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秦朝是死於仁慈,有的人說它是死於殘暴呢?

慕容筱凡


秦朝在歷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並開創了延續千年的君主制度。但同時,它短暫的命運也讓後人很難去了解那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只能從後代儒生的記載中看見秦的殘暴,可秦朝真的是那麼殘暴嗎?隨著阿房宮遺址、裡耶秦簡、雲夢睡虎秦簡的挖掘,卻又讓我們發現秦朝並沒有後人所描述的那麼殘暴。

今天,我們便來看看與殘暴相對的,另一個秦朝的模樣。

秦始皇

秦始皇的一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對應的敵人為:1、掌權前的嫪毐、呂不韋兩個政治團體;2、掌權後的六國;3、統一六國後的民眾問題。

一、嫪毐、呂不韋

對秦始皇而言,他出生在趙國,並且是在長平之戰之後人人恨不得殺之而後快的趙國。他的父親和呂不韋獨自逃走,直到秦始皇九歲的時候,趙國為了和秦國換取和平,才把秦始皇送回了秦國,這是他第一次登上了秦國的領地。

至於秦始皇和母親在趙國的經歷,可以設想在秦朝剛剛坑殺了趙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又在邯鄲之戰中差點將其滅國之後,一位掛著秦朝王子身份又毫無威脅的孤兒寡母在群體環視中,會是怎樣的生活狀況,他的朋友大概只有當時同為質子的燕太子丹了。

呂不韋劇照

13歲登基的嬴政並沒有獲得權力,還要把呂不韋成為“仲父”。直到他22歲加冠掌權時,又多了一位“假父”嫪毐,而這位吃相更難看,竟然聯合九卿在內的政府高官打算先發制人,殺死嬴政,他的母親態度是站在嫪毐一邊殺死自己兒子。對於造反這件事,歷來是國家大事,可秦始皇的處理只是誅殺首惡,至於依附著的態度是“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所謂“鬼薪”是指為宗廟負責砍柴。

並且,對於嫪毐、呂不韋這樣的違反罪,秦始皇的做法是“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

樊於期劇照

與對待不忠之人態度相反的是,從秦始皇在位起,對待忠臣的態度都非常寬容,像李信二十萬秦軍敗於楚國,都沒有對其進行軍法處置。而唯一一位被仇視的還是敗於李牧,然後背叛秦國逃往燕國的樊於期。

二、對六國的態度

秦朝統一時的秦國人口大約300萬,而六國人口合在一起大約2000多萬人口,對於一個剛剛統一的王朝而言,國仇家恨、財富分配、語言文化、王室後裔、人才等等都是巨大的挑戰。秦朝的統治是沒有前例可循,秦始皇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他的目的是“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驩欣奉教,盡知法式”。

為了達到這個要求,秦始皇做出了五項措施:

1、對六國王室只要臣服者都保持容忍態度;

2、讓熟悉帝國法令的士兵就地任職;

3、設立博士,招募六國人才參與議政(如扶蘇的老師便是儒學大師);

4、承認六國百姓原本所擁有的土地,按照原本的份額,有主的依據歸本人所有(使黔首自實田);

5、頒佈法令,細緻到“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秦始皇圖畫

從政策上來說,這些並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地方,只是秦朝和六國百姓的仇恨並不是那麼容易消磨的,在沒有長時間去消化超過自身近乎七倍的人口時,矛盾是很難消除的。各國文化不同,則語言不通、政令不達;錢幣不同,則商貿阻塞、交易不便。

但六國的儒生自身也存在著極大問題,在分封制上、在封禪泰山上、在治理地方上,都採取了極為敷衍的態度。而這,也與嬴政設立博士想要幫助他治理六國的初衷嚴重違背。

為了讓法治更加徹底“謫治獄吏不直及覆獄故、失者,築長城及處南越地”,凡是知法犯法的官吏一律發配邊境。

石像

三、民心難附

秦始皇的情況最適合的就是那句“治大國若烹小鮮”,可惜時間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資治通鑑》公元前218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張良令力士操鐵椎狙擊始皇,誤中副車。始皇驚,求,弗得;令天下大索十日。

《史記》公元前216年: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值得諷刺的是,剛剛下達“使黔首自實田(六國百姓依據其本身原有的土地進行分配)”,換來的是米價從30、40幾錢漲了近乎40倍,還很巧的遇到了“盜匪”。

萬里長城

評價一位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站在當代視角去看待,然後因為他人的意見左右自己的判斷。其實,更多時候,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自己若是處於那個時代,又會是怎樣一種感受,很多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其他六國的大臣,都沒有被殺,只是把他們流放,只是讓他們與自己的勢力分開了,這是一大隱患,如果秦國一亂,這些人就會帶頭造反,雖然他們沒有權利了,但他們的名號是在的,就比如劉備,他就是依靠一個名號起家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這就叫斬草不除根後患無窮,秦朝為什麼敗的這麼快,就是因為有這些人在搗亂。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正道路、建長城、建秦直道、建阿房宮,建秦皇陵。除了建阿房宮,建秦皇陵外,其它都是利國利民的,而且都是發工資的(除了六國的罪臣)(趙高掌權後有沒有發工資是未知,這應該也是為什麼秦始皇在的時候沒有人造反的原因之一。)

秦國被滅最大的原因還是趙高,他結黨營私、排除異己、除掉胡亥想自己當皇帝(趙高也是姓贏的),那時朝廷中能與他抗衡的官員,已經少之又少,但團結就是力量,官員們都反對,他沒有順利的登上皇位,他把好好的秦朝弄得風雨飄搖...風一吹就倒了


超越愛影視


秦朝是一個統一的大國,是一個複雜的強國,它的滅亡都摻雜著各式各樣的原因的,無論是仁慈也好,殘暴也好,並不是單一而論的。我也冒昧的總結幾點秦朝滅亡的原因?

1 大興土木工程 國家超負荷運轉!

2 苛法 秦朝依法治國 法令的嚴酷令人咂舌!

3《秦國郡縣制》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秦國的滅亡!

《郡縣制》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全國各地沒有封王,沒有親王導致地方無兵權(中央集權 權利都在皇帝身上), 當地的郡守如同擺設,當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的時候,地方無實力撲滅那一點星星之火,這一點小事還得請示二世皇帝胡亥,山高路遠 信使從大澤鄉到咸陽 打個來回(1500多公里) 再派兵去剿滅起義軍(陳勝吳广部隊。

4南征北戰 開發嶺南

5繼承人問題 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使當時動盪的秦國雪上加霜!

6,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統治者殘暴,失去民心,有志者領先起義,收得天下人心,導致大秦最後的滅亡。


百家品談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對於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而我的看法是秦死於自己的爆政。

首先怎麼說呢,秦始皇聽從李斯建議執行法家思想,對於國內刑法太過於嚴苛。就像六國的儒士就說說朝政,就被秦始皇焚書坑儒,對於這樣的爆政百姓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呢。

又比如說秦朝對於徭役更是嚴苛,不能準時到達咸陽著肯定是處以死刑,這樣的爆政又有幾人能承受。

所以天下群雄並起,開始了推翻暴秦的起義浪潮。


清空讀史


我認為大秦帝國的確是死於仁慈,也的確是死於殘暴。死於仁慈是因為大秦帝國並沒有對六國殘留的王公貴族趕盡殺絕,秦末大亂起初是農民揭竿而起,到後來就都是六國的餘孽了,比如埋葬了大秦帝國的項羽,等秦末大亂把六國的餘孽都消耗乾淨後,新生的大漢帝國也傳承了幾百年。而死於殘暴也的確是因為大秦使用民力過度,剛剛統一,六國民眾還沒有歸心,就這樣役使民力,使得大秦搖搖欲墜。




未來3區科技


一個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統治理論不能解決統治矛盾,秦朝的滅亡主要是因為商鞅變法後法家思想在秦國佔據了絕對統治地位,這種思想在開創的過程中把國家變成一臺戰爭機器,但是守成階段秦國沒有及時產生新的治國思想。

因此漢代初期才有道家思想,中期採用儒家思想,後世基本上遵循了以儒為體,以法為用的綜合思想。

仁慈和殘暴的說法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是不懂政治,是歷史上的近視眼。


上邪之約定


秦行法家,刑苛而繁且坐無辜人,天下疲鄙,怨怒於膺,勢若滔滔,恰芒碭役卒困於大澤鄉,聊無生計,不得不發,天下乃燎原。愚謂,無論儒法,在生民也,民不生時,國將不國,君將不君,雖儒法又何道哉?故高祖與民生養,無為而治,天下漸稠,黃老豈勝儒法耶?


明月86906


秦朝的滅亡在於傳位失序,沙丘陰謀政變。秦始皇歸天,趙高、李斯、胡亥矯詔,胡亥登上大位,做了二世皇帝。

若扶蘇太子和蒙恬識破陰謀,能帶兵回京,立斬趙高李斯,繼承皇位,胡亥也壞不到那裡去!……

扶蘇天性仁和,愛護黎民,很得軍心。按《六國論》的說法,大秦帝國不至於大亂,不會速亡。


手機用戶61660323609l


縱觀中國歷史,還沒發現有人說秦始皇仁慈的!兩千多年來,都知道秦始皇是暴君,與仁慈豪不相干!


人心向善63


大秦帝國既死於對趙高的仁慈,也死於對人民的殘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