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八十多年過去了,渭南老火車站早已搬遷,火車、鐵軌也全然退出人們的視野,人們老念叼的老火車站和附近的“河南巷”,都沉澱成為幾代渭南人記憶裡的光影。讓我們隨著它遠去的蹤跡,去追憶那些與之相伴的如煙往事。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渭南老火車站是隴海鐵路通車時就一直使用的唯一的老火車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其獨特的法式建築,在西北地區非常少見。據史料記載,渭南車站始建於1933年,站名牌匾由時任民國鐵道部長的顧孟餘於1934年題寫,用漢白玉石採用陰文雕刻,鑲嵌在風雨棚上端票房牆體上。顧孟餘(1888——1973)浙江上虞人,生於(光緒十四年)北京。1906年到德國留學,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回國參加武昌起義。1916年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1932年任民國鐵道部部長、交通部部長。80多年來,老火車站歷經風雨滄桑,見證了渭南的變遷。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老火車站正門,牆上掛著渭南市文物局 2010年3月25日的通告:渭南老火車站站址已列入保護範圍,保護所有建築設施,人人有責。

秦人的鐵路之夢

清末風氣漸開,天下皆知鐵路之益。當時,修建開封至洛陽鐵路,當局向比利時借貸2500萬法郎,準允比利時公司把鐵路接展至西安府。這一重大新聞傳出,各界大為震驚,紛紛醞釀上議。因為向外人借款,陝西人就失去鐵路控制權。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1905年末,陝西巡撫曹鴻勳按照三秦父老的意願,奏請朝廷,陝西鐵路由陝人自己修建。當時陝西承擔著部分辛丑賠款,實在難以籌集修築鐵路的鉅額經費。在此情況下,陝西依然決定開徵“鐵路捐”,計劃徵收白銀三百萬兩。此時正逢關中連年大旱,瘟疫流行,農民逃亡。鐵路捐難以籌措,秦人鐵路之夢未能實現。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民國始建,陝西一直動盪不安。白狼入陝震動關中,靖國軍大舉攻州奪縣,劉鎮華暴虐秦地,緊接著民國十八年(1929年)大旱,秦人更是餓死近三百萬。故此隴海鐵路陝西段修築異常艱難。民國十九年,鐵路通到潼關,土方工程築止華陰,因資金匱乏受阻而被擱置。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中原大戰之後,陝西相對穩定下來。楊虎城擔任陝西省政府主席。他對修築境內第一條鐵路關懷備至,慷慨疾呼:“陝西交通還十分落後,對外界貿易和交通往來,主要靠車馬陸運和渭河水運……陝人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儘快把鐵路從潼關築入西安是我心中迫切的意願,是在座的鄉親鄉黨們共同的意願……”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適逢財政部長宋子文蒞臨陝西,楊虎城趁機與其協商築修鐵路的資金問題。擬議款源由“中國”、“鹽業”、“金城”、“交通”、“中南”五銀行貸款及鐵道部分期墊撥。隨著款源逐步落實到位,1934年,隴海鐵路開始由潼關向西安築展。對築修潼西段鐵路,陝西省政府極為重視。為了一件小小的螺栓、道釘丟失或發生行車事故,都曾三令五申,向渭南、華縣、華陰、潼關各縣縣長、縣保安團長飭令要求予以保護、查究並要求做好路外安全宣傳。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渭南站的鼎盛

1933年,渭南車站開始修建。老票房是獨特的法式建築,在西北地區非常少見。當時南京國民政府欲擬西安為陪都,因此站名都是名流高官大員書寫。“渭南車站”牌匾由時任民國鐵道部長的顧孟餘題寫,用漢白玉石陰文雕刻,鑲嵌在風雨棚上端的票房牆體上。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圖為蔣介石最早一次來陝西從渭南下的火車

1934年7月1日鐵路通車渭南。1934年10月12日,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蔣介石身著軍裝,偕夫人宋美齡,帶武昌行營主任張學良等一行文武官員,10時30分抵達渭南站,由此轉乘汽車經臨潼前往西安。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偕夫人傅學文及楊永泰、西安行營主任楊虎城偕夫人謝葆貞等前來迎接。隴海鐵路局局長錢慕霖順道前往新豐、臨潼築路工程現場,視察築路進展情況,督促工程加快速度。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以前,陝西幾乎沒有現代工業企業,只是一些傳統手工業。隴海鐵路通車後,給陝西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東部諸省的機械、建築器材、日用工業品等被運入陝西,渭南縣城日漸成為晉、陝、豫商品流通的樞紐和關中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東來的三晉煤鹽,西來的巴蜀煙茶,南來的江浙海鮮,渭北、南山的糧棉桃李等山貨土產都在這裡集散。當地的糧食、棉花、山貨土產及藥材、編織品等各種農副產品經渭南縣城遠銷上海、四川、甘肅、河南、湖北、天津等地;布匹、雜貨、菸葉等商品批發業輻射全縣及相鄰各縣、鄉。最鼎盛時期,縣內糧食日交易量達六千多石,棉花年收購五百萬斤。渭河上漲渡渡口每日停泊各種船隻二百餘艘,主要往來於渭南和咸陽,轉運的物資常常堆積如山。上海等地一些商賈和當地的工業業主,相繼在渭南火車站附近開辦工廠,興建商業店鋪和糧食集市,縣城區開始向西擴展。火車站北設有渭光電燈公司,主供火車站、西關大街、人和大街的供電和照明,還有南北兩個棉花機器打包廠。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圖為1936年12月16日

被炸後的渭南火車站票房。

(圖片由西安市檔案館提供)

在秦東鐵路前20年間,“渭南車站”貨運量佔據著首要地位。抗日戰爭爆發,渭南已是東西要道之樞紐,南北通衢之匯點。抗戰期間,渭南火車站更承擔戰爭物資的輸運和物資搬運,負責二、八、五、一、四個戰區物資的裝卸。物資主要來自制造地四川,通過汽車運達寶雞,再由寶雞通過火車運抵渭南,然後由渭南分送各個戰區及抗戰前線戰場。

河南巷的故事

隨著渭南老火車站客運貨運的興旺發達,鐵路職工、小商小販迅速開始聚集此地。尤其是大批河南人沿著隴海線進入渭南。當時的老火車站正值興盛期,據說搬運工將掉在地上的米粒撿起來裝進口袋,一個月能吃兩回大米白飯。這些河南人便依附鐵路,在老火車站附近自謀生路、生兒育女,落地生根。人們將他們聚居的巷子喚作“河南巷”。

1929年以來,河南“水旱迭起,饑荒連年。無歲不災,無災不重。”農村經濟徹底枯竭,人民困苦顛連,即使是小康之家也是家徒四壁,貧苦人家的困境便可想而知。加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火頻繁,為了活命,河南人只得流落四方。由於距離近,又有火車相連,陝西便成了河南人逃難的首選之地。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圖為逃荒的河南人

“河南巷”的王俊老人回憶說,自己12歲那年,整個村子沒啥吃了,婆婆帶著她和她的兩個兄弟,一路要飯走到渭南。當時有很多在陝西做生意的河南人,看餓死了那麼多鄉親,就自發買了墓地,把他們安葬在陝西境內。初到渭南時候,火車站附近還是一片荒蠻之地。本地的一些“善人”熬製一些稀粥,然後散發給逃難的人群,每人幾勺,名曰“舍飯”。當時住的都是臨時搭建的草房,後面人越來越多,房子也一間一間蓋起來,逐漸形成了以後的“河南巷”。

為了逃避戰亂和自然災害,大批河南人離開自己的家園,一路逃荒來到渭南。多少年來他們鄉音未改,糊辣湯、燴餅依舊是他們熱愛的美食。他們各自的後代,以及他們與陝西人共同的後代,早已和渭南這座城市融為一體。

老火車站的衰亡

隴海線在渭南未改建前,東來的火車由渭河提岸進入渭南縣城。建設三門峽水庫,靈寶、潼關、渭南等縣城一帶全屬淹沒區或水庫滲透區,這一地段隴海鐵路需要隨部分縣城南遷。1960年7月靈寶、潼關、孟原、華陰火車站南遷,華縣、渭南火車站直到1966年10月上旬才南遷。按照備戰備荒的要求,把渭南車站選到山底下,戰略上也比較好守。

鐵路南遷後“老渭南火車站”改為貨場,繼續保留使用。老票房改成了貨運室,後面蓋的是倉庫。鐵路附近全是搭建的小棚和小平房,鐵路工人和貨車工人及其家屬都住在這裡。當時通往車站全是泥巴路,靠近二馬路有一個浴池,專門為貨站的搬運工洗澡用。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隨著渭南城市的急劇發展,貨場被包圍在城市之中,鐵路橫穿城區,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一有火車經過,就會形成交通堵塞,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2010年初,新火車站(渭南南站)貨場修好,老火車站作為專用貨場正式停止使用,其專線鐵路亦被拆除。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圖為老火車站跟前的棚戶區

這條路去往隴海中學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隴海中學的前身是渭南鐵中

即西安鐵路分局渭南鐵路職工子弟中學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隴海中學校園一角

老火車站附近房屋大多為五六十年代所建,年久失修,村道環境較差,形成了渭南城最大的棚戶區。排水、排汙只能依靠村落中的大土坑,一點點滲到地下。到了夏天,這裡臭氣熏天,蒼蠅紛飛,因此有了“四方坑”的諢名。

歲月流淌,隨著老貨運站的搬遷,附近棚戶區成了重點改造區域。老票房周圍的房屋、貨場、鐵路均已拆除,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寬闊的街道橫貫東西。涅槃中的老火車站浴火重生,逐步變成又一繁華商圈,續寫著新的輝煌。

渭南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收藏)

經歷了八十多年的風雨滄桑,渭南老火車站終於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昔日的火車、鐵軌已不見蹤跡,只留下80多年前的文物老票房,仍然孤零零地站在那裡給大家講那歷史的故事。當我們推開這扇厚重的歷史之門時,留給我們的是心靈的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