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剑经》总论分享

俞大猷生于公元1503年-公元1579年,明朝名将,棍法宗师,武举会试第五名,同时也当过生员,也有文举身份,可谓文武双全。他主要著作《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等军事、武术作品,后人将俞大猷生平所作诗词等编汇成《正气堂集》。其中《剑经》俞大猷棍法经典著作。

俞大猷《剑经》总论分享

俞大猷

在《剑经》开篇的棍法总论篇,对棍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对棍法的用法进行了总结与阐述。“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俞大猷《剑经》总论分享

棍不像利刃,无锋无刃,但棍能长能知,不像其他器械受到锋棱的限制。国此棍具有各种器械的基本运用方法。以其多法,而有“兵械之祖”的称誉。能明白这些棍理,则各种带有锋刃的兵器主要技法也能从中领悟到了。这就如同学习儒家的《四书》与《六经》,一样,《四书》之理明白了,《六经》也就一样能够明白了。

俞大猷《剑经》总论分享

总歌诀:“中直八刚十二柔,上剃下滚分左右,打杀高低左右接,手动足进参互就。”

总歌诀讲了棍的持法与用法,持棍时棍要中平,身要中正,身法要保持自然,不歪不斜,做到目视前方,头、颈、身要端正,不偏不倚。中值为棍法中身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棍子也要中直正直,棍的整体不离开身体的中心线,以保持良好的姿态与棍的指向。

俞大猷《剑经》总论分享

有了棍的基本动作,那么接下来就是八种硬攻的方法以及十种以柔制敌的技巧,八种主要进攻的方法为一刚泰山压顶,二刚迎面直克,三刚顺步双掌,四刚叠时硬攻,五刚贴门靠壁,六刚硬崩伏底,七刚左右双拐,八刚摔捋两分分(出自《少林衣钵真传》在剑经中,并未提及)。八刚十二柔在这里指的是不同的刚性进攻方法以及多种柔性的制敌技法吧。在《少林衣钵传真》中,十二柔指的是:见刚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滚手、棍手而扇手,直手而勿手,彩手而入手,搂手而进手,磕手而入手,扑手而进手,挑手而入手,开手而叠手,粘手而破手。

俞大猷《剑经》总论分享

上下滚剃(棍法名称)。所谓剃也就是我用棍尾一尺之处,与他棍尾或棍中段相遇,顺棍而下,削击他的手臂,随后再打他的身体,剃经常用在对方的棍由上打来,所以叫做上剃,即上来则剃之意。滚,常用于敌方的棍子由低平式打过来,我棍处于高处,这时可以用我的棍向下滚,所以有下滚的说法,剃和滚二种棍法,都有左右的不同用法,在练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左右相互练习。《剑经》的后文中,对滚剃也有解释。“滚,是他低平直杀来,我棍在高,遂坐下,量离了手前一尺,与他棍尾相遇,顺滚至他手,杀他身。”“剃,是他高打来或高杀来,或他虽把定不动,但棍尾高有十定,我用棍尾量一尺之处,与他棍尾或棍中相遇剃下。”

俞大猷《剑经》总论分享

而利用滚剃两种方法对敌所要达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打杀。打和杀说明了两种不同的进攻目的,打就是攻击他的棍子击打对方,而杀就是攻击其身,使其不能反抗或无还手之力。

俞大猷《剑经》总论分享

理解了剑经的基本歌诀,对于初学者就有了基本的指导的意义,能够很好的抓住练习棍法的要点及要领,提出棍法的身体及持棍所要保持的状态即中直,而在进攻的刚柔技法中,总结了八刚与十二柔,对打中进攻中棍子的棍触位置(上下,左右),及防守中棍接触的位置(高低左右),在对技法说明之后,又说了进攻的程度即打杀,在棍法的练习过程中,需要手足相配合,相协调,通过对于棍法的整体素质总结,让习练者对棍法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俞大猷《剑经》总论分享

练习棍法,不仅要练习花式的练习方法,也要对棍术的打法进行练习,打击力量、打击技巧以及打击的程度,经过在对抗中的棍法接触,掌握棍子的发力路线及发力方法,通过对练以及对于《剑经》中棍法的认知,在棍法练习中,应对发力技巧与发力方法进行总结,总不断的提升棍法的训练程度。现代的棍法,花式太多,每一个套路如果没有十几二十几种舞花,就不能证明棍法的利害,其实,最简实用的技法,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的技法,即最简单有效的滚、剃之法。

俞大猷《剑经》总论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