

但也因此惹了一大幫人,自然他一個人的力量,無法與眾人抗衡,最終被告發造反,也只能默默承認,所以為了避免被誅殺的厄運,他選擇了逃跑。

當然故事的結局也與他被抓而告終,當時商鞅變好不容易跑到了邊關,就想找一家客舍落腳留宿,但在當時住店也是需要登記的,就在這個環節讓店家感覺到他的可疑之處,不僅沒有讓他住店,還將其告發,扭送到官府。

出門辦事都需要他人引薦,何況你是畏罪潛逃 由於當時交通條件有限,所以古人的活動範圍也相當有限,如果要遠離家鄉,到外地辦事,自然也需要尋求當地政府批准,有了介紹信方可通行。

畢竟每一座城池,為了防止形跡可疑之人潛逃,自然也會在城門口或者是主要幹道上派重兵把守,沒有引薦信是萬萬不能通過的。

何況逃亡的代價成本極高,前途未卜、生死不明,逃亡就意味著一場命運博弈,如果被因為株連九族,有可能只是流放,或者是降級貶官,亦或者是成為別人的奴隸丫鬟,但要是畏罪潛逃,被抓了就是死罪。

如若當時沒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豈不是就可以隨意移民?那政府的作用何在?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能你還不知道已經被株連僅僅通過口頭傳遞信息或書信來往,效率難免太低。當時被株連九族,當然首先受到牽連誅殺的自然是要犯一家人,政府執行人員提前肯定會進行消息封鎖,他們也絕不會蠢到打草驚蛇的地步。

主動權還是掌握在官府手中,若不是有內部人員提前通風報信,一切都發生在始料未及之中。因此,比起逃跑所付出的代價成本,乖乖束手就擒,還有從輕發落的可能。

何況當時還有極其嚴重的思想壓迫,許多人根本不可能有逃跑的意識,即使被抓或者被殺,也只能認為這是命運使然!


大國布衣


古代確實沒有身份證和攝像頭這東西,這些都是現當代才有的,如此正好給那些犯罪的人提供了逃跑的機會,天下那麼大,隨便跑到哪個地方隱姓埋名官府都很難找到,那麼為什麼古代被誅九族的人不選擇逃跑而是老實受死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誅九族在歷史上很少出現

大家不要受電視劇矇騙太深了,劇裡面皇帝動不動就誅人家九族,這是很不真實的。實際上誅九族這個刑法在古代是不常用的,最多也就誅三族。誅九族即只要是沾點親戚的人全部都要被牽連,古代又流行多生多育,這樣一殺估計上百人都要命喪黃泉,這個罪孽是任何人都不能承擔的,皇帝自稱天選之子,自然也不想去承擔罪責,再加上儒家治國的理念,所以誅九族這個刑法只是個擺設。


誅九族這樣的事也確實發生過,比如在隋朝的時候,隋朝的政治環境本就複雜,世家大族有很大的影響力,其中的勢力也是盤根錯節。楊玄造反失敗後就自殺了,讓陽廣很是憋屈,不能在本人身上洩憤就把怒火都發洩在有干係的人身上,於是就不斷擴大株連的範圍,開了誅九族的先河。他這麼做就是為了斬草除根,防止死灰復燃。

第二,被誅之人沒有經驗

能被誅九族都是犯了滔天大罪的人,換句話說都是個人物,對當事人來說已經見過大風大浪,對死早有準備。但是對於其他被牽連的親屬和僅僅有血緣關係的遠方親戚來說,他們對死亡是沒有預見的。他們還在家裡吃著飯或者睡著覺一切風平浪靜的時候,可能官兵就突然衝進來將他們抓走,更殘酷的還不是被抓走,更多時候是直接殺死,誅殺就是滅門,無論男女老少,無論你是什麼身份,無論是否有防抗能力,只要是與被誅九族者有關係的全都逃不過。那些或無辜或不無辜的人,因為沒有被抓的經驗,想要逃跑簡直是天方夜譚。


第三,跑也是跑不掉的

雖然古代沒有身份證和監控系統,但是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古代社會也是有一套對百姓懂得監管方式的。官府可不是吃白飯的,手段多了去了,什麼古代戶籍管理制度、住宿登記制度、保甲制度、連坐制度等等多了去了。其中戶籍制度是最具代表的制度之一,也是控制百姓最有效的工具,類似於我們如今的戶口。通過戶籍制度官府可以掌握各個地方的人口和土地情況,以此為基礎進行稅收等管理,當然也不只是在稅收方面有用,在徵兵上和追查逃犯上也起著大作用。


漢朝時期戶籍制度就已經發展出了雛形,戶籍簿上清除的記載了戶主的居住地址、年齡、相貌、膚色、職業、財產、子女、所擁有土地等狀況。在追查逃犯的時候,只要對比戶籍上的人口和實際人口,就知道哪家有沒有私藏逃犯,逃跑的人不管藏在哪戶人家,只要沒有戶籍就會被揪出來,如果他跑去辦理戶籍那就更方便了,負責戶籍的官員早就接到了命令,對那些版戶籍的人嚴加查問,犯人直接就能被揪出來。

(古代戶籍管理,保甲制度)


再加上朝廷律法和連坐制度,制度的嚴格讓百姓們為了自保是不會去惹麻煩上身的,大家都知道私藏朝廷逃犯是死罪,所以百姓們也不會去觸犯律法和制度。

以此看來,被誅九族的人和被牽連的人是逃也沒用,就算逃了,也很可能會被抓回來,最後還是難逃一死。而大部分人遇到這種事早就嚇破膽了,哪還有心思去逃跑啊,只好乖乖受死了。


小姐姐講史


誅九族在古代是滅族的重罪,古人也都非常重視傳宗接代,家族傳承,肯定是希望能活著或者是為家族留下一個子孫後代的,大難當頭他們也想跑 也想逃,但是能成功的機率實在太渺茫!

(九族五服圖)

古代通訊不發達,沒有逃跑的時間

古代也沒有手機 微信 網絡什麼的來傳播消息,而且皇帝有絕對的權力,一句話就可以決定生殺大權,很多時候災禍都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已經降臨了,根本沒有機會通知家人逃跑。這個時候家裡人正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就被官兵抓了,等到他們清楚怎麼回事的時候已經快要被殺頭了,哪還能有機會逃跑呀。


古代人口流動小

中國古代歷來重視戶籍管理,嚴格限制人口流動,想要出行必須得有官府發放的“路引”,作為被誅九族的通緝犯怎麼可能得到路引,所以根本出不了城。

就算僥倖出了城,也很難找到下一個落腳點,因為古代不同地方的口音也不同,城門口都有官兵把守盤查,發現外地口音更是要重點盤問,海捕文書上也有通緝犯的籍貫 外貌特徵等,很容易被發現。

運氣好逃過了守城官兵還逃不過當地人的舉報,中國古代是農耕時代,95%的平民都是農民,農業守土重遷,大部分人一生都不會離開自己所在的村莊,如果村裡來了陌生人肯定很快就會被發現,古代還施行連坐制,根本沒有人敢收留來歷不明的人,為了自保肯定會馬上舉報。


皇帝擔心報復,必須要斬草除根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能犯誅九族大罪的基本不會是平民,一般都是在朝廷的政治鬥爭中失敗,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才會遭到滅頂之災。如果有人逃跑,皇帝肯定會擔心將來被刺殺報復,萬一再被其他勢力藏匿教唆,多年後伺機報仇後果更是不堪設想,所以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逃跑者找出來。


被抓到的後果很嚴重

古代大部分時期統治者都主張嚴刑峻法,死刑的種類也非常多,除了斬首之外,還有凌遲,車裂,腰斬,絞刑,炮烙,烹,磔......

試想一下,本來誅九族判的是斬首,但由於逃跑被抓回來改成凌遲了,那就直接悲劇了,萬一在因為自己逃跑的事,其他家人也被加重了刑罰,被折磨至死,就更悲劇了,所以不管是因為對酷刑的懼怕還是為其他家人著想,有逃跑想法的人也很少。


小結

求生欲是人的本能,那些被誅九族的人並不是不想逃,而是他們沒時間 沒機會 也沒能力去逃生。


se森小柒ven




如果提前知道家人犯了重罪,而被株連九族,誰願意原地等死?如果能跑掉,誰會像傻子一樣等著挨宰呢?

不選擇逃跑,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1、一是來不及跑



很多時候,家人被判重罪,而且株連九族,那消息一般是封鎖得極嚴,趁其家人不備,官差突然襲擊。這種情況下,哪裡來得及跑?大多數人,除了挨刀,實在沒有選擇的餘地。

有時候,很多被牽連的人在懵懵懂懂中就被抓走了,走的時候,還大喊冤枉,但哪裡有道理可講?他們的命已經在朝堂上被決定了走向,已經預訂給了閻王爺。

真不是不跑,實在是來不及跑。

2、得知消息太晚,沒跑出去



總有一些知情人,願意冒著殺頭危險,提前跑去告知犯人家屬。只是,被判株連九族時,官家那是相當快的,絕不會給太多時間。如此一來,報信的時間,肯定提前不了多少,這樣,族人和家屬依然跑不掉,畢竟,株連九族不是一家,而是有好多家。

等每家都被通知到,每家在匆匆忙忙中收拾金銀細軟,收拾隨身衣物,準備出發時,索命的官差就到了。族人們就此帶著不甘,帶著不情願,被官差押著,通向了黃泉大道,通向了那條不歸路。

3、跑了,但沒跑遠;或著跑了,被通緝抓回



有些人消息夠靈,腿腳夠快,在官差來時已經跑了,但官差豈是那麼蠢笨?他們會在各個重要路口,安排合適的差人等候,一旦發現行色匆匆,慌里慌張的人,馬上上前盤問,情況一旦不對,馬上扣留。

當然,還有些人運氣夠好,成功逃脫,只是古代有個東西叫“抓捕文書”,會把通緝人的畫像張貼在附近各處,甚至鼓勵舉報,並且設獎,這時候,如果跑得不遠的話,很有可能被抓回,還是難以逃脫被斬的命運。

被株連九族的人,跑出去真是太難了。

那麼,有沒有株連九族,還能跑掉的人?有。

4、能跑掉的個別人,無不是運氣和智慧都極好的人



總有一些人,判斷夠準確,決定夠理智,不僅提前撤離,而且有目的、有計劃的跑向人跡罕至,山高水遠的地區,而且隱姓埋名,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只有這樣的人,生存的幾率才能達到最大。但凡,對以前的生活有一點眷戀,對曾經的故鄉有一點捨不得,對以前的生活圈有一丁點放不下,那都會隨時送命。



綜合來說,古代被株連九族的人,不是不選擇逃跑,而是跑不掉,沒跑遠,或者被通緝抓回,只有極少極少的人會逃跑成功,代價是放棄所有,並且離得越遠,生存下來的幾率會越高。


藍風破曉


在1984年以前,中國都沒有身份證制度。

請問,為什麼1984年以前的所有死刑犯都不逃出去,要等著被槍決呢?這種問題就是廢話。

誅九族,這是何等的大罪!

凡是跟罪犯有親戚關係的,無論是是姻親還是血親,都要受到牽連。

一般犯這種滔天死罪的人,不是叛國投敵、就是密謀造反,所以朝廷才會斬草除根,對無辜的家人牽連處以極刑。

例如《唐六典注》有云,在煬帝末年,“生殺任情,不復依例。楊玄感反,誅九族,復行轘裂梟首,磔而射之”。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能逃脫皇帝的制裁。

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是古代並不是一個自由遷徙的社會。

就想1980年代以前,大家出門都要地方開介紹信一樣;沒有身份證,不代表沒有個人身份的憑據。

沒有身份的憑據,就會寸步難行。像是在古代,身份的憑據就是路引。例如,元代施惠的《幽閨記》寫道——

你去渡關津,怕有人盤問,又沒個官司文憑路引,此行何處能安頓?

離開家鄉超過一定裡數是不行的,就會被判犯禁。

在出行必須路引等身份證明的情況下,也許有誅九族的會有遺漏,但這種事情非常稀少,可以當做是沒有。


HuiNanHistory


族刑是我國古代一種很殘忍的刑罰。

簡單來說,一人犯罪,全家遭殃。

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斬草除根。

我國最早開始使用族刑的是商朝,到春秋時期的秦國,滅族正式被列入法典。族刑的威懾力是很大的,也許自己不怕死,但涉及到全家的親人,那就得掂量掂量了。

所以族刑也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非常具有威懾力的一種刑罰,而隨著宗族家族的逐步形成與完善,慢慢就出現了三族、五族、七族、九族的提法。


滅族自然是很殘酷的,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古代沒有攝像頭、沒有身份證,古人為什麼不選擇逃跑呢?

首先不排除一部分甘願受死的貞烈家屬,但更多人應該是惜命的,之所以不選擇逃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不能。

不敢是害怕其他家屬受牽連。

事實上,誅九族,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可以免死的,比如東晉,曾規定不殺婦女;唐朝法律規定,未滿16歲、60歲以上的女人、80歲以上的男人和殘疾人都是不殺的,即便是明清也沿用了此前的法律,規定年齡在16歲以下的同樣可以免死,但要貶為奴。


不能是指跑不了。

之所以跑不了,其實也有兩個原因。

第一,速度太快。

誅九族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事情,凡是誅九族的家族,肯定是有人犯了大罪,比如造反等,對於處置這些人,朝廷不會講究審判或者秋後問斬,往往是怎麼快怎麼來,加上古代消息傳遞很慢,被誅九族的家族可能連發生了什麼都不知道就被抓走和處死了。

比如西漢的晁錯,被漢景帝以大逆不道的名義誅其三族,晁錯毫不知情,正準備穿著朝服去上朝,結果半路被截殺。晁錯的家屬更是毫不知情就被滅族了。


第二,實在跑不掉。

即便有人僥倖不在家,官府也會立即下達海捕文書,在實行保甲連坐且人員流動性極差的古代,一個地方突然出現陌生人,立馬會有警覺的人員向保長報信,避免受連坐之罪。除非你跑到荒無人煙的深山野林,否則想成功逃脫很難。


金兔歷史


個人覺得題主之所以有此一問,可能是收影視劇影響太多。

犯了事,在亂世跑路還行得通,因為封建政權自顧不暇。但若是在治世,你有這個想法,怕你是沒聽過一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裡簡單的分享幾個故事好了。

01.商鞅跑路失敗,無奈造反

你說沒有身份證???知道商鞅咋被逼到絕路的不?秦惠文王上位後不斷找茬,商鞅果斷跑路,結果在一個夜黑風高夜,住店被拒絕。


原因就是他屬於攜款外逃,根本沒有官府路引,這樣有錢也住不了店。因為一但被官府查出來,店老闆一家上下一個也跑不了,說不定不等官府來查就被鄰居告發了!為毛?因為要連坐呀,除非你去首告,才沒你事。然後商鞅無路可走才又跑回了封地造反,然後被幹死了。

02.唐僧西天取經,真的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我們經常看西遊記,有沒有注意到唐僧每到一地最先幹嘛——吾淨,把為師的通關文牒去來。每到一處需要出示通關文牒,這是嘛?這是大唐最高領導人簽發的道路通行證、良民證!可以證明是從哪來到哪去,去幹啥。


如果沒有這玩意,不好意思,你還真出不了國!在黃曉明主演的《大唐玄奘》中,玄奘是私自前往西天取經,並沒有官方許可,結果剛走了一段路就成了A級通緝犯,到處都在抓他,最後是靠一腔熱血感動了邊境長官才放他出關,要不然怕是見不到佛祖了。

03.智取生辰綱,不是成功的大劫案

再說一說智取生辰綱,難道還在佩服吳用的天衣無縫的方案策劃???

這個事,如果不是生辰綱背後水太深,晁蓋吳用等人前腳搶完東西后腳就得被抓!


為什麼?因為生辰綱年年丟失,而這到底是被盜匪搶走的還是梁中書賊喊抓賊,誰也說不清。黃泥崗當地的州官也不是傻子,他需要摸清蔡京,梁中書的態度才能決定要不要一查到底。

剛開始舉棋不定的時候,生辰綱大劫案似乎根本就是懸案。最後決心要一查到底的時候,捕頭何濤幾天就找到了線索——有人目擊大劫案當天,有一夥外地販賣紅棗的人在街上的客棧出現!

順著這個線索何濤很快就抓住了當地人白勝,併成功挖出了背後的晁蓋吳用等人!

為什麼這麼輕鬆呢?因為這涉及到古代的人口流動問題。眾所周知,古代是傳統農業社會,人民都和土地綁在一起,商業沒有那麼發達,尤其是跨地區貿易,更是少之又少。


就像小編的村子,平常時期,可能一天都沒有一輛汽車經過,偶爾經過一輛小汽車,完全可以吸引到所有閒人的注意,估計車主感覺就像被視奸了一樣。

同理,安詳的小鎮突然出現了一夥外地商販,勢必會成為當地人的談資,更逃不過遊手好閒之輩的眼睛。所以吳用策劃的大劫案,實施上搶劫的過程很厲害,但給官府到處留下證據,意味著他們根本跑不掉,所以這單生意乾的實在不如豪哥漂亮,人家搶走香港運鈔車1億8千多萬美金,最後法庭無罪釋放,不還是因為證據不足嘛!

古代農業社會人口流動性很小,在治世,還真不是像電視劇裡放的那樣,你犯了事說跑就跑了,更何況是被皇帝下令誅九族的人,根本不可能跑路。

當然,也不是沒人跑,也不是沒人成功,現代尚且有人消失的無影無蹤,甭說古代啦!

說起亂世,可能您沒注意到,三國裡的關二爺最開始可就是通緝犯尼,他因青春期叛逆打架鬥毆傷人,隨後跑路背井離鄉,幹起了販棗的營生。但那是因為東漢內部貪汙腐朽,岌岌可危,皇帝廢立尚且無人出頭,誰有閒工夫來抓關羽???更何況找到了也打不過呀!



另外水滸裡武松也跑路過,第一次打架鬥毆,第一次流落到黑白兩道通吃的柴大官人家裡才相安無事,第二次是化妝成頭陀,徹底改變形象才落草到二龍山。可以說兩次逃跑的難度也不小。


歷史中簡堂觀點君


實話說,在古代,犯罪的人逃跑的難度確實比現在要小得多。那些逃跑的人有可能跑到另外一個地方隱姓埋名繼續生活下去,也有可能跑到深山老林去落草為寇。



而且別說是古代,就在幾十年前,那時候街上沒有攝像頭,警方也沒有互聯網可利用,所以畏罪潛逃的人還是有的。

但這僅僅是針對普通人來說,那些被誅九族的人就不是普通人了。

一般來說,能夠被皇帝上升到誅族的人肯定也不是普通人了。因為普通人再怎麼犯罪,頂多是個小偷小摸,殺人放火之類的,說什麼也沒有與皇帝爭奪權力的能力,有這個能力的人只能是達官顯貴。

而皇帝之所以對這種人施以誅族這種慘無人道的刑罰,是因為皇帝懼怕其家族的影響力會削弱皇權,所以皇帝才不惜通過誅族的辦法以除後患,普通人是不配誅族的。



那麼,對於這麼重要的事,皇帝又豈能馬虎大意,肯定會提前列好抓捕名單,然後動用國家力量,在悄無聲息之際迅速包圍其府邸,不讓一人逃脫。因為一旦有人逃脫,就相當於留了後患,皇帝不會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而且,誅九族這事兒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屬於傳說,很少有人真正施行過,像明成祖誅方孝孺十族的事,估計也是有所誇大。因為誅九族幾乎就等同於和這個人隨便有點啥關係就都得抓起來殺掉,一方面抓捕難度太大,總會有人逃脫,另一方面殺那麼多人也沒必要。所以一般來說,誅三族就已經是最嚴厲的懲罰了。



所謂誅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和妻族。而古代那些達官顯貴,往往也都是大家族之間互相通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抓三族的人對皇帝來說,那就是輕車熟路了。即便有個別人逃跑,也會因為其人盡皆知的尊貴身份而被迅速抓捕歸案。


達摩說


回答這個問題,要先搞清一點,那就是:古代基本不存在“誅九族”這種事。強調這一點,就是要說明,會被株連的人有限,很好控制。

(即使秦法嚴苛,商鞅雖然住店出境受阻,但還是成功回到了自己封地)

前面兩個答案非要強調古代有戶籍制度,還舉了商鞅的例子,這個例子舉得不對,因為秦法的嚴苛在後世比較少見,而商鞅最後也有能力回到自己封地發動叛亂,所以沒那麼不能逃。因此,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誅九族”包括哪些人。答案是,沒多少人。


(九族是倫理概念,不是法律概念)

“九族”其實只是一個倫理概念,不是一個法律概念。《三字經》裡說“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也就是說九族就是自己這輩往上數四代往下數四代一共九代人。另一說法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就是一個橫向很大的範圍。簡單來說,九族就是告訴你,哪些是你的親戚。這些人是給你認的,但絕大多數你都不認識的,不是等你犯罪的時候拿來殺的。

(唯一在官方資料中被記載誅九族的僅楊玄感一人,且實際也只誅殺了兄弟子侄等)

那存不存在誅九族的事情呢?基本不存在。唯一官方記載被誅九族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隋朝楊玄感。他在隋煬帝在位期間發動叛亂,被族滅。但是“九族”一說也沒有出現於正史《隋書》中,而是寫在《唐六典注》裡提了一句:“楊玄感反,諸九族”。這裡的“九”更像是虛指實際上真實歷史記載被殺的也就是楊玄感的兄弟子侄等,並沒有特別多人。此外其他的所謂“誅九族”都是戲曲小說裡的話,完全不足信。

(方孝孺被誅十族純屬野史杜撰)

古代株連一般都是“夷三族”也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人也不是殺死而是發配、為奴等。我們就舉大開殺戒的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來說。朱元璋用胡惟庸案、藍玉案將一干功臣治罪,朱棣奪取皇位後誅殺了那些不服從他的大臣(必須強調誅方孝孺十族一說純屬野史杜撰)。基本每家都被株連了幾百人,甚至有的上千。我們現在看,幾百上千好多啊,處置了幾百個親戚呢。其實完全不是我們想的那樣。這裡面絕大多數的其實是下人。被株連的都是管家、家丁、護院、轎伕、馬伕、丫鬟、廚子、老媽子等等。能被判處株連若干族的都是謀反等重罪,獲罪之人都是達官貴人,所以一家都有幾十個上百個下人不足為奇。而他們的兄弟子侄女婿等往往也都是官員,一家幾十個上百個,那三五個兄弟、五六個兒子、三四個女婿,每家幾十個人,那也輕輕鬆鬆成百上千了。而這些人難抓嗎?很好抓。因為只要把這十幾家府邸全都團團圍住,一個人都逃不掉。

因此,基本不存在“誅九族”去抓一群八杆子打不著的外地親戚。真的受到株連要被充軍發配為奴的也就是關係最近的兄弟子侄女婿和他們的下人。這些人的府邸在朝廷準備對犯罪者動手的時候已經全部在軍士或是衙役的控制之下了,裡面的人插翅難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