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辨治心血管病的經驗,就是4點

小 編 導 讀

心絞痛、心悸、心律不齊、動脈硬化……作為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各類心腦血管疾病至今還是醫學界的難題。當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藥,在面對冠心病、肺心病、動脈硬化等西醫學定義的疾病時,應該如何治療呢?建國初期中醫學大家——施今墨先生為我們做出了詳細的解答。

施師(即施今墨)曰:中醫學與現代醫學之論心臟,在生理、病理方面,有其共同處,也有其相異處,因此按現代醫學病名分類與中醫學所分之“門”亦不能盡同。如肺源性心臟病,在中醫學中可包括於“喘嗽門”“短氣少氣門”中;心臟神經官能症則可包括於“怔忡門”“神志門”中;心絞痛可用“心痛”“胸痺”之治療法。

餘在臨診時將常見之心臟病分為四大類:①心陽不振;②心陰不足;③心絞痛;④怔忡。四種類型或單見或兼見,如現代所謂的心內膜炎、心肌炎、心瓣膜病等均錯綜於四類之中,而以中醫之辨證方法施以治療。

心臟疾患,在中醫診治,並非單從心臟本身著眼,其與脾、腎、肝、肺臟關係密切,健脾、補腎、和肝、理肺均可達到治療心臟病之目的。實為中醫學整體觀念之特點。

施今墨辨治心血管病的經驗,就是4點

心陽不振:在臨床習用心氣虧表示之。心陽雖非單指心氣,然氣為陽,血為陰,臨床施治中已習用久矣。心陽不振之症狀有面白、少氣、形寒肢冷,自覺心中空虛,惕惕而動,食減體倦,頭眩易汗,時見胸悶,長嘆息。心為君火,命門為相火,君相相資,助心陽則用益相火之藥,如附子、肉桂之屬,然須輔以參、芪、苓、術之類,他如鹿茸、鹿角膠之類可適當用之。陰陽互根,不可一味補陽,且心臟病亦不宜久用辛溫之品,以免傷陰。

心陰不足:在臨床亦習用心血虧表示之。血不足則心無所主,症現心悸不安,夜寐不寧,面色無華,頭暈健忘,口乾舌紅。治宜人參、五味子為主,鋪以歸、芪、冬、地、芍等味。此類藥中略加木香、香附,使之氣血溝通,療效更著。

施今墨辨治心血管病的經驗,就是4點

心絞痛:在現代醫學診斷為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等病,常見心絞痛之症狀。中醫論之可分為數因,有為心虛邪幹而痛者,有為陽氣鬱伏而痛者,有為血因邪泣在絡不行而痛者,有為血虛而痛者,有為痰溼阻抑而痛者,總之皆屬血行不暢所致。餘治此證以丹參、三七為主藥,輔以菖蒲、遠志,至於瓜蔞,薤白及二陳湯、桂枝湯之類亦常用之。丹參活血,通心包絡亦可補心,生血去瘀。三七則散瘀定痛強心,兩藥合用治心絞痛之效果良好。

怔忡:《張氏醫通》雲:“悸即怔忡之謂,心下惕惕然跳,築築然動,怔怔忡忡,本無所驚,自心動而不寧。”怔種多與驚悸並論,症狀為惕惕然心動,神氣不守,心煩失眼,頭暈易驚。本病發生多與精神因素有關。心臟病人也常有此類症狀。治之以硃砂、菖蒲、益智仁、茯神、酸棗仁、柏子仁、臥蛋草、龍眼肉等。若心動過速,急用仙鶴草、臥蛋草、龍眼肉合冰糖服之,少時即安。上述藥味眾所熟知,不須解釋,但臥蛋草似非常用,須加說明。

臥蛋草系俗名,載於《本草綱目》石草類,名地錦,又名雀兒臥單、地聯,藥肆中通用臥蛋草名之。功用為“主心氣,通血脈,能散血、止血、利小便”。已故朱顏大夫曾做動物實驗,在全身麻醉之犬靜脈注射臥蛋草製劑時,會使呼吸興奮而血壓下降。餘以臥蛋草伍仙鶴草或龍眼肉、炒遠志等藥,確有寧心作用,尤其對心動過速者,服之使心動減慢,其效甚顯。

施今墨辨治心血管病的經驗,就是4點

此外,症現脈律不整者,餘以生脈散為主方,加龍眼肉、柏子仁治之最效。若心瓣膜病變,則常用補心丹、柏子養心丸,使之久服,湯劑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炙甘草湯效果較好。現代醫學診斷動脈硬化者,餘用阿膠、龜板、鹿膠、生地、白芍、天冬、麥冬等,臨床確有療效,然其原理則有待研究。若患者見單純性氣短無他症者,一味人參即可治之。現代醫學診斷冠心病,若為急性心肌梗死,因中藥煎湯或丸散均不能及時發揮作用,故對此經驗較少,但慢性者則可用活血通絡法治之,餘習用九香蟲、五靈脂、元胡索、丹參、三七等藥,助以木香、香附,亦有實效。

施今墨辨治心血管病的經驗,就是4點

總之心臟諸疾以虛證居多,虛中挾實亦屬常見。大實證、大熱證則極少有。古人論胸痺心痛多屬陽虛,而餘臨床所見陽虛者固有之,陰虛者尤多見。心臟病辨證,更須注意氣血,使之和諧流暢,心臟病亦非不治之症也。

對於熱愛中醫、喜歡學習名家經驗的讀者朋友們,有一個好消息!

施今墨先生醫學經驗首次結集出版!

本書現正在“新鮮”上市中,位居醫學新書榜第4名!

現在購買還有折扣活動,快抓緊機會把好書帶回家吧!

施今墨辨治心血管病的經驗,就是4點

《 施今墨醫學全集 》

為了繼承和弘揚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和臨床經驗,發揮中醫藥在防治疾病、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方面的優勢,在“施今墨名家研究室”精心組織領導下,得以編纂《施今墨醫學全集》,內容囊括施今墨醫案、對藥與驗方,為學習和研究中醫藥人員以及中醫臨床工作者必備的參考書。(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施今墨醫學全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道瑞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