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那么勤奋是不是自找的?

且听风吟无痕


但凡开国皇帝,几乎都是勤勉的表率。而这其中,朱元璋更是个史上闻名的“劳模”皇帝。他兢兢业业在皇帝这个工作岗位上不辞辛劳,奠定了大明江山近三百年的国祚。

他累吗?当然累。然而,这些劳累都是他自找的。

丞相这一职位,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但到了朱元璋这一朝,却被他三下五除二给取消了。原本丞相一职就是在国家政务上协助皇帝的,他把这个职位撤去,不累才怪呢。

那么,他为什么要裁撤丞相呢?究其原因,一为恋权,二为多疑。而他的这些性格缺点,估计与其悲惨的童年生活有关。

朱元璋的出身相当之低微,孤儿,放牛娃,乞丐,和尚……可谓是尝尽了人间冷暖。及至后来加入义军,才有了完美逆袭,直到最终当上了皇帝。但是,那些贫穷的记忆,却一直根植在他的潜意识里。

跟所有的开国皇帝一样,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那自然是倍加珍惜,勤政无比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但朱元璋显然是做得有些极端了。

或许在他的潜意识里,真的把天下当成了他老朱家的私产了。所以他对自己的子孙无比恩宠,但对属于百官却是无比刻薄,即使是面对那帮一起有难同当的兄弟们。

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后来拥有太多的时候,总难免患得患失。朱元璋如今当上了皇帝,天下尽在其一人手中,权力已经到了顶峰。然而,他总是担心会大权旁落。于是,他借“胡惟庸案”,干脆就取消了丞相这一职位,把所有工作全都是他一人承包。

这样下来,自然是累个半死。不过老朱同志精力足够旺盛,几十年下来似乎也没发生什么事故。大概是因为他戎马一生,练就了一身好体魄。

但他的子孙们就没那么能撑了。首先是他的亲儿子,自己没挂他先挂,弄了个白发人送黑发人。及至后来的皇帝们,也都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工作量,于是后来干脆弄了个内阁,用来行使随想的职权。


史海惊奇录


1.任何一位有远大理想的帝王,都与勤奋有不解之缘,秦皇汉武如此,唐宗宋祖亦然;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奋斗目标;他出生入死,历尽千难万险,如果不枕戈待旦,身体力行,蒙元、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哪个是吃素的主?怎么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2.自己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用生命来实现救民于水火的的誓言,经过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终于荣登九五至尊;江山来之不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谁能保证江山永远姓朱?“一将成名万骨枯”,开国帝王功成名就需要多少骨头枯烂?他心中自知,他不勤奋,谁来操劳?

所以为了社稷,洪武年间因为冤、假、错案被砍头的大臣不计其数,和他患难与共,一起打下天下的儿时伙伴也几乎被屠戳殆尽,我们说朱元璋自私、冷漠、多疑;不如说他深知帝王之术,珍惜来之不易的江山。

3.他要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是胡图谋不轨,怀篡权之心还是朱元璋为撤销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拿他开刀?我们不深究,但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撤销御史台,让每个监察御史都有直接向皇帝上奏报告的机会,这样的运作机制肯定下,肯定累,但能稳固局势,让下层平民有安居乐业的日子过。

即当君临天下的帝王,又当日理万机的丞相,直接掌控行政、军事、监察六部和五个都督府,还是一百多名监察御史的唯一协调人,他累他瘦天下安宁,天下必肥;以一己之力开创明清五百年专制统治制度,这累得值,有成果。


希望星晨58298869


当然是自找的。

或许是与儿时的穷苦出身有关,放牛,当和尚,还做过乞丐,特殊经历的让朱元璋变得自私、冷漠、多疑,当上了皇帝后,他的这些个性越发严重。朱元璋对自己的亲人非常照顾,但对大臣们却极为小气,朱元璋儿子们的年薪,光禄米一项,就比一品大官多出近五十倍,比从九品的小官高出了八百多倍。小气就算了,还很刻薄,出一点小错,就要受到严重的惩罚。洪武年间因为冤假错案被砍头的大臣多不胜数,当时和他一起打下天下的伙伴也几乎被杀光。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怀疑左丞相胡惟庸图谋不轨,于是下令将其株连九族。朱元璋拿“胡惟庸案”大做文章,撤销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撤销御史台,让每个监察御史都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报告。

在这之后,明朝的行政、军事、监察大权完全被他一人掌控,他成为了六部、五个都督府以及一百多名监察御史的唯一协调人,原本不是他的活,他自己全都抢过来要干。不过,朱元璋权力欲极盛,虽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也是乐在其中的。


千古风流今朝看


朱元璋是最忙的皇帝之一,不是正在忙,就是在去忙的路上。不过他的忙,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


1380年,丞相胡惟庸谋反下狱,朱元璋借此机会宣布废除丞相,永不再设。这样,从秦朝开始设立的实行了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从地球上消失了。 丞相相当于国家的总理,是专门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能替皇上分忧解难。但是,这一制度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容易造成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有些皇帝会感觉很不爽,朱元璋就是。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没有人能制约他了,但是国家的事情要有人做呀,他不怕累,自己身兼二职,既当皇帝又当丞相,六部的各种文书都有他亲自批改,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件,处理国事计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几天下来,他自己也吃不消了,做皇帝这么辛苦太不划算。只好招了四个殿阁大学士帮忙,这些人只是他的顾问,没有丞相的权利。 朱元璋的子孙不像他那样苦逼,朱棣专门设立内阁帮忙,后面的小皇帝干脆连奏折都不批改,交给太监去办,虽然有些专权的太监出现,但皇权始终在朱家。老朱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不该废了丞相呀。 秦始皇也是最忙的皇帝,他每天必须批阅120斤的竹简后才休息。


开国皇帝一般都很勤政,可能天下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知道珍惜吧。 赞同4 2条评论 一舟裂缝 0赞 他这种人就是疑心重!放不开!恋权!专制得让人透不过气 不仅仅是历史 0赞 👍 自家讲谭 南京吉隆光通信有限公司技术员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朱元璋为他自己建立的大明王朝做的实在太多太多了。 为了预防后宫干政,他制定了《女诫》告诫所有后妃外戚不得过问朝政。 为了防止子孙堕落,他制定了条目繁多的《皇明祖训》,对后世子孙的规戒细致到穿衣吃饭。 为了惩治贪腐,他接连颁布了当时的世界最严反腐法《大诰》《大诰二》《大诰三》《武臣大诰》,他还把贪污六十两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并剥皮充草示众(这一条实在可见人性之贪婪,明朝官员的廉洁也不见得比其他朝代好多少,每天看着自己前任的人皮办公,居然还是有贪污腐败!)。 为了防止太监干政,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可惜这块铁牌后来被大宦官王振撺掇明英宗朱祁镇摘了下来。 为了防备北元,他多次遣兵北伐,派大将军蓝玉向北一直追击北元至捕鱼儿海。

为了防止流民为害,他甚至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福利制度,在南京城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保障房——那时候的保障房可真正是供无家可归者居住的。 为了防止功臣居功自傲, 明朝开国分封公候以上功臣一共104人,被他杀死、充军、夺爵的竟然达31人(并没有野史说的那么多)。 但这最后一项政策起却得不到他钦定的继承人——朱标的认同,皇太子朱标一直认为自己的父亲杀戮太重,屡次上书欠告无果后积郁成疾,还未继承皇位便郁郁而终。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地球人,他把自己能做到的,全部做完了,如果这样还不算最忙的话,真的不晓得要怎样才算忙了。


对对碰125


其实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受累了。

之所以废除丞相制度,是因为朱元璋不愿大权旁落,不愿丞相代劳。这活儿既然不愿意让别人干,那您就自己干呗,所以千万别抱怨累,那是您自找的!

问题是,朱元璋精力充沛、勤劳,您有替过您的子孙想想吗?他们可没您这么任劳任怨,所以后来不是又弄出个内阁制,还不就是替代丞相制的嘛......

朱元璋杀功臣,是一时很爽。但很快,报应就来了。靖难之役中,朱允炆阵营是无大将可派,只能廖化做先锋,李景隆......


驴说历史


朱元璋的勤奋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这点毋容置疑。但是事出有因,咱们先从朱元璋幼年说起。

他小的时候,单纯童真,做地主家的一个放牛娃。但是不幸的是,那个年代不能这样安逸下去。由于元朝的残暴统治,各种天灾人祸,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他的父母和兄弟相继的饿死。由于没有钱,恳求地主家能够帮帮忙,但是地主冰冷的拒绝。朱元璋一家人为地主家干了一辈子,最后却是这个结果。随后朱元璋去当了和尚,但是和尚们也是互相欺负。慢慢的让朱元璋认识到现实,最后参加了起义军,风生水起的时候,他的侄子朱文正却背叛了他(最亲近的人),这使得朱元璋心中认识到,在这个世间不能相信任何人,只有自己强大了,只有把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正确的事。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朱元璋是一个劳模皇帝了。朱元璋是一个只相信权力的人,它能操纵所有人为他所用,对反对他的人冷酷无情,坚决打击,毫不留情。他的诸多遭遇,让他有了一颗坚强的心和清醒的大脑。如果让别人管理事务的话,就得分权,慢慢权力坐大,就会和自己相抗衡,并且不服从他的管教。所以废除宰相后,那么事情有很多,自己就要加班加点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他还是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把明朝这个帝国打造的更完善,到时候自己的后代子孙们就可以享福了,只需要日常维护这个机器就可以了。

所以这种勤奋可以说是自找的,也可以说是有利可图的!



逍遥三浩


朱元璋的勤奋是自找的。

他曾经有一首诗这样写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因为他信不过,他手底下的那些臣子他老是怕,如果把这些事儿都给收底下的臣子们办了,那他自己干什么呢?办事必须得有权利,你把事让臣子们干了,你就得给臣子们权力。

臣子们的权力大了,那皇帝的权力不就小了吗?那皇帝的权力小了,那不就不安全了吗?所以他为了牢牢的把握住权力,他废掉了宰相,直接控制6部。废掉了行中书省,直接控制地方。他把权力紧紧的握到了手中,但是。有多大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他握到手中的不仅是权利,还有全国大大小小的事情,这些事情逼得他不得不勤奋,不得不努力,所以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劳模皇帝朱元璋确实有些自讨苦吃的成分。

但是作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否定。


旧事旧人历史说


朱元璋从一个兵卒当上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一路走来的艰辛,苦难,只有他和马皇后深有感触,不止是朱元璋勤奋,这里更要提及的是他的贤内助马皇后,人云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成功的女人,朱元璋通过勤奋治理了国家,马皇后通过勤奋治理好了皇帝的家。这才能让朱元璋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勤奋的治理国家,一个苦难出生的人,经历是无价的财富,朱元璋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朱元璋拥有的就是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勤奋的经营,倒不如给楼主换个问题的问法,应该问是否因为勤奋,务实,时代造就,朱元璋开创了一个大明王朝?以上愚见,还望莫耻笑。


泰然l自若


不吃苦,怎么知道甜。

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千秋万代不变的功业,权力机构的腐败是天生会自我滋长的。每个朝代的崛起都不同,但也都相似。

开国皇帝们都是披荆斩棘,在千军万马之中夺得这天下第一宝座;这个过程绝不是“一将成名万骨枯”可比拟的。这个过程中开国皇帝们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随时面临的是丧命——一个皇帝绝不可能容忍另一个皇帝的存在。

一个皇帝对谋反者的处理方式也很简单——用最残酷的刑罚(一般是凌迟)杀了谋反的人及其同党。同时,这残酷的刑罚是告诫哪些想谋反的人——这就是下场。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想方设法保证自己的江山永不变色。可是,天下那么大,在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古代,一个皇帝怎么可能管得过来。所以,皇帝设立了朝堂——由文官们来帮助皇帝管理天下。皇帝直接向丞相问责。

那么带来的问题就是:皇帝必须把手中的权力分配给丞相。

进而导致了新的问题就是:皇帝和丞相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皇帝的旨意总要得到丞相的同意才能生效。丞相拥有驳回皇帝旨意的权力,这对一般皇帝而言是可以忍受的,毕竟,管理朝堂上的文官们都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何况还有那么多繁杂的事情。丞相替自己干活,那么分配给他一定的权力也是应当的。

但是,朱元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平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的童年生活只有两个字:悲惨。如果说地狱是18层,那么朱元璋一定是生活在这第十八层的最底端。对朱元璋来说,如果只是有苦活累活的生活,那简直是太幸福了。

就好像对于一个穷苦的人来说,能天天吃白馒头米饭,就是人生最大的理想。从放牛娃到和尚(寺庙里最底层的),再到乞丐;朱元璋经历了人间最惨痛的经历。从乞丐到加入绿林军,再到占领南京,打败张士诚,打败陈友谅。朱元璋终于完成了从乞丐到一方诸侯的蜕变,然后朱元璋打败了元顺帝,称为了天下的唯一——皇帝。

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失去,朱元璋终于把曾经让他穷困一生的权力掌握再了手中。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岂肯把手里的权力分派出去。终于劳模朱元璋干掉了丞相这个职位。自己一个人处理所有政务——别人眼里的苦活累活对朱元璋来说实在太幸福了。

不得不说,朱元璋这个人对官员狠,但是对老百姓很好。


嘟嘟读读


明史知道的很少,所知朱元璋是穷人出身,做上了皇帝,也是上天给的,但是朱元璋一定是千辛万苦所进取的。了解社会,亲身经历,团结有能力的人才,利用人才,但是还是亲自把握,这个皇帝才能有权力,社会也会稳定。所以明朝历经差不多三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