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苏州是一个水网纵横交织的城市,每一座横跨河流的桥梁都有一段属于它的故事,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的古桥。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在苏州姑苏区与虎丘区交界处的京杭大运河畔,就有一座古桥,把守着这里的水陆咽喉,由于唐朝时期这一带匪患严重,经常遭遇水匪袭击,因此在当时为了安全起见,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因而得名“封桥”。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在唐朝时期,“封桥”、“枫桥”一直傻傻分不清楚,即便诗人张继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叶泊》,这座桥依然一直以“枫桥”和“封桥”混称。直到北宋年间,宰相王珪将亲自手书的“枫桥”二字刻于桥上,“枫桥”这个称谓才流传至今。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枫桥


大唐诗坛名家辈出,张继的存在感似乎很弱,如果不是《枫桥夜泊》这首诗,估计都没几个人知道唐朝有这么一位诗人。然而就是这么一首诗,成就了枫桥,也成就了旁边的寒山寺,后世名家在枫桥赋诗,大都模仿了《枫桥夜泊》的风格。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张继


小小一座枫桥,历朝历代都不乏名人的足迹,除了诗人张继曾在此“江枫渔火对愁眠”,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在此小住。还有明朝抗倭英雄任环和俞大猷也曾在此痛宰来犯倭寇。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铁铃关旁的铁炮


说到抗倭,就不得不说说铁铃关。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苏州作为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也时常遭到倭寇的侵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对苏州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进犯,在枫桥、阊门一带烧杀劫掠,在时任苏松副总兵俞大猷和前军指挥使任环的率领下,经过了半年多的浴血奋战,逐渐平定了苏南、浙北的倭患。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俞大猷、任环画像


为更好地巩固苏州的城防,三年后,时任苏州知府、吴县知县在枫桥桥头督建了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与苏州的浒墅关、金阊关并称为“苏州三关”,如今浒墅关、金阊关城楼早已被毁,只有铁铃关保存至今。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铁铃关城楼


铁铃关不仅是明代抗倭斗争的重要遗迹,在解放战争中,铁铃关也是解放苏州城的见证,在去年,铁铃关战斗事迹陈列馆也在枫桥景区开放,对于历史迷、军事迷而言是一个好去处。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城楼瞭望寒山寺普明塔


如今的枫桥,不仅仅是一座弯弯的石拱桥,它与铁铃关、枫桥古镇、惊虹渡等一众景点共同组成了枫桥景区。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枫桥古镇


枫桥古镇是京杭大运河沿线著名的商贸重镇和粮食集散地,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闻名遐迩,明朝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唐伯虎有诗云: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灯火迷烟雾。正是反映了枫桥古镇一派热闹的场景。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古镇“粮仓”


到了清朝,枫桥古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米豆市场,在苏州一直流传着“枫桥塘上听米价”,只可惜好景不长,晚清年间,1860年,枫桥古镇在太平天国战火中化为废墟。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枫桥米市


重建后的枫桥古镇保持了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古朴风貌,这里的商铺大都以怀旧为主,能看到不少半个世纪前的老物件,勾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商铺里装睡的猫


古语说:苏湖熟,天下足。京杭大运河边的苏州是漕运的重要中转地,枫桥自唐代以来就成为重要的漕运中转枢纽。所谓“漕运”,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渡口萌萌哒石狮


站在大运河边的惊虹渡,看着来来往往的船只,当年的粮船早已被货船给取代,轰鸣的马达声展现出一派繁忙的场景。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至今仍然在发挥巨大的价值。


大运河文化遗产:苏州枫桥,因为一首诗而出名,知道作者的人不多

旧船票登不上客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