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钓饵都要比窝料香?因为窝料比钓饵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钓饵都要比窝料香?因为窝料比钓饵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钓鱼用的饵料,是分的很细致的,打窝诱鱼的,叫做窝料,附钩钓鱼用的,叫做钓饵,好些新钓友会觉得,饵料不都是一个样么,用来打窝后,剩下的做钓饵,这样不是很省事么?为什么窝料和钓饵都要单开呢?

为什么钓饵都要比窝料香?因为窝料比钓饵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也有不少钓友,从来都不在乎这样的问题,因为只用酒米和蚯蚓,更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或者不对的地方,那么,窝料和钓饵一样,又或者窝料比钓饵香型浓郁一些,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为什么钓饵都要比窝料香?因为窝料比钓饵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后果其实很简单,就是最近流行的一个新词,叫做补窝死,什么意思呢?就是发窝后连杆正口,鱼口慢了之后,赶紧补窝,鱼口正常后,突然停口,再怎么补窝续窝,完全没口,窝点成了死窝,但是在整个打窝、补窝过程,动作不大,发出的动静也没有多大,可是窝子就是这么死了,让人很是无奈,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钓饵都要比窝料香?因为窝料比钓饵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窝料的作用,是诱和聚,这两个功能,诱,就是用饵料的味型加状态,将四散的鱼群诱到窝料附近,窝料的香型,不一样要浓郁,但是一定要持久,那么聚呢?诱来的鱼群,可以吸食到饵料,可以留在窝子里,这就叫聚鱼;那么钓鱼,其实就是钓窝子里的鱼,如果钓饵比窝料香浓,那么窝子里鱼,吸食钩饵的概率就要大很多,反过来,如果窝料比钓饵香浓,那么窝子里的鱼群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吃鱼钩上的饵料。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补窝死这样情况呢?

为什么钓饵都要比窝料香?因为窝料比钓饵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因一、补窝的数量,比打窝时数量还要大

窝料大多味型持久,但是并不浓郁,因为窝料讲究散味持久,过于香浓的窝料,就算把鱼群聚来了,也不会轻易咬钩;但是补窝时,窝料的数量太大,比如打窝就二三两,补窝就半斤,窝料的数量增加了,先不说动静大小,相当于变相的增加了窝点内,窝子的香浓程度,换句话说,窝料香浓盖住了钓饵的味型,鱼群自然也就不吃钓饵了,而且吃完窝料之后,也就吃饱了,自然更不会去吃钓饵了,所以大多数讲打窝的文章,都会强调少量多次,让鱼群感觉,有的吃,吃不饱,这样才能留鱼、留窝。

为什么钓饵都要比窝料香?因为窝料比钓饵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因二、水温太低时,鱼容易出现饱腹感

钓鱼一定要注意气温和水温的变化,一方面是气温影响水温变化之后,鱼需要对水温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鱼是变温动物,温度越高,新陈代谢越快,在低温时,新陈代谢是比较慢的,直白一点理解,水温在22度往上走的时候,鱼的胃口好,游曳的活性足,但是运动量也大,进食需求旺盛;水温在14~18或者更低温的时候,新陈代谢就不那么旺盛,相应的,胃口就不那么好了,吃的少,活动欲望也少;这样在补窝之后,吃窝料都能吃饱了,没有必要冒险去吃钓饵。

为什么钓饵都要比窝料香?因为窝料比钓饵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因三、用活饵作钓,补窝死的现象会比较多

野钓时,用红虫或者蚯蚓作钓,用酒米、麦粒等种饵打窝,虽说也会发窝,但是因为蚯蚓和窝料的味型并不一致,所以窝料就是单纯的诱鱼聚鱼,而作为比较香浓的钓饵,在发窝后会快速连杆,但是过一段时间,窝料被吃完了,钓饵不变的情况下,鱼已经吃饱了,但是腥浓的钓饵,并没有补窝的作用,只能依靠持续的酒米、种饵来诱鱼,如果水域中鱼群密度不大,可能补上2~3次窝料之后,就彻底停口了,换个钓点,距离原钓点大约50米左右,再继续开钓,又会有口;如果原钓点,有钓友改用麦粒作钓,还会继续发窝,如果用蚯蚓,依然会停口。

为什么钓饵都要比窝料香?因为窝料比钓饵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钓鱼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这些小细节,说开了一文不值,但是没说开之前,总是觉得不可思议,关于补窝停口这个事,一般也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在其他季节,还是很少遇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