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六親”、“九族”與“祖宗十八代”分別是指的什麼,具體是怎樣的?

正喜百家姓


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身世之謎感興趣,但是現在基本上都看不到家譜了。據考證現在流傳下來最全的家譜是孔子族的家譜,因為歷朝歷代都推崇孔子創立的儒家,所以孔子這一脈記錄得很詳實。本文我們講一講平時我們經常說的五服,六親,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指的是什麼?

五服,其實在我們國家同姓同宗之人按照血脈傳承的順序也是親疏有別的,五服中的服是衣服的服,特指喪服,葬禮上穿的衣服。五服就是五等喪服的意思。在古代講究禮節,哪位親人過世了,來送行的親人都得穿喪服以對逝者的尊敬,但是不能穿一樣的,要穿出親疏遠近來。喪服按照服喪期限的長短以及喪服服質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即所謂的五服:

一等喪服叫做斬衰,用最粗的生麻布製做而成的,喪服斷處在外露出不緝邊,表示毫不修的哀痛,服期三年。

二等喪服叫做齊衰,用粗疏的麻布製作而成,斷處緝邊,緣邊部分縫緝整齊

三等喪服叫做大功,用粗熟麻布製作而成,比齊衰稍細。服期為九個月

四等喪服叫做小功,用稍微粗熟麻布製作而成。服期五月

五等喪服叫做緦麻,用較細熟麻布製成

也就是說親屬關係越近,喪服等級越高,喪服就越粗糙,服喪時間就越長。現在人們把五服之內算作一家人,出了五服,就不算一家人,血緣關係也就越來越遠就另結一支。

六親,在不同書籍中有著不同的說法,比如《左傳》裡說,父親和兒子,哥哥和弟弟,姑姐,侄子和舅舅叫做六親。還有一種說法,根據婚姻和婚嫁的關係分,父母家親戚全部可以歸於六親。

九族,按直接的血緣關係分為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另一種說法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歷史上最慘烈的滅族事件是明朝的方孝孺,被朱棣滅了十族。朱棣篡位當上皇帝后,讓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可是方孝孺誓死不從,他是忠與朱允炆的,大罵朱棣反賊,朱棣說你不歸順我就不怕我誅你九族麼,方孝孺說你有種滅我十族。朱棣大怒,誅殺方孝孺十族。本來九族已經到頂了,後來用方孝孺門生湊成的第十族。

祖宗十八代,具體指的是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上九代分為鼻祖(始祖) 、 遠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 祖父、父親。下九代分為 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礽孫、雲孫、耳孫。


女王朱瓊


你說的問題比較複雜,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拿"五服"來說,大致有4種含義:

  1. 古代王畿外圍,以五百里為一區劃,由近及遠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合稱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書·益稷》:"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孔:"五服,侯﹑甸﹑綏﹑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為方五千裡。"又周稱侯﹑甸﹑男﹑採﹑衛為五服。見《書·康誥》。
  2. 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 古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
  4. 謂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但現在是新社會,以上的已經不太講究也不太有用了,現在常用的應如以下:

所謂五服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所謂六親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女

所謂九族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身、子、孫、曾孫、玄孫

所謂十八代分上下序

上序依次為: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下序依次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kūn](河南話罵人ní gē kuī sūner就是說的這個,岳雲鵬說的ní gē guī sūn是遠古的中原發音訛傳下來的)、仍孫,雲孫,耳孫。

祖宗十八代從小到大為:耳、雲、仍、晜、來、玄、曾、孫、子、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老康聊國學


“朋友多了,路好走。”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熟人社會,熟人好辦事,能辦事。熟人不外乎:同學、同事、老鄉、戰友、朋友之類。比熟人更熟的是朋友,比朋友更親的是親人。親人最顯著的標誌是存在血緣關係,但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之間的關係又是五花八門,如“五服”、“六親”、“九族”、“祖宗十八代”等等,那麼,這些關係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

九族:九族的組織,是因為血緣而分的。因為血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分了親疏。然而,所謂九族,歷代有不同的概念和系統,說法也很多,根據周朝時期的文獻記載,周朝時的九簇包括:一、父姓五服以內;二、姑母和姑母的兒子;三、姐妹和姐妹的兒子;四、女兒和女兒的兒子;五、母親的父親家,即現在所說的外公家;六、母親的母親家,即母親的外公家;七、母親的兄弟姐妹和她們的兒子;八、妻子的父姓,即岳丈家;九、妻子的母姓家,即岳母孃家。

這個九族概念,後人將其歸納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類: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兒之子、自已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類:母之父、母之母、從母子(孃舅);妻族兩類:岳丈、岳母。

關於九族,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歸類的說法,如《三字經》的九族概念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按照《三字經》的說法,九族即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與周時的九族概念,可謂大相徑庭。

有了九族這個血緣關係,在其範圍之內,便又按照親疏遠近,分出了六親、五服之類。關於六親,也有多類說法,漢朝賈誼《新書·六術》載:“戚屬以六為法,人有六親,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為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務於六,此之謂六親。”

按照賈誼的分類,六親包括: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還有幾種說法,一說六親是父母、兄弟、妻子;一說:父子、兄弟、夫婦。然而無論怎麼歸類,六親應是至親的代稱,可具體到每一層關係,也可概指至親。

而五服,則是針對親疏遠近為區別的五種喪服,主要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已這五代。

而所謂祖宗十八代,不過是指以自已為界點的上九代、下九代,自已以上為: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自已以下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等等。


帝國的臉譜


題主的敘詞是正解。

五服即九族,其示於下:

長子.長孫.長重孫.長玄孫.長重玄孫。重玄孫是出五服者。

老二的子孫等,老三,老四等的子孫都各有自己的長子長孫,但都旁支了。

主支與旁支構成本宗的家族,主支構成世族。世族單獨永親,各單獨旁支自下傳也永親,只是各支間越來越不親而遠離了。

上述是下五服,上五服是祖.宗(太爺).爺.父.自己。

完整的羅列:

祖.宗.爺.父.自己.子.孫.重孫.玄孫,重玄孫為出五服者。

以自已為中心兩邊各四輩,折起來共五項,呈雙式的而稱為服。

而旁支是各輩都有兄弟的分支形式,從而主支為幹,旁支為枝,構成一棵樹的形態。這個樹木乾枝式,也是天干地支的記年方式的干支形式。

宗親是沒出五服的主旁支都仍為同血緣親人的統稱詞。但指的是下五服仍保同血親,而他們自家再分支的前三代為遠親了,四代以後就是沾點親的了,出五服就不親了。

六親是自結婚生子後共三個家了,即自家.父家.岳家,三家各有父.母.兄.弟.姐.妹共六項,此為六親。

祖宗十八代僅指由祖向上再數十八輩,從而呈根的根的根形態了,罵人願用祖宗十八代。

贊議一下,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這種五服的解釋恐怕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