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的白銀會寧皮影戲

獨樹一幟的白銀會寧皮影戲


獨樹一幟的白銀會寧皮影戲


獨樹一幟的白銀會寧皮影戲

明清時期,會寧皮影戲非常盛行。會寧地屬隴中,東臨陝西,受秦腔影響較大,在音樂體系中屬“徵”調系音樂。獨特的地理位置,昌盛的農耕文化,形成了會寧獨具特色的皮影戲。其唱腔中的燈影腔、秦腔、眉戶劇,就是當地民間小曲和秦腔糅合的產物。明清以降,出現了以牛進山為代表的皮影大師。民國至解放初期,會寧皮影戲緩慢發展,文革期間被迫停演,1977年又恢復演出; 20世紀80年代後,通過扶持、舉辦皮影戲調演,出現了牛俊魁、劉具江等一些演技較高的皮影藝人,使會寧皮影戲得以薪火相傳,延續至今。2009年,會寧皮影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獨樹一幟的白銀會寧皮影戲

會寧皮影“燈影腔”歷史悠久,韻味獨特,內涵極為豐富。歷代民間皮影藝人把各個歷史時代的社會現實,採用皮影形式加以反映,內容大多取材於因果報應、懲惡揚善的神話故事,反映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歷史故事,歌頌濟世英雄、彰揚志士上進的傳說等等,以此反映忠孝節義、仁義道德以及社會倫理、家庭生活、人生哲理以及世故人情等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優良品德。這一鄉土文化藝術,反映民眾心聲,表現時代強音,是民間傳統道德最直白最生動的表現。它凝聚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精髓,濃縮了會寧文明的千年脈絡。會寧皮影戲是流傳於會寧地區傳統的戲曲藝術,是會寧民間戲劇中的一朵奇葩。“燈影”腔是會寧皮影戲最具藝術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同時,秦腔,眉戶兼而有之,嗩吶調,打擊樂,和“白口”,共同形成了會寧皮影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獨樹一幟的白銀會寧皮影戲


“燈影”腔的主要演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絃、中胡等絃樂,嗩吶、笛吶、笛子等管樂,還有大鼓、幹鼓、樂子、梆子、大鑼、小鑼、鈸、馨等多種樂器。

皮影表演又稱“捉線子”。由前臺藝人(一般是皮影班班主)雙手捉持表演,根據不同劇情,一邊演唱,一邊操控影人做行、臥、跪、整冠、理須、打揖、提袍、甩袖等等動作,人物表演,或揮槍對打,或騰雲駕霧,都靈活自如,極富藝術美感。至於悍婦潑辣,惡鬼猙獰,老生衣寇楚楚,小丑滑稽可笑等等,更是惟妙惟肖,妙趣橫生。皮影表演完全是生活性和藝術性的傳神體現。

獨樹一幟的白銀會寧皮影戲


每年的春播時節,會寧農村都要請皮影班舉行演唱,來祈禱一年的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在秋收結束後,還要舉行慶賀豐收的皮影演唱,俗稱“還願”戲;廟會,民間傳統節日裡,皮影戲更是不可缺少的藝術表演。另外,在孩子滿月,老人過壽等傳統民間習俗中,都要請皮影戲前來演出助興。會寧皮影正是通過“神戲”和“人戲”中的娛神和娛人活動,以皮影為載體,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社會形態。同時,結合不同劇目,能夠達到教化群眾,和睦鄰里,忠孝持家的特殊社會效果,是農村傳統倫理道德的活教材,也是農村群眾精神世界的外在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