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满清八旗?

戒酒戒烟戒卜掉伱


对于清朝的军事力量,无论是从小说还是各种电视剧中,都避不开一支特殊的部队——八旗军,八旗部队可以说是清朝最特色的部队,从女真人刚开始统一部落时,便已经创立,一直到后来清朝的灭亡,旗军都在清朝的政治,战争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那么这样的一支军队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而最终又为何衰落呢?

所谓八旗,最早是起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因为狩猎人数随着部落的强大而不断增加,为了能够在狩猎时进行统一指挥,而选出指挥官,指挥者被成为牛录额真,而集体泽被称之为牛录,在后来的战斗中,同样采用这种编制,为了能够识别部队方位,所以采用旗帜作为标志避免军队混乱,而这些旗帜,后来便成为八旗部队的来由,而努尔哈赤也在骑兵过程中,依次创立黑旗、红旗、黄旗、白旗、蓝旗、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部,并在同明朝进行战斗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扩充,在入关时,由满族的汗王同龄正黄旗与镶黄旗,而其他的6旗由汗王子侄进行统领,等到顺治帝亲政时期,将正白旗也加入了皇帝的直接统领之中,由此创立了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制度。

在八旗的初期,努尔哈赤仅仅率领六万八旗官兵,便将明朝的前线部队击溃,后来在不断地作战过程中,八旗部队随之扩大,同时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将对明朝的战略从单纯的进攻改为作战的同时进行安抚地方,慢慢的巩固刚刚打下的土地,而后金部队在这期间也同样对明朝展开了进攻,在两面夹击的情况下,本来就已经腐朽不堪的明朝很快便迎来了他的毁灭,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占领北京后,明朝的各个地方部队投降清朝,而多尔衮率领八旗立刻进军北京,将北京夺下,自此之后清朝成立,而八旗部队也在不断地征战中涌现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奖励,立下了丰功伟绩。

但是在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间的一百九十六年中,清朝内部却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成为了统治阶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压在了清政府之上,这种矛盾的转化过程虽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所统治的三代盛世,但是自乾隆之后便开始走向了下坡路,而八旗军队也因为政治经济地位等原因,随着清朝的国运一路向下,特别是在满族统一之后,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镇压其他民族的人民并且抵御外来侵略,想方设法让八旗部队全心全意为清朝效力,将八旗部队从原先类似征召兵制度转为常备军,而同时还大大加强了八旗部队的待遇,这样的好处无疑是能让军队除了训练作战以外无需顾虑其他问题,但是同时致命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

八旗部队因为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的专属部队,其生活补贴与生活待遇都是极强的,清政府在一百多年的骄奢淫逸中已经走向了没落,何况一支军队?旗兵不但享有应得的军饷,在出征之前还会单独给予出征行粮,而且还会分得五垧土地,款若一个大地主,最终导致八旗部队慢慢受到腐蚀,骄奢淫逸,战斗力不断减弱,最终甚至被汉人组成的父死子继制的绿营取代了位置,但是其待遇仍然远高于绿营。

在康熙初年,八旗部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战斗力的下滑迹象,平定三藩时期,八旗将领腐败无能,而且常常出现畏敌潜逃的情况,而汉人组成的绿营却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悍将,八旗部队在乾隆清朝最鼎盛的时期,同样出现了战斗力下滑的迹象,在对准噶尔的战争期间,清军派遣八旗进军围剿,甚至有多次危险的情况,险些惨遭重创,直至第二年才平定叛乱,而后来的征回战斗更是险些被彻底包围消灭,在最为鼎盛时期却表现出如此低下的战斗力,八旗部队当时的情况可见一斑。

但是在面对外国侵略者的情况下,八旗部队虽然将领无能,士兵却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而在乍浦之战中,二百七十六名八旗官兵硬是在装备落后,将领无能的情况下,自发击退了英国人的多次进攻,最终除了四十三人突围外全部殉国,虽然士兵仍然有部分一心爱国保卫国家,但最终因为清政府和将领的腐败无能而难以回天。

八旗部队是清朝立业的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八旗制度却慢慢成了清朝军队最致命的缺陷,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笔墨诗画


清太祖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建州女真7万军民起兵,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后,先将女真族人统一组织编组,以旗帜颜色划分黄、白、蓝、红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旗,旗帜镶边以故得名,是为八旗,军民合计,也不过20万之众。

旗,为组织名称,八旗,为军政、军民合一的组织体系,各旗设有统领衙门,统一管理、指挥旗民,旗民战时为兵,出发征战;平时为生产、生活的组织单位。

清太宗皇帝 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因而称为满八旗。清军入关前的满八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作为亲兵由皇太极亲自统领,称为“上三旗”,其余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子、贝勒统领,驻防各地。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把豪格统领的正兰旗降为“下五旗”,此后再未变动。多尔衮死后,正白旗由顺治皇帝亲自统领。


但是,满清欲进军山海关内,攻击并夺取明朝政权,入主中原建立满清帝国,仅靠本族的几十万满族人,攻打对抗上亿汉族人,显然力量是不足的。

怎么办?首先,将可靠的盟友——蒙古族,编为蒙古八旗,增加军事力量攻击明朝,而后主要防卫北疆,以除后顾之忧。

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汉族人,力量还是不足,怎么办呢?于是,又将收降的汉人军队,编为汉军八旗,扩充军事力量,以攻打南明政权,实际上,采用“以汉制汉”的策略。

实践证明,清军南下征服李自成、明朝残余势力,主要是汉军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汉军八旗冲锋陷阵为主力的,满八旗在后督阵,坐享其成。



所以说,旗人,除满族人外,尚包括蒙古族人,以及一部分汉族人,也包括满、蒙、汉八旗军人的眷属。


z山海


这个问题之前有聊过,其实,满清八旗很好记。“八旗”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8旗。而八旗之中,正黄、正白、正红、正蓝4旗为最早设立。八旗编制里头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旗人。

八旗制度,是满清特有的一种极为高效的军事制度。旗人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得满洲军队具备了极强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八旗制度是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的。最开始八旗都是由满人组成,后来随着满清(后金)势力的扩张和政权的发展,“八旗”由从原来的满八旗基础上,分别增设蒙八旗和汉八旗。

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清朝编成蒙八旗;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又在之前的汉军旗基础上,完成汉八旗的编制。至此,清朝八旗制度才算最终形成。新建成的八旗,统率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因此,入关的清军才有满汉蒙三军之称。

在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其余6旗分别由皇帝子侄统领。后来,到顺治八年(1651年),随着多尔衮离世,顺治帝亲政。顺治将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也收归自己统领。最终就形成了我们后来所说的“上三旗”与“下五旗”。

也就是说,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于是皇帝直接统辖,因此地位较其余5期要高,权力也自然要大一些。


这些历史要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