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精彩影视大全每天更新


孙权对待江东的柱石陆逊算不上题主说的残忍,也就是所有帝王对待赫赫功臣的常规操作而已。

陆逊算是孙吴时期除周瑜外,最令孙氏倚重的重臣了,这与陆逊的身份又一定的关系。陆逊出生江东显赫的陆氏家族,孙吴政权能够在江东席霸一方,主要的依靠就是江东的贵族支持,而四大贵族就有陆逊出生的陆氏家族。

陆逊不但出生显赫,更与孙家有裙带关系。孙策死后,孙权继承了哥哥的位置,巩固了江东的基业,为了能更加的加强四大贵族的关系,孙权把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了陆逊,这样陆逊不但是江东政权的基石,更成为了孙氏家族的女婿,这样的关系对孙、路两家来说都是利好的。

但是正因为陆逊具有了这两重的关系,导致了孙权后期对陆逊的猜疑和防范。

陆逊在东吴政坛上展露头角要从关羽大意失荆州说起,当时东吴的大都督是周瑜死后荐的鲁肃,鲁肃死后推荐的吕蒙。陆逊此时在吕蒙帐下做幕僚,也就是参谋长之类的职务。

吕蒙通过麻痹、讨好蜀国荆州守将关羽,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夜袭荆州,导致了关羽败走麦城,东吴一举收复了三国要害之地荆州。而这样的策略制定基本都是陆逊参与制定的。后来,刘备起兵七十万东征孙吴,吕蒙暴病而亡的时候,孙权启用了陆逊接替大都督位,率领大军抵御刘备。

孙、刘两家爆发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夷陵之战”,此战让陆逊一战成名,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自此,陆逊从一介书生挤入了中国古代名将的行列。

陆逊的名声大震除了在夷陵之战灭了蜀国几十万大军,打得刘备仓皇逃回蜀地,最终死于白帝城,而且陆逊在北面抗击曹魏的战争更是屡战屡胜。

可以说,三国鼎立的局面能够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全靠了陆逊当大都督时期,西胜刘备,北抗曹魏取得的战果而奠定的。陆逊的不世功劳在整个江东政权是无人可比的。

但是陆逊在东吴政权大权在握的时期并不长,这也是所有王朝都会遇到的问题,一个重臣功劳太盛,难免会受到主上的猜忌,陆逊也不例外,此时的孙权对功高盖主的陆逊从绝对的信任转变成了略有猜忌。

真正令陆逊和孙权关系破裂的其实是两件事情:

一是陆逊卷入了孙权的家事,太子位之争

由于孙权原立的太子孙登没有孙权命长,死后就要重立太子,孙和与孙霸哥俩就争夺起太子位,其中孙和胜出,但是孙霸不死心,总想着翻盘。孙和没有办法,希望当时威望最高的陆逊出面进谏孙权,保住自己的太子位,陆逊的出面让孙权非常的恼怒。

因为陆逊另外一个身份让孙权十分的忌惮,陆逊是孙策的女婿,而此时孙策的儿子还没死呢,虽然没有权势和实力,但只要人没死,就有复辟自己老子位置的可能。孙权的心思是很微妙的,陆逊既能参与到太子之争上,保不齐会利用自己江东威望(四大贵族之一)重立孙策之子为江东之主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以陆逊当时的威望和权重是可以办到的。

孙权自此就颇为忌惮陆逊,并刻意的打压陆逊,有意的防范他。

二是陆逊牵扯进了泄密事件

此时其实都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套路,孙权与陆逊的书信往来内容不知怎么的被其他的朝中重臣得知,孙权大为恼火,这种私人之间的政事信件内容外泄,让帝王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孙权确认为陆逊泄露,虽然治了其他大臣的罪,给了陆逊足够的尊严,只是写信责问他而已,但是陆逊看得很清楚,这是孙权对自己的百般的不放心。

陆逊经历此事后,郁郁寡欢,不多久就死了。

总体来说,陆逊为孙吴政权做出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他对东吴政权更是忠心耿耿,但是自古以来帝王心术里,只有忠诚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对权力的掌控欲望足以湮灭一切功劳和忠诚。


沉墨I方之城


孙权虽是三国分立的一位君主,却与历史上大一统的皇帝并无二样,早年朝气蓬勃,晚年昏庸无道,特别在立储上反复无常,多少大臣因此而下水落马,陆逊之死,直接诱因是介入储君之争。六十四岁的孙权逼死六十三岁的陆逊,究其根底,与江东形势及孙权晚年残忍忌刻,防患于未然有关。


三国魏汉吴,曹操刘备出身寒族,一据益州地,一据全国大部份,虽一生是对手死敌,政汉上采用的都是压制儒家豪族的措施,曹操的“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和诸葛亮制定蜀科“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二人异曲同工,都以法术绳治豪族世家,威之以刑,限之以爵来加强统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曹操更进一步,以三道求贤令唯才是举突破世家豪族对大政的操纵,让低下层的寒门能够进入中枢,淡化儒家豪族的影响。而江东孙家则不然,孙坚出身并非寒族,孙家在江东的立足也有赖于当地豪族世家的支持,特别是江东四大家族张朱陆顾的支撑。


其中四大家族的陆就是陆逊所在的陆家,陆逊二十一岁就进入孙权幕府,从小官做起,平定吴郡、会稽、丹阳山越而崭露头角,孙权作主把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关羽北伐谋夺荆州,陆逊是幕后功臣,他与吕蒙定策,让吕蒙以病引退,荐他以代都督,上任后卑词贬低自己,刻意吹捧关羽,让关羽去尽戒心,大调荆州兵北上,才让东吴有偷袭的良机,最大的功劳在于刘备伐吴时,统帅吴军在夷陵大破刘备,威震三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此后孙权陆逊关系进入蜜月期,吴蜀再联盟,诸葛亮亲作手书,孙权都让陆逊过目,有时还让他直接修改回信,陆逊劝孙权推广开辟农田,广施恩德,减轻刑罚,放宽田赋等政策,孙权一一听从,毫不犹豫。(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石亭破曹休后陆逊进入东宫,辅助教导孙权诸子侄,恩威毕至,内外无不凛然,丞相顾雍死后陆逊代相,之后开始介入皇储之争。太子孙和同鲁王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两宫并立,大臣分成两派,互相倾轧,陆逊持身守正,多次进言“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又陷入偷听孙权密语的风波,开始受到孙权的猜忌,而后一发不可收拾。


孙权下令彻查有人在其房内窃听之事,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等大臣收监审问,杨竺招供陆逊二十条罪证,陆逊虽未立即被一同问罪,也被孙权多次派出使者责备其不安臣位,打听宫中机密,“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身为江东大族,军中威望素著,又陷入储君之争,孙权的猜忌提防也并非空穴来风,何况陆逊还是孙策女婿,逼死方免后患,另一个狡兔死良弓藏事例。


南方鹏


陆逊作为东吴第四任大都督,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吕蒙死后,陆逊成为当时东吴最为倚重的军事干才。注意一点,是军事干才,而政治方面,孙权并没像对待周瑜、鲁肃那样放权。陆逊虽替代顾雍成为东吴丞相,但孙权“累遣中使责让逊”,以致陆逊“愤恚致卒”。那么孙权为何要这样对待东吴的大功臣呢?



“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孙权《三国志》

功高震主

陆逊前期并不是很突出,以县令的身份步入仕途,但治理有方,并因平定鄱阳山贼暴乱而得军职定威校尉,后屯兵利浦。孙权也是在此时看出陆逊的潜力,将孙策之女许配,并开始召陆逊为智囊,多以世事问计陆逊,后纳为帐下右部督。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陆逊以书信赞关羽神勇,麻痹关羽,配合吕蒙夺取荆州故地,后又以南线西进收取数郡,俘获万人,因功被拜镇西将军,进娄侯。刘备随后发动夷陵之战,陆逊临危受命为东吴大都督率众抗敌,并取得大劫,在此战中,陆逊不仅仅是取得的了一场胜利,更是赢得了孙策时期东吴旧将的一致认可和追捧,从此在军中的地位堪比吕蒙,孙权也因此功拜陆逊为辅国将军,荆州牧,江陵侯。

黄武七年,曹休举众攻皖,陆逊又受命假黄钺,拜大都督据曹休得胜,“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这样的待遇其实已经不正常了,孙权这样有试探陆逊野心的嫌疑。本身就是代行王令得胜,而后的赏赐过于恩宠,从历史各朝代的君主赏赐臣下来看,这里都显得有所阴谋。


孙权的担心是有根据的,随后陆逊的强势,应该是孙权动杀念的开始,当孙权欲征公孙渊时,陆逊阻碍并在谏言里说“陛下以神武之资,诞膺期运,破曹乌林,败备西陵,擒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众所周知,破曹的是周瑜,破刘的是陆逊,破关羽的是吕蒙,陆逊以此言阻碍孙权北伐,是赞扬孙权还是话里有话讽刺孙权呢?

嘉禾五年,孙权北征襄阳,孙权亲信韩扁被擒获,诸葛瑾书与陆逊告知孙权已退,应当退军,但陆逊却按兵不动,等待战机,虽后得胜,但战果不佳,连累无辜百姓,且在行动上与孙权已开始有所间隙,在这一点上,陈寿的评价最为客观,即“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此时的陆逊已经居功至伟,临阵自作主张,这是挑战孙权的权威,也是对其统治的威胁。

臣强子弱

陆逊是“世江东大族”,陆康、陆绩,陆瑁,陆凯、陆胤等本族成员官高则太守,官低也及校尉。丞相顾雍之子顾邵为陆绩外甥,任豫章太守,顾邵之子顾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车都尉。顾谭之弟顾承,官至奋威将军。陆逊还有个外甥姚信,官拜太常。顾家也为江东大族,陆逊这等家族关系网络都已经是涵盖了东吴权利体系的上中下三层,不得不引起孙家这个外来户的忌惮。



吕蒙死后,陆逊接任大都督,与武将体系的关系处理的极佳,无论前主旧臣韩当、周泰、潘璋、徐盛,还是后起之秀凌统、朱然、朱桓,都与陆逊相交甚好。陆逊镇守武昌时,声望颇高。东吴从太子登,到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都与陆逊关系很好,文武群臣都,与手握大权的重臣关系如此亲密,君主孙权能不有所忌惮吗?

“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陆逊上疏孙权《三国志》

陆逊身为朝臣,与太子交好,但鲁王亦受孙权厚爱,二宫势均力敌,当有言论传太子不安之时,陆逊挺身而出,为其辩护,这就给孙权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陆逊与太子结党,而且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都与太子关系亲密,这就更加使孙权断定陆逊没安好心,而太子孙和为人倒是有圣人之风,但相对陆逊这等权谋家来讲,还是嫩了很多,一旦孙权去世,陆逊辅助孙和即位,不敢保证陆逊是否会居拥立之功而把持朝政,这一点对于孙权来说,孙氏三代人打下的基业很有可能葬送在陆逊手上,这一点上陆逊是必须至于死地的。并且陆逊的党羽也一并得置于死地,后来孙权也确是如此做的。


孙权虽然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后,辅政大臣选择了资望较浅、社会关系较为简单的诸葛恪,说明孙权对于陆、顾这样的江东大族确实是不放心的。自己的儿子几斤几两自己知道,不是孙权不大度,四任大都督全权代理军事管制已经说明了孙权的气量,倘若陆逊有诸葛亮那样的为臣之道,即使儿子连阿斗都不如,也是敢托付重任的。

正统心结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陈寿《三国志.孙策传》



这里并不是说孙权不是正统,而孙策的血脉才是最应提领江东的一脉,孙策顾大局,将江东托付于孙权,世人称赞孙策的气量时也给孙权心中留下心结,而孙权对待孙策之子的做法又显得小人之心,孙权之子皆封王,孙策之子以侯而终,孙盛辩护到此为“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所谓解释就是掩饰,正名定本之言并没有底气,江东基业成型于孙策,正名也应为孙策,孙权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很在意却不能说。

“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三国志.吴主传》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权病重之时,令太子祭拜其兄孙策,而非其父孙坚,显得心虚而理亏,因此孙权内心应该非常在意“正统”的问题,而且也觉得对待孙策之后有些不公,故而临死之前令儿子向孙策祭拜。在这个问题上陆逊成为另外一个心结,那就是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为妻,那么陆逊之后亦为孙策之后,虽已然成为陆家人,但血脉里流淌着“小霸王”的忠肝义胆,那么是否会造成陆逊日后作乱的名义或者动机,不得而知,也不得不防。

因此,孙权逼死陆逊是东吴政权基础和结构的根本体现,君主专制与权势大族的矛盾一直伴随着东吴政权的起始和结束。东吴集团内部矛盾与分化是其国家走向衰落的根本,陆逊被逼至死的表层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棍哥观史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陆逊也能称之为是东吴时期的一大人才。在最初之时,孙权十分的信任陆逊,不仅给了他极高的权力,还让他辅导了皇子们。甚至孙权还将自己的印信都放到了陆逊的府中,这第一是信任陆逊,第二则是让他方便行使权力。



但两者这么好的关系,却随着孙权的年老而导致破灭。晚年时候的孙权比较的具有猜忌心,也许是年龄大了,就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无所畏惧。所以孙权后来变得极为容易猜忌,他开始渐渐地不放心这位手上握有大权的陆逊了。以至于他最后逼死了陆逊。当然,孙权后期会对他这么残忍,不仅仅是因为猜忌的关系,也有下面这几点原因。



第一,陆逊是支持太子的人。当时的朝廷当中,内部大臣们分了两派站立,有人是支持身为太子的孙和,另一派人则是力挺鲁王孙霸。而这其中陆逊就支持正统,曾经好几次陆逊都上书给了孙权,不停地说着孙和的好话。他这样的行为让最为帝王的孙权不满意了。开始怀疑,他如此力挺太子,将来会不会威胁到自己呢?



第二,陆逊是孙策的女婿。孙策就是孙权的哥哥,当初若不是孙策死得早,这孙吴的江山还不知道是谁的呢?更何况陆逊的儿子比孙权的儿子们都要出色,他儿子陆抗又属于孙策的嫡亲外孙,再加上孙逊手握大权,若日后他们推翻了他,让陆抗上位,也还是有可能的。

在种种的考虑之后,孙策觉得越来越不放心陆逊,为了保证在他去世之后,新帝不会有功高震主的大臣作为阻碍。因此最后才对他痛下杀手。


漠外孤舟


孙权和陆逊,早年的关系非常好。两人相知相得数十年,同心协力打赢夷陵大战,留下了许多君臣配合默契的佳话逸事。然而到了孙权的晚年,陆逊却最终以悲剧收场。纵观孙权与陆逊的冲突根源,其实就是由他们各自出生的家族立场决定的。这也说明了,私人关系再好再亲,终究敌不过权力对人性欲望的侵蚀。

先说说孙权打击陆逊的缘由。简单点说,就是孙吴政权的政治根基不足,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导致了孙权必须打压豪强!

孙权在继位之后,极力的给他爹孙坚粉饰太平绅士的身份。他先是伪造孙坚是兵圣孙武的后人,接着又说自己的家族世代在东吴为官,是当地有名的大士族。但其实根据《幽明录》的记载,孙坚的父亲只是个重地的瓜农。属于标准的寒族出身。

当然了《幽明录》的记载也不能当铁证。但是孙坚当年在投靠袁术之前,孙家几乎得不到士族的支持,这是可以肯定的。人家大士族都不愿意跟孙家玩,孙权还说自己家族是世代为官的大族,这不是扯鸟蛋么?

然而,汉末三国那个年代,偏偏就是一个极其重视门第的社会。像袁术、袁绍这些人为什么能一呼百应,而且众人心悦诚服(也包括孙氏一族),靠的就是人家标准的士家大族出身的身份。这就好比,总理的儿子出来办公司,人才和金主肯定愿意跟他干。谁愿意跟着草莽出身的人一起创业?你既没有背景,也没有足够的财源,鬼才跟你混。

额外再说一点,论家世,哪怕是刘备和曹操也都比孙家强。曹操好歹是太尉之子,刘备也的祖上曾经也阔气过,人家的爷爷当年也是举过孝廉,当过县令人。并且,刘备他姓刘,天然就有政治合法性。反观孙家,有啥背景?啥都没有。

因此,孙坚他能得到长沙太守一职、乌程侯的官爵,完全是白手起家,靠着本事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基业。

当然了,我不是说瞧不起寒族出身的人。而是说当时的社会就是那样,寒族出身,他就是比别人矮半截。说话就是没有士族出身的人底气足。这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寒族出身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必然要给自己正名。篡改自己祖宗是第一步,杀朝廷官员、杀戮名士是第二步。不仅是孙权干过这事,孙策当年在江东立国开基,也干过一样的事。比如,孙策当年领兵攻打庐江郡,陆逊的堂祖父,同时也是庐江太守的陆康就死在了孙策手上。于是陆氏宗族上百口人,被迫流离迁徙。没走的陆家人,则在孙家的统治下,看人脸色行事,孙陆两家,也因此结下了这个血海深仇。陆逊当时年仅十三岁,他就没有走,留在了东吴。

孙策遇刺后,张昭受命托孤,辅佐孙权继领江东。张昭是士族出身,他明白一味的靠打压士族,孙家在江东的统治长不了。于是张昭便与包括陆氏在内的所有江东大族力求和解。孙权为此将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并将陆逊作为东吴的后备骨干,进行苦心的栽培,以使孙、陆两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为亲。

但是双方的血仇,内心的芥蒂,又怎是一桩婚事就能化解的?

并且孙权这个人,表面上礼贤下士,其实他是个家长作风很重的人。他这个人,从来就是唯我独尊的,也从来就是翻脸不认人的典型。陈寿在《三国志·吴主传》中,用十六个字评价了孙权“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性多嫌忌,果于杀戮”。这十六个字,其实就概括了孙权这个人的性格。

那么,这十六字是啥意思呢?就是说,孙权有点像越王句践,既能够忍辱负重,又能瞬间跟朋友翻脸不认人,并且还有点多疑,属于疑心特别重的一类人。

陆逊的堂叔陆绩,原本也是孙权用于改善孙陆两家关系的模范人物。孙权当年对陆绩不可谓不重视,但是陆绩最后却被孙权外放到了新征服的交州郁林郡为太守,名为外放为官,实则是流放到蛮荒烟瘴之地。这也导致陆绩年仅三十岁出头就英年早逝。

当陆绩病死后,陆逊就成了孙、陆两家结好的唯一纽带。


下面再说说陆逊。陆逊出山初期,名气和期望都不够。不仅孙权不信任他,连东吴的将领也对他怀有敌视!

最典型的两个例子是吕蒙临死前推荐陆逊代替他担任大都督,而孙权却选择了他的发小兼死党朱然,没有选择陆逊。

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三国志·吕蒙传》

后来夷陵大战,刘备遣吴班诱敌时,东吴纷纷诸将请战。而陆逊自有妙计,不愿意上刘备的当。结果东吴诸将纷纷骂娘,都认为陆逊胆小畏敌,对他的指挥“各怀愤恨”。

这两个例子说深刻体现了东吴军中的众多孙氏嫡系,以及寒门将领,对陆逊这个江东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陆逊虽有卓绝才能,但在东吴军中的威信严重不足。他都已经年过四十了居然还被诸将藐视,想当年周瑜可是二十六岁就以中护军身份与张昭共掌军政大事。东吴诸将哪个可藐视过?

等到后来陆逊火烧夷陵,大破刘备,他得到的封赏也仅仅是一个县的食邑(周瑜当年大破曹操,封了四个县的食邑)。

这一切的一切,目的都很明显。孙权在内心里严重不信任陆逊。虽然他表面上对陆逊非常的信任,但是在内心里,时时刻刻都盯防着。并且陆逊是真的有本事,他通过自己招募、收编俘虏等手段,只用了一个县的食邑就为自己组建了一支四万人的私人武装。孙权对此又是表面表扬其功劳,暗地里却派人紧盯(比如让太子孙登坐镇武昌,紧盯着陆逊的举动)。还是不放心!

备注:东吴是封建化政权,有食邑和家世的人都可以自募武装,这是被允许的。


到了孙权在位晚年,因为太子孙登病死,他任用吕壹,挑起“二宫之乱”。而陆逊又因为立储君的问题遭到了孙权猜忌。于是压垮孙权与陆逊的那个稻草,终于被压垮了。

关于孙权晚年与陆逊那点事,这里就不再细说了。我觉得那不重要,也不是孙权真正猜忌陆逊的重点。

那么,孙权对陆逊残忍对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孙权迫害陆逊这种出身江东士族的贤臣,根本不是因为他老糊涂了,也不是因为他到了一个昏庸暴虐的年纪。归根到底,还是孙权在意自己的出身,在意自己的法统。他对陆逊这种有能力,同时又是江东士族代表的精英,天然的有一种想迫害他的冲动,并且两家还有血海深仇呢。但是陆逊有才,孙权又不能不用他这种人。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轮回:陆绩死后重用陆逊,陆逊死后又继续重用陆抗。

我可以用你,但是你一旦功高震主了,那么我立刻把你打下去!

不过孙权貌似还是玩砸了。他以为主要把大老虎拍死了,天下就太平。殊不知小老虎也是能咬死人的。

孙权死后仅一年,他委以重任的托孤大臣诸葛恪、孙峻、孙綝连续乱政。这几个货,不仅大搞集权统治,还大肆残害宗亲,先是废了皇帝孙和、还杀了孙权之女孙鲁育,宣太子孙登之子孙英。搅的东吴连续五年不得安宁,国力也大损。

与之同时,魏国也没有好哪去。司马懿干到了曹爽,独揽大权。司马师又废了曹芳,大肆打击魏国的宗室成员。最终魏国也是三国当中唯一一个被大臣篡了权的国家。怎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


因此,孙权打压出将入相的陆逊,也不能说他干的绝对不对。司马家族没篡权之前,谁能想到司马氏会是那种货色?皇帝多疑,为了权力谨慎小心,这是很正常的行为。大度的皇帝那才叫少见呢。


Mer86


公元245年,在孙权的多番指责之下,陆逊抑郁成疾,走向了人生的尽头。身为孙吴的柱国之臣,吴主孙权为什么非要逼死陆逊呢?真是老迈昏庸了?也不尽其然,在逼死陆逊这个问题上,绝非孙权的一时冲动,而是由来已久。

孙权逼死陆逊的五大原因

其一,陆逊作为江东世家大族,是孙权猜忌陆逊的重要原因。

根据《三国志》记载:“陆,朱,张,顾时称吴郡四姓。”,易中天先生在《逆流而上》中也提到了所谓的“江东四大家族”,即虞,魏,顾,陆。其中“陆”家即江东陆逊家族。陆逊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曾任九江(今安徽寿县)都尉。反观孙权,本来就是外来人员,又没有像袁绍、刘备等诸侯那样的显赫背景,虽为东吴之主,但心里总还是有落差,存在顾忌的。

其二,作为江东世家大族,陆逊及其家族姻亲在东吴担任要职,特别是陆逊自己,就被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这成为其功高震主,被孙权猜忌的原因之一。当然,对于孙权来说,也不是一开始就防备着陆逊。但是,在周瑜、鲁肃、吕蒙等大臣相继病逝后,陆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而且和东吴的太子孙登,将领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交好。而这,显然是一个让孙权感到不安的情况。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亡”,勾践诛文种,吕后斩韩信,历史上这类功臣惨遭杀害的例子举不胜举。陆逊一生,东征西讨,屡败强敌,功勋卓著,声望显赫,又在荆州镇守多年,手握重兵,权柄日重,不但享有极高的威望,就是魏、蜀两国也很忌惮陆逊,这些都令孙权感到潜在的威胁。所以,尽管陆逊对吴国、对孙权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心,而且深自韬晦,但功高震主历来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位封建君主的心病,孙权也不能例外。

其三:步入晚年后,孙权性格中多疑、好杀的一面就显露出来。当时,吴国的文武官员稍有差错,就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守边将士的家属,要留在都城作人质。孙权对陆逊的猜疑也不是一朝一夕,自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凭吴国的国力,北上固然不足,隔江自守则有余,这时的孙权就渐渐不希望看见威望极高的陆逊在身边了。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家的格局日渐稳定后,孙权最终选择逼死了陆逊。

其四:孙权逼死陆逊,和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孙权在东吴的主公地位,是来自于其兄长孙策。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也即当时自己的儿子年龄太小,很可能孙权不会成为东吴的主公。由此,对于孙权来说,对于孙策的儿子一直有所防备。比如孙策的长子孙绍,仅仅是侯爵的待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陆逊作为孙策的女婿,显然很难得到孙权的完全信任。

最后:为了确保东吴江山的安稳继承,也是孙权要逼死陆逊的原因之一。因为陆逊的位高权重,孙权一直受制于历任大都督,同时孙权也担心储君登基以后无法掌控这些大臣,所以陆逊不得不死。而后来孙权立幼子孙亮为太子,挑选的大臣是非江东本土士族的诸葛恪也正是这个原因,就是为了有助于之后的东吴君主能顺利掌握权力。

综合这五大原因,一代“社稷之臣”终难逃悲惨的结局。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陆逊是《三国志》中除了孙权以外,吴国唯一一位单独立传的人(孙坚和孙策列在一起)。整部《三国志》除了君主外,排除陆逊,单独列传的就只剩下诸葛亮了。事迹之多,人物之重要,大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袁术和陆康有仇,陆康和孙策有仇,孙策对袁术有仇

这就要追溯到孙策时期。当时孙策因孙坚丧,隶属于袁术手下。袁术的嘴脸大家都知道,本不是个受人欢迎的人,再加上行为不检点,大肆享乐,野心膨胀,不友好的人就更多。袁术对徐州一直虎视眈眈,借此由头向陆康借粮,陆康不借,袁术大怒,派孙策去打。

(《三国》影视剧中的孙权)

恰好孙策同陆康也有仇。孙策早些时候曾去拜见陆康,陆康没见他,派个主簿应付,孙策非常不悦。恰好有这机会,袁术再一糊弄:之前任用了一个错的人,现在确认过眼神,你才是对的人。

孙策攻下之后,袁术又失信,孙策非常失望。而陆康在不久后病死。

陆逊是孤儿,跟随从祖父陆康生活,他们的感情可见一二。

孙权给陆逊的“空盒子”

二十一岁,陆逊替孙权办事,此时吴地内忧外患不断,陆逊表现不俗,备受赏识。等到夷陵那场大火算是把陆逊烧红了半边天,天下闻名的陆逊从此一步一步的走向人生巅峰。

陆逊出将入相,收编刘备败后归附的少数民族。后来对魏国的战役中,大败曹休。往后的岁月陆逊都督荆州,掌握军国大事,同时辅佐太子,这才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隐患。

晚年的孙权相当猜忌,不仅对儿子们怀疑,对世家大族也明着暗着的打击。陆逊是旋涡的中心,各个势力交错到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政治旋涡,要死要活已经身不由己了。

(《三国》中的陆逊)

陆逊在储君的争斗中显得有些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比如全琮,全琮是孙鲁班的妻子,后者是孙权的女儿。这个女儿讨厌太子孙和。孙家的后宫剧比影视剧可精彩多了。

陆逊对孙权说让他正确的处理好儿子之间的关系,孙权不仅不听,还贬斥陆逊的身边人,后来直接变成了指责陆逊,这就像是曹操给荀彧的盒子。陆逊忧愤难当,死于疾病。

(《三国》影视剧中的陆逊)

孙权的打算

作为世家大族的陆家,根系发达,陆逊很有威望,孙权又独断专行,他们的矛盾一触即发。再加上早年他们两家的矛盾,即便多年以后,以孙权的性格也难保不耿耿于怀。

孙权称帝后,张昭敬酒庆贺,孙权就曾对张昭说:“要是按照你的办法,恐怕我就要当乞丐了。”可见一斑。


泊图泊途




可以说在前期孙权对陆逊还很是信任的,尤其在陆逊就任东吴大都督之后,孙权给了陆逊很大的权力,在夷陵之战爆发,陆逊领兵抵抗刘备时,由于陆逊坚守待机,曾引起部下不满,纷纷上书要求撤换陆逊,在此关节上,孙权给了陆逊很大支持,才使众人不复再言。最后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最终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之后,陆逊威望日盛,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吴大都督。

但后来,陆逊为何被孙权逼迫至死呢?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孙权的接班人问题,也就是立谁为太子?而这绝对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般来说,太子事关国家的千秋大业,无论是谁都是十分慎重,并且咨询再三。但作为臣子,一般情况下得学会明哲之策,绝对不能使自己卷入太子之争的漩涡,否则很难全身而退。

曹魏集团里的杨修就是因为极力参与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并全力支持曹植而最终被曹操杀掉就是很好的明证。而同作为曹魏集团里的谋士贾诩就很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当曹操为世子一事问贾诩时,贾诩巧妙地以袁绍费长立幼来做了暗示,曹操最终决定立曹丕为世子。这就是贾诩的聪明之处。杨修被杀主要是因为他参与了世子之争,至于其他原因那都是其次的。

刘备在考虑接班人问题时也曾咨询过关羽,刘备当时就问关羽如果立刘封为太子你有何看法?关羽说国事怎可托付于外人?刘备遂绝了此念。关羽却因此得罪了刘封,导致关羽兵败麦城时,刘封拒不发兵相救,关羽也最终被东吴擒获并斩杀。



还有,南宋名将岳飞在给赵构上书时就曾提到让赵构赶紧立太子,被赵构狠批,还说这是你做大将该过问的事吗?并由此对岳飞动了杀心,并最终处死了岳飞。

同理,孙权在立太子问题上也要咨询臣下的意见,可是陆逊却和孙权意见相左,陆逊极力推荐孙和做太子,还讲了一大堆孙和做太子的优势和将来对东吴的发展大局,而孙权却心里选择了孙亮,因此二人在此问题上可以说是针锋相对,陆逊此时这就犯了大忌。

也可以说陆逊在军事上的能力绝对是统帅之才,但在政治上却很幼稚,这就是陆逊被孙权迫害至死的主要原因。

最后孙权立孙亮为太子,让诸葛恪辅佐之。为了东吴政权未来大局稳定,孙权也就必须把孙和一派进行打压,逼死陆逊就是很好的说明。这跟曹操为了曹魏未来立曹丕留下司马懿而弃曹植杀掉杨修是同一个道理,至于其他原因都是次要的。


小卓聊三国


自古雄君暮年好猜忌,功臣名将难善终!孙权晚年残忍好猜忌,对于军政一肩挑的女婿陆逊颇为忌惮。恰好陆逊参与了二宫事件,卷入了孙权父子的权力交接问题,最终被孙权羞辱而自杀!陆逊是三国时代的军政全才:与吕蒙合谋击杀关羽而收复荆州;夷陵之战击溃蜀国六十万大军;石亭一战击溃魏国精锐军团;后来当任东吴大上将军兼丞相!



刘备发兵击吴,吴国上下无一人敢领兵拒蜀者,后来有人举荐陆逊统兵拒刘。孙权亲自给陆逊牵马执蹬,令文武百官皆给陆逊跪拜,赐给陆逊生杀大权!夷陵之战后,陆逊迅速成为吴国的军事主官,大小将官都受陆逊节制。击败魏国入侵后陆逊坐镇武昌,与孙权的建业遥相呼应,又委以辅助太子的重任,孙氏皇族子弟陆逊皆可大声训斥!陆逊的权势在东吴无人可比,孙权英明之时可以君臣互信;孙权昏聩之时,君臣就有龌蹉了。


太子孙登病逝后,孙和与孙霸争夺太子之位,原本孙和是第二任太子,但是孙霸在其他势力的支持下与孙和争位。孙权、孙和父子关系恶化后,孙和的心腹曾藏于孙权的床下,监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立孙霸为储之事。孙和恐惧,于是秘密召见亲信陆胤,请他乘到武昌的机会请族父陆逊为自己出面申辩。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几次与陆逊互通消息。陆逊原本处在中立位置,但是收到消息后开始为吴国未来谋划,意图削弱吴国内斗!

陆逊听了陆胤、吾粲两人的消息后,为了避免争夺太子之位引发内战,进而削弱吴国,于是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又请求进京面见孙权,面议立嫡事宜。孙权发现宫中机密言语漏泄,疑为陆逊主谋,于是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收监审问。陆逊虽未立即被一同问罪,也被遣使写信责备打听宫中机密。在狱中,杨竺招供陆逊二十条罪证,陆胤又对孙和的存在不发一言。陆逊最终不胜愤忿而病亡,毕竟孙权对他的怀疑深深伤害了他的心,忠诚谋国被疑为参与太子党争。自己不早死,恐祸及家族,忧愤成疾,一病不起,竟然盛年而卒!



大秦铁鹰剑士


孙权和陆逊的君臣关系,原本是东吴的典范。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蜀汉和东吴开始修复关系,东吴方面是陆逊在负责。于是,孙权干脆刻了自己的印信放在陆逊的府中,这是为了方便让陆逊行事。为什么孙权和陆逊的联系,这么不方便呢?原来,东吴夺得荆州,拥有了漫长的长江天堑,原来的政治中心建邺,地理太偏,于是打算搬到武昌(江夏鄂县一代),孙权也在武昌称帝。不过,随后孙权还是搬回了建邺,把武昌留给太子孙登和陆逊主持长江防务。



石亭之战后,陆逊的官职和威望越来越高,孙权甚至设置了“上大将军”,地位高过三公的职位来安置陆逊。而且,陆逊不但有军权,孙权还赋予了他辅导皇子的重任。所以,孙权的儿子们如果行为不端,陆逊是可以直接批评的。东吴的丞相顾雍去世后,陆逊又接任来丞相一职。可见,陆逊无论是在军队,政体,甚至皇帝家室里,都拥有着仅次孙权的地位。这种地位其实很危险的,有点功高盖主就算了,更要命的是因为要镇守武昌,陆逊是常常不在孙权的身边的,这其实十分容易引起猜忌之心,陆逊也没有条件随时解释。

(东吴的两个政治中心建邺和武昌)

所以,孙权英明的时候,相安无事,到了晚年昏聩,这些弊端就爆发出来了。很多朋友都认为,陆逊被孙权所猜忌,怨恨是因为“二宫之争”,就是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宫廷争斗,陆逊则是支持太子的,哪怕他认为自己是中立的,他的好朋友吾桀,侄子顾谭等人都是太子党,所以,陆逊自然被看成了太子党。不可否认,陆逊的遭遇,二宫之争是大背景,却不是直接原因。因为,孙权其实乐于看到群臣分为两派,互相制衡的,原因是孙权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只是,为什么被信任了大半辈子,晚年的陆逊是如何遭到了孙权多次派使者责问,亲近的人被杀被贬这种羞辱呢?



(太子孙登去世后,孙和继为太子,却有鲁王孙霸觊觎太子之位。)

让孙权针对陆逊的原因,记载在《三国志.陆胤传》注引的《吴录》里,孙和为太子时,因为受到鲁王党全公主的陷害,和孙权的关系破裂。有一天,孙权召见杨竺,还辟开了左右,询问杨竺孙霸的为人。杨竺是鲁王党的人,自然一顿夸,孙权于是承诺,以后立孙霸为太子。可是,孙权和杨竺没有想到,床下藏了一个端盘子的宫人,这个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子孙和。孙和害怕了,于是又秘密见了陆胤,让他去武昌时,求救于陆逊。陆逊不但是陆胤的族叔,还是支持正统的,常常忧心两宫之争对东吴的负面影响。于是,陆逊几次上书孙权,为孙和说话,甚至要离开武昌,去面见孙权。



这下,孙权坐不住了,陆逊为何此时力保太子呢?这么一位重臣,如果私下参与了党争,更是会威胁君权。而且,还可能知道了孙权和杨竺的谈话了。于是,急疯头的孙权一面派使者责问陆逊,一方面控制了杨竺。先是陆逊无奈说出了陆胤的事,陆胤则一口咬定是杨竺说的,既是要保护孙和,也打击了政敌。杨竺也是骨头软,被孙权屈打成招了。最后,陆胤居然过了关,以后还被任命督军都尉。但是,陆逊就惨了,孙权因为这件事对陆逊起了猜忌之心,先是把吾桀杀了,侄子顾谭等人流放,清除了陆逊“羽翼”,然后多次派使者责问,责骂陆逊打听“宫中机密”,陆逊又远在武昌百口莫辩,终于迫使陆逊气死。而且,孙权还没死心,又责问了陆逊儿子陆抗,但是陆抗反应敏捷,反而清除了孙权的疑心,还被重用。

所以,孙权是晚年昏聩了,害怕君权不保,所以才让陆逊有了这个下场,随后又废了孙和,杀了鲁王孙霸,并清除一干两派的大臣,造成了东吴巨大的内耗,随之衰落了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