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二十一条 ”不得不说的故事

袁世凯对自己的文武百官下了一道密谕,视接受“二十一条”为奇耻大辱,“疾首痛心,愤惭交集”,要大家一定发愤,“日以亡国灭种四字悬诸心目”,卧薪尝胆。言语不可谓不沉痛,最后说道,如果经此事变,国人再不奋起,世界将视中国人无做人类之资格。

袁世凯与“二十一条 ”不得不说的故事

1914年对于袁世凯政府来说,本来应该是个好年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事,生产停顿,军需增加,给了中国的民族资本大发展的机会。政局逐步稳定下来,从新政延续下来的现代化变革,正在稳步进行。整个局面,用很多政界人士的话来说,就是“国是初定”。

二十一条出炉

唯一的阴影,就是日本趁火打劫,占了青岛和胶济铁路。刚刚进入1915年,这个阴影迅速扩大,日本提出了“二十一条”。其内容概括起来,大体上就是:一、要中国承认日本抢占的青岛和山东的权益。二、要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和东蒙具有特权。三、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但由日本支配。四、中国的所有沿海港湾岛屿,不许让与和租借除日本之外的他国。五、要北洋中央政府聘用日本顾问,地方警察聘用日本人。中国将长江流域几条铁路干线的筑路权,许给日本。任何涉外举措,要跟日本商议等等。

二十一条,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从条文上看,的确名副其实。别的不讲,单就条款提出的口气,就好像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一样,用袁世凯的话说,就是“简直似以朝鲜视我”。

屈辱的谈判过程

整个二十一条的中日谈判过程,就北洋政府方面而言,所有的策略就是一个字——拖,以拖待变。北洋政府的另一个招数,就是用神不知鬼不觉的方式,把消息传布出去,让英美知道,借英美的力量,抵制日本人的“独吞”,这属于传统的“以夷制夷”老法子。但英国由于正在陷于欧战,而且跟日本有英日同盟的关系,不大可能出来主持公道。只要日本不独占中国,英国人一切都好商量。

相对来说,美国人的态度要积极一点,义愤一点,但也远没有到为了中国跟日本翻脸的程度。最后,美国政府给中日双方一个照会,说是中日两国的交涉和今后签订的条约,如有损害美国在华利益、门户开放政策以及中国领土和统治权完整者,“美国政府决不承认”。

日本的最后通牒

经过两个多月的交涉之后, 5月7日,丧失了耐性的日本人,对北洋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限北洋政府5月9日午后6时为限,作出答复,否则采取“认为必要之手段”,即武力解决。

袁世凯他心里有数,日本的最后通牒,对他而言,只有接受一条路可走。5月10日,在他召开的决策会议上,大部分人都拒绝接受二十一条。而欧洲列强驻华使节,全体一致力劝北洋政府接受日本的条件。

其实,当时的北洋政府,在谈判过程中,就已经有这个思想准备,接受除第五号以外的二十一条所有条款。必须说明的是,经过北洋政府走后面的运作,日本的最后通牒里,不再坚持第五号,而北洋政府也就接受了这种屈辱的“城下之盟”。

懊丧的袁世凯

当时的日本其实未必不知道,尽管他们觉得一战是个扩张他们在中国势力的大好时机,但真的把偌大的中国一口吞下,以当时日本的国力,还是有点蛇吞象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把变中国为朝鲜的第五号单独列出,实在不行就退回来的原因。

当然,日本人对袁世凯一向没有好感,因为从历史上看,袁世凯的发迹,恰是在朝鲜与日本人斗智斗勇之时。最初,日本人还吃了袁世凯的亏,当时就结了怨。如果说,日本人更不喜欢袁世凯,那么恰是因为袁世凯相比较而言,更像是一个强人。显然,日本不乐意革命后的中国落在一个强人手里。一个四分五裂、秩序混乱的中国,对于一个怀着野心的邻居而言,无疑更合脾胃。而一个强人,却有可能结束混乱,走向统一和秩序。趁欧战方酣之际,也趁这个强人羽翼未丰之时,弄出这么一个二十一条来,除了已经吃下的山东之外,无论最后能得到多少实际的好处,只要袁世凯最后妥协了,其在国人中的合法性一定会因此而大大降低。(来源|《读者报》 作者|张鸣)

如无特别说明,本号刊载的文章,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