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江蜀紙的“前世今生”

夹江蜀纸的“前世今生”

夹江蜀纸的“前世今生”

清晨的四川省夾江縣馬村鄉石堰村,陽光傾瀉,風搖翠竹,竹影婆娑。

位於竹林深處的大千紙坊,空氣中瀰漫著竹子的清香,坊內蕩料、抄紙的聲音此起彼伏……

兩位抄紙師傅正在水槽邊抄紙。

水槽西面兩米高的“火牆”旁,兩位女工哼著小曲兒,一邊掀紙打吊,一邊將打完吊的紙刷到牆面上,火牆把蜀紙迅速烘乾。

位於青衣江畔的四川省夾江縣,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古法造紙技藝歷史的地方。

這裡生產的夾江書畫紙與安徽宣紙齊名。

石利平,是夾江竹紙製作技藝石家第13代傳承人,當地大千紙坊第4代傳承人,十多歲開始學習手工造紙。

石利平家族和土生土長的夾江人一樣,見證了夾江蜀紙的“前世今生”。

夹江蜀纸的“前世今生”

尋覓/ 青衣江畔的手工造紙術

夾江蜀紙,又稱書畫紙、竹紙。

夾江手工造紙始於唐、興於明、盛於清,其生產流程與明代《天工開物》所載的工序完全相合,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個環節、72道工序。

2006年,夾江竹紙製作技藝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夾江縣成功申報為“中國書畫紙之鄉”。

如今,青衣江邊的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以豐富的史料、獨特的藝術手法,系統地向人們展示了夾江手工造紙繼承和發展蔡倫造紙術的悠久歷史及其對文化的貢獻。

而立在夾江縣迎江鄉古佛寺的《蔡翁碑》則對夾江的造紙技藝有更為精練的描述。

《蔡翁碑》從清代道光十九年保存至今,其中提到:“砍其麻(竹)、去其青、漬以灰、煮以火、洗以頭、舂以臼、抄以簾、刷以壁。”

即砍竹麻、搥打、蒸煮、漂洗、漚料、搗料、漂白、抄紙、壓榨、刷紙。

“每一道工序都能影響紙的質量。尤其是抄紙,它是整個造紙過程中技術含量最高、最關鍵的環節。”石利平一邊細心抄著紙一邊介紹說,抄紙師傅們要花上多年才能練就一流功夫,使得從水槽裡撈出來的紙其纖維排列、紙張厚薄、浸潤速度、抗拉能力完全一致。

“以前生產紙的週期至少要好幾個月,現在只需要十多天。”石利平說,隨著技術的革新,原來的72道工序如今簡化到50多道。

他和師傅們僅僅需要完成清洗、漂白、抄紙、刷紙、切紙、分解、裁剪等環節。

夹江蜀纸的“前世今生”

“前世”/ 張大千尋紙並改良蜀紙

穿過大千紙坊外茂密的竹林,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一幢用木板搭建的川西南傳統四合院映入眼簾,這便是石利平家的老屋。

“再過兩年,這老屋就有100年曆史了。”石利平說,老屋是曾祖父石子清在世時親自設計修建的,這裡和張大千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

夾江書畫紙在康乾時期成為“貢紙”和“文闈捲紙”,抗戰時期達到頂峰,年產萬噸,產量之多,品種之繁,品質之佳,為全國之冠。

張大千曾稱之為可與安徽宣紙齊名的“國之二寶”。

抗戰時期,安徽淪陷,許多宣紙作坊都被迫歇業停產,遷移到西南大後方的文化人斷了宣紙來源,張大千也是其中之一。

當時宣紙非常緊缺,張大千跑遍成都仍然失望而歸。

聽聞夾江縣有個出名的大槽戶(手工造紙者)石子清家的書畫紙口碑很好,張大千先後多次來到馬村鄉石堰村,住進石子清家,與紙農們一起研究造紙技術。

石利平回憶:

張大千指導造紙師傅在竹漿中加入麻纖維提高紙的強度,又在紙漿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礬、松香等物,以增強紙的抗水性和潔白度。


並將紙的幅面規格提高至4尺和5尺,製成有云紋暗花和有“蜀箕”“大風堂”字樣的獨特簾紋高級書畫用紙,開創出新一代的夾江書畫紙。

夹江蜀纸的“前世今生”

困境/ 技藝傳承 困難重重

以前每年端午節後,馬村山嶺茂密的竹林深處,伐竹的山歌此起彼伏。

老一輩聊起整個馬村造紙最繁盛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能聽到蕩料和抄紙的聲音。

而石利平家族造紙最興旺的時候,家中也有10多個槽,上百個工人。

“如今本地竹子的產量減少,主要原料嚴重不足;老一輩竹紙技藝人年齡增大,手工造紙技師緊缺;生產成本高,銷量少,經濟效益低,使得很多人不願從事手工紙製作。”夾江縣文廣新局局長徐豔說,長此以往,夾江傳統手工造紙技藝將面臨失傳的危機。

夾江縣曾在2018年做過關於夾江手工書畫紙的調研,報告顯示:

夾江縣規模以上書畫紙企業共有20餘家,成規模的手工書畫紙企業(公司)約有6家。


夾江縣在國家級非遺項目手工竹紙製作技藝方面的傳承人已去世,目前僅有市級傳承人5人,縣級傳承人8人,技藝傳承壓力明顯增大。

長居北京的書畫家、文化學者劉墨與夾江結緣有二十多年,每年幾乎都會到夾江走走看看,對當地的手工造紙瞭解頗深。

“夾江手工書畫紙用起來比較光滑,運筆流暢,能迅速達到效果,尤其適合水墨畫。”但對於夾江手工紙的傳承和保護,他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讓這些僅存的手藝人變成文化人。

劉墨說:“如果手藝人能把這張紙當做生命來熱愛,當做文化傳承的載體,這張紙就會被賦予新生命,這門手藝就會延續更久。”

夹江蜀纸的“前世今生”

“今生”/ 文旅融合助推傳統手工藝傳承發展

繞到石利平的老屋背後,廢舊的石缸、石窖、石碓等造紙器具陳列著,這正是有著近百年曆史的大千紙坊的舊址。

靠著口口相傳,多年來,石利平家的書畫紙總能吸引不少書畫愛好者。

但當大量工業紙湧入市場,夾江手工造紙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新的突破?

這些年,石利平不斷嘗試和創新,製作了一些符合市場需要的手工紙。

他的女兒也在工作之餘幫忙打理著大千紙坊的淘寶店鋪。

2018年9月,《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發佈,明確分區類推進鄉村振興,立足發揮各地比較優勢,縮小地區差距;


在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中,統籌推進全省鄉村振興。


夾江縣政府正以此為契機,將旅遊開發與傳統造紙文化深度融合,通過體驗、觀光等,帶動傳統造紙工藝傳承與發展。

如今,石堰村引進了法國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中心,正在設計建設“國際藝術家駐留中心”。

該村還申報了“國家級傳統村落”,正在打造紙文化特色村落,開發紙文化旅遊產業,帶動民宿、遊學體驗、餐飲娛樂等鄉村旅遊。

目前,夾江縣委、縣政府正著手打造集手工機械造紙、72道古法中國造紙博物館、藝術家畫館、旅遊等於一體的夾江書畫紙產業園。

石利平和妻子有時也接待一些來村裡體驗的學生團隊。

“光靠傳統造紙很難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也很難維持經營。”隨著國內外的藝術家和遊客不斷湧入石堰村,石利平的視野更廣闊了,石堰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古老的傳統造紙村即將變身“藝術村”。

夹江蜀纸的“前世今生”

記者 羅園

文明島,你的島!

你要的好,我都能給你!

-End-

(點擊藍字可直接跳轉到文章)

一個人要活得精彩,在於擁有高級的年齡觀

我比誰都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

世間大多美好,是善良悄然留下的痕跡

人間不值得,但你值得

你的言行,藏著你靈魂的模樣

真正的高手:或許走得很慢,但從不後退

就算現實冰冷,也要心有微光



若以為是,轉走可好


夾江蜀紙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