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劍經》總論分享

俞大猷生於公元1503年-公元1579年,明朝名將,棍法宗師,武舉會試第五名,同時也當過生員,也有文舉身份,可謂文武雙全。他主要著作《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續武經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後人將俞大猷生平所作詩詞等編匯成《正氣堂集》。其中《劍經》俞大猷棍法經典著作。

俞大猷《劍經》總論分享

俞大猷

在《劍經》開篇的棍法總論篇,對棍法有著獨到的見解,並對棍法的用法進行了總結與闡述。“用棍如讀《四書》,鉤、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

俞大猷《劍經》總論分享

棍不像利刃,無鋒無刃,但棍能長能知,不像其他器械受到鋒稜的限制。國此棍具有各種器械的基本運用方法。以其多法,而有“兵械之祖”的稱譽。能明白這些棍理,則各種帶有鋒刃的兵器主要技法也能從中領悟到了。這就如同學習儒家的《四書》與《六經》,一樣,《四書》之理明白了,《六經》也就一樣能夠明白了。

俞大猷《劍經》總論分享

總歌訣:“中直八剛十二柔,上剃下滾分左右,打殺高低左右接,手動足進參互就。”

總歌訣講了棍的持法與用法,持棍時棍要中平,身要中正,身法要保持自然,不歪不斜,做到目視前方,頭、頸、身要端正,不偏不倚。中值為棍法中身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棍子也要中直正直,棍的整體不離開身體的中心線,以保持良好的姿態與棍的指向。

俞大猷《劍經》總論分享

有了棍的基本動作,那麼接下來就是八種硬攻的方法以及十種以柔制敵的技巧,八種主要進攻的方法為一剛泰山壓頂,二剛迎面直克,三剛順步雙掌,四剛疊時硬攻,五剛貼門靠壁,六剛硬崩伏底,七剛左右雙柺,八剛摔捋兩分分(出自《少林衣缽真傳》在劍經中,並未提及)。八剛十二柔在這裡指的是不同的剛性進攻方法以及多種柔性的制敵技法吧。在《少林衣缽傳真》中,十二柔指的是:見剛而回手,入手而偷手、截手而滾手、棍手而扇手,直手而勿手,彩手而入手,摟手而進手,磕手而入手,撲手而進手,挑手而入手,開手而疊手,粘手而破手。

俞大猷《劍經》總論分享

上下滾剃(棍法名稱)。所謂剃也就是我用棍尾一尺之處,與他棍尾或棍中段相遇,順棍而下,削擊他的手臂,隨後再打他的身體,剃經常用在對方的棍由上打來,所以叫做上剃,即上來則剃之意。滾,常用於敵方的棍子由低平式打過來,我棍處於高處,這時可以用我的棍向下滾,所以有下滾的說法,剃和滾二種棍法,都有左右的不同用法,在練習的過程中,也需要左右相互練習。《劍經》的後文中,對滾剃也有解釋。“滾,是他低平直殺來,我棍在高,遂坐下,量離了手前一尺,與他棍尾相遇,順滾至他手,殺他身。”“剃,是他高打來或高殺來,或他雖把定不動,但棍尾高有十定,我用棍尾量一尺之處,與他棍尾或棍中相遇剃下。”

俞大猷《劍經》總論分享

而利用滾剃兩種方法對敵所要達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打殺。打和殺說明了兩種不同的進攻目的,打就是攻擊他的棍子擊打對方,而殺就是攻擊其身,使其不能反抗或無還手之力。

俞大猷《劍經》總論分享

理解了劍經的基本歌訣,對於初學者就有了基本的指導的意義,能夠很好的抓住練習棍法的要點及要領,提出棍法的身體及持棍所要保持的狀態即中直,而在進攻的剛柔技法中,總結了八剛與十二柔,對打中進攻中棍子的棍觸位置(上下,左右),及防守中棍接觸的位置(高低左右),在對技法說明之後,又說了進攻的程度即打殺,在棍法的練習過程中,需要手足相配合,相協調,通過對於棍法的整體素質總結,讓習練者對棍法有一個初步的認知。

俞大猷《劍經》總論分享

練習棍法,不僅要練習花式的練習方法,也要對棍術的打法進行練習,打擊力量、打擊技巧以及打擊的程度,經過在對抗中的棍法接觸,掌握棍子的發力路線及發力方法,通過對練以及對於《劍經》中棍法的認知,在棍法練習中,應對發力技巧與發力方法進行總結,總不斷的提升棍法的訓練程度。現代的棍法,花式太多,每一個套路如果沒有十幾二十幾種舞花,就不能證明棍法的利害,其實,最簡實用的技法,往往是被人們所忽略的技法,即最簡單有效的滾、剃之法。

俞大猷《劍經》總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