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剑经总纲辩证

俞大猷是明末的抗倭名将,他不仅精通兵法,也精通用剑,著有《剑经》一书,为历代用剑家必读之书。

无独有偶,另一位明末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也著有一本拳术书籍,叫作《拳经》,其中有仅仅有三十二个动作,杨家太极拳里面用足二十八个,近年来我学习心意拳和八卦拳,发现很多动作跟《拳经》所载也大同小异。

在俞大猷的《剑经》总纲里,俞大猷这样写道:“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我们都知道剑是凶器,斗剑更是生死一瞬的事情,剑本身都是精钢打造,那这个“刚柔”应该怎么理解呢?

太极拳论中说:“人刚我柔谓之走”,这句话的意思是对手刚来,大力攻我,我必用走化之法,那好,我们继续思考,什么是走化呢?

我们都知道,走化的第一层含义应该是步法,通过步法的变化来避开对手的进攻,或站左进右,或站右进左,或缩身而进,或长身而出,总以避开对手为法。

然而这种走化,虽然避开了对手的进攻,也失去了最佳的进攻时间,心意拳讲究:“顾即是打,打即是顾,顾打合一,不必远求。”这就是更高一层的走化了。

更高一层的走化,就是身法的走化。比如有一些小说里面常常提到,武当派有一门很厉害的功夫,这门功夫叫:“粘衣十八跌”,就是在对手粘着自己的时候,通过身法和步法的变化,让对手被打出去,跌倒在地。

在民国时候,中央国术馆提出少林和武当并立的划分标准,以少林代表刚猛的外家,以武当来代表柔化的内家,这只是一种划分模式,并没有谁高谁低的意思。

不过内家拳和中国文化的粘合度更强,后来慢慢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以少林为代表的外家拳,保留了传统的中华武术的样子。

心意拳的拳谱上说:“他刚我柔,他柔我刚,刚柔互济。”又说:“硬打硬进无遮拦。”这是不是矛盾呢?

我们要看到最重要的四个字“刚柔互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格斗中,我们要做到刚柔互济,才是正确的。

我们跟对手接触的地方,也就是发生肢体冲突的地方绝对不能柔,这个地方一定要硬打硬进无遮拦,一定要敢于胜利,不然就是逃兵,就是软手。

我们的身法一定要灵活多变,柔身而进,欺身快打,这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法如龙,变化莫测的意思。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分析《剑经》总纲就好理解了,我们的剑跟对手接触到点,要有刚劲,让对手的劲出不来。

我们的身法和步法要灵活多变,让对手琢磨不透,这就是柔法,刚柔互济,变化莫测,只要知道这个刚柔变化的节拍,不论对手怎么奸诈,都必然被我打败。

我们在拳法的刚柔应用上也是这样的道理,知刚柔,则知拳法,剑法大要矣。

俞大猷剑经总纲辩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