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喉岩摩崖诗刻

龙喉岩摩崖诗刻

龙喉岩摩崖诗刻

龙喉岩摩崖诗刻

崇武大岞山龙喉岩摩崖诗刻,是明隆庆年间歼灭入侵倭寇的光辉历史的实物见证。诗刻高约3.50米,宽2.50米,字径20厘米,分为三方,七律六首。自西向东,相续如下:

(一)

秋日督师崇武城登昨岞山龙岩观后作

海宇新逢瘴雾收,

余氛犹事运前筹,

长风宜破鲸鲵浪,

逸兴闲过鸥鹭洲。

细柳己能闲远略,

群英亦解抱先忧。

沧冥万里平如掌,

蓬岛相携驾鹤游。

鼓角殷殷碧海湾,

旌旗飞渡万重山。

孤城三面鱼龙窟,

大岞双峰虎豹关。

地脉西来盘胜概,

天声东去控诸蛮。

振衣坐俯沧波渺,

又共诸君色笑间。

岁大明隆庆己巳奉政大夫温陵郡丞前司徒郎丹阳少鹤丁一中书。同游者昭勇将军欧阳枢,庠生张文德、文静,张时春,申昂达,其薜,何沂,汪有泮,刘俨,林藩也。

(二)

霜涛乍落雨初收,

陴卒新停五夜筹。

云拥阵蛇来海徼,

风吹皋鹤到沧洲。

为怜民命纡神略,

还借山行缓国忧。

露冕逍遥文士满,

抽毫立马喜同游。

旌旄移驻海东湾,

结驷来登郭外山。

绝岛此时应尽款,

孤城终夜可无关?

石容擘地分双峤,

海色横天限百蛮。

叨上龙岩闻郢曲,

夕阳樽酒意闲闲。

武荣新田欧阳枢次韵

  (三)

秋日奉陪都阃欧阳新田先生集诸彦登龙喉岩

  用丁仁守韵二首。

  海天南望战尘收,

  漠漠平沙罢唱筹。

  渔艇已鸣烟外橹,

农人又住水边洲。

登临好尽千岩胜,

潦倒宁知百岁忧。

况是将军今却觳,

一时文藻忝名游。

  十年避乱别江湾,

  不道清游更此山。

  野寺长风吹古瓦,

  海门惊浪破重关。

  石间龙气过腥雨,

  天外禽言绝岛蛮。

  乡国升平归思切,

钓矶应伴白鸥闲。

邑人黄克晦

龙喉岩摩崖诗刻

三方六首诗刻,真实地反映了抗倭英雄丁少鹤、欧阳枢及倭患受害者黄克晦等三人的亲身经历和爱国卫边的思想情操。

第一方二首诗刻,作者丁一中,字少鹤,江苏丹阳人,少年受学于著名文学家唐顺之门下,当时就有文名。曾官户部郎,后谪为延平倅。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升泉州府同知。到郡视职,以文学饰治,时引诸生讲学。性耿直,不阿上官。朱炳如为守,丁一中佐之,政简年丰。公暇相与登眺吟咏,境内名山,一中题镌几遍。字画遒朴有法,人多藏之。他任府丞,分管军事,督师崇武,抗击倭犯。

第二方诗刻二首,作者欧阳枢,字新田,福建晋江人。原泉州指挥佥事欧阳深的次子。因深死于抗倭战役,明世宗悼悯,恩赐其裔世袭为官。深长子模已举进士,遂面枢继袭。当深抗倭杀贼时,枢方二十余岁,即跟随其父军中,参预军事。能“集谋士,调兵食,议战守所宜”。及袭职,以军事才能为当权者所重视。派任高浦所篆。因治军有法,移官崇武篆。在职能赈恤惆贷,抚人以恩。其时,有倭寇趁顺风突然来袭,枢操小艇,逐入巨浪中,手擒真倭二人,其余溺死者无数。时戚继光为都督,知而叹曰:“真欧阳将军子也!”升署泉州营都指挥使。不久又擢铜山把总。受知于同乡大都护俞大猷,参预制造战车,立有功绩。

第三方诗刻作者黄克晦,字孔昭,号吾野,福建惠安崇武人。家贫,少时好学善画。稍长,随父客居永春,以所作文画投见名士颜左史廷榘。颜曰:“子画工矣,然一艺士也。何如学诗,诗工,则画非徒艺也。”于是跟随颜左史学诗,三年尽窥唐人之奥。著有《吾野诗集》。沈明臣为它作序说:“本之以雄浑,发之以春容,厉之以顿挫,纡之以冲和。情自景生,语必自铸。”吾野曾从颜左史游江洲,上匡庐,入楚,至燕。与郡中詹司寇仰庇及林郡伯交好。自谓天下无山人,故号否野。所作诗画字,被时人称为“三绝”。兵部尚书黄克缵刻其诗于聊城,凡六卷。倭寇侵掠崇武,其兄被害,奉母避居泉州。寇乱平定,始重返崇武。

三方六首诗刻,均系隆庆三年已巳(公元1569年)秋日所作,但据序言及后记看来,并非同一日登临览胜所题之诗。丁一中偕欧阳枢登览龙喉岩赋诗唱和,黄克晦并未同行。欧阳枢偕黄克晦登龙喉岩,丁一中却未参加。欧阳枢于秋日间曾两度登临纵览,次韵丁一中诗系第一次登临时赋成。黄克晦的诗尚在其后。

据《泉州府志·纪兵》载:泉州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屡遭倭寇侵扰抢劫。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四月,倭寇入侵崇武城,千户郭怀仁、朱紫贵兵败失守。贼陷城,据四十余日,焚烧军民居所后,大掠而去。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戚继光破倭于仙游,俞大猷破倭于潮州,倭患稍寝。至隆庆三年四月,倭寇聚二百余人,复入侵同安地界,把总王介、参将王如龙战败。分巡佥事蔡惠遣指挥张青峰袭破之,斩俘无遗,倭患始绝迹。

泉州府丞丁一中,昭勇将军欧阳枢等,就是在这歼灭倭寇以后,“余氛”犹存的时候,相偕登上海防最前沿,最险要的龙喉岩,放眼纵览雄浑浩缈的沧海,奇岩怪石,壁立千尺的“双峤”。感触万端,从而迸发出声震云霄的铿锵音响,抒发了“海宇新逢瘴雾收”的喜悦和豪迈的感情。黄克晦虽是山野闲人,但他的爱国思想和不幸遭遇,仍然激发了“乡国升平”,迫切归思的心情。

这就是三方六首诗刻的中心思想,它真实地纪录了隆庆三年平定倭患的历史。直至今天,它仍然闪烁着照人的光彩。作者是通过如下艺术手法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龙喉岩摩崖诗刻

融情于景:六首诗刻的景物描写,都表达作者的爱国抗倭的思想,赞颂歼倭后的升平景象。诗言志,这是我国几千年来遵循的原则。作者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他们必定要反映这一时代的社会面貌。“瘴雾”“余氛”都是大自然“海宇”之间的云烟雾气,是景物的描写。但瘴雾新收,余氛犹存,就不是单纯景物的描写了,而是灌注和融汇着作者对抗倭的新胜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长风”“惊浪”既比喻海上歼灭倭寇时的激烈战斗气氛,又深含作者热烈赞颂明军英勇杀敌的气概。明军有如“长风”一样,气势磅礴,可以冲破敌方“鲸鲵”翻起的巨浪。明军又如“惊浪”,可以直破万重难关,冲决各种障碍,刷去污秽,淹死敌人。“云拥”“风吹”都同样含有这种深意。作者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言志”而写景的。

“孤城三面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充分抒发了府丞丁一中不可遏制的卫国捍边、决歼顽敌的豪情壮志。崇武城处于惠安东南突出的半岛之间,三面环海,既是“鱼龙”潜伏、兴风作浪之“窟”,又是明军用来埋葬这些兴风作浪的“鱼龙”之所。“大岞双峰”写的是眼前实景,但它却是崇武城防的关隘,是边城的象征。它雄伟牢固,正如威猛无俦的“虎豹”,决不允许敌人侵犯,气魄高昂,雄浑豪放,既是作者形象的鲜明写照,又是充分表达了泉州人民抗倭的意志和愿望。

“绝岛此时应尽款,孤城终夜可无关。”生动地反映了平倭之后,岛上渔民纷纷出海捕鱼,呈现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但作为镇守海防的将领欧阳枢来说,却不能丝毫麻痹大意。“可无关”是反问修词句法,表达了昭勇将军关心“孤城”的严密防务和渔民生命财产的安危的心情。

黄克晦是一位山野闲人,既无率兵守边、运筹御侮的职责,又无使刀弄枪、飞舟杀敌的本领。嘉靖三十九年,倭寇攻陷崇武城,兄长被杀,奉母弃家迁徙泉州避乱,时经十年,重返故乡。眼见“乡国升平”,所描绘的自然只能是“渔艇己鸣烟外橹,农人又住水边洲”的景色了。战乱平息,渔民出海谋生,农人下地种作,半岛上的人们生活多有节奏,呈现一派生机勃然的气象。难怪山野闲人要仿效严子陵放钓江湾,与白鸥为伴。

龙喉岩摩崖诗刻

用典抒怀:诗作中运用典故,抒发胸怀,可以丰富诗的内涵,蕴蓄深意,令人吟诵,回味不尽。典要巧用。“细柳”、“先忧”、“振衣”、“ 郢曲”都是历史上常用的熟典。汉代统军将领周亚夫驻军细柳营,治军有法,军令如山,军纪严明,百战沙场,屡立战功,因此名扬青史。北宋守边名将范仲淹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为民志愿,名留史册,为后世所效法和传颂。“振衣”是用《楚辞·渔父》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典故,来表达高洁的志行。“郢曲”是指悲歌慷慨的楚歌楚辞,是欧阳枢拿爱国诗人屈原来比喻丁一中府丞的题咏,是对丁的高度赞扬。由此可见,这些典故的运用,目的都在表述作者抗倭的爱国思想。

“石间龙气过腥雨”是僻典,是属地方性的典故。也就是岞山和鹤山八景之冠的“龙喉吼烟”的灵活巧妙运用。“石间”之“石”,也就是“龙喉岩”之“岩”,“烟”与“气”相连,意境相似。龙喉岩正处在大岞双峰之间,即“虎豹关”的关隘要地,海防前沿。海上歼敌的战斗,充满腥风血雨。如今“喉烟”的“龙气”犹存。而“腥雨”却一扫而空。黄吾野为本地人,深知“龙喉吼烟”的含义,自然在诗中喷礴而出。

龙喉岩摩崖诗刻

夹叙夹议:诗既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真实的反映。诗人自然要在诗作中发表自己的议论。因此夹叙夹议不仅是散文的一般写法,也是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地脉西来盘胜概,天声东去控诸蛮。”写的是崇武半岛的特殊形势,地理上的重要位置,是抗击外侮的门户,捍边卫国的堡垒。但诗与文的语言毕竟有所不同。文可以直接议论,诗却贵含蓄形象。明朝最高统治者只能用“天声”的形象来表现。圣谕“东去”,君恩普泽,海外“诸蛮”必将归顺。因此海战初胜,歼敌功成,丁府丞满怀乐观豪情,俯视浩渺沧波,与诸生共赏海天景色,谈笑自若,自有一番气概。

欧阳枢诗中的夹叙夹议更为直接。“为怜民命纡神略,还借山行缓国忧。”表达了为民请命,深谋远虑,设想万全的战略,以抗击外侮,歼灭入侵敌人的愿望。虽在“督师”之暇,登岩览胜,也只是为了缓和担心国家忧患的情绪。故而“抽毫立马”,以战斗的英姿,巍然屹立在龙喉岩上。欧阳枢的形象与丁一中的气概又自不同。但二人都是率将领兵,身系社稷安危之人,从诗中发出的声音,自始至终离不开捍边卫国的思想感情。因此诗中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但在山野闲人的黄克晦口中所味出的诗意却又大不一样。“登临好尽千岩胜,潦倒宁知百岁忧”一语,表达了他那欲览尽人间所有名山胜境的平生愿望。至于“潦倒”一生,落拓不羁的生活,在他看来,却是无所谓了。“宁知”是反问修辞问法,意即不管它忧患是多是少,是长是短,一天也好,“百岁”也好,只求览尽千胜。因此,十年避乱之后,回到曾遭倭寇蹂躏的故乡,他想的只是“钓矶应伴白鸥闲”而已。黄克晦“语必自铸”,的确充分表现了他的个性特征。

诗中直接叙事者有二。一是平倭督师之事。如“鼓角殷殷碧海湾,旌旗飞渡万重山。”“海天南望战尘收,漠漠平沙罢唱筹。”“余氛犹事远前筹”,“陴卒新停五夜筹”,“旌旗移驻海东湾”,“十年避乱别江湾”等等皆是。“筹”是指“筹谋”策划战争行动的事。“陴卒”是守卫边城的士兵。

另一是督师之余,登游纵览的事。如“沧溟万里平如掌,蓬岛相携驾鹤游。”“振衣坐俯沧波渺,又共诸君色笑间。”“露冕逍遥文士满,抽毫立马喜同游。”“叨上龙岩闻郢曲,夕阳樽酒意闲闲。”“一时文藻忝名游”,“不道清游更此山”等等皆是。叙事夹有写景,或夹以议论。但不管是写景叙事、议论,都是为了表达作者抗倭的爱国思想,抒发歼敌的喜悦心情。

三人所写的六首诗歌,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虽有共同之处,但各人有各人的身份地位,人生观世界观。有各自的个性。因此抒发的思想感情自然存在个性的差异。丁府丞文韬武略集于一身,又是名家唐顺之的门徒,泉郡名胜均有题咏勒石,自成风格。欧阳枢为将军之子,身任指挥使,临阵身先士卒,屡立战功。虽是一介武夫,但也不失风流文彩。至于山野闲人黄克晦,一生舞文弄墨,时称为诗画字“三绝”,自是一番气象。

三方六首诗刻,位于崇武古城东面五里的大岞山龙喉岩岩壁间。大岞山分为东西二峰,相向耸峙,中隔碧海,自成一湾。龙喉岩仰首突伸于西峰东麓,隔小海湾逼视东峰,海碧山青,天造奇观。

龙喉岩是由上下两块大岩石相撑持,张腭露喉,中含一狭长而尖、形似舌头的片石所构成的。天设神造,宛然有如龙喉。上腭岩壁之间刻有明布政使戴一俊的“龙喉”题字,及“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的对联。喉间可容数千人,人立唇间,下临深渊,波涛汹涌,巨浪拍天。每当晓日初升,浪头冲击岩礁,水花飞溅,有如吐珠喷雪,烟雾弥漫,形成突出奇景。“龙喉吼烟”遂被称为“岞山八景”(包括鹤山)之冠。沿两峰附近,尚有“白鹤升天”,“狮石晚照”,“渔翁撒网”,“滴水弹琴”,“军马洞天”,“玉磬传音”,“孤屿冬青”等七景。争芳斗艳,各逞英姿。

三方六首摩崖诗刻,与天风海涛周旋,已历四百余年。傲然挺立,灿烂生辉,为泉州人民抗倭历史提供有力见证。为我国人民提供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它将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焕发更加照人心田的光彩。

龙喉岩摩崖诗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