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為何改名叫“滿族”?

夢幻之星V


天聰八年(1634年),也就是皇太極在將國號“大金”改稱“大清”的前夜,宣佈定族號為“滿洲”。

《八旗源流》一書認為“滿洲”一詞是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祖父覺昌安直屬部落所在地的名稱,也是對內的“國名”。皇太極用“滿洲”一詞指代了以女真人為主體,又融合了大批漢人、蒙古人及部分朝鮮人於其中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族名。


八旗滿洲編成時,共有402個牛錄,其中蒙古女真混合牛錄308個、純蒙古牛錄78個、純漢人牛錄16個。後來又有朝鮮人、俄羅斯人的加入。其中,蒙古女真混合牛錄以滿洲人為主,又編入了少量蒙古人和漢人。

後來滿洲人又吸收了蒙古、漢、朝鮮、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赫哲等族人。入關後,又容納了部分錫箔、俄羅斯、藏、回等族人,他們都被統稱為旗人,其中滿化的漢人在旗人中數目最龐大。


清朝旗人在社會身份上有“正身旗人”與“戶下家人”的區別。“正身旗人” 具有自由身的國初平民以及有身份者的後人,他們擁有當兵的義務、讀書的機會、做官的權利,他們是旗人中的自由民階層,上自貴胄下到普通八旗子弟。儘管他們存在不容僭越的政治等級,但同屬一個階層,擁有獨立的戶籍。

而“戶下人家”又稱“包衣阿哈”,是服侍王公貴族和富裕旗人的家奴,他們沒有獨立的戶籍,隸屬於主人名下。八旗兵丁經常東征西討,其奴僕也隨之不斷遷移。為減少滿洲人傷亡,對奴僕們也實行了獎勵軍功政策,允許立有戰功的奴僕們連同家眷脫離奴籍,並在原來的佐領獨立開戶,這對“包衣阿哈”無疑是很大的誘惑。


等到清末民初,滿洲人也在幾百年的八旗制度轄束下,與其他來自不同民族和地區的幾百萬旗人一起,在生產力、生產關係、賦役負擔、國家法令、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大體上達到了同樣的水平,差異迅速消失,一致性日益增多,從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民族。

對此,當時的旗人(滿人)和漢人有不同的稱呼。

將滿洲與“族”聯在一起,是當時的維新派和革命黨。如梁啟超:“必離滿洲民族然後可以建國乎,抑融滿洲民族乃至蒙苗回藏諸民族,而亦可以建國乎?”這裡就將滿洲作為民族,即“滿洲民族”。革命黨人的文章之中也有很多這種說法:“滿洲與我,族類不同,此我民族所鹹知者也,即彼滿人亦不?然自附……,是則滿族與我,真若風馬牛之不相及,無他之問題可以發生”。 “擴張滿族政事上之特權,鞏固滿族軍事上之實力,遏絕漢族之民氣氛,擴張滿族之生計。”

也就是說革命黨是將其稱為滿族的。

而當時滿洲人自己則是將自己稱為“旗族”。如1914年的《旗族》雜誌曾提出:“八旗內部不能分滿洲、蒙古、漢軍,應統稱旗族。”

從現代民族角度上來說,根據居住地區、經濟條件,語言文字、心理狀態等多方面因素,從古肅慎人開始發端,歷經數千年繁衍生息、發展狀態的女真民族,已經逐漸發展融合為以女真人為主體,吸收漢、蒙等族人員的全新民族共同體——滿族(旗族)。


至於滿族這個稱謂被確定下來,則是建國之後了……


冷兵器研究所


公元1636年5月做了後金十年大汗的皇太極,在南征北戰後不再滿足於在遼東做他的大汗,他開始有了更大的雄心,他想統一整個天下做天下之主。於是皇太極邁出了第一步,那就是登基稱帝做皇帝,後改“金”國號為“清”,並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而在這裡我糾正題主的問題,那就是女真族改名後其實不叫滿族,而是滿洲族。那麼為什麼皇太極要把女真族改名為滿洲族呢?這裡到底有何用意呢?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滿洲絕非是地名。眾所周知當年後金唯統一女真部落的時候,很多的小部落或者女真的姓都喜歡用所居住的地方來作為名稱,比如清朝雍正名臣隆科多,他的姓佟佳氏的佟佳就是地名。但是皇太極所改的滿洲就絕非是地名,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滿洲一詞,來源未久,表示部族之號,若肅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所以皇太極以地名來做族名這一猜測絕對是不存在的。



而現如今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是滿洲來源於當年西藏進貢的時候稱清朝皇帝為曼珠師利大皇帝,曼珠就是吉祥的意思,而滿洲正是有曼珠演變而來,就是指吉祥的民族。但是我們先不說曼珠為何會演變成滿洲,要知道西藏對清朝開始進攻的時間是在1642年,而皇太極卻是在1636年就將女真改為滿洲的。所以以曼珠演變而來的說法也是極為不靠譜的。



當然關於皇太極為何將女真改為“滿洲”,而不是其他的族名,人們對此還有著多種的猜測。比如有人說皇太極會用“滿洲”來做族名是因為他的先祖叫“李滿住”,為了紀念他的先祖同時為了避諱,所以取音譯為“滿洲”。還有人認為在中國古代王朝都流行五行五德輪替的說法,而在當時明朝是火德,而滿清想要替代明朝就需要是水德,所以皇太極在當時就將國名改“清”,族名改“滿洲”,剛好都有三點水。而這些猜測我們不細看好像都有些道理,但是事實上我們仔細想想就會覺得不對勁。拜託,人家滿清用的是滿文,而不是漢字,你拿滿文翻譯過來的漢字來猜測皇太極為什麼要改“滿洲”,你覺得靠譜嗎?



可以說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人有確實得證據可以解釋為什麼皇太極要用“滿洲”來作為族名。而目前最讓人接受的一個論點就是皇太極會用“滿洲”來作為族名,是因為在通古斯-滿語和蒙古語中“滿洲利亞”指的是吉祥、幸福和平安的土地的意思,而皇太極也希望自己治下的族人們能夠吉祥、幸福和平安的活著,所以才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當然到底是不是這樣的,我們現在根本無法得知,畢竟當時皇太極為何要將女真改“滿洲”這個族名,我想只有他自己和他身邊的人才知道,或許在當時人家只是覺得“滿洲”這個念起來很好聽你呢?總之這又誰能說的準呢?


澳古說歷史


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將國號“大金”改為“大清”,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作為民族名的“女真”存在了700多年後就此消失,那麼皇太極為何要改族名?

關於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族的原因,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皇太極改族名是民族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眾所周知,滿洲族是從明朝後期的女真族發展而來的,其實二者之間並不能直接劃等號。在努爾哈赤早期,女真三部被統一,在此期間女真逐漸發展壯大,吸收融合了一些小族群。

在皇太極執掌後金期間,女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此時的女真族已經不是當初的女真三部,期間經過民族大融合,其中有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其它的民族成分的人陸續加入到後金政權。此時的女真族已經不適應民族融合發展的趨勢,已是一個融匯了部分外民族成員的新民族。

隨著民族成分的增多,相互之間就存在利益分配的問題。女真優先必然會引起其它成分的不滿,對想要建國稱帝的皇太極來說,繼續沿用女真名稱,將會阻礙後金的發展。對於這個混雜的新民族來說,更改名稱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女真改成滿洲,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結果。

第二種說法,更改“大金”與“女真”,避免歷史舊事重提。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兩年後,起兵反抗明朝。努爾哈赤時期只是起兵反抗,未來形勢並不明朗。在皇太極繼承皇位後,先後征服東北與蒙古諸部,其滅明入主中原的理想已提上日程。

同樣由女真族在公元1115年建立的大金國,在10年後將北宋滅亡,迫使南宋趙構向大金國稱臣納貢。此時的中原地區飽受金兵戰爭的蹂躪,期間發生南宋二帝北狩、岳飛抗金等等事件。如果此時的皇太極還繼續使用“大金”與“女真”的稱號,勢必會對他入駐中原造成不必要的障礙。

滿洲入關之時,其總人口不過20多萬,而中原地區的人口在明末時已近1億。因此,皇太極想要入關征服中原,就必須要使用一些技巧與策略,更改“大金”與“女真”名稱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種說法,水能滅火,順應五行之說。新族名和新國名是為了符合順應陰陽家的五行之說,明朝的“明”在五行之中屬火,而原先的大金國號中的“金”正好犯了五行“火克金”的忌諱。因此,必須進行改名,以避免相剋。

所以“大清”和“滿洲”就應運而生了,新國名中“清”和新族名“滿洲”都帶有水子旁,五行中屬水,順應了“水克火、清滅明”的五行規則。“滿洲”是來源於努爾哈赤尊號“滿柱”部落“建州”女真,各取一個字而形成的。

總之,皇太極更改國號與族名的說法很多,除以上三種之外,還有說是源自藏傳佛教中的“曼珠”,意為“美妙吉祥”之意。再有一種就是滿語和蒙古語中,滿洲也代表吉祥幸福之意。到底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原因,我想只有皇太極自己知道。


野史也是史


話說朱元璋稱帝之後,最關心的問題是他開創的小明政全能延續多久,在去往泰山祭拜天地回來的路上,偶遇一個嶗山道士,鶴髮童顏,仙風道骨,老朱打心裡對嶗山道士是反感的,因為正是當年從嶗山走出一位道士丘處機,投奔了鐵木真做了軍師,從而使蒙古鐵騎縱橫歐亞大陸,所以老朱對嶗山道士很是忌憚,但同時也是比較敬畏嶗山道士的,簡單的寒暄之後,老朱突然問:敢問這位仙翁,您看我小明江山是否能千年一統?只見道長超然一笑,從懷中拿出一張黃紙說到: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將此讖用玉泉之水浸溼,便知分曉,說罷化作白練而去。這時老朱的一個隨從戰戰兢兢對老朱說,剛才那個道士正是當年的丘處機,因為他看過丘處機的畫像,所以認得。多日之後,恰逢八月十五月圓之夜,老朱屏去左右,把那張黃紙放入水盆中,立刻出現一首詩詞,竟然說蘇軾的“水調歌頭”,開句便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老朱看了半天也沒看明白到底啥意思,群裡各位朋友,你們哪位能知道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對於小明江山有什麼提示或者暗示?


烽火佳期


其實你可以這麼理解,在皇太極看來,滿洲比諸伸(女真)好聽。

好了,我向來喜歡直入主題,所以廢話就不多說了,皇太極之所以改諸伸為滿洲,有以下兩點原因。這一切都要從皇太極那道詔書開始說起。我國原有之名為滿洲、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其無知之人稱之為諸伸。夫諸申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親誼,與我們何干。

從這裡我們可以提煉出兩個原因:第一、諸伸一詞含義已經發生變化。第二、女真這個統稱已經不適合皇太極得政治需要。

此時,諸伸得含義已經從女真這個東北亞族群的統稱變成了屬民得意思。這裡的席北超墨爾根之親誼,指的是錫伯族,因為錫伯族給蒙古科爾沁打工,所以諸伸此時的含義已經演變為屬民。皇太極當然不認為他統治的國家和民眾是屬民,所以他自然要改名。這是第一點。

第二、由於經濟生產方式的差異,諸伸早已發生了分化,所以諸伸已經不適合皇太極得政治發展需要。我之前說了,諸伸(女真)是對東北亞各個族群、部族的統稱,並不是單指哪個族群,而且女真的範圍十分廣大,不同的部族按照地域的分佈來說,開發程度也不一樣。比如建州三衛就是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海西四部農奴混合,而再往北的黑龍江女真則是你漁獵作為經濟生產方式。

所以,這就造成了諸伸的進一步分化,不管是滿洲還是葉赫、烏拉還是輝發、哈達,你都可以理解為從諸伸當中分化出來的新的族群,而且此時的部,已經具有了國的含義。
皇太極他爹努爾哈齊野心勃勃,他為了創造一番事業必然要積蓄力量,而人口的短板讓他只能攻略各部,所以他只能打著諸伸的旗號南征北戰,把自己打造成諸伸各族群的共主,以諸伸的名號將更多的部族團結到自己的旗下。而皇太極則不一樣,除了部分黑龍江女真以及不肯臣服愛新覺羅氏而逃亡的巴拉人,努爾哈齊以及皇太極已經將大多數女真部族給收到了自己的八旗旗下。同時,為了把那些被生拉硬拽進來的各個諸伸部族團結到一起,皇太極就要強化滿洲認同,也就是他所說的此後所有人等稱我國原有之名滿洲,若稱諸申,罪之。

簡單來說,諸伸由於含義的改變以及各個族群的分化已經不適合皇太極的政治需要,因為諸伸(女真)的基層結構是氏族聯盟,這也是為什麼諸伸會逐漸分化。而皇太極為了完成君主專制轉型,必須要讓其統治下的諸伸(此處排除蒙古和漢人)必須要效忠他一人而不能再讓過去的氏族聯盟來繼續分化他的部眾,所以皇太極就強調滿洲認同,即被納入八旗得諸伸都要和他一樣自稱滿洲人,不能再使用諸伸這個統稱。

所以,正如我開頭所說,皇太極認為滿洲這個稱呼好聽。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女真族改名為滿族,這個說法並不嚴謹。準確的講應該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呼爾哈、索倫、朝鮮等多個民族統稱為滿洲人。

滿洲既是地理概念,也是民族概念。也就是在滿洲這一片的人,以後都是滿洲人,不管你以前是什麼部落、什麼部族的。跟咱們現在統稱為中華民族是一個道理。

就像蒙古族,最初也不過是草原上名字叫蒙古的兩個小部落,百十號的人。隨著蒙古部落的崛起,開始去征服其他的部落。順從了的,就加入蒙古部,就成了蒙古“的”人,蒙古人。最後發展成橫掃歐亞的颶風。

住在一起,喝了酒,那就是自己人。任何一個大型民族肯定都是這種不斷的融合而誕生的。絕對不是這個民族的生育能力強。

建立滿洲族名的是皇太極。

他當時實際上是一套措施:登基稱帝,因為他以前是天聰汗。定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這個意思就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而所謂的改女真為滿洲就是在這裡被大家誤會的。皇太極自己這一票人確實是改女真為滿族,他們是建州女真出身。但是,此時,在大清朝境內的蒙古人、朝鮮人、呼爾哈人、索倫人以及其他的女真部落,也都集體改叫了滿洲人。

而這樣做的好處是太明顯了:團結。而團結就是力量。

當然,廢除原來的族名,肯定是有巨大壓力的。所以皇太極也難免要引經據典的解釋一番,但不管怎麼解釋,都是一個手段,最終的目的就是打破隔閡,把大家團結到一起。

僅憑建立滿洲族這一項,我覺得皇太極就完全稱得上清朝皇帝裡面最為優秀的,第一,沒有之一,遠超努爾哈赤、康熙。

清朝是皇太極在關外建立的,他建立統一的滿族,為後來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礎,當然,也為今天1千多萬的滿族打下了基礎。如果他當初不把治下的部落統一成一個民族,那麼基本上可以確認,清朝不但不能入關,甚至自身恐怕也很難存活。內鬥,是免不了的。

在皇太極時期,遼東的漢人數量就已經超過了滿人。皇太極是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平衡了滿漢矛盾,把遼東的漢人納入到自己的陣營。八旗軍入關以後,明朝的將領李成棟、金生桓是先投降了,但後來又叛變了。他們叛變的理由特別的狗血:功高不賞,朝廷只重用遼東舊人。首先,我為你大清朝立了那麼大的功,但你的賞賜太少。朝廷只信任遼東的舊人。

遼東舊人,就是原來在遼東的漢人。旗人只信任原來跟他們在遼東一起走出來的漢人。

從這些就能看出來,首先,在皇太極的治理下,滿洲人內部先團結起來了,然後跟當地的漢人也形成了彼此信任,友好的關係。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八旗軍能入關嗎?遼東的漢人要是跟滿洲人幹起來了,還入主啥中原了。

在努爾哈赤時期,關外的各個部族包括漢人,還是處於互相傷害的階段。是到了皇太極執政,才把這些人團結成一家。

再嚴格的講,過去,在女真人、滿洲人、漢人的後面是不應該加上族字的。族,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並沒有現代民族的含義。翻翻古籍,你能找到漢人、唐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這類的文字,裡面絕對沒有族字。族,是用在何氏家族、李氏家族、張氏家族,世家大族、寒門庶族,誅九族......這類的描述後面。

族這個字是血統的概念,但指得是家族血統,不是民族血統。

上升到國家高度,這個族字是不存在的。漢和匈奴是地名,漢人,漢地之人。匈奴,匈奴地之人。在漢地居住生活的人就是漢人。在匈奴地生活的人就是匈奴人。漢地人跑到了匈奴地,開始放牧,就變成了匈奴人。匈奴地人跑到漢地,開始種莊稼,就變成了漢人。南匈奴、鮮卑、契丹......這都是整族的遷進漢地,最後也就變成了漢人。至於西夏、蒙古、女真零星留在漢地的人,幾千年來,也不在少數。而靖康之變,被金兵擄到北方的漢人,他們的下一代,也就變成了金人。要不有人說努爾哈赤是宋徽宗的後代呢,準不準?我覺得夠嗆準。但這個道理是沒問題的。

不多說了,也不扣題結尾了。估計已經有人開始翻手機,找他那個祖傳的DNA族譜呢......


銳視覺何老師


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基本形成民族形態的時期大約是在唐朝時,“女真”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唐初。

而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便是由女真族建立,說到這裡,疑問就來了,因為有的資料上面會顯示清朝是由滿族建立,而滿族和女真族是什麼關係呢?

這要從清朝的前身後金這個政權說起,明初時,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而清太祖努爾哈赤便是建州女真的首領,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史稱後金,這個後金政權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後來努爾哈赤逝世後,皇太極繼位為後金的第二位大汗,並在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即滿族。

而把“女真族”改為滿族的原因,主要是緩解了百姓對清朝政權的牴觸,因為在歷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政權,在對外作戰中,特別是與宋朝的作戰中,有屠城這樣令人髮指的行為,而女真族人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為“後金”,不論是民族還是政權名稱都會讓百姓想起曾經的歷史,激起百姓的憤恨,所以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族,一方面是緩解百姓的牴觸心理;另一方面是適應封建王朝的規程,仿明制,不再稱大汗,而是稱皇帝。


說與山鬼聽


針對這個問題,有許多人問過,也若干次直接回答或間接表述過――歷史上建立“大金”的“女真族”與建立“大清”的“滿族”沒有“血統”與“歷史承接關係”。

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首領率部族在契丹族“大遼”統治下的區域裡,宣佈建立了“大金”王國,史稱“前金”。 北宋時期,在宋北部交替與“大宋”並存的先後有契丹族“大遼”,女真族“大金”,蒙古族“蒙古帝國”(忽必烈繼承汗位後,改稱“大元帝國”)。這些遊牧民族都心馳神往南部“土地肥沃,人們富裕”的“大宋”。 北宋與大遼年年的“征戰”與“應戰”。在“大遼”之地上冒出成氣候的“女真族大金”之後,“北宋”想借機收穫“五代十國”時期,失去的“幽雲十六州”戰略要地,消除在已取得戰爭勝利而與“大遼”簽訂的“澶淵之盟”的“小辱”,制定了“聯金抗遼”戰略。“宋金聯合”迅速打敗了遼。逐步強大起來的金,隨後也打起了“大宋”的“主意”。北宋朝自神宗以後,君臣更是“重文輕武的國度”,以為用白銀、絲絹等物質能滿足遊牧民鐵騎的“味口”。 在1126年金大舉進攻宋,結果就出現了丟盡趙氏皇顏的“靖康之恥”,北宋亡。此刻的宋僅有半壁江山,只能在臨安(杭州)偷安,史稱“南宋”。 為雪“靖康之恥”,1189年南宋又聯合在“大金”東北稱雄並建國的蒙古大汗鐵木真(1184年鐵木真被推舉為族汗),採取“聯蒙抗金”。1234年蒙破金後(攻佔國都北京),金朝遺部南下西進又建立了史稱的“西金”王朝。“西金”遺部後又流落到中亞地區建立了小王朝。但是,蒙古鐵騎幾度西征,踏平了亞洲、歐洲土地上的所有國家,建立了以“中央汗國”為中心的四大從屬汗國。女真族至此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了,與其他民族進行了多民族的融合。

人們一定會問,大明朝時的“建州女真各部又是怎樣的呢”?努爾哈赤1616年在建州舉兵,以“大金後人之名”號統建州“女真各部落”,並建立“金國”,史稱“後金”。其實,這個“建州女真部落”僅僅是個“歷史地域名詞”,沒有任何“血統”。努爾哈赤在建州建立“金朝”也是“稱王者的假借之名”,其實建立“後金”的滿族與女真族也沒有文字、語言、史載等任何承接。到1636年皇太極去民族個性化,先改地域名為滿洲,後改族名為滿族,再按漢人的“五行”等文化要求改國名“金”為“大清”。這即有他的“漢化”政治考量,也有擔心“漢人仇金”的歷史原因。試想,誰會忘祖背宗呢!

僅是鄙見,與諸君共敘進!



民族是現代的說法,中華民國建國是五族共和,即漢、滿、蒙、回、藏,所以才有滿族的稱呼。清朝的區分是旗人和民人,旗人在追溯祖宗籍貫時才稱滿洲人士。滿洲,是皇太極搞的,用來稱呼被建州女真統一併編入八旗的女真人。滿洲,滿語manju 滿洲,來自manjusiri 文殊師利、文殊,也就是藏語的文殊菩薩。這是因為皇太極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聯合信奉格魯派藏傳佛教/黃教的蒙古部落與信奉紅教的林丹汗鬥爭,並打敗林丹汗在西藏樹立黃教達賴喇嘛的統治地位,喇嘛感謝皇太極,稱他為文殊菩薩護法神。皇太極在被尊崇為滿蒙共同的可汗之後,稱自己的部族為manju(滿洲,是它的音譯),這是外來語。滿洲代替他們的建州女真。這也是因為建州本身太狹窄,滿洲包括了統一後的哈達、揮發、烏拉、葉赫等各部女真。滿洲是那些被編入八旗的女真人的統稱,實際是一個軍事組織。之後多年,康熙年間為了鞏固東北的防禦,因為俄羅斯入侵,把東北的其他原始部落也都編入滿洲的八旗,稱為新滿洲。其中包括索倫(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前者是與女真相近的通古斯語系的,而後者屬於蒙古語系,與女真在種族上相距較遠。女真,滿語jushen 女真,屬於家族上的人,來自滿語jushe 瓜藤,滿族的家譜是一根長繩索叫喜麗媽媽,結繩記事記錄家族的族譜。用現代詞女真族,應該是講同一女真語的一族,也許包括語言接近的錫伯族,赫哲族。滿洲,或滿族是女真的繼承者,但是概念不一樣。


JCX13_咱也侃球


其實這件事發生在1635年(崇禎八年)。這一年滿歷的10月13日,皇太極為了增強凝聚力、減少其他民族的敵意,將融入女真族的部分漢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錫伯族、赫哲族等人群統一併入女真族。形成了人數更加龐大、實力更強大的新民族——“滿洲族”。這一天,皇太極將族名由“女真”改為“滿洲”。滿洲族在民國初年改為滿族。每年滿歷的10月13日是滿族的族慶日,叫做“頒金節”。以慶祝更龐大的民族群體的誕生。2018年的頒金節是公曆的11月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