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定居合肥南七里

1986年寅虎年正月初八这天清早,在合肥南七张小郢,有一位21岁的美丽的姑娘嫁人了,她和她的几位送亲的亲人一起坐上了1路公交车,坐上了开往巢湖许葛村的绿皮火车,没有鲜花和婚纱,也没有好好地拍过一张婚纱照,更没有炫彩的花车接送,只有一挂挂鞭炮在通往村口的小路上震天般炸响,只有许葛村的父老乡亲们在笑语喧哗中一声声酒香浓郁的祝福!


往事:定居合肥南七里



尽管乡下的年味儿还很浓,但这块封冻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板结的土地,残雪即将融尽,正在慢慢地苏醒,渐渐地泛起了别样的春意,一段美好的年华,一个温暖的春天,在我心底默诵了千万遍的春天交响乐中,缓缓启幕!

其实这个写起来蛮富有诗情画意的婚礼,现在看来还是极其简朴的,是我们那个年月惯常见到的一场极其普通的乡村婚礼,不是我们刻意所为,而是贫寒的家境决定的。我和妻子结婚时,只有父母给的几床新棉被和一套木匠弟弟打的“镜框式”家俱,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从零起步。

当然不完全是。

我们的身后都有一支庞大的亲友团,这股亲情力量绝对不容小觑!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在我们需要得到援助时,他们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会帮衬我们,共度难关。虽说我们那时都还很年轻,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良好家风,明白什么叫做“先苦后甜”,而且都有渴望过上好日子的一颗红亮的心。但是孤军奋战,必然要面临重重困难,精神上鼓励,资金上支持,一样都少不了。这已是后话。

南七有金寨路和望江路两条城市主干道交错,金寨路原先是条砂石路,后来才铺上了柏油,路是平整了,但夏天曝晒融化,粘鞋底、咬车胎;直到改革开放后,城市马路才陆续筑成水泥路。随着一座座工厂、一幢幢建筑在南七拔地而起,单就一条望江路上,就有锻压厂、轴承厂、变压器厂、汽修厂、丝绸厂、肉联厂等10多家工厂,这片曾经的乱坟岗,逐渐成为合肥西南“工业走廊”,与老南七人共同见证了望江路的辉煌。而人烟凑集、日益繁华起来。

于是就有了“工人俱乐部”(后改为“南郊电影院”)、南七新华书店,就有了南七百货、土产日杂商店和国营粮店、副食品店等,以及“一品香”、“二品香”等一批最早成立的“国字号”餐饮业。

工业的大发展,外来人口的聚集,让“南七商圈”一度辉煌。顶峰时期,老南七地区的工业产值曾占到全市的“半壁江山”。毋庸置疑,这里曾是合肥工业和科技发展的“脊梁”。定居合肥后,因我生活和工作都在南七,父母家人每年都要来南七探视看望,走动频繁,尤其是父母亲,总要带些家乡的农产品:新鲜的瓜果菜蔬等。

刚来合肥时,我特别恋家、恋亲人,每当父母来南七,我总想请求他们小住几日,但那会儿我居无定所,经常搬家:蜗居在大伯家的防震棚后、我还住过厂里的单身宿舍,以及武装部的值班室。条件不允许。有时,只能打个地铺安顿前来看望我的亲人,实在不行的话,我只好硬着头皮,找到单身的工友家借宿一晚。

成家后,单位借口我们不是“双职工”,按照规定不给解决住房,只好借住在岳母家的半间平房里度日,条件还是不允许。直到女儿出世,我们在南七城中村张小郢自建了两间平房后,状况才有所改善。


往事:定居合肥南七里



南七张小郢还有个俗名叫“倒蛋基地”,当年在合肥名气可不小,张小郢的鸡蛋每天都源源不断地流向合肥的各大菜市场,它的繁忙热闹可想而知,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进进出出的都是运送鸡蛋的大货车和小贩们用的那种“突突突”的机动三轮车,沿街铺面也都是做的鸡蛋生意,附近的居民和上班族也都是到张小郢来买鸡蛋。

因为自建的房屋可以出租了,市场逐渐放开了,搞活经济的渠道也增多了,城里的农民工大潮涌动,街头巷尾,五花八门的小商小贩们仿佛一夜间也冒了出来,灵慧的村妇们挎着花篮子迎面走来,篮口半遮半掩搭着一条看不清颜色的旧布片或者旧毛巾,不经意间,她会仰头朝着楼上嘶喊一嗓子:“旧衣裳——换鸡蛋”或者是“粮票煤票拿来——换鸡蛋呀”,这些吆喝声起初是生涩的,夹杂着少许的胆怯与害羞,但是随着日久的历练与颇为丰厚的收获,她们的吆喝声渐渐便自然而老练多啦。

往事:定居合肥南七里



春风吹绿神州大地,江淮两岸欢声雷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口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为了响应号召,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的现状,在妻子的带动下,我这个从来畏惧做生意的人也行动起来:工作之余曾经兜售过即开型福彩,也邯郸学步炒过一段时间的股票,做过给电动车代收保险费等速成的项目,还梦想过靠集邮来发大财,甚至还冒着高温天气批发了些冰棍儿沿街叫卖,骑着自行车,行李架上绑着自制的冰棍箱,头上搭着条湿毛巾用以遮挡毒热的大太阳,也学着那灵慧的村妇怯生生地喊:“卖——冰捧——豆沙冰棒——一毛一支……”

随着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城中村的出租屋更成了“香饽饽”,使得民房搭建差不多赶上了“深圳速度”,高高矮矮的小楼房,如雨后春笋般蓬蓬勃长起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合肥高科技广场、黄金广场、百脑汇等纷纷加入,更让南七贴上了“IT商圈”、“合肥中关村”的标签,一时间风头无二,加上“中科大”、“合工大”就在周边,这里曾是科技创业者们心中的“圣地”。

直到2003年,也就是闹“非典”那年,已改名叉车厂的单位终于分给我一套“半福利”房,这还是占用我大伯的户头才得到的。自此后,幸运女神好像开始眷顾我了,城中村拆迁,我得到了应有的补偿,之后,自小学习钢琴的女儿也顺利被湖北某知名音乐学院录取。


往事:定居合肥南七里



女儿大学毕业,我们尊重她自谋职业的选择,并全力支持她在南七某写字楼买了近二百平米的房子,让她顺利地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音乐培训学校。而今,我们早已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的女儿也有了她自己的两个女儿——我的两个宝贝外孙女儿:大外孙女乳名叫淘宝,刚满4岁就跟着她妈妈学习钢琴,还在学习芭蕾舞、英语和画画等,小外孙女叫多宝,也是喜欢歌舞音乐,活泼可爱。她们都是在钢琴边成长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的境况不知要幸福多少倍!

孝顺的女儿学那“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赞助我们外出旅游观光,每年都还要实施一个全家出国旅行计划。迄今为止,我们到过海南、桂林、厦门和黄山等风景区旅游观光,全家还游历过宝岛台湾,塞班岛和新加坡等。别看我的小外孙女多宝才两周半岁,已经出国坐过两次飞机,到过南京、上海、厦门等大都市和新加坡,还泡过塞班岛“七色海”蔚蓝色的海水,泡过巢湖半汤和岳西温泉镇的温泉,俨然是名小小的“旅游达人”啦!

这在从前,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